大班教案集錦[4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參與超市購買游戲,通過解決購買中“一共用去多少錢?”或“還剩下多少錢”的問題,掌握10以內(nèi)的加減運算。
2、喜歡數(shù)學活動,體驗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用處。
3、激發(fā)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4、教幼兒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
活動準備:
1、課件《文具小超市》。
2、布置場景“文具小超市”,在架子上擺放各種文具,貼上1-10元的價格標簽。(標簽在課件“打印材料”中)
3、自制錢幣若干:1元、5元、10元。(課件“打印材料”中)
活動過程:
一、欣賞圖片。
1、教師播放課件【圖片欣賞】,請幼兒欣賞。
提問:畫面中有什么?這些文具都是用來做什么的?
2、我們馬上就要成為小學生了,在上小學之前,我們要為自己準備一些文具。今天老師要請你們?nèi)ノ木咝〕匈徺I兩件自己喜歡的文具!
二、游戲:挑選文具,運用加法理解“一共用去多少錢”。
1、教師播放課件【挑選文具】,請幼兒參與課件游戲。
2、玩法:隨意挑選兩樣文具(加起來價格不超過10元),點擊“完成”按鈕并通過加法計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錢?”
3.教師小結:要知道“一共用了多少錢“,可以用加法,將兩件文具所需的金額數(shù)相加,所得的總數(shù)就是“一共用去的錢”。
1、教師播放課件【挑選文具】,請幼兒參與課件游戲。
2、玩法:隨意挑選兩樣文具(加起來價格不超過10元),點擊“完成”按鈕并通過加法計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錢?”
3.教師小結:要知道“一共用了多少錢“,可以用加法,將兩件文具所需的金額數(shù)相加,所得的總數(shù)就是“一共用去的錢”。
三、第一次實物購買游戲,幫助幼兒掌握10以內(nèi)的加法。
1、介紹課前布置好的“文具小超市”,出示若干商品,引導幼兒學會看價格牌(1-10元)。
(價格標簽在課前粘貼好,在課件“打印材料”中)
2、介紹玩法:請每個幼兒進入超市,自由選購兩件文具。
3、幼兒自主購買。
4、計算所需錢幣。
、倜课恍∨笥讯假徺I了自己喜歡的兩件文具,你們知道自己“一共用去了多少錢嗎”?,請幼兒說說自己用了多少錢。收銀處結賬。可設立兩個收銀處,由兩位老師當“營業(yè)員”,給幼兒找錢。
2、幼兒自主購買。
3、計算剩下的錢
、倌銈兌挤浅m樌刭I回來文具,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還剩多少錢”。
請幼兒自由講述購買和找錢的過程,看看手里還省下多少錢。
、谡埫總幼兒說說是怎樣運用減法計算自己“還剩多少錢”。
活動延伸:
1、將“文具超市”設置在班級區(qū)域,請幼兒在自發(fā)游戲中繼續(xù)游戲。
2、提供課件【加加減減】,請幼兒用手中的數(shù)字卡進行9和10的加減法。
3、請幼兒與父母同去超市購買商品,可請家長規(guī)定購買金額,請幼兒自行挑選商品。
時間 : 20xx-06-05 來源:扶娃網(wǎng) 瀏覽量:397
大班數(shù)學教案《文具小超市》含反思適用于大班的數(shù)學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通過討論知道有些文具是一年級小學生必備的,而有些文具是今后才會用到的,復習10以內(nèi)數(shù)的加減運算,會用算式列題,能大膽的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活動目標:
1,復習10以內(nèi)數(shù)的加減運算,會用算式列題。
2,通過討論知道有些文具是一年級小學生必備的,而有些文具是今后才會用到的。
3,能大膽的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4,有興趣參加數(shù)學活動。
5,體驗數(shù)學集體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用幼兒和老師共同收集的文具布置“小小文具超市”。
幼兒每人一份錢。(錢的數(shù)目從5~10)、每組一個塑料框
計算用的紙和筆。
有關“文具”的文字卡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超市買文具
1,教師:“再過不久,我們小朋友即將讀小學一年級,上學時需要文具,今天,請小朋友到”文具小超市“買你們需要的文具!
2,每位小朋友從塑料框那那一份錢,請你用手中的錢去買文具,要求買的文具的總價格就是你手中的錢的`數(shù)字。
3,幼兒根據(jù)各自不同的數(shù)字購買文具,并用算式列出所購買的文具式題。
4,請個別幼兒說說:我買了……文具,算題是……。
二,討論:哪些文具是一年級所必須準備的?
1,每組小朋友把買來的文具都集中在一起,大家看一看,這些文具是不是一位一年級小學生必須準備的。
2,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討論,并能做出適當調(diào)整。
鼓勵幼兒把重復或者不需要的文具放回超市,并重新拿回一些大家認為是必須的的文具。
3,集體討論
請個別小組展示所購買的文具。
(1),請大家看看,哪些文具是一年級小學生必須準備的?說說你們的理由?
(2),幼兒邊說老師邊出示相應的文字卡片。
(3),除了這些還有什么文具是一年級小學生必須準備的?
(4),師生共同總結。
4,被排除的這些文具,在我們今后的學習中還是會用到,除了這些,你們還知道有哪些文具嗎?
課后反思:
1、重視對數(shù)學學習興趣和情感的培養(yǎng)。
幼兒園的數(shù)學不象小學一定要掌握多少知識,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習數(shù)學活動的興趣,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老師為某一個數(shù)學活動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材料,甚至會結合故事、情景進行數(shù)學活動。
2、將數(shù)學活動生活化。
生活中的數(shù)學比較零散,大班進行10以內(nèi)加減運算總會結合角色游戲。例如在數(shù)學活動“小兔文具小超市”的情境展開:小豬有一張一次性消費的9元券,它想去小兔超市買牙膏,店里有2元、3元、4元、5元等不同價格的牙膏,小豬想了想,買了2支4元的牙膏。
這時老師提問:“小豬券上的錢用完了嗎?你覺得怎樣買才更加合理?”
出現(xiàn)了3種不同的答案:
1.券上還剩1元錢,小豬這樣買就浪費了。
2.小豬應該買2支4元的和1支1元的牙膏,這樣正好是9元。
3.買1支4元和1支5元。
3、讓幼兒與材料互動。
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是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有關數(shù)學經(jīng)驗的。例如,在進行10以內(nèi)的數(shù)的組成時,都是通過動手操作獲得數(shù)的組成,經(jīng)過老師的點撥掌握10以內(nèi)數(shù)的組成。
大班教案 篇2
活動意圖:
梵高是世界著名的藝術大師,他所畫的《向日葵》更是家喻戶曉。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然而對于大班幼兒來說,孩子缺乏對“向日葵”這種植物的真實的感知,孩子不知道向日葵這種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征以及它的象征。幼兒的學習要來源于幼兒的生活,以生活為基礎,建立在生活之上。 于是開展了此次活動《微笑的花朵》。認識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征及作用和象征意義,幫助幼兒認識向日葵這種植物,幫助幼兒建構有關向日葵的知識經(jīng)驗。增強幼兒對作品中花朵的方向、色調(diào)及構圖的認識和理解。
活動目標:
1.嘗試變化方向、位置等方式表現(xiàn)花朵的形態(tài)。
2.欣賞梵高作品《向日葵》,體會畫中花朵各具形態(tài)而產(chǎn)生的視覺藝術美。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嘗試通過動作和色彩來感知美、創(chuàng)造美。
5.能根據(jù)需要自由地選擇繪畫材料進行作畫,體驗快樂的情感。
活動準備:
1.自制PPT。
2.炫彩棒,毛筆,調(diào)色盤。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感受畫的意境,善于觀察和大膽表述。
活動難點:
初步理解梵高的《向日葵》所要表達的意境。
活動過程:
一、欣賞名畫,=,體會作品藝術美
《向日葵》這幅畫的作者叫梵高,是荷蘭畫家。
你們覺得這張畫好看在哪里?
小結:畫中每朵向日葵都朝著不同方向盛開,花朵的位置排列的有前有后,有高有低,好像在和大家微笑。
二、發(fā)現(xiàn)作品中不同方向、位置排列的花朵
做小畫家,試試畫家的好辦法。
1.先中間畫一朵正面的花。
2.逐步選畫不同方向的花,向四面八方的朋友送上微笑。
3.將花朵畫得相親相愛。
小結:微笑的花朵畫好了,不同高低不同大小的花朵向四面八方微笑,真好看。
三、運用變化方向、位置等方式表現(xiàn)花朵的.形態(tài)。
1.幼兒是否能夠畫出不同位置的花朵
2.幼兒是否能夠畫出朝向不同的花朵。
四、觀察分享
你們都是出色的小畫家,以后在個別化學習的時候嘗試畫不同的花好嗎?
活動反思:
兒童的藝術是兒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凸現(xiàn)。因此在欣賞中教師和幼兒的對話是平等的,尊重幼兒對作品的感覺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權威壓制幼兒。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我們不必過分強調(diào)最終完成的作品,而是把重點放在活動的過程中,應該看到孩子情感和表現(xiàn)上的差異,以積極評價為主,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從而不斷激發(fā)孩子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和熱情,這種個性化的注重主體參與的評價方式有利于孩子學會自尊和尊重別人。
大班教案 篇3
設計思路:三角形是幼兒園數(shù)學活動中常見的幾何圖形,然而,幼兒在運用幾何圖形開展拼搭游戲時,往往是無意識地進行圖形拼搭。
讓幼兒感受圖形拼搭組合的變化,發(fā)展空間方位知覺能力是大班階段幼兒需要建構的經(jīng)驗。單一地讓幼兒開展"形拼形"練習,既枯燥又無趣。如何在有情、有趣的數(shù)學游戲中,讓幼兒愉快地嘗試、發(fā)現(xiàn)、學習;如何在游戲中有效地刺激、挑戰(zhàn)幼兒的觀察、比較、分析、概括,以及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體現(xiàn)集體教學活動的有趣、有效,是我設計"圖形碰碰樂"活動的初衷。
活動旨在通過"圖形碰碰樂"的過程,讓幼兒嘗試運用三角形進行拼搭、裝盒,在圖形的移動、翻轉、拼接中,體驗幾何圖形變化的樂趣,積累更全面的關于三角形的認知經(jīng)驗。
活動目標:1.感受幾何圖形拼搭組合的變化,發(fā)展空間方位知覺能力。
2.嘗試將三角形裝入盒子,在移動、翻轉、拼接幾何圖形的過程中,體驗幾何圖形變化的樂趣。
活動準備:1.教師示范用材料:幾何圖形卡片6張(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菱形),磁性三角形貼片40塊,大磁性板一塊,幾何圖形底座3個(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
2.幼兒操作用材料:三角形12個,泡沫墊子6塊。
活動過程:一、指認幾何圖形--鞏固對幾何圖形的認識
1.指認幾何圖形、正確命名。
(1)展示幾何圖形卡片5張(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
(2)提問:這里有許多幾何圖形卡片,請說出它們的名稱。
(教學提示:教師指著卡片,請幼兒正確命名,如有幼兒將平行四邊形說成是菱形,教師則出示"菱形"與其對比,豐富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并正確命名。)
2.指認旋轉后的幾何圖形。
(1)提問:幾何圖形卡片被轉動了,你還認識它們嗎?
(教學提示:教師邊提問邊轉動幾何圖形讓幼兒指認,重點指認"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
(2)歸納:轉動幾何圖形卡片,雖然幾何圖形的方向改變了,但它的形狀是不變的。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鞏固幼兒對幾何圖形的認識,豐富幼兒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同時,通過"轉動"幾何圖形、改變幾何圖形的方向,加深幼兒對幾何圖形主要特征的認識,并為后續(xù)的"圖形拼搭"活動作鋪墊。】
二、拼搭幾何圖形--感受幾何圖形拼搭組合的變化
1.玩游戲:圖形碰碰樂。
(1)交代玩法:這里有許多三角形,我們來玩"三角形碰碰樂"的游戲。請你們仔細聽兒歌。
碰碰樂、碰碰樂,2個三角形碰碰樂。
你碰我,我碰你,碰在一起真快樂。
(2)提問:請問你們聽到了什么?
(3)追問:怎么才算2個三角形碰在一起了?
(教學提示:教師用2個三角形當場演示圖1,幫助幼兒理解:兩個三角形分別有一條邊必須完全重合在一起。)
(4)歸納:一個三角形的一條邊和另一個三角形的一條邊一定要完全重合在一起,2個三角形才快樂。
(5)宣布游戲規(guī)則:
第一,聽清楚是"幾個三角形碰碰樂"。
第二,一個三角形的一條邊和另一個三角形的一條邊要全部"碰"(完全重合)在一起。
第三,三角形"碰"在一起后(放在泡沫板上),小朋友馬上回到坐位上。
【設計意圖:教師用第一、第二……的方式宣布游戲規(guī)則,思路清晰、目的明確,能幫助幼兒有意識、有條理地記憶;此環(huán)節(jié)教師的語速不宜太快,邊說邊用手勢進行演示,以幫助幼兒理解規(guī)則。】
(6)迫問:聽明白了嗎,有沒有問題?
【設計意圖:宣布游戲規(guī)則后要及時追問,有助于了解幼兒對游戲規(guī)則的理解程度。如果大部分幼兒有疑惑,教師要再次進行解釋;如個別幼兒提出疑問,則可將問題拋給大家,引發(fā)生生互動!
2.幼兒進行第一次拼搭活動(2個三角形碰碰樂)。
(1)教師念兒歌,幼兒進行拼搭。
(2)幼兒操作后分享:
2個三角形分別有一條邊"全部"碰在一起了嗎?
2個三角形"碰出"了什么圖形呢?老師幫你把結果記錄下來(見圖2)。
(3)追問:2個三角形能碰出一個正方形,還能碰出其他的幾何圖形嗎?你覺得2個三角形還能碰出哪些幾何圖形?
(教學提示:該環(huán)節(jié)幼兒可能出現(xiàn)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如拼搭結果是相同的`幾何圖形,比如6個正方形、6個三角形或6個平行四邊形,教師記錄圖形后則讓幼兒再一次拼搭;第二種情況:如拼搭結果出現(xiàn)2種幾何圖形,教師記錄拼搭結果后,再讓幼兒拼搭。)
(4)歸納:2個三角形能碰出一個正方形、一個比自己大一點的三角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教師及時記錄幼兒的拼搭結果,便于幼兒感受2個三角形組合后出現(xiàn)的變化,同時為下一環(huán)節(jié)4個三角形的拼搭作鋪墊!
3.幼兒進行第二次拼搭活動(4個三角形碰碰樂)。
(1)導入語:2個三角形碰一碰能碰出和自己不一樣的幾何圖形,多幾個三角形碰一碰,又能碰出哪些幾何圖形呢?請聽清楚這次游戲是玩"幾個三角形碰碰樂"。
(2)教師念兒歌:
碰碰樂、碰碰樂,4個三角形碰碰樂。
你碰我,我碰你,碰在一起真快樂。
(3)幼兒拼搭后教師提問:4個三角形能碰出哪些幾何圖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
師幼共同記錄拼搭出的幾何圖形。
(4)歸納:4個三角形碰在一起能碰出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同樣碰出三角形、長方形,可碰的方法也可以是不一樣的。
(5)追問:那5個三角形、6個三角形碰在一起會碰出哪些幾何圖形呢?我們到區(qū)域里再去試試。
【設計意圖:在合作游戲中,讓幼兒感受幾何圖形拼搭組合的變化,發(fā)展空間方位知覺能力,在移動、翻轉、拼接幾何圖形的過程中,體驗幾何圖形變化的樂趣!
三、幾何圖形裝盒--運用幾何圖形拼搭經(jīng)驗解決問題(出示幾何圖形底座見圖3: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
1.問題情境:三角形想回家了,這里只有一個底座才是這12個三角形的家,要把12個三角形不多不少、正正好好全送回去,哪一個底座是它們的家?
2.幼兒討論互動。
(1)提問:你覺得12個三角形的家是哪一個底座?請說說理由。
(2)追問:為什么這么肯定就是這個底座?請說說理由。
(3)反問: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4)提問:你們覺得這三個底座中哪一個底座肯定不是這12個三角形的家?
【設計意圖:該環(huán)節(jié)通過提問、追問、反問等手段,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討論,講出自己的觀點。】
3.幼兒嘗試將12個三角形裝入"大三角形"底座。
(1)(12個三角形裝入"盒"后)提問:你們覺得大大的三角形(底座)是它們的家嗎?請說說理由。
(2)追問:還需要幾個小三角形呢?
4.幼兒嘗試將12個三角形裝入"長方形"底座。
(1)提問:長方形是12個三角形的家嗎?我們一起試一試吧。
(2)歸納:大大的三角形(底座)太大,再多幾個小三角形才行;正方形(底座)又太小,12個三角形住不下;長方形(底座)不大不小剛好合適。
【設計意圖:讓幼兒嘗試將三角形裝入盒子(底座),能幫助幼兒積累更全面的關于三角形的認知經(jīng)驗,有效地挑戰(zhàn)了幼兒的觀察、比較、分析、概括,以及動手解決問題等能力,使教學活動有趣又有發(fā)展價值!
四、延伸問題這個長方形(底座)是12個三角形的家,其它的幾何圖形(底座)可以是12個三角形的家嗎?如梯形(底座)、平行四邊形(底座),行不行呢?我們也去試一試。
教學反思:
一、讓孩子在數(shù)學中玩在五大領域中,數(shù)學活動在幼兒園是最難展開的。數(shù)學活動的要領是操縱,讓幼兒在操縱中認知,學會思惟。幼兒園的孩子思惟發(fā)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存在不同的特點。小班以具體形象為主;中班從具體形象思惟想抽象邏輯思惟過渡;大班的孩子以抽象邏輯思惟為主。如何掌控各年齡階段思惟的特點并以游戲活動貫串始終成為數(shù)學活動的重點。
我這節(jié)課的優(yōu)點在于能以最少的教具調(diào)動孩子自始至終極大的愛好。優(yōu)秀的教學活動實在不在于預備材料的多少、豐富與否,而在于能以最少的教具調(diào)動孩子自始至終極大的愛好。這節(jié)課的精點在于此。這節(jié)課數(shù)學性很強,需要孩子有一定的邏輯思惟能力。我憑著多年的工作經(jīng)驗,每節(jié)課的設計環(huán)節(jié)由簡單到復雜,環(huán)環(huán)相扣,遵守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出現(xiàn)困難的地方適時恰當?shù)慕o予孩子指導,增進孩子思考。這節(jié)課中,孩子們在操縱中感遭到拼搭組合的樂趣,在最后的三角形找家中體驗到合作游戲的快樂,并明白動手嘗試的重要性。
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 了解端午節(jié)的傳說及人們在節(jié)日中的習俗。
2、 培養(yǎng)幼兒的言語表達力。
3、 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4、 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 能自由發(fā)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活動準備:
粽子、艾草、蒜頭、鴨蛋網(wǎng)等。
活動過程:
1、 談話導入。
提問:你們吃過粽子嗎?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 (鮮肉粽子、咸肉粽子、 紅棗粽子、赤豆粽子、花生粽子 …… 你喜歡吃哪種粽子?
2、 為什么在這段時間里人們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幼兒討論后,教師可以向幼兒介紹端午節(jié)的傳說)
說說端午節(jié)的古老故事。
3、 提問:你們知道端午節(jié)還有哪些習俗? (門前掛艾草和蒜頭、賽龍船、胸前掛鴨蛋網(wǎng))。
教師出示艾草、蒜頭,了解它們的特征,討論它們可能有的用途。
4、 拓展談話范圍:為什么在端午節(jié)時家家戶戶門前掛艾草和蒜頭?(幼兒討論)
教師小結:從端午節(jié)開始天氣會越來越熱,蚊子、蟲子也越來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時還沒有發(fā)明滅蚊劑,但古代中國人非常聰明,愛動腦筋,利用艾草、蒜頭的`特殊氣味將它們掛在門框上,用以驅除蚊蟲。 出示鴨蛋網(wǎng),討論鴨蛋網(wǎng)的用處及來歷,并欣賞鴨蛋網(wǎng)的造型、結構美。
5、活動延伸:請幼兒將自己的鴨蛋網(wǎng)帶到園,分組談論自己的鴨蛋網(wǎng)的形狀、來源,欣賞其結構美。
活動反思:
端午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jié)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jié),感受端午節(jié)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激發(fā)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大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本活動開始部分我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龍舟、香袋等,激發(fā)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
【大班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幼兒大班教案02-23
大班教案(精選)09-07
大班教案【經(jīng)典】08-29
【經(jīng)典】大班教案07-23
大班教案[精選]08-13
大班教案【精選】08-23
大班教案(精選)08-11
大班教案[經(jīng)典]08-15
大班教案07-20
大班教案(經(jīng)典)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