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思热免费在线视频观看|欧美国产精品一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

<b id="w545d"><legend id="w545d"></legend></b>
<blockquote id="w545d"></blockquote>
    1. <thead id="w545d"></thead>
        首頁 申請書推薦信邀請函通知工作總結(jié)工作計劃策劃書工作報告合同演講稿職業(yè)規(guī)劃
        當前位置:98158范文網(wǎng)>教育范文>教案>小學數(shù)學教案

        小學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3-07-23 16:00:45 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范例【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jù)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shù)谋匾恼{(diào)整。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實用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范例【10篇】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得出相應的乘除法算式,幫助學生理解倍數(shù)和因數(shù)的意義;探索求個數(shù)的倍數(shù)和因數(shù)的方法,發(fā)現(xiàn)一個數(shù)倍數(shù)和因數(shù)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個數(shù)的倍數(shù)和因數(shù)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概括能力,培養(yǎng)有序思考能力。

          3、通過倍數(shù)和因數(shù)之間的互相依存關系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體會到數(shù)學內(nèi)容的奇妙、有趣。

          教學重點:理解倍數(shù)和因數(shù)的意義。

          教學難點:探索求一個數(shù)的倍數(shù)和因數(shù)的方法。

          教學準備:每桌準各12個一樣大小的正方形,每人準備一張自己學號的卡片。

          設計理念:通過竟猜、操作、比一比誰寫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fā)學生持續(xù)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文流進行自主探索;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數(shù)學思考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智力競猜 引入新課

          1、讓學生進行智力競猜春暖花香的季節(jié),公園里許多人在劃船,一條船上有兩個父親兩個兒子,但總共只有3個人,這是怎么回事呢?(部分學生能猜出三個人分別是孫子、爸爸、和爺爺)

          2、孫子、爸爸、爺爺?shù)拿址謩e是韓韓,韓有才、韓廣發(fā)。請學生以韓有才為中心介紹下三個人的關系。學生可能會說出韓有才.是爸爸,韓有才是兒子的語句,這時引導學生說出誰是誰的爸爸誰是準的兒子。

          3、上述父子關系是一種互相依存的關系,在表述時一定要完整。并向?qū)W生說明自然數(shù)中某兩個數(shù)之間也有這種類似的依存關系倍數(shù)和因數(shù)。

          設計說明:智力競猜走學生喜歡的形式,因為每個學生都有爭強好勝之心,競猜有兩個作用,一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以此引出相互依存的關系,為理解倍數(shù)和因數(shù)的相互依存關系作鋪墊。

          二、操作發(fā)現(xiàn) 理解概念

          1、師:智慧從手指問流出,通過操作我們能發(fā)現(xiàn)許多的知識。請同桌同學拿出課前準備的12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試一試能擺出幾個不同的長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蘊涵著哪些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2、請學生匯報不同的擺法,以及相應的乘除法算式。(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分開寫)再向?qū)W生說明:如果一個圖形經(jīng)過旋轉(zhuǎn)后和另一個圖形一樣,我們就認為這兩個圖形是一樣的,讓學生特重復的圖形和算式去掉。(板書三十乘法算式,和幾十相應的除法算式)

          設計說明;讓學生寫出蘊涵的乘除法算式符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生有的可能用乘法表示,也有的可能用除法表示;讓學生將旋轉(zhuǎn)后相同的去掉,這是一次簡化,很多學生并不知道,需要指導,這樣可以使學生認識到事物的本質(zhì)。

          3、讓學生一起看乘法算式43=12,向?qū)W生指出:12是4的倍數(shù),12也是3的倍數(shù),4是12的因數(shù),3也是12的因數(shù)。

          4、先請一個學生站起來說一說.然后同桌的同學再互相說一說。

          5、讓學生仿照說出62=12和121=12中哪個數(shù)是哪個數(shù)的倍數(shù),哪個數(shù)是哪個數(shù)的因數(shù)。

          6、學生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并說一說誰是誰的倍數(shù),誰是誰的因數(shù)。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0( )=0的`情況,借此向?qū)W生說明我們研究因敷和倍數(shù)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數(shù)。

          設計說明:倍數(shù)和因數(shù)是全新的概念,需要教師的傳授、講解,需要學生的適當記憶重復、仿照。當然,要使學生真正理解還必須舉一反三,通過互相舉例可以逐步完善學生對倍數(shù)和因數(shù)的認識,同時使學生明確倍數(shù)和因數(shù)的研究范圍。

          7、以43=12與123=4為例,向?qū)W生說明后面的除法算式是由前面的乘法算式得到的,根據(jù)這個除法算式可以說誰是誰的倍數(shù),誰是誰的因數(shù),說好后再讓學生試一試其他幾個除法算式中的關系。

          8、練習:根據(jù)下面的算式,說說哪個數(shù)是哪個數(shù)的因數(shù),哪個數(shù)是哪個數(shù)的倍數(shù)

          54=20 357=5 3+4=7

          (1)學生回答后引發(fā)學生思考:能不能說20是倍數(shù),4是因數(shù)。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倍數(shù)是兩個數(shù)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必須說哪個是哪個的倍數(shù),因數(shù)也同樣如此。

          (2)通過3+4=7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倍數(shù)和因數(shù)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礎之上的。

          設計說明:乘法和除法是一種互逆的關系,在學習中應該溝通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三道練習可以鞏固剛剛獲得的對倍數(shù)和因數(shù)的認識,將融會貫通落到實處。

          三、探索方法 發(fā)現(xiàn)特征

          1、找一個數(shù)的因數(shù)。

          (1)聯(lián)系板書的乘除法算式觀察思考12的因數(shù)有哪些,井想辦法找出15的所有因數(shù)。

          (2)學生獨立思考,明白根據(jù)一個乘法(除法)算式可以找出15的兩個因數(shù),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條理的一對一對說出15的因數(shù)。

          (3)用一對一對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數(shù)?赡苡械膶W生根據(jù)乘法算式找的,也有的學生是根據(jù)除法算式找的,都應該給予肯定。

          (4)引導學生觀察12、15、36的因數(shù),說一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一個數(shù)的因數(shù)個數(shù)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數(shù)都是1,最大的都是它本身。

          設計說明:先安排學生找一個數(shù)的因數(shù)可以使學生利用操作得到的算式進行,觀察,這樣比較自然,而且為于找一個數(shù)的因數(shù)指明了方向。學生交流時突出了方法的多樣性,既可以根據(jù)乘法算式想,也可以根據(jù)除法算式想,交流后引導學生一對一對的找是必要的,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有序思考。最后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歸納出一個數(shù)的因數(shù)的某些特征。

          2、找一個數(shù)的倍數(shù)。

          (1)讓學生找3的倍數(shù),比一比誰找得多。

          (2)學生匯報后,引導學生有序思考,并得出3的倍數(shù)可以用3乘連續(xù)的自然數(shù)1、2、3,3的倍數(shù)的個數(shù)是無限的,所以寫3的倍數(shù)時要借助省略號表示結(jié)果。

          (3)找出2的倍數(shù)和5的倍數(shù),并引導學生觀察3、2、5的倍數(shù)情況,說一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一個數(shù)的倍數(shù)個數(shù)是無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數(shù)是它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shù)。

          設計說明:讓學生比一比誰找的倍數(shù)多,可以使學生產(chǎn)生認知沖突,認識到一個數(shù)的倍數(shù)個數(shù)是無限的,在學生匯報后同樣需要引導學生的有序思考,需要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歸納一個數(shù)倍數(shù)的特征。

          四、鞏固練習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倍數(shù)和因數(shù),并且探索了求一個數(shù)因數(shù)和倍數(shù)的方法,想不想檢查一下自己掌握得如何?

          1、想想做做的第l題。學生表述后強調(diào)哪個是哪個的倍數(shù)(或因數(shù))。

          2、想想做做的第2題。學生填好后引導學生說一說:表中的應付元數(shù)其實都是什么?表格中為什么用省略號?

          3、想想做做的第3題。學生填好后引導學生說一說:表格中所有數(shù)都是什么?這個表格中為什么沒有省略號?

          4、游戲找朋友。讓學生拿出各自的學號卡片,找出自己學號數(shù)的所有因數(shù),使學生發(fā)現(xiàn)每個學號數(shù)的因數(shù)都在全班的學號數(shù)以內(nèi);再讓學生找一找自己學號數(shù)的倍數(shù),井說一說能不能在全班學號數(shù)內(nèi)部找到一個,還有其他的嗎?

          設計說明:第l題是基礎練習.可以鞏固對倍數(shù)和因數(shù)的認識,2、3兩題聯(lián)系實際,使學生感悟到其中蘊藏著求一個數(shù)倍數(shù)和因數(shù)的方法,以及倍數(shù)和因數(shù)的某些特征。第4題通過游戲活動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持續(xù)的學習熱情,而且可以綜合應用求倍數(shù)和因數(shù)的方法,再次認識到倍數(shù)和因數(shù)的某些特征。

          五、自我梳理 探索延伸

          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向你的同伴介紹一下。

          2、生活中許多現(xiàn)象與我們學習的倍數(shù)和因數(shù)的知識有關,課后同學們可以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探索一下1小時等于60分的好處。通過探索使學生明白由于60的因數(shù)是兩位數(shù)中最多的,可以方便計算。

          設計說明: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收獲可以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進行自我梳理,同時通過探索1小時等于60分的好處,可以鞏固倍數(shù)和因數(shù)的相關知識,溝通知識間的聯(lián)系,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認識到數(shù)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操作、思考,主動理解并獲得整十、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口算得數(shù);能根據(jù)實際問題的需要,應用整十、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估計有關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得數(shù)。

          2、使學生在探索算法的過程中,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直觀操作說明想法、交流算法,發(fā)展簡單的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積累計算經(jīng)驗;能應用計算經(jīng)驗估算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進一步發(fā)展數(shù)感。

          3、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發(fā)展探索問題的意識,通過探索算法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shù)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整十、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口算方法和估算整十、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

          教學難點:

          用與兩、三位數(shù)接近的整十、整百數(shù)估計問題結(jié)果。

          教具學具:

          小棒、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背誦乘法口訣

          2、口算:2×3=4×5=2×8=5×6=6×9=8×7=

          3、填一填:5個十是()。7個百是()。10個十是()。

          18個十是()。56個百是()。70個十是()

          二、探索口算

          1、出示問題,列出算式。

          課件出示例1獨立閱讀、觀察。指名說說題中的條件和問題。

          提問:要求一共有多少根黑玉米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樣想,怎樣列式?

          指名交流想法,口答算式。(可能有:20+20+20xx×3或3×20)

         。ǜ鶕(jù)學生回答,進一步指出:20+20+20寫成乘法算式就是20×3或3×20。)

          (板書算式:20×3=)

          2、探索交流,明確算法。

          提出要求:20×3等于多少呢?先用小棒擺一擺,再想一想可以怎樣計算。

          學生操作、思考后全班交流。

          (1)20×3=20+20+20=60

         。2)2個十乘3得6個十,6個十是60。

         。3)2×3=6, 20×3=60。

          根據(jù)交流情況適當板書。

          追問:由2×3=6, 推出20×3=60,你是怎么想的.?

          學生討論,全班交流。

          指出:把20×3看作2個十乘3,這里2個十乘3,其實也是按2乘3來推算出6個十。所以只要按2乘3等于6,推算出20乘3等于60。這樣的算法既方便又容易記住。

          引導學生說一說第三種算法。

          學生齊說第三種算法。

          提出要求:請你把算式的得數(shù)和下面的答句填寫完整。

          學生填寫完成例1的算式與答句。

          3、學生嘗試,延伸算法。

          出示“試一試”,學生先算一算,再和同桌交流想法。

          提問:你是怎樣想的,得數(shù)各是多少?

          提問:你覺得幾十乘幾、幾百乘幾可以怎樣算?

          4、鞏固練習,小結(jié)算法。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得數(shù)。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提問:你覺得第一組題40×2、400×2可以先按幾乘幾來口算?第二、三組的幾十乘幾、幾百乘幾呢?

          指名說說。

          小結(jié):剛才我們學習的是幾十、幾百乘幾,都可以先按幾乘幾來推算得數(shù),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整十、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口算。(板書課題:整十、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口算)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一起來算一算:出示口算條,指名依次口算。

          三、學習估算

          1、理解題意,選擇估算方法。

          出示例2。學生看圖說說已知條件和問題。

          引導:要知道“張大叔帶200元,買4箱西瓜夠不夠”,你覺得應該先算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要知道200元買4箱西瓜夠不夠,應該先算出4箱西瓜一共多少元,再把算出得結(jié)果與200元進行比較。

          提問:要求4箱西瓜一共多少元可以怎樣列式?(板書:4×48)

          追問:你會計算4×48的得數(shù)嗎?

          大部分小朋友都不會計算4×48的得數(shù),這該怎么辦?

          提示:如果不計算4×48,還有其它辦法解決教材提出的問題嗎?

          學生討論。

          指出:也可以通過估算解決問題。(補充課題板書:和估算)

          2、討論交流,明確估算過程。

          提出要求:你打算怎樣進行估算?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交流。

          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交流。

          全班討論,明確:因為48接近50,把48看作50來思考。又因為4×50=200,所以4×48一定小于200,說明買4箱西瓜的錢一定少于200元。因此,200元買4箱西瓜夠了。

          再次提出要求:同桌互相說說上面的估算過程和方法。

          3、嘗試應用,體會估算價值。

          出示“試一試”,提出要求:你能通過估算回答這個問題嗎?

          學生分組討論,并選擇合適答案。

          追問:要知道300元夠不夠買5箱哈密瓜,應該先算什么?你是怎樣算的?你是怎樣想到把62元看作60元來算的?

          小結(jié):要知道300元夠不夠買5箱哈密瓜,應該先算5箱哈密瓜一共要多少元;因為62接近60,所以把62看作60來算;由60×5=300,可以知道62×5一定大于300,因此買5箱哈密瓜的錢一定多于300元,也就是說用300元不夠買5箱哈密瓜。

          組織比較:用估算方法解答上面的兩個問題的思考過程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交流。

          指出:把48看作50,算出得結(jié)果一定比原來的大,也就是說結(jié)果估大了,原來的積一定小于估算結(jié)果;而把62看作60,算出的結(jié)果一定比原來小,也就是所結(jié)果估小了,原來的積一定大于估算結(jié)果。

          四、鞏固練習

          1、做“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匯報得數(shù),集體校對。

          追問:你是怎樣計算2×50的?8×800呢?

          小結(jié):計算2×50時,可以先算2×5得10,再在10的末尾添上1個0,得100;計算8×800時,可以先算8×8得64,然后再在64的末尾添上2個0,得6400。

          2、做“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嘗試完成書上的填空,集體校對。

          提問:你是怎樣想到2時等于120分的?你又是怎樣想到8分等于480秒的?

          討論交流。

          明確:因為1時=60分,2時就是2個60分,2個60分是120分,可以用算式2×60=120來計算。因為1分=60秒,8分就是8個60秒,8個60秒是480秒,可以用算式8×60=480來計算。

          3、做“想想做做”第7題。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他買的是哪一種火車票?你是怎樣想的?

          說明:要付1000元,就是3張火車票的錢一定在900元以上,不超過1000元。我們來看每種火車票各接近幾百元:普通列車票接近200元,3張不滿200元;特快列車票接近300元,3張比900元多一些;動車組列車票接近400元,3張超過1200元。所以買的應該是每張312元的特快列車票。

          五、總結(jié)收獲

          引導: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內(nèi)容?整十、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怎樣口算?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怎樣估算?

          你還有哪些體會?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想想做做”第5、6題。

          七、板書設計:

          整十、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口算和估算

          20×3=60(根)把48看作50

         。1)2個十乘3得6個十,(2)2×3=64×50=200

          6個十是60。20×3=604×48<200

          答:一共有60根。答:200元夠了。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一、旋轉(zhuǎn)與平移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交流等活動,經(jīng)歷認識旋轉(zhuǎn)、平移現(xiàn)象的過程。

          2、結(jié)合實例,初步感知旋轉(zhuǎn)、平移現(xiàn)象。在對物體旋轉(zhuǎn)、平移運動探索的過程中,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感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認識旋轉(zhuǎn)、平移現(xiàn)象。

          教學過程:

          一、 認識旋轉(zhuǎn)現(xiàn)象。

          (一)做風車:

         。、指導學生動手用正方形彩紙做風車。

         。、讓學生將自己親手制作的風車玩一玩。觀察風車轉(zhuǎn)動的情形,說說風車轉(zhuǎn)動有什么特點。學生在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使學生了解風車是繞一個點或一個軸轉(zhuǎn)動的,說明風車的轉(zhuǎn)動就是旋轉(zhuǎn)。

          (二)說一說:

          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可直接鼓勵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出在生活中見過哪些旋轉(zhuǎn)現(xiàn)象。

          二、認識平移現(xiàn)象。

          (一)做一做:

         。薄⒃诮處煹膸ьI下,師生共同操作。

          2、讓學生交流自己取書、推書的動作。

         。场⒂懻摚

          取書、推書的動作以及書的移動有什么特點?

          使學生了解書是沿一個方向做平移運動。

          (二)說一說:

         。、先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事例,說出平移現(xiàn)象。

          2、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一說在生活中還看到過哪些平移現(xiàn)象。

          三、練一練:

          第1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做平移、旋轉(zhuǎn)動作。

          第2題:給學生充分的觀察、交流空間。

          第3題:先讓同桌討論,再全班交流。先讓學生指出事物的運動情況,再說出哪些是平移現(xiàn)象,哪些是旋轉(zhuǎn)現(xiàn)象。重點了解學生用不同的符號表示的情況。

          四、作業(yè):課本第4頁的第4題。

          教學隨筆: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操作活動,經(jīng)歷認識圖形平移和在方格紙上畫平移圖形的過程。

          2、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场⒃谔剿骱唵螆D形平移的過程中,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教學過程:

          一、在方格紙上移動圖形(課本第5頁的做一做):

         。薄⒅笇W生邊操作、邊交流。

          先讓學生把紙片放在方格紙的中間位置,再把紙片向右平移5個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過程、方法、結(jié)果。通過交流使學生了解把一個圖形平移幾個方格,只要看圖形一條邊平移的格數(shù)即可。

          2、將紙片從A處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點了解學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確。

          3、想一想:把紙片從A處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紙片平移了幾個方格?

          讓學生自己平移,再說一說平移的距離。

          二、試一試:

          做課本第5頁的試一試。

         。薄⒊鍪締栴},讓學生自己試著畫,再交流。

         。病⒐膭顚W生畫出其他平移后的圖形。

          三、練一練:

          課本第6頁的練一練。

          第1題:師生一起邊討論,邊填空。

          第2題:鼓勵學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線。

          第3題:先共同判斷,再涂色。讓學生說一說另一個虛線圖是向右平移幾個方格后得到的。

          第4題:鼓勵學生自己確定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并分別畫出平移后的圖形。交流時,讓學生說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動了幾個格。

          教學隨筆:

          二、除法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購書問題,經(jīng)歷自主探索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商兩位數(shù)的除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

         。、能正確計算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商兩位數(shù)的除法,會進行驗算。

         。场⒐膭顚W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并愿意與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學重、難點:正確計算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商兩位數(shù)的除法,并進行驗算。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二、新授:

         。、出示課本第8頁的題。

          (1) 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說說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ǎ玻 師提問:能買多少本《趣味數(shù)學》?

         。ǎ常 學生列出算式后嘗試解答。

         。ǎ矗 交流學生的解決方法。重點使學生學習口算方法。如,把15個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個十,即150÷5=30;也可以這樣想,因為5×30=150,所以150÷5=30。

          (5)師提出:150元能買多少本《科普讀物》?

         。ǎ叮 師生先討論:150÷6能直接用口訣計算嗎?然后共同完成豎式計算。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商“2”要寫在十位上的算理。

          三、議一議:怎樣檢驗算得對不對呢?

          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學過的“單價×數(shù)量=總價”的數(shù)量關系式,想到檢驗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用商乘除數(shù)的方法可以檢驗除法算得對不對。

        四、練一練:

          第1題:弄清題意后,讓學生計算。教師注意檢查學生豎式的書寫方法。

          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教師重點檢查學生豎式的書寫情況。交流時,讓學生說說自己驗算的情況。

          第3題:在進行練習的同時,對學生進行保護益鳥的教育。

          教學隨筆: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結(jié)合月餅裝盒問題,經(jīng)歷自主探索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有余數(shù)除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

         。病⒄_計算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有余數(shù)的除法,會進行驗算。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shù)學運算的準確性和計算結(jié)果在生活中應用的現(xiàn)實性。

          教學重點:探索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有余數(shù)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計算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有余數(shù)的除法,會進行驗算。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教案示例一

          課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運用加、減法的關系,正確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遷移、類推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協(xié)調(diào)性.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的計算.

          教學難點

          掌握用加法算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演示課件“”】

          7+( )=11 7+( )=13

          7+( )=15 7+( )=16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繼續(xù)演示課件“”】,出示例1圖.

         。2)啟發(fā)學生說明圖意.

          使學生明確:從12個圓片中,去掉7個,還剩幾個?

         。3)啟發(fā)學生回憶:十幾減9、十幾減8是怎樣計算的?

          小組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確:十幾減9、十幾減8都是想加算減的.

         。4)例1應該怎樣想?

          分組交流,并填書;教師巡視指導.

          使學生明確:像十幾減9、十幾減8那樣,,可先想7加幾得十幾.

          12-7=□ 想:7加( )得12,7加5得12,所以12-7=5.

         。5)讀算式: 12-7=5.

          2.【繼續(xù)演示課件“”】,出示例2:11-7=□ 15-7=□

         。1)分組交流.

         。2)指導學生獨立填寫.

         。3)訂正時,讀算式11-7=4, 15-7=8.

          3.【繼續(xù)演示課件“”】,出示例3:14-7=□ 16-7=□ 13-7=□

         。1)獨立填寫.

         。2)訂正時,讀算式14-7=7,16-7=9,13-7=6.

          三、全課小結(jié).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jié)的口算.

          隨堂練習

          1.“做一做”第1題.

          7+5= 7+7= 7+8=

          12-7= 14-7= 15-7=

          一組一組地出示,做減法時說一說都是怎樣想的.

          2.“做一做”第2題.

          7+□=11 7+□=13 7+□=16

          11-7=□ 13-7=□ 16-7=□

          學生無獨立填寫,訂正時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布置作業(yè)

          1.

          2.11-7= 13-7= 15-7=

          12-7= 14-7= 16-7=

          板書設計

          教案示例二

          課題: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減法應用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減法應用題.

          2.使學生知道簡單應用題的結(jié)構(gòu)和解題步驟.理解“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減法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的學習習慣.

          3.通過比較例4和例5兩種應用題的異同點,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求一個加數(shù)的減法應用題.

          教學難點

          根據(jù)數(shù)量關系靈活地選擇解答方法.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演示課件“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減法應用題”】

          1.口算:

          14-8= 15-9= 12-7=15-7=

          7+5= 13-8= 7+8= 11-8=

          13-7= 17-9= 16-7= 12-9=

          2.

          3.

         。1) (2)

          二、教學例4.

          由復習題3(1)引出例4.可以設計情境:草地上跑來7只白兔,又跑來5只黑兔.

          (1)引導學生根據(jù)情境提出問題.【繼續(xù)演示課件“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減法應用題”】,出示例4.

          (2)正確讀題.

         。3)指名找出兩個已知條件和一個問題.教師在原題上畫批.

          (4)根據(jù)條件和問題出示兔圖.結(jié)合圖教師提問:要求一共有多少只

          兩個同學互相說一說,并在練習本上列式計算出結(jié)果.請一名學生口述,教師板書.

          (5)列式計算 7+5=12(只).

         。6)口答:一共有12只兔.

          集體訂正后師問:這道題為什么用加法解答?(求一共養(yǎng)多少只兔,就要把7只白兔和5只黑兔合起來,所以用加法解答)

          2.教學例5.【繼續(xù)演示課件“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減法應用題”】

          由復習題3(2)引出例5.

         。1)學生讀題.

          (2)指名敘述題意,說出已知條件的問題.

          同時教師出示:

          (3)比較例4和例5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教師引導學生把兩幅圖聯(lián)系起來說明:白兔的只數(shù)加上黑兔的只數(shù)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

          提問:求黑兔有幾只,用什么方法計算?

          引導學生聯(lián)系減法的含義:從一個數(shù)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減法計算.算式為12-7=5(只).

          3.比較.

          師:這兩道應用題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然后師生共同總結(jié)歸納出結(jié)果:

          相同的地方是:學校養(yǎng)7只白兔.

          不同的地方是:兩個已知條件中的一個不同,問題也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師:什么時候用加法解答?什么時候用減法解答?(求兩數(shù)和,用加法.已知和與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用減法)

          三、全課小結(jié).

          請同學們匯報這節(jié)課你又學會了什么知識?

          隨堂練習

          1.小明家有7條白金魚,8條紅金魚,一共有多少條金魚?

          2.小明家有白金魚和紅金魚一共15條.白金魚有7條,紅金魚有幾條?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訂正,請學生說出想的過程.

          布置作業(yè)

          練習三10、11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游戲:找朋友

          游戲目的

          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復習20以內(nèi)的減法.

          游戲準備

          教師制作如下的數(shù)字卡和算式卡:

          游戲過程

          1.教師發(fā)下數(shù)字卡和算式卡.

          2.游戲過程舉例:拿著 的同學說:“我的朋友在哪里?”,拿著 卡片的同學就回答:“你的朋友在這里”,并立刻走到拿 的同學身邊.其它的同學一起讀:10減3等于7,對對對,請上位.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5

          一.教學內(nèi)容:p2---4及相應的練習。

          二.教學目標:

          1.在認識萬以內(nèi)數(shù)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新的計數(shù)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使學生知道億以內(nèi)各個計數(shù)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

          2.幫助學生建立有關數(shù)的概念,掌握-系列的計數(shù)知識,從而培養(yǎng)

          3.突出我國四位一級的計數(shù)規(guī)律,鼓勵學生在科學領域中研究與創(chuàng)新。

          三.重點難點

          1.計數(shù)單位以及各計數(shù)單位間的關系。

          2.數(shù)級,數(shù)位,計數(shù)單位的區(qū)別以及“位值”的理解。

          四.教具準備

          掛圖,投影儀。

          創(chuàng)新點:注重以舊知帶新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口答

          (1)一千里面有()個百,一萬里面有()個千。

          (2)()個一百是一千,()個一千是一萬。

          2.口述萬以內(nèi)的數(shù)位順序

          5.自由讀一讀下面的話。

          P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shù)據(jù)。)

          6.我們已經(jīng)學會萬以內(nèi)的數(shù),在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中,還經(jīng)常用到比

          萬大的數(sh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億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并進行板書

          (二)講授新課

          1.教學計數(shù)單位:十萬、百萬、千萬、億。

          (1)觀察板書:個、十、百、千、萬,想一想:它們之間有什么規(guī)律?

          四人小組計論,再匯報。

          你能按這樣的規(guī)律繼續(xù)往下讀呢?

          (2)教師撥算珠,讓學生觀察,思考能得出的規(guī)律是什么。

          根據(jù)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的規(guī)律自己數(shù)出:10個

          一萬是十萬,10個十萬是一百萬,lO個一百萬是一千萬,lO個-千萬是一億。

          (3)結(jié)合板書指出:個、十、百、千......等都是計數(shù)單位。

          (4)億以內(nèi)的計數(shù)單位有哪些呢?

          (5)從剛才數(shù)數(shù)的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相鄰兩個計數(shù)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

          (6)引導學生明確:兩個計數(shù)單位之間的進率都足10,即:十進關系。

          2.教學數(shù)位和億以內(nèi)的數(shù)位順序表:

          (1)引導學生觀察計數(shù)單位之間是怎樣排列的?

          (2)師生共同完成億以內(nèi)的數(shù)位順序表。重點提示億位前面要加“...

          (3)分清數(shù)位與計數(shù)單位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引導學生明確個位上的'計數(shù)單位是一,十位上的計數(shù)單位是十,......

          千萬位上的計數(shù)單位是千萬;幾個一寫在個位上,幾個十寫在十位上......

          幾個千萬寫在千萬位上。同一個數(shù)字,把它寫在不同的數(shù)位上,它表示的計數(shù)單位就不同。

          (4)認識數(shù)位分級。

          為了便于讀億以內(nèi)的數(shù),我國沿用了四位一級的計數(shù)規(guī)律,即:從右

          起每四位為一級。個、十、百、干是個級,表示多少”個“;萬、十萬、百萬、千萬是萬級,表示多少個”萬“。

          看書質(zhì)疑。

          問:本節(jié)課你學習了什么?

          (三)利用新知,解決問題。

          1.回答下面的問題。

          (1)萬級的數(shù)位有哪些?

          (2)每相鄰的兩個單位間有什么關系?

          (3)說說萬級中各個數(shù)位的計數(shù)單位。

          (4)有34560783中,各個數(shù)位上的數(shù)各表示多少?

          2.課本p4頁的做一做。

          3.判斷題:

          (1)十個一千是一萬。()

          (2)兩個計數(shù)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

          (3)5050中這兩個5表示的數(shù)值是一樣的。()

          (四)課后延伸

          看書:p2---4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使學生在探索、認識24時計時法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計時法在生活里的應用,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

          3、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體驗數(shù)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認識、理解24時計時法,會正確運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明確兩種計時法的異同。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實物鐘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 課前談話:

          同學們喜歡看電視嗎?都喜歡看哪些節(jié)目呢?

          2、有沒有看過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渴裁磿r候有?對,在每年的大年夜,和爸爸媽媽圍坐在電視機前,一邊收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一邊等待新年的'到來,那是多么令人激動的時刻!想不想再回顧一下那時的情景?

         、俣嗝襟w播放新年即將來臨,全場倒計時的場面。

         、谀憧吹搅耸裁矗柯牭搅耸裁?(0點鐘聲敲響,猴年第一天開始了。

         、垡簿褪钦f一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板書:半夜12時 0時

          3、新年的第一天,你做了什么事情覺得很有意義,到現(xiàn)在還記得的?跟大家講講,好嗎?

          4、過渡:可能有些同學那天過得不是特別有意義,或者已經(jīng)忘記了,想在明年春節(jié)的時候給自己計劃一下嗎?你可以把最想干的兩三件事情寫下來。

          二、自主探究

         。ㄒ唬┙虒W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

          1、學生填寫時間安排表。

          2、全班交流:

          (1)哪位同學想來介紹?

          ①一生在實物投影上邊講邊撥鐘,師口述:從0時起一天開始了。

         、趲煟阂徽旖Y(jié)束了嗎?(把時針撥到0時)舊的一天結(jié)束的同時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蹚倪@位同學撥鐘的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時針在鐘面上走了幾圈?一共有幾小時?(板書:兩圈 24個小時)

         。2)誰也想來介紹一下?

          請學生把安排表放到實物投影上說一說。

          3、兩位同學寫的時間怎么不一樣呢?

          隨機揭題:其實,它們是兩種不同的計時方法,像上午7時,下午3時(板書)等這種計時法叫做普通計時法,(板貼:普通計時法),另外一種叫24時計時法(板貼:24時計時法),它們都是記錄一整天中某個時刻的方法。

          4、改寫:

          這是普通計時法,你能用24時計時法把它改寫一下嗎?

          這24時計時法,誰會改寫成普通計時法?

          5、讓我們從屏幕上再來看看它們是怎樣計時的?

          多媒體演示,師講述:

          半夜12時 中午12時 半夜12時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比較兩種計時法的異同。

          現(xiàn)在你能從圖上發(fā)現(xiàn)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了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一下。

          生交流師板書:

         、倨胀ㄓ嫊r法有時間詞,24時計時法沒有時間詞;

         、趶钠胀ㄓ嫊r法換到24時計時法,第一圈,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第二圈,時針所指的時刻還要分別加上12小時;從24時計時法換到普通計時法,第二圈時時針所指時刻減去12小時。

          板書成: 第二圈

         。12

          普通計時法 24時計時法

          有時間詞 -12 沒有時間詞

          半夜12時 0時(24時)

         。ǘ⿴熒鷮诹

          過渡:下面我們來個對口令,我說一個時刻,你能判斷它用的是哪種計時法并把它轉(zhuǎn)化成另一種計時法嗎?

          題目:上午9時 凌晨3時 晚上9時 14時 7時 半夜12時 下午5時 22時

          三、運用拓展

          1、我們的手表上都有時針和分針,可是這些鐘面上卻少了時針,你能根據(jù)下面這些時刻給鐘面畫上時針嗎?

          7:00 下午1:00 21:00 24:00

          2、 在我們生活中,你在哪里見到過24時計時法?

          師:對,24時計時法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你瞧——多媒體隨機出示

          A、電子表

          B、圖書館借書時間表、肯德基營業(yè)時間、節(jié)目預告

          3、看來,生活中我們離不開24時計時法,你能根據(jù)圖中的情境說說鐘面上的時間嗎?(可以用24時計時法,也可以用普通計時法。)

          4、現(xiàn)在的人們離不開鐘表,可是很早以前并沒有鐘表,那時的人們又是怎樣計時的呢?讓我們跟隨電腦博士回到古代去看一看吧。ǘ嗝襟w出示)

          師介紹:在古代,原始人只知道用日和夜來表示時間;后來,人們利用測太陽影子的方法來確定時間,這是日晷,由 “晷針”和“晷盤”組成,晷盤上刻有24個等分的刻度,晷針垂直在晷盤中央。當太陽照著晷針,針影隨太陽的運轉(zhuǎn)而移動,刻度盤上指示出刻度來,便知道了時間,但它只能在晴朗的白天應用,陰雨天和夜間就不行了。因此,人們又發(fā)明了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來計算時間,這就是銅壺滴漏,我國發(fā)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制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而且應用也很普遍。再后來,人們發(fā)明了鐘表,計時就越來越準確了,也就有了我們今天學習的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想知道其它計時器的使用方法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到網(wǎng)上或書上去查一查。

          四、總結(jié)反思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還有問題嗎?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7

          第三單元、乘法

          單元要點分析

          教學內(nèi)容: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兩位數(shù)乘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三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乘法,根據(jù)課程標準具體內(nèi)容目標的要求,對乘法的數(shù)數(shù)計算只要求是三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因此教材編排中刪除了以往的機械、復雜的操練題目,增添了能使學生體驗一些數(shù)學的思維方法的韙,多讓學生嘗試一些探索,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理解運算的意義,并能用運算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教學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安排如下:

          衛(wèi)星運行時間(三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

          體育場(估算)

          神奇的計算器

          探索與發(fā)現(xiàn)(一)有趣的算式

          數(shù)學閱讀計算工具的演變

          探索與發(fā)現(xiàn)(二)乘法結(jié)合律

          探索與發(fā)現(xiàn)(三)乘法分配律

          重點:三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

          難點: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義及簡便條件》

          關鍵:引導觀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義》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根據(jù)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劃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能運用乘法運算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使學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應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

          3、通過對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規(guī)律的探索,經(jīng)歷數(shù)學問題探索的過程,并會運用乘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8

          教學內(nèi)容:

          認識圖形

          教學要點:

          1、 能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行和圓這些平面圖形。能夠辨認和區(qū)別這些圖形。

          2、 通過七巧板拼組圖形,能直觀感受各種圖形的特征。

          3、 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shù)學交流的能力。]

          4、 初步感受到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第3課時

          看誰拼得多

          教學內(nèi)容:

          看誰拼得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狀以及特征。

          2、通過學生動手拼一拼、擺一擺七巧板,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認和區(qū)別這兩種物體。

          重點難點:

          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形狀以及特征。

          教法設計:

          引導觀察,動手操作,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1、長方形的特點。出示一個長方形?讓學生說長方形的特點。 結(jié)論?長方形有四條邊?是長長的.。

          2、正方形的特點。出示一個正方形?讓學生說正方形的特點。 結(jié)論?正方形有四條邊?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交流匯報。

          1、第7頁練習一第6題。

          仔細觀察,用那個物體能畫出左邊的圖形?圈一圈。

          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關系,知道平面圖形經(jīng)常是某個立體圖形的表面。

          2、第7頁練習一第7題。

          出示長方體,誰來說一說:長方體有幾個面?

          各個面分別是什么圖形?

          是不是長方體的每個面大小、長短都一樣呢?

          3、第6頁練習一第4題。

          昨天我們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圖形,拼出了自己喜歡的圖案,今天我們繼續(xù)來玩拼一拼的游戲。

          動手。

          介紹七巧板,了解有關七巧板的歷史知識。

          用手中的七巧板拼擺圖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活動。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圖案供參考,以激發(fā)孩子們拼擺的興趣,便于他們不斷地創(chuàng)新出新的圖形

          匯報。

          三、鞏固新知,檢測與反饋

          1、第7頁練習一第8題。

          讓學生在頭腦中先對左側(cè)的圖形進行折疊,再找出4對面的數(shù)字。

          2、思考題

          [把一張長方形紙剪成大小相等的兩塊,你能想出幾種剪法?]

          四、課堂小結(jié)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在學生充分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園的特征的基礎上,利用一副七巧板去拼擺自己喜歡的圖形,孩子們動手的興趣被激發(fā)了出來,他們同桌合作,不斷地拼出不同的圖案,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興致很高,學得快樂!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9

          教學內(nèi)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39-41頁,完成"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薄⒅婪Q較輕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單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觀念。

         。、知道比較物品的輕重,可以眼睛觀察,用手掂、用秤稱,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能大致估測輕物品的重量,會進行重量的簡單計算。

          4、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觀念。

          教具準備:

          多媒體軟件、天平、(大豆、圖釘、2分幣、橡皮等實物每組一份)

          教學過程:

          課前學生表演唱《小熊請客》。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來了,(屏幕顯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貓、小狗帶著禮物來了(屏幕顯示小貓、小狗)。咦,它們怎么吵起來了!蹭浺簦

          "我的蝦條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蝦條重。"〕它們誰也不讓誰。這時,電腦博士來了,(屏幕顯示電腦博士)〔錄音:別吵別吵,我們邀請小朋友一起去游覽數(shù)學宮,小朋友,你們愿意去嗎?〕

          電腦博士在數(shù)學宮中設了三個關,要小朋友闖關,比比哪組最先闖過去?

          二、逐層探究,學習新知

          第一層次,比較物品的輕重,讓學生初步了解比較物品輕重的方法。

          1、看看說說

         。ǎ保┯醚劬τ^察:兩塊大小不同的橡皮,說說哪塊重?

          紅藍兩盒橡皮泥,說說哪盒重?

          學生討論,小組交流。

          (2)教師指出:我們不知道盒里裝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觀察,比不出它們的輕重,那么,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呢?

         。、掂掂說說

         。ǎ保┯檬值嘁坏啵杭t藍兩盒橡皮泥,說說哪盒重?

          一粒阿爾卑斯糖和2個2分幣,說說哪個重?

          學生討論,小組交流。

         。ǎ玻┙處熖釂枺旱降渍l重?誰再能想出一個好辦法呢?

         。ǎ常⿲W生討論回答后,再聽聽電腦博士的話〔錄音:比較物品的輕重,不能光用手掂,應用秤稱一稱。〕

         。、稱稱說說

         。ǎ保┱J識天平。屏幕顯示天平,并依次閃爍各部分及其名稱。

         。ǎ玻┝私馓炱降氖褂梅椒。

          左盤一般放要稱的,右盤一般放砝碼。當指針在標尺中間,天平兩端平衡,兩邊重量相等;指針偏向左端,說明左邊重;指針偏向右端,說明右邊重。

         。ǎ常┍容^物品的輕重。

          學生跟著屏幕操作,左盤放一粒糖,右盤放2個2分幣。觀察指針說說誰重?

         。ǎ矗┰O疑:右盤放幾個2分幣,能使天平平衡?

          學生嘗試操作,根據(jù)回答屏幕顯示:1粒糖=3個2分幣重

         。ǎ担┬〗Y(jié)過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較物品的輕重,還可以稱物品的重量,稱較輕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單位。

          板書:

          "克"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兩遍。

          第二層次:認識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觀念。

         。ǎ保笨擞卸嘀啬?(出示2分幣)1個2分幣約重1克,老師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個放在手上掂一掂。

         。ǎ玻﹦偛盼覀兎Q出一粒糖大約等于3個2分幣重,那么大約重幾克?(3克)

          學生輪流掂一掂糖。

         。ǎ常┫旅嫖覀兙桶眩眰2分幣當作一克的砝碼,來稱稱物品的重量。(學生分組操作)

          A、稱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盤放1個2分幣,左盤放幾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約重幾克?讀一讀,小組輪流掂一掂。

         。、稱15個圖釘 學生操作:15個圖釘大約重幾克?

          小組匯報后,教師指出:圖釘有大有小,因此,15個圖釘有的大約重7克,有的約重8克,書上告訴我們15個圖釘大約重10克,這些都對。

          小組輪流掂一掂。

         。、稱1支粉筆、1把小刀

          學生操作后交流,讀一讀,再輪流掂一掂。

         。、讀一讀,下面物品大約重幾克。(屏幕顯示:1本數(shù)學教科書大約重174克,1瓶墨水大約重156克)

          學生讀后,師指出:如果還用2分幣代替砝碼稱,要放174個或156個2分幣,多麻煩,現(xiàn)在應用砝碼來稱(出示砝碼)

          學生輪流掂一掂數(shù)學書、墨水瓶

          (4)完成

          40頁的試一試

          游戲:猜一猜。采用拍讀形式,讓學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凍、旺旺煎豆,估測大約重幾克,哪組最接近實際重量,獎品就歸哪組。

          三、鞏固練習,促進提高

         。薄⑼瓿41頁想想做做1、2、3兩題.(第二關)

         。病⑺伎碱}(第三關):屏幕重現(xiàn)動畫,比比是小貓的蝦條重,還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幾種方法?

          學生交流后,引導學生讀包裝袋上標的重量,板書:"g",并說明它也表示克。

          3、指導實際應用:學生讀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裝上標的重量,并掂一掂。

          4、課外作業(yè):放學后,跟爸爸媽媽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總結(jié),再揭情思

         。ㄆ聊辉佻F(xiàn)電腦博士〔錄音:小朋友,你們好,今天你們學行可認真了。你們在數(shù)學宮闖過了一道道難關,認識了克,學會了比較物品的輕重,但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識,還有許多的知識等著你們?nèi)ヌ剿鳌P∨笥,再見!?/p>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shù)加減一位數(shù)(不退位、不進位)的計算。

          3.體會加法的交換律。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兩位數(shù)加減一位數(shù)(不退位、不進位)的計算。

          教學難點:

          探索并掌握兩位數(shù)加減一位數(shù)(不退位、不進位)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出示主題圖,引出課題。

          問:圖中是什么動物?在干什么?(松鼠媽媽和小松鼠在采松果)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松鼠采松果,板書課題:采松果

          2.觀察主題圖,提問題。

          你能看圖提出數(shù)學問題?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

          松鼠媽媽采了25個,小松鼠采了4個。一共采了多少個?

          松鼠媽媽采了25個,小松鼠采了4個。松鼠媽媽比松鼠多采了多少個?

          二、解答問題。

          1.你能根據(jù)“一共采了多少個”“松鼠媽媽比松鼠多采了多少個?”列出算式嗎?

          學生說,板書:25+4= 25-4=

          得多少?怎樣想?小組討論,匯報。

          2.操作驗證。

          (1)擺小棒:左邊擺25根,右邊擺4根,5根和4根合在一起是9根,20加9等于29,板書:5+4=9 20+9=29

          (2)擺小棒:左邊擺25根,右邊擺4根。5-4=1 20+1=21

          3.看算式撥計數(shù)器練習。

          32 + 4 = 26 + 3 = 54 + 4 =

          48 – 5 = 87 – 7 = 66 – 5 =

          三、作業(yè)。

          1.圖意提問題。原來有19個草莓,吃了9個,還剩多少個?

          列式:19 – 9 = 10(個)

          2.第2題:觀察算式,有什么規(guī)律?

          (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交換兩個加數(shù)的位置,和不變。)

          計算并照樣子寫一組算式。

          3.根據(jù)“大恐龍比小恐龍長多少米?”這個問題列式。

          25-2 = 23(米)

          4.獨立完成第3、5題。

        【小學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7-06

        (經(jīng)典)小學數(shù)學教案07-21

        小學數(shù)學教案06-13

        [推薦]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4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華】07-06

        [優(yōu)]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6

        【必備】小學數(shù)學教案07-20

        【通用】小學數(shù)學教案07-21

        小學數(shù)學教案【通用】07-21

        小學數(shù)學教案(通用)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