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1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比魏嗡级际菑囊砷_始的,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才可能獲得新知。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師生間的一問一答,使孩子們沒有足夠的個體自由學習空間,也沒有時間潛心領會語言文字的魅力,他們在老師的問題牽引下,被動地圍繞老師團團轉(zhuǎn)。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愛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使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呢?下面,我結(jié)合課文《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學,談一點粗淺的體會。
一、孩子們帶著問題走進文本,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自愿的事情,“要我學”成為“我要學”。孩子們問題愈多,好奇心愈強,興趣愈濃,注意力就愈集中。如設計《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的教案時,我設計了三個課文的導入:
。、讓學生觀看北京的美麗風光,然后引入課題。
。、讓學生談自己參加的每周一升旗儀式的感受,再引入課題。
。场⒚襟w出示一位和學生同齡孩子的照片,告訴大家這位小朋友想和大家說一句悄悄話,大家想聽嗎?然后出示課題,齊讀后請孩子們說說你有什么問題嗎?
思前想后,第1個方案,因為后面我還要出示北京風光,因此推翻了。第2個方案雖然能通過談話的方式,以了解學生對升旗的感受,但學生沒有主動參與文本。因此,我選擇了第3個方案。教學時,“孩子悄悄話”的引入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聽了孩子的悄悄話后,當我問他們有什么問題時,小手如林。有的說:“真奇怪,他想去看什么呢?”有的說:“他想去哪兒看看呢?”有的說:“他為什么想去看看呢?”孩子們進入一個個“探索者”的角色之中。讓他們帶著自己的問題進入文本,從文本中尋找答案,孩子們的情緒高漲,學得積極主動。
二、孩子們的質(zhì)疑如顆顆珍珠,串成教與學的美麗過程
《我多想去看看》這首兒童詩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課文才短短的三句話,該如何品讀課文,使孩子們能自然產(chǎn)生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呢?我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在他們讀熟課文后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導學生討論、理解,再指導朗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說話也不太完整的他們居然也能象模象樣地提出問題了。有的問:“北京在哪兒呢?”有的問:“北京離我們很遙遠,什么叫遙遠?”有的問:“壯觀是怎樣的呢?”……雖然有的問題很幼稚可笑,但我都給予了表揚,但有的問題卻是本堂課上的重點。這樣,問題由學生提出,在老師的調(diào)控下進行教學,真正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有效地為“學”服務。不管問得怎樣,讓我感動,讓我欣喜的是──他們能嘗試著問了。孩子們的問題如一顆顆珍珠晶瑩透亮,串成了課堂上教與學的美麗過程,讓我收獲了一份驚喜,一份意外。
三、課外拓展,在質(zhì)疑中走出課堂,延續(xù)學習熱情
如果說這節(jié)課只停留在品讀課文后就結(jié)束的話,學生對首都北京的情感就不會那么深刻,那么深入。在課的后面,我安排了讓孩子們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請他們說說自己的心里話。有一位孩子說:“我真想去北京看看,老師,北京什么最有名呢?”是北京的美麗風光感染了他,不叫他問,他也迫不及待地想問一問了。在《我愛北京天安門》的歌曲聲中,我鼓勵著大家的熱情,說:“我想小朋友的愿望一定會實現(xiàn)的。北京的名勝古跡有許多許多,課后,老師愿意和大家一起收集資料,再來說說北京!蔽蚁耄簩Ρ本┑臒釔郏瑢Ρ本┑南蛲焉钌钪备诤⒆觽兊男奶铩
當然,培養(yǎng)孩子多思的品質(zhì),善問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適時誘導點撥,教給發(fā)現(xiàn)問題的方法,相信他們能個個成為愛問的孩子!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2
本節(jié)課是《我多想去看看》的第一課時,在整節(jié)課中,主要體現(xiàn)了以下特點:
1、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發(fā)展中心的特點。
從整個教學活動來看,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學習,而是主動的,充滿熱情和好奇地學習。從一開始的自讀,互相讀,自己理解課文內(nèi)容,提出不懂的問題,到學生對不同問題的相爭,辯論,發(fā)表不同見解,都可以看出,學生們是在主動地學習、探究、并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好的學習習慣,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發(fā)展中心的特點。
2、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了視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點燃學生學習的思維火花。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現(xiàn)代化教育手段播放雄偉壯觀的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美麗的故宮,頤和園,北海公園,雄偉的萬里長城,看后使學生產(chǎn)生了身臨其境之感。再如富有挑戰(zhàn)性的朗讀,識字等比賽形式,都調(diào)動了學生的`參與學習的熱情,使整個教學充滿了情趣。
3、增強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和探究能力的發(fā)展。
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課標對學生提出的新要求,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學習中,能主動地合作,愉快地交流,遇到不懂問題也能主動地探究,這說明教者在平時是十分注意這方面的培養(yǎng)。例如,有一組小學生對“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彼J為,這兩句話是一樣的,為什么要重復,而且中間用了一個句號。他百思不解,經(jīng)過討論,反復朗讀,大家明白是這個山里的孩子太希望到北京去看一看,這是在表達“他”強烈的愿望。問題弄明白了,個個學生的臉上掛著幸福的微笑。這樣主動地探究式的學習,要比教師的灌輸?shù)男Ч恢獜姸嗌俦丁?/p>
總之,這是一節(jié)比較符合新課標的一節(jié)課,由于受學生年齡限制,有些地方體現(xiàn)還不夠到位,但我堅信,堅持用新理念培養(yǎng)訓練,不久將來一定會有明顯效果。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3
課前我設計了一個教案,一節(jié)課下來,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非常殘酷,可以這么說,整堂課都是教師牽著學生走,走的磕磕絆絆,相當吃力。原因何在?我對此進行了反思,發(fā)現(xiàn)我忽視了一個最重要最客觀的因素——學生的知識準備。
《我多想去看看》是一篇愛國主義教育文章,句子瑯瑯上口,適宜朗讀。但要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出來,并非易事。
首先,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很陌生。課文描寫的是一個住在小山溝里的同齡男孩美麗而殷切的愿望,他在大樹底下聽媽媽講新中國的首都北京的一些情況,北京城的美麗、莊嚴對于初涉學堂、牙牙學語的小孩來說,是神秘的,帶有夢幻色彩的,是神圣的,凌然不可侵犯的,它具有無形的感召力,具有無限的誘惑力,所以男孩跟媽媽說,多想去看看。
一方面,現(xiàn)在的小孩子體會不到小山溝里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向往外面的世界。他們沒有小山溝孩子們的生活經(jīng)歷,他們普遍沒有看到過大山,甭說彎彎的山路,充塞在他們眼前的是無數(shù)鋼筋混泥土澆筑而成的房子,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來來往往的車輛,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山——在小山溝男孩的眼里司空見怪,它雖然美麗但是阻隔著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現(xiàn)在的孩子們眼里,大山是一個稀罕物,能走進大山,與大自然親近,那絕對是一種享受。這就是地域環(huán)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們的不同心理狀態(tài),換句話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換成“走出城市,走進大山”,估計孩子們更能讀出“多想去看看”這種殷切的感情來。
另一方面,現(xiàn)在的孩子們生活普遍比較小康,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幸福與祖國的興衰有關(guān)系,“祖國——中國”這兩個詞語在他們心中沒有多少概念,即使你花很多的力氣跟他們解釋中國的歷史,中國人民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的生活對比,他們還感受不到。一年級的孩子,對于時間的概念僅僅停留在一年、一月、一個星期、一天這些具象的東西上,1949年,對他們來說太遙遠,71年前,他們不理解這是多長一段時間,基于這樣的起點,你讓學生怎么去理解祖國的一路坎坷,怎么去理解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對祖國不了解,對歷史沒概念?學生情有何處發(fā)?怎么能受到愛國熏陶?這就像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東西,擺在他們面前,他們根本就不認識,不明白,而你非得問他:你喜歡它幾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喜愛之情!
其次,根據(jù)孩子的心理特點,在這一年齡段,他們的瞬間(短時)記憶占優(yōu)勢,但時間一長易忘,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家校配合,學校里學的東西回到家以后,馬上復習鞏固,增強記憶,這樣第二天學習就輕松了。然現(xiàn)在很多孩子們的學習問題就出現(xiàn)在“回家”復習鞏固這個環(huán)節(jié)上,學習很大程度上成了同齡人之間比拼瞬時記憶!惡性循環(huán),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能好到哪里去?學生連字、詞都讀不好,好多字詞都不認識,怎么去讀好句子,而且還要聲情并茂地去讀!
綜合以上兩個因素,這個自己設計的自認為比較理想的教案想要在這種情況下實施出效果來簡直就是高空筑樓——必塌!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4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課文《我多想去看看》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從題目導入開始精心策劃:小朋友,我們每周一都要進行的一件事是什么?學生回答:升國旗。我順勢引導學校里升國旗都很隆重,而北京天安門前升國旗場面就更壯觀了,想不想去看看。學生都說想去,我就板書:我想去看看。指名學生練習朗讀,學生通過讀,感受到重點是想,也讀得不錯。于是我把課前找的一些升旗的圖片讓學生欣賞,此時我引導有一位山里的孩子真想馬上就去看看,所以他寫下了一首兒歌,我把課題補充完整,請小朋友讀一讀:我多想去看看。學生強調(diào)讀多想,誰知課堂里盡然爆發(fā)出陣陣大笑,他們覺得很滑稽,很好玩,還沒有體會到那份想去的心。此時我急了,把學生批評了一通,自顧自的上了下去,可想而知,本節(jié)課效果不好。我課后想了很多,覺得朗讀指導不能急于一時,應該在平時時時處處滲透,而不能把學生當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今天我要倒什么他就必須接受什么?也在網(wǎng)上學習了一番,找到了一些朗讀教學的指導方法,于自己學習。以下是本節(jié)課我的反思:
第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yǎng)閱讀興趣在讀中體驗角色,升華情感。從心理學上講,我們每一個人都喜歡被別人肯定和表揚,兒童尤其喜歡鼓勵和贊美。課堂上,一句親切的 “你真棒!”再加上眼神中發(fā)自內(nèi)心的鼓勵,滋潤了學生幼小的心靈,“小笑臉”的物質(zhì)獎勵使學生感受到器重、關(guān)切,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肯定學生讀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與需要改進的`地方,培養(yǎng)學生對朗讀的領悟能力。
第二、以讀為主,以積累為重,閱讀教學要以讀為主,特別是低年級的閱讀,強調(diào)的是朗讀和積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nèi)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從而達到閱讀教學的目標。因此,小學低段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線,使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中萌發(fā)讀的欲望,激發(fā)讀的興趣,迸發(fā)讀的熱情。
第三、教師示范,學生榜樣。在平時注重以教師自身的示范和學生榜樣作用來引導學生感悟,體會。
第四、抓住重點詞句,恰當進行朗讀訓練。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06-11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10-09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精選5篇)09-04
《我多想去看看》教案01-22
我多想去看看課文01-20
《我多想去看看》教案[熱門]02-19
我多想去看看教案優(yōu)秀11-08
《我多想去看看》教案優(yōu)秀05-06
《我多想去看看》教案錦集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