噸的認識教學反思匯編15篇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噸的認識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
回味課堂,優(yōu)點如下:
1、生活氛圍濃。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硬幣、花生米等物品的輕重入手,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更為緊密,數學學習顯得更有意義。
2、參與活動多。這是一節(jié)活動性很強的課。所以在課堂中我以學生大量活動為主,讓他們盡可能多得去體驗"克",親身感受重量,增強估測能力。
3、課改意識強。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討“樂學”,培養(yǎng)同學們的能力。在本課教案中教師及時為學生提供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點亮學法指明燈:科學需要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說話,猜測估計必須驗證。這是同學們今后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
使用建議:
本教案的設計,學生經歷猜測驗證,進行了大量的參與活動。因此,一定要準備好教具、學具!切不可空口無憑的只去背教案!另外,雖然可能上起來有些亂,但它并不影響學習效果。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2
噸的認識是對小學數學低年級學段有關質量單位的學習的總結與系統(tǒng)化的一部分內容。重難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初步了解重1噸的物體大約有多重,建立噸的觀念。并且掌握噸與千克間的進率關系。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為了讓孩子們對噸產生興趣,首先從生活入手從他們學過的知識入手,引出噸這個質量單位。并以噸的自我介紹引入噸的概念,這樣既不顯得生硬和死板又可以用他們喜愛的方式向他們初步介紹噸的知識。明白計量大宗物品和質量較重的.物體時可以用噸做單位。
教學中我運用實物體驗的方式讓孩子感受1噸很重,在班中準備了一袋25千克的大米。我找了幾個同學上來體驗,其他孩子只采取觀察的方式。這樣一來,其他孩子還是沒有真正體會到一噸的質量很大。大多數學生只是通過觀察以及聽別的同學說得到了1噸很重的結論。體驗中還應該再讓更多的孩子親身感受到1噸很重,這樣才有助于他們在頭腦中形成比較形象的1噸的概念及形象。這樣便于孩子建立1噸的概念,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在教學中此處體驗比較倉促,沒能讓孩子充分體驗,而且也沒有切實為孩子更好地去體驗1噸進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與安排。還應進行分組體驗,采用多種體驗方式。
后面的圖示,我沒有充分利用,只是讓孩子走馬觀花,重在了計算上,成了機械性的練習。其實可以好好利用這個圖示,幫孩子們把1噸的概念由形象轉化為抽象化,再通過圖示將1噸轉化為形象的事物,幫孩子在頭腦和思維過程中走一個來回,這樣才能真正建立噸的概念。學生們才會真正明白噸很重,并且在生活中合理地去應用它。
在噸與千克的換算過程中,我用了很多時間去處理。這里擠了很多前面體驗的時間,其實現在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明白了,體會到了噸的概念,相信有以前的換算基礎,這里的換算對他們來說也就不是問題了。而在這節(jié)課中,孩子們更多的還是機械性的、抽象的計算,沒能充分聯系實踐和體驗。
在上這節(jié)課的過程中讓我對小學數學教學有了新的詮釋,老師要想做到把自己的數學思想傳授給學生,確實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3
有了上節(jié)課的教訓,今天在教學重量單位的時候就順多了。
按照上節(jié)課的經驗,我先讓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重量單位,并板書在黑板上。問學生,在什么時候用克千克作單位,并回憶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然后再問學生有比千克更大的重量單位嗎?于是進入本堂課的學習。
通過例一中的'大米圖,學生很快的了解了1噸=1000千克,但是到底1噸有多重,學生還是不清楚。于是在算幾個這樣的小學生的體重大約是多少的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先讓學生算一算,40個小學生的體重大約是1噸。接著同桌相互抱一抱,看看你能否抱得動你的同桌。因為班級中有的同學胖一些,有的瘦一些,所以有的同學很高興的說我可以,而有的同學卻無法抱動同桌。在學生活動之后,我便說:“我們班上大部分同學的體重是在25千克左右,個別同學的體重比25多一些,抱起來就有些吃力了。那兩個這樣的同學你還能抱動嗎?”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于是我請了三名女生上臺,請其中的一個來抱抱看,結果可想而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通過相互抱一抱,充分感受到了1噸是很重很重的,噸是計量比較重的物品的質量的。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4
開學第一周,我們學習了第一單元《克、千克、噸的認識》。本單元是“數與代數”中“常見的量”的內容之一。這是剛剛開始學習有關質量知識,它是今后解決有關質量問題的基礎。質量知識比較抽象,特別是克與噸這兩個質量單位,學生在生活中接觸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經驗。而這些質量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課前,我準備了天平、2分硬幣。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
在課堂上,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借助身邊的事物和課前準備的天平、硬幣,指導學生用觀察、比較的方法,來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本節(jié)課,在教授千克、克時,先讓學生通過天平、硬幣,來感受1克,再通過千米、米之間的關系,結合稱一稱,掂一掂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得出結論:1千克就是1000克。在教授噸時,通過學生自己的'體重(大約25千克左右),計算出4人的體重是100千克,40人是1噸,由此感受“噸”這個質量單位。
課后,我設計了課外小調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約重1千克,并把它們記錄下來。
但在教學中,發(fā)現學生課堂上學的很有興致,可對知識點的掌握卻不是很牢固。在網上看到一位老師,將課后小調查放到課前進行。我覺得這一舉措,或許可以解決上面的這個問題。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5
“噸”的認識是人教版三年級第三單元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是學生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后需要學習的另一個表示質量的單位,《噸的認識》教學反思。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然而“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從而拉近1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是我進行教學設計時主要思考的問題,也是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
新課標下的數學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因此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除法,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圍繞能否同時過橋順利引出課題—噸的認識。在學生掌握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關系后再讓學生去解決如何過橋的問題,鼓勵同學們盡量把方法都想出來,滲透一題多解的數學思想方法,教學反思《《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在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讓同學們背一背25千克重的同學,這一實際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也為下面建立1噸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鋪墊,讓同學們有了這樣的親身體驗后,再引導學生去思考多少個25千克重的同學的重量才是1噸?在這學生對于40個25千克是1噸的推導困難比較大,因此在講解中要放慢速度,也不能一帶而過,盡量一步步引導學生得出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我就沒有預想到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障礙,在講解過程中跳步了,導致有部分同學似懂非懂,這是教學中的一個不足,以后要加強,在備課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并用學生的思維去想問題,也就是要備學生。
為了加強學生對1噸的概念的認識,接下來設計了兩個練習題。緊接著就是體驗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先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用到噸作質量單位的,然后在出示一些生活上用到噸的事物的圖片,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在讓學生形象觀察了圖片之后,讓學生總結一下以噸為單位的物體的特點,提高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我在運用新知的環(huán)節(jié)中加入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幫小明的數學日記改錯,讓學生在快樂中運用新知,也滲透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最后布置同學們回去調查一下自己家里的家庭用水,并教育學生要節(jié)約用水。
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效地組織了教學,并合理分配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的體驗,并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下獲取新知識。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6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于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讓學生體驗1噸的`質量。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復習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克和千克。接著讓學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讓學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寧波大榭聽課后,有一個環(huán)節(jié)讓我印象深刻:老師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讓學生說說大約幾個學生就是100千克?然后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上臺,站到指定地方,其他學生按100千克100千克地數(每4個學生大約就是100千克),數到40個學生就是1000千克,引出1噸。這樣的環(huán)節(jié)比起我純粹讓學生算出40個學生的體重約是1噸,我的教學對學生的體驗是不夠深刻的。今后要在如何讓學生充分體驗方面多下功夫。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7
課題
噸的認識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課本第六冊P68的內容。
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點:
1.認識重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2.知道1噸=1000千克。
能力訓練點:
1.能正確運用噸表示物體的重量。
2.培養(yǎng)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滲透點:
數學知識來源與生活,并服務與生活,學會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知道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教學難點
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形成表象。
學法引導
1.通過課前調查,培養(yǎng)學生的搜集信息能力。
2.指導學生通過計算、觀察,產生聯想,形成表象,建立質量觀念。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聯系生活實際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
教學流程
教學步驟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課前參與
1.關于噸的知識你能知道些什么?
2.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噸作單位?舉出幾個例子。
可以看課本或課外書,可以問家長也可以在生活中找。
通過課前調查增加學生對噸的感性認識,并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激趣導入
1.故事激趣:
熊老弟、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參加森林運動會,走到一座小橋前發(fā)現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限重1噸”。這是什么意思?它們能過橋嗎?該怎樣過?
2.解釋:“限重1噸”是什么意思?
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釋“限重1噸”的意思。
用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三、借助直觀形成表象
1.關于“噸”你已經知道了什么?
整理:
A、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舉例)用地秤來稱。
B、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
C、1噸=1000千克。
2.感知1噸,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激趣:1噸到底有多重,你想知道嗎?
推算:一個三年級的學生體重大約是25千克,多少個學生的體重大約是1噸?
觀察感知,形成表象:請40個同學站在講臺上,這些同學的體重合起來就大約是1噸。
學生依據課前搜集的資料來回答。
用自己的方法來推算,然后告訴同學們自己的算法。
觀察感知,產生聯想,形成表象。
展示課前的學習情況和課前搜集的資料,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
讓學生通過推算,然后觀察感知,產生聯想,形成表象,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四、解決問題
1.這4個動物能過橋嗎?他們該怎么過?你還要知道那些條件才能知道?
出示:
馬 300千克
牛 500千克
鹿200千克
熊 400千克
你們能為他們設計幾種過橋方案?
2.老師們也想去運動場看看,你能告訴他們該怎樣過橋嗎?
3.我是小小檢查員:
談話:簡單介紹黃河大橋在兩年內就修了兩次的原因。黃河大橋上現在需要招聘一批檢查員,你想去嗎?
在黃河大橋上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限重13噸”,下面這些車能通過嗎?
A、王叔叔的車裝載5000千克的煤。
B、楊大哥的車裝載3頭大象,每頭大約重5噸。
C、李師傅的車裝載6噸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張大伯開著一輛限載4噸的卡車裝載著10頭牛,每頭大約重500千克。
你想對超載的叔叔說什么?(告訴學生:在陜西省80%的車禍都是由于超載造成的。)假如你的親戚中有人是司機,你今天回去會對他們說些什么?
4.小明的日記: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腸,喝了一袋重225千克的牛奶,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坐上了大約重1克的出租車,來到了動物園。我們先看了大約重80噸的熊貓,又看了大約重8千克的大象。我說:“這么大的象,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吧?”爸爸說:“不對,世界上最重的動物是藍鯨,一頭藍鯨的重量大約是150-200千克呢。”我想:那一頭藍鯨的重量就相當于二十幾頭大象的重量,二十幾頭大象擠在一塊該有多大呀?藍鯨可真大﹗
看了小明的日記,你想對他說些什么?你要向他學習什么?
獨立思考后在組內交流。把自己組的設計方案記下來。然后在班內匯報。
說出設計理由。
獨立思考后回答。
結合生活實
際說說。
指名回答,并說明理由。
暢所欲言。
結合生活實際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意識。
讓學生從小就懂得要愛護路橋。激發(fā)學生主人翁的情感。
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單位的換算和比較大小,懂得解決問題時要聯系生活實際。
教學體現時代性,激起學生關心生活的熱情。
結合生活事例,讓學生要明白合理使用單位的重要性,并且讓學生學習小明善于觀察、喜歡動腦,能主動的在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并應用數學的習慣。
五、課堂總結
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2.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會經常用到數學知識。
讓學生學會及時反思,整理所學的知識。
六、課外延伸
就象小明一樣認真觀察生活,把你發(fā)現的含有質量單位噸的事寫下來,那就是一篇數學日記,你一定會比小明寫得更棒。
讓學生主動去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
板書設計
噸的認識
質量單位
稱比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
地秤
1噸=1000千克
教學反思
能把數學知識融入生活中然后呈現給學生,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思維活躍,參與熱情高,也培養(yǎng)了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只是小組討論時沒有組織學生進行合理分工,注意紀律,使得小組討論時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可實際上,有的同學積極參與,有的同學好象事不關己,在一邊玩,沒有做到使每一個同學都參與,每一個同學都得到發(fā)展提高,使得小組討論流與形式。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組織學生有目的、紀律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和與伙伴協同合作的能力。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8
“噸的認識”是小學數學第五冊的教學內容,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今天教學“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我們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讓學認識“1噸”有多重這個抽象的概念,我把“1噸”的概念作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
1、怎樣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噸"的概念:
“噸”的概念比較抽象,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我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這個概念,在課前作了學習材料的準備,讓學生充分體驗建立表象。雖然學生已學習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對質量單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許見到過“噸”,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這么大的質量單位,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因此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1噸”到底有多重,我先讓每位學生輪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說說感覺,然后推算100袋這樣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噸”;再讓學生做游戲,同桌互相抱一抱,說說感受,如抱兩,三位同學又有什么感覺呢按三年級學生每人25千克計算,全班36位同學在加上兩位老師約重1噸,然后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重約1噸重(如2頭牛,10頭豬,200只鴨,電梯的載重量等)。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中,借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學總重量,2頭牛等讓學生在實踐體驗1噸。
2.認識“1噸”有多重時透滲>。
使學生認識到:一個關不緊的水龍頭,一個月可以流掉1—6噸水,個城市如果有60萬個水龍頭關不緊,一年要損失上億噸的水,水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如果在生命的每一天,都要珍惜每一滴水。
3.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體驗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會用噸作單位,會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
4.困惑:
(1)三年級的學生小,計算能力較差,讓學生推算多少個物體重約1噸還比較困難。
(2)是否有更直接的物體能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現。
(3)有的學生對“千克”,“克”的質量的表象還不清晰,對以“噸”為單位的物體質量的估計就有些離譜?傊竟(jié)課,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體驗,分析,推理,估計,想象,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去學習。能使學生在主動獲取新知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煉,創(chuàng)新意識能力得到提高。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9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創(chuàng)設好的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置身于日常生活當中。看到、聽到、想到的都是平時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將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進入參與學習的狀態(tài)。如:激趣導入中,我創(chuàng)設了和媽媽上水果市場買東西的生活情境,學生對這是既熟悉,又感覺親切,很快就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起來,更引發(fā)了他們對新知識“噸”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學時教師可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提出問題,點燃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給思維以動力。這樣安排,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今天就學的知識來源生活,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認知的興趣和情感,喚起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
二、聯系生活實際,探究數學知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教師要勇敢地從教科書里跳出來,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開展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將感性的實際活動與內心的感受、體驗結合起來。在教學“噸” 這個單位時,由于“噸”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接觸,遠遠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物。例如:通過“選大力士提水”、“同學互相背一背”的活動,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來感知體驗一噸。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數學原理的奧秘就是對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數學更有趣。
三、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在學會了新知以后,學生就會產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欲望,以獲得成就感。否則就會產生知識無用的`想法,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教師要緊緊地把握好這一大好時機,設計出貼近生活,使學生感興趣的練習,滿足學生的愿望。如在練習中我設計了一篇有趣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日記,由于是單位的錯用鬧出了一系列的笑話,這樣的練習既有趣又聯系生活,同時也鞏固了新知識。在拓展應用的練習中,更體現了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把現實問題數學化,讓學生體會對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數學知識能夠在生活中發(fā)揮威力。這集基礎性、應用性、趣味性、開放性相結合的數學問題,不但鞏固了簡單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學生參與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chuàng)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數學課富有生活氣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讓學生不但學到知識,還能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勝任社會的需要。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0
《噸的認識》重在于幫助學生建立噸的觀念。力圖體現"猜測,驗證,操作,感受"等以學生"體驗"為主的總體思路。根據課堂實況具體反思如下:
一、以"動態(tài)生成"為魂,發(fā)現知識的生長點。
1、猜測中生成的懸念:
一開課,讓孩子們猜測老師的體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擔猜測的,老師預以表揚。正在猜測的熱烈氛圍中,教師告訴大家一個秘密,20個這樣的老師的體重合在一起有1噸多重,使孩子們引起對噸的懸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過搬運礦泉水的實踐活動,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礦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噸。50桶20千克的礦泉水是1噸,探究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噸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計體重的游戲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學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40個這樣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會有1噸。而在班級內有52個小朋友,此時此刻想說些什么有小朋友從安全的角度分析,這么多同學去乘同一輛公共汽車會超重,產生不安全的隱患,滲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說到:25*52=1300千克,1300千克就有1噸300千克了,超過1噸了,依次得出了"噸"與"千克"化聚的方法,這樣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整堂課在知識呈現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動態(tài)生成中產生知識的生長點。
二、對于兩次教學的感受
去年也是教學三年級,表面上看這是同一個教材,好多次我都是拿著去年的書去上課的。但在有一次讓學生把題目讀一讀中發(fā)現這兩冊書還是有不同的地方的。在這個噸教學好的做一做中,第一次也就是去年那本書中題是這樣的: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6臺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今年的題是: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3臺重6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雖然學生的答案應該都是沒有超載,但是我們從計算過程去看,卻是不一樣的。
6臺重300千克的機器改成3臺重600千克的機器后者對于學生在理解題目的基礎是更好得計算,對于一些成績不是最好的同學來說,也就是要用加法來計算的同學來說。
去年的書要是你要用加法就要這樣:300+300+300+300+300+300=1800但是今年只要600+600+600=1800就好了。兩者一比我們能更好的發(fā)現今年這樣一改對于學生來說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因為去年好多學生列好了加法橫式可是在計算過程中還是錯了,這就對于他們的成功感有很大的傷害,因為實際上學生不會做的,只是因為模式中數據太多了。而今年數據一少就在算錯的方面學生大有進步。
當然對于用300*6和600*3的`同學來說影響不大,可是我們要知道在上這個內容的時候學生還沒有學過這樣的乘法。所以教材這樣一改數據對于大部分同學來說是一個能更好獲得成功的機會
“噸的認識”是新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內容,而小學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但“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如何讓學生“體驗”“1噸”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記得《數學課程標準》中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例,讓學生感受到知識與體驗共生,數學與生活同在。
一、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
“噸”的概念比較抽象,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比較遠。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獲得充分的體驗,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的建立數學概念,要盡量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過程中建立表象。雖然學生已學習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對質量單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許見到過“噸”,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憑觀察得到,再說像“噸”這么大的質量單位,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更談不上有什么體驗。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1噸”到底有多重,我先讓每位學生輪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說說感覺,再選一位班中的“大力士”來抱一抱一次能抱幾袋大米,然后推算100袋這樣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噸”,再讓學生做游戲,同桌互相抱一抱,說說感受,如抱兩、三位同學又有什么感覺呢,按三年級學生每人25千克計算,全班40位同學約重1噸。然后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重約1噸重(如2頭牛、10頭豬、200只鴨、電梯的載重量等)。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中,借助100袋大米,40位同學總重量、2頭牛等具體的實物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象。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噸”這個單位。
二、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體驗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1
《克、千克、噸的認識》本單元教學目標:感受并認識千克、克、噸這幾個質量單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噸的實際質量;掌握了千克、克和噸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估算能力及解決生活中簡單問題。為落實其目標,并達到良好的效果。課前我對學生做了個調查,發(fā)現他們對“質量”了解甚少。還認為“千克、克、噸”是重量單位?磥碣|量單位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識,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所以學生們必須親身經歷之后才能理性的掌握這部分知識,這就需要讓學生經過多方位的體驗才行。
家長要積極配合。讓家長帶學生一起進入超市,進行小調查:記錄物品包裝袋上表示物品質量的有關信息,也可以利用超市的電子秤稱一稱常見物品的.質量,然后再掂一掂。通過信息調查中,學生感受到克和千克也是常用的質量單位,初步體驗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千克是質量單位,不是重量單位,我們日常所說的重量也就是質量。Kg是質量單位。說東西有多重是平時生活中已經習慣的叫法,準確地應叫質量是多少,“有多重”就是指物品質量的大小。
注重過程體驗。課前我就讓學生準備了一些小的物品,如:2分硬幣、花生粒、黃豆粒、“小饅頭”等效物品。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感受1克由多重,充分感受1克的質量,并讓學生列舉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加深對克的印象。并通過推理感受1000克于1千克的聯系。為了進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我又讓學生們計算兩袋500克的鹽共重多少克?再掂一掂來感受1千克物品的質量。同時通過學生自己說體重,然后互相抱一抱來感受千克。在學生總結出表示較輕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克作單位;表示較重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千克作單位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進一步猜測:1噸有多重?因為噸這個單位離孩子們更遙遠,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100袋凈重10千克的大米重1噸;我們班平均體重25千克,40個這樣孩子體重大約是1噸,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單位的大小,從而得出計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學生借助實例充分理解“大宗”一詞。就這樣一步一步完成了教學目標。
不足:教學思路沒達到預期的效果,講得過多;評價形式單一,造成學生有些倦;在學生練習時優(yōu)等生出現空擋;要加強語言,字等基本功的訓練。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2
首先本課我想通過一些場景,如碼頭的貨物、貨場上的集裝箱、鐵路運輸線上的貨車車箱的呢過,引入新知,學生從中感知比較重的或大宗的貨物,了解計量這些貨物有多重時,通常都用噸做單位,感受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然后通過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中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從而引出噸與千克的進率。
想想做做2,就是讓學生通過看和說,把1噸的重量和各種物體的數量建立聯系,使他們對1噸大約有多重有比較鮮明的表象,有利于1噸觀念的`建立。想想做做第3題,學生通過計算推想出多少桶水大約重1噸,多少塊磚重1噸,從而建立起有關1噸的清晰感念。在計算多少塊磚重1噸時,有學生寫出200塊就是重1噸,這是學生沒有看清楚題目,條件告訴我們的是2塊磚重5千克,應該200塊磚重500千克,那么400塊磚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在練習中比較6000克與6噸比較大小時,學生寫出等于,這是錯誤的,6000克小于6噸,學生沒有看清楚題目。這類題目要多練。想想做做第5題,要讓學生去說說載重量是什么意思,從而去填單位。
最后再補充一些單位大小比較的題目,這樣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質量單位之間的互算關系。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3
1、我們的教育不單是為了教孩子學會知識和技能,更應關注學生的心靈。從小在各學科教學中應及時注入“人文教育”這一新鮮血液。
2、我們知道教材中主題圖的設置,不但是為了給新知教學作好情境鋪墊,引出教學內容。其實它里面還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有實用價值的.教學素材。它需要我們教師去不斷地挖掘、創(chuàng)新和利用。
3、我們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簡單地解答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會如何借助現實情境用人文的思想去人性化地處理和解決問題。如何打破教學常規(guī)讓學生用無墻的思想去思考每一個現實問題,為實現“學有價值的數學”做一些實事。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4
“噸”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為了能讓學生比較形象地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感知“噸”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質量單位。我采用了簡單直觀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時,讓學生參加一些體驗物體重量的實踐活動,通過拎一拎,提一提,抱一抱,使學生能聯系實際物體重量進行想象,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噸的表象,感悟“1噸”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體,可以使學生形象地建立“噸”的重量觀念,認識到噸與千克的進率關系。如果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一噸,就會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噸的認識。
本節(jié)課,在課堂上的主導能力還有待加強,缺少對學生的信任,課堂上還放不開,應當讓多數學生通過活動體驗1噸的重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由出題,最后再由教師出一道實際問題,檢驗本節(jié)課說學內容,做到收放自如。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5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于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系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復習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克和千克。接著讓學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讓學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這部分教材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出關于噸的話題, 抓住學生“童心”激發(fā)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情緒高昂,在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主動積極地參加到學
習的過程中。圍繞“能同時過橋嗎” 在解決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出“噸”的概念、噸和千克的關系。在學生掌握了噸和千克的關系后再讓學生回頭解決一下主題圖中提出的問題。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還可以說說其他的例子,如學生說鋼鐵的重量,汽車的載重量都以噸為單位等等。也學生想想1噸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讓學生借助熟悉的物體的體積來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學生在認識了噸之后,利用新知幫助小動物過橋,學生顯得尤其興奮,也體驗到幫助他人的樂趣。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1-13
認識噸的教學反思01-31
認識噸教學反思02-15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02-22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03-05
【通用】噸的認識教學反思05-15
數學噸的認識教學反思03-06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優(yōu)秀09-21
[熱]噸的認識教學反思07-07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