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教案1
【教學目標】
1.在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歸類的基礎上,用較為簡練的語言概況課文所選內(nèi)容中孔子談到的學習方法及態(tài)度,以及人格修養(yǎng)方面的思想觀點。
2.聯(lián)系自身,說說對文中有關“學習之道”以及個人修養(yǎng)論述的理解。
3.將課文內(nèi)容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探究《論語》的現(xiàn)實意義,激發(fā)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珍視和熱愛。
【教學重、難點】聯(lián)系實際理解《論語》的思想內(nèi)容及現(xiàn)實意義,并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教學方法】引導法和講授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圣人,但你們知道嗎?孔子生非其時,一生屢遭打擊,從沒有獲得過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機會。如果我們細考孔子的一生,會發(fā)現(xiàn)他的一生無權無勢,只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掌握過治理國家之權。但那些聲名顯赫的王公貴族們早已在歷史的長空中灰飛煙滅,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寶貴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鬃尤ナ篮螅牡茏觽?yōu)樗貑嗜攴讲艦I而去,而子貢則整整為他守喪六年?鬃拥降子性鯓拥娜烁聍攘,使得人們對他這樣崇敬景仰呢?這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論語》,來探尋其深邃的思想內(nèi)涵。
出示任務:對《論語》十二章課文內(nèi)容的簡單回顧。
(二)再讀課文,遷移闡發(fā)
出示任務:
1.在上節(jié)課學習基礎上,學生自讀課文,用較為簡練的語言概括所選的這幾則語錄中孔子談到的學習方法及態(tài)度,以及人格修養(yǎng)方面的思想觀點。
反饋指導:注意語言的簡潔準確。
2.結(jié)合自身在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方面存在的問題,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態(tài)度,并談談你對“學習之道”的理解。
反饋指導:注意與自身實際相聯(lián)系
3.圍繞課文中闡述關于修身的.章節(jié),抓住其中的關鍵詞,談談對這些詞的理解,并討論這些關于修身的論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現(xiàn)實意義?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饋指導:理解詞語含義與探究現(xiàn)實意義相結(jié)合
(三)延讀《論語》,拓展提升
出示任務:
1.教師出示幾個《論語》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關語句或章節(jié),安排學生分組探究這些語句或章節(jié)的思想內(nèi)容。
2.結(jié)合對本課的學習,你認為孔子身上最打動你的是什么?今天我們讀《論語》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反饋指導:將本課所學內(nèi)容結(jié)合到探究中
(四)誦讀課文,情蘊其中
帶有感情地齊聲誦讀課文,注意讀出音韻美,并在誦讀中進一步品悟課文內(nèi)容,同時感受古代典籍的無窮魅力。
(五)小結(jié)與作業(yè)
小結(jié):《論語》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們尊稱為“大成至圣先師”的孔子的為政以德、仁者愛人的政治思想,誠信處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無類、啟發(fā)誘導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牽涉到人類生存與社會安定的各個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論述,堪稱人生的百科全書。雖然有些篇章僅僅是只言片語,但卻精辟微妙,發(fā)人深省。雖歷經(jīng)兩千多年,今天讀來仍激蕩著我們的胸懷,啟迪著我們的智慧,給予我們豐厚的人生營養(yǎng)。
作業(yè):1.課后自主閱讀《論語》,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摘抄下來,并且說說對它們的理解。
2.《論語》中有不少語句逐漸演化并固定為成語,至今仍活躍在現(xiàn)代漢語中,如“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誨人不倦”“后生可畏”“當仁不讓”等。你還知道哪些?課文搜集積累,與同學分享。
《論語》教案2
第10課《〈論語〉十則》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第10課〈論語〉十則教案。
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3.理解、運用《論語》中關于學習的名言警句。
4.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開闊胸懷,提高成熟處事的思想修養(yǎng),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重難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理解、掌握十則的內(nèi)涵。
教學方法:誦讀法。本文所選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論語》十則,主要是談學習態(tài)度、方法和思想修養(yǎng)的,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營造背誦課文的氣氛,在讀中理解、領會每一則語錄,力爭當堂熟讀成誦。2.評點、質(zhì)疑法,就內(nèi)容、文字、寫法的評點。在教學過程中,啟發(fā)學生探究、質(zhì)疑,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
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1988年,7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的宣言中說到:"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尋找智慧。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尋找智慧,就要從《論語》里面去尋找智慧。而20xx年九月二十八日則是孔子誕辰2560周年紀念日,全球華人在各地舉行了各種紀念活動,一部電影《孔子》也同時上映。(教師出示圖片曲阜、鄭州紀念活動)由此可見,孔子是一位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影響深遠的文化巨人。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孔子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學習他十則語錄。
二、整體感知:
1.你對孔子了解多少?(學生回答,教師視情況出示課件補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鬃釉罅π麄"仁"的學說,自漢代以后,孔子的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書。共20篇,儒家經(jīng)典著作,由孔子的帝子及再傳弟子編寫。是先秦散文中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著作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2.同學們自讀課文"閱讀提示",慢讀全文,找出拿不準的字詞查字典解決以及畫出讀不順的句子。(課件出示字詞)
(1)論語
(2)不亦說乎
(3)人不知而不慍
(4)三省吾身
(5)傳不習乎
(6)學而不思則罔
(7)思而不學則殆
(8)誨女知之乎
(9)是識也
(10)弘毅
(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其恕乎
3.聽范讀。注意讀準字音,體會語調(diào)。學生大聲朗讀。
(1)教師指導誦讀、劃分節(jié)奏。
(2)句中停頓是句意層次的表現(xiàn),誦讀中要正確停頓。如"溫故"章用陳述語氣讀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誦讀展示。(學習小組形式展示)
三、文意疏通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分則朗讀,結(jié)合課文注釋疏通前五則文義,教案《第10課〈論語〉十則教案》。
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教師提供幫助。(課件預設)
作業(yè):抄寫、今譯、背誦前五節(jié)。
第二課時
一、繼續(xù)疏通文意。
1.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分則朗讀,結(jié)合課文注釋疏通后五則文義。
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教師提供幫助。(課件預設)教師提示字詞釋義:
2.學生在理解文意基礎上再大聲朗讀課文,
二、質(zhì)疑探究:
1.學生試作批注,概括、歸類每則內(nèi)容大意。
2.積累格言警句和成語。
指導學生運用"_與求知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有關"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習慣有關,"人不知而不慍"與個人修養(yǎng)有關。
教師點撥,幫助學生完成分類式學習筆記如下:
(1)成語類
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guī)熑沃氐肋h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類
、僬剬W習態(tài)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熤疄橹恢獮椴恢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
②談學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③談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熚崛杖∥嵘硎坎豢梢圆缓胍銡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預設問題: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jīng)有過不同看法,聯(lián)系生活體驗,談談該怎樣看待。
明確:曾子曾經(jīng)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鬃佑眠@句話給"恕"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2)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確:何晏集解:"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會現(xiàn)象。
4.背誦課文
三、當堂檢測:
翻譯句字: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確:(1)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2)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老師了。
(3)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4)我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課堂小結(jié):現(xiàn)代社會一方面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另一方面?zhèn)鹘y(tǒng)美德亟待發(fā)揚。現(xiàn)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tǒng)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作業(yè):1.翻譯后五則。
2.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請你以"老師"為話題,結(jié)合《論語》中有關論述,談談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論語》教案3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激趣熱身
任務:搜集主題資料,并進行分類整理
活動:主題預設------走近儒家傳統(tǒng)文化(結(jié)合北師大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十課《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走近孔子(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主題活動:《孔子世家》---司馬遷、《孔子:第一位教師》---馮友蘭、《孔孟》---黃仁宇、《四書五經(jīng)的假面目》---南懷瑾、《孔子家語》---王肅、《儒學對人生價值的追求》---余翔林等)、走近《論語》(《論語》相關簡介及評論)
學情預估:
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搜集與整理長期以來是語文學習的“禁區(qū)”,學生相對來說比較陌生,同時又略顯有點難度,因此,平時我在閱讀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課上比較注意讓學生搜集、分類并進行整理這方面的知識,依此作為文言學習的知識儲備。與“走進儒家傳統(tǒng)文化”相比,“走進孔子”“走進《論語》”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搜索與分析。
說明:
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是本節(jié)課學深學透的基礎,同時隨閱讀量的增加,疑點會呈波浪式出現(xiàn),有些問題不解自知,而更多的疑點則會呈現(xiàn)一派“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情景。我們正是抓住這點點滴滴的疑,從而展開探究。
二、文本導讀質(zhì)疑
任務:依話題為導向,結(jié)合文本交流匯報資料,從而使資源共享達到最優(yōu)化,依此激趣導課
活動:話題預設-----“遨游儒家傳統(tǒng)文化”、“感悟傳統(tǒng)經(jīng)典”“我心中的孔子”“我與孔子的心靈對白”“走進《論語》”……依小組為單位,依據(jù)搜集資料的實際選擇言之有物的話題,結(jié)合文本具體信息完成初讀學習的生疑、質(zhì)疑,進而為下一步的悟疑、解疑作下鋪墊!
學情預估:
初一的學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資料,可能不很主動,最重要的是交流要切中主題,這需要教師既要點燃學生自我展示的熱情,又要進行方向性極強的指導。
說明:
關注文本,注重文本的生成與創(chuàng)新是文言學習的主旨所在,依據(jù)資料生疑、質(zhì)疑,進而圍繞文本展開討論,走進文本,深入探究。(重點參讀南懷瑾《四書五經(jīng)的假面目》)
三、探究研讀賞析
任務:圈點文言重點字詞,訓練句讀,分類商譯文本內(nèi)涵
活動:1、抄讀文本,刪除標點,訓練句讀,自主探究
2、圈點字詞,商譯(商討、翻譯)文本,分類整理
3、交流異議,反復誦讀
4、《論語》成語、格言、警句集錦
學情預估:
學生可能對文言文中的通假、句式、詞義的演變以及文言文常識性問題的解決產(chǎn)生障礙,諸如“說”同“悅”;“知”同“智”;“女”同“汝”以及“三省”、“三人行”中“三”的用法等,這些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進行正確詮釋!同時,在進行句讀訓練時,注重語法,商譯文本時,也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
說明:
句讀訓練是文言學習的最基本能力,通過訓練可以增加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為商譯與誦讀做好了鋪墊。而商譯與誦讀的過程則是對文本的深層次的探究研讀。由文本歸納總結(jié)成語、格言以及名言警句便是活學活用文言文的標志,更容易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
四、交流感悟,強化體驗,自省篤行(實踐)
任務:沉浸文言經(jīng)典體驗感悟?qū)嵺`
活動:1、誦讀感受,體驗經(jīng)典
2、交流感悟,結(jié)合所搜集資料,整體感悟孔子思想及《論語》
3、歸納大家的想法,進行類的升華
4、參照文本,強化自我體驗,實踐真知
學情預估:關注學生的是實際情感體驗,給學生搭建一個自我展示的舞臺,內(nèi)化文本知識,拓展學生視野,關注學生的知識構(gòu)建和人文素養(yǎng)。交流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最具開放性的,學生依據(jù)《〈論語〉十則》的文本信息,加之補充讀物和所搜集資料,從而學生會更有可言之的話題,因此,“放之有度”的教學在這里更能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民主與開放,也更具有人文關懷,因為我們始終在關注著學生。
說明:
歸納是對共性的提煉,學生可能會發(fā)現(xiàn)都是氣勢很大的東西,類的升華能提高學習效率。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訓練思維,進行情感與價值觀的學習,新的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三個維度的規(guī)定值得我們仔細琢磨。
情趣盎然品文言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反思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囿于“精華”二字,文言文作為課程內(nèi)容,似乎已被反復固化,精確性、示范性的特征被反復強調(diào),因此文言文的教學一味強調(diào)知識接受,只注重將語法、文法講深講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權威意識”尤其突出,依賴教參的統(tǒng)一要求是教學活動變得極為機械,教師死輸硬灌,學生生吞活剝、囫圇吞棗,整個過程忽視了學習主體,師生獨特的體驗無法融入整個教學的動態(tài)活動中,使整個教學喪失了主體的獨立性與創(chuàng)造性,最終文言文教學被簡單化的處理成了文言文誦記過程,并越來越呈現(xiàn)為單一化、模式化的過程,使得學生對文言文產(chǎn)生了厭煩、畏懼、排斥心理。
《〈論語〉十則》作為傳統(tǒng)文言教學名篇,知識點、考點以及文言文常識性問題是極其好把握的,但是,我沒有按照常規(guī)的教學思路去教授,而是暫且“拋開”教學目標來與同學們談論起了厚重卻又富有情趣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涉及到很多頗富哲理的`歷史典故,同學們在這無拘無束自由暢談的課堂氣氛中表現(xiàn)的異常活躍與興奮,自然這一切都是在我的“陰謀”之中的,因為這一節(jié)課我的目的就是希望激起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撥開他們心中一直以來存在的學習文言文的陰霾,告別他們一直恐懼的“之乎者也”的“古文”時代,同時我也沒有忘記這節(jié)課應該達到的教學目的。于是,我和同學們在探討影響中國人思想的宗教和學派時,便將他們的注意力慢慢的遷移到了儒家學派,當然這一切都是在學生文化積累沉淀的基礎上進行的,先前的一段時間我和他們一直搜集和積累古典文化方面的知識,當然更偏重于儒家學派的知識積累,所以學生們談起來可謂“頭頭是道”,有的紛紛講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奇聞軼事,有的講“四書五經(jīng)”,有的講到古代的典章制度,有的還講到一些古代社會的文化常識和社會人情風貌┅┅我感覺這時時機已經(jīng)到了,便直接切入我們的主題,讓學生們來自主學習《論語》中的這十則,學生因為有了剛才的你一言我一語,所以學習起來就更有了勁頭。但是接下來一系列的問題又來了:何以為“仁”?仁的具體內(nèi)涵是什么?“恕”的內(nèi)涵到底是什么呢?儒家“賢人”的標準又是什么呢?孔子的弟子有哪些呢?他們又有哪些思想主張呢?┅┅一系列的問題如雨后春筍般從學生們的腦瓜中涌了出來,誠然隱藏在古詩文中的微言大義,也在學生們的激烈討論與研究學習中得以深入透徹的理解,很明顯這其中有他們思想的痕跡,盡管有些想法顯得那樣稚嫩,但這確實是他們自己的所得,這一點一直是我所企求達到的效果。于是,我也很興奮的加入到他們的合作探究學習之中,盡可能多的給他們提供資料,引導他們擴充知識面,加深對文本的深層次的理解。一節(jié)課在我與學生們的交流探討中很快就結(jié)束了,但是學生的學習熱情絲毫沒有減退,當然這其中充滿的更多的則是疑惑與企盼得到挖掘的沖動,于是,我便安排了這一節(jié)課的課外作業(yè):圍繞本課內(nèi)容搜集相關知識,深層次的理解領悟其中的微言大義;搜集更多的《論語》資料依此解決你心中的疑惑;寫寫你學習后的點滴感悟。
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我不禁又對文言文教學多了一些思考:(一)調(diào)動經(jīng)驗,縮小差距。文言文、現(xiàn)代文是一脈相承的,許多的語詞、語句、語義是相同的,學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詳?shù)某烧Z、名言警句,學生積累的知識經(jīng)驗、已有的學習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基礎,這些與學生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經(jīng)驗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調(diào)動,文言文與學生的距離就會大大消除。同時,還應加強學科間的整合,從而構(gòu)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尤其是歷史與政治學科,讓學生在自己熟知的“歷史背景中”采用合理的思維方式作出研討。
(二)調(diào)動情感,關注體驗。語文學習是以認知基礎上的體驗、感悟、熏陶為主體的。然而在現(xiàn)實中,我們卻每每發(fā)現(xiàn)學生與文言文文本之間缺乏對話,學生“活生生的體驗”及“自我的精神體驗”得不到重視和尊重,屬于學生自己的、自由的體驗被冷漠無趣的所謂翻譯所代替,學生學習的詩文似乎是與己無關,與情趣、精美無關的一堆符號。因此,調(diào)動經(jīng)驗之后,還需對學生的情感體驗予以充分的關注,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想象,讓生活幫助他們來理解文本,促使他們的趣味、感情融入教學之中。讓學生以感知為基礎,以吟誦品味為感情投入和個性理解為切入點,最終達到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心靈溝通”。
(三)提高能力,激活課堂。語文能力是人的心理文化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于語言層面的品位、格局和發(fā)展的傾向,其核心是語感,語感的獲得說到底則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形成。我們應該關注文言文的文本特點,憑借“注釋”、“文言空白”,憑借工具書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思維能力,通過誦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加入了學生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融入了學生情感體驗的文言文閱讀就是融入學生主體和個性見解的過程。,這從而從一個更高的層面和更廣闊的視角去把握文言文。通過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小組間的交流與探討等多種途徑,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經(jīng)歷“自由的言說”,自主的表達自己觀點的過程。海德格爾曾說:“語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動,”語言本身具有提高人類修養(yǎng)、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價值,加之文言文作為我國文化遺產(chǎn),蘊含著大量的精神財富,我們何不在這片深邃的海洋中積極探索,在古文的世界中盡情沐浴人文素養(yǎng)之光!
《論語》教案4
教學目標
。ㄒ唬┲R與能力目標
1.初步理解淺易文言文
2.能準確朗讀并熟練背誦默寫課文
3.能夠讀、寫、理解“子曰、慍、罔、殆、矣、誨、弘毅、士、凋、恕、欲”等詞語。
4.學習《論語》中名言警句的簡單應用。
5.簡單了解孔子及《論語》
。ǘ┻^程及方法目標
誦讀理解 交流質(zhì)疑 教師點評 全文背誦 學以致用 積累拓展
。ㄈ┣楦袘B(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感受孔子偉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為核心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以及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做法和人生價值觀,提高個人思想修養(yǎng)。
2.聯(lián)系自身經(jīng)歷,體會課文內(nèi)涵,端正人生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習觀。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默寫文章,評點課文內(nèi)容,精講難點章節(jié)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內(nèi)涵,觸動學生心靈,感受“至圣先師”的偉大人格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教師對學生做朗讀指導,正音斷句。
2.學生互相質(zhì)疑法。學生將自己的疑難當堂提出,學生互答。(也可采用學習小組集中質(zhì)疑,再互相解答法)。
3.歸納、總結(jié)法。將本文涉及到孔子、《論語》體裁及主要內(nèi)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語、名言、警句等進行歸納記錄。
4.教師評點法。教師針對學生理解進行評點指導,形成統(tǒng)一的、正確的認識。
5.延伸應用法。針對本文內(nèi)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點進行延伸應用練習。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 運用POWERPOINT系統(tǒng)
學生課前準備
1.找4-5名學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主題排練一小品,情節(jié)簡單明快,用時3~4分鐘。
2.學生搜集、了解有關孔子及《論語》資料,做好上課準備。
教學說明
因我所教班級每周有一節(jié)學生國學演講課,主要內(nèi)容為《四書五經(jīng)》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學生對孔子及《論語》比較熟悉,故此在對這兩者的處理上可以比較簡略。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整體感知文章,朗讀、分析文章內(nèi)容。進行簡單應用拓展。
教學步驟
(多媒體課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樂為古箏曲《高山流水》,進入上課時間)
一、導語
教師在黑板板書繁體“圣”字,由學生識讀并分析這個字特點,明確“耳、口皆為王,是為圣”,說明人們把能聽、能說,胸中有韜略、有學識、品德高的人稱為“圣人”。有一個人被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板書這八個字)可見這個人的厲害了。這個人還被聯(lián)合國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書“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聯(lián)合國還有他的塑像,可見這個人的影響力之大了,這個人是誰?(學生回答)對,他就是孔子。就是我們大屏幕上這個人。對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記錄孔子生平的那本書《論語》,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歷史課上老師也已經(jīng)教過了,那位同學來介紹一下孔子和<論語>的有關內(nèi)容。
二、關于孔子及《論語》有關資料(出示幻燈片,內(nèi)容如下)
孔子及《論語》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曾周游列國,終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
《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492章,內(nèi)容涉及很廣: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學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簡意賅的言論,來提高我們的認識。(展示幻燈片,出現(xiàn)孔子圖像及課題,教師再板書課題)。
認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讀)
1.學習文言文,誦讀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韻味、讀出智慧,F(xiàn)在,讓我們通過朗讀走近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隨他一起探討有關學習方法、求知態(tài)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學朗讀“閱讀提示”,指導學生對照注釋自己朗讀《〈論語〉十則》。)
2.學生自己大聲地朗讀課文。
3.展示幻燈片,給重要字詞正音及課下列出的三個通假字的讀音及解釋。(幻燈片略,字詞如:論、慍、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說、女、知。)
4.學生各自大聲的流利的朗讀課文。
5.就“大聲”“流利”“快速”進行朗讀指導和示范。
6.全體大聲的節(jié)奏準確的朗讀課文。
。ǖ诙糠郑航猓
1.大家閱讀本文會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那就是本文的課下注釋非常全,大家在閱讀中的一些疑問基本上都有說明,下面請大家根據(jù)課下注釋及平時〈論語〉演講的積累,自己試譯文章內(nèi)容,個人的疑難可以小聲的和同桌進行討論,通過討論解決不了的可以一會給大家提出來。
2.學生提出疑難,互相解答。(疑難以字詞、短語為主。)
3.給大家一點時間,看一看自己哪一則翻譯起來有困難,我們一起來解決一下。(一般說來,學生對第八則的內(nèi)容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可做示范性翻譯)
例如: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剛毅,因為他肩負著偉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理解這一句話并不難。這一則中有一個關鍵詞“弘毅”,可用換字辦法來解釋,即“剛毅”“強毅”;有的可用加字辦法來解釋,如“任(任務)重(重大)而道(路程)遠(遙遠)。請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礎上齊讀這一則,讀準節(jié)奏。(生齊讀第八則。)(板書可設計為“以仁為己任──重,死而后已──遠”的一一對應形式,幫助學生理解。)
4.通過解答疑難,大家已經(jīng)對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請同學來試著按則翻譯文章。(配合幻燈片進行翻譯,過程中教師及其他同學進行指正)。
。ǖ谌糠郑壕殻
1.大家在對整篇文章進行翻譯后會發(fā)現(xiàn),文章的每一則都和我們息息相關。請大家說說他主要說了那些方面的東西?(明確:學習與人生修養(yǎng)兩類,學習又可以細化為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兩類。)(教師板書)
2.既然是和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息息相關,就請大家看看下面幾道練習題。(展示幻燈片)
例:(1)與陳毅元帥“大雪壓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意境相似的語句是:
。2)討論學習和思考相輔相成的關系的'語句是:
(3)一組對比圖片,(好與壞的典型),談感受,用文中語句回答:
(4)學生表演小品,學生根據(jù)小品答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小結(jié)課文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發(fā)表了宣言,其中說:“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去尋找智慧!睆闹袊目鬃舆@里找智慧,就要從《論語》里面去找智慧。這節(jié)課我們粗略了解課文的內(nèi)容,大家可以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談出對里面的話的理解,我們將在下節(jié)課繼續(xù)了解孔子,走進大師的內(nèi)心世界。
五、作業(yè)
(1)背誦《論語》十則
。2)從十則中選出自己喜歡的2-3則,寫出喜歡的理由。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歸納總結(jié)文中成語、警句
。2)針對內(nèi)容進行討論思辯
(3)感受孔子偉大而深邃的思想內(nèi)涵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三千多年,在這輝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不知誕生過多少光耀千古的歷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這如滿天繁星、數(shù)不勝數(shù)的歷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這樣一個人和這么一本書,總是如浩月當空,長明不熄,照耀著一代又一代人,引領著一代又一代人。這個人就是孔子,而這本書就是《論語》。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論語》中的十則,并要求大家課下背誦這篇文章,下面我們一起來背誦一下。(生背誦全文,還可以安排單人背誦)
二、總結(jié)概括成語、名言警句
不知大家發(fā)現(xiàn)了沒有,課文中的許多詞語早已被我們所熟知,我們常常把它稱作什么? (生:成語。)
師:大家能不能從文中再舉幾個例子? (明確如:溫知知新、見賢思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
師:《論語》是為現(xiàn)代貢獻成語最多的一本書,我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來看一看。(幻燈片顯示《論語》中的成語。) 其實除了成語,還有許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膾炙人口。下面請就你最喜歡的幾則當堂背誦。看誰背得最多最快,最好能談談你的感受。(如:(1)生背誦“三人行”篇,這一句讓我體會到了凡事都要取長補短,這樣才能不斷進步。(2)生背誦“歲寒”篇,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實際上,我們也可以把“松柏”理解為一個人,意思是說“只有經(jīng)過艱難困苦的考驗,才能知道一個人的意志是不是堅強”。也就是古詩所說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保
師:剛才所背誦的這些格言警句,相信對每位同學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啟示。現(xiàn)在請你按照上節(jié)課提到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思想品德修養(yǎng)類進行分類摘抄。(學生在可討論的情況下進行摘抄)(幻燈片:分類的名言警句)
三、拓展思辯,讀出個性思想光芒
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不同,閱讀體驗自然也不盡相同。上節(jié)課我們留了作業(yè),請大家找出最喜歡的二到三則,談談個人的看法。請大家再品讀這些語句,聯(lián)系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生活體驗談談你的見解。(生再讀背課文。)(生一般說來可談出自己的看法,如) 針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格言,學生可能會談出父母不顧孩子心理強迫孩子做某事等等。針對“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可能談出和進步、思想、成績、積累等有關的認識。如有必要,教師可在這里提出“每日三問——今天,我的學習進步了嗎?我的身體進步了嗎?我的品德進步了嗎?”)師:看來,同學們理解很深,真正讀出了智慧,讀出了個性,也希望大家學以致用,用到自己的提高修養(yǎng)和學習上來,見賢思齊,近朱者赤,只要大家堅持下去,相信你也一定會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四、教師小結(jié)及作業(yè)
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戰(zhàn)爭、疾病、欺凌、掠奪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義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這時候孔子出現(xiàn)了,他不顧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應該說,游走于諸候之間是一種悲壯的舉措,也許正因為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任重道遠精神,才與眾弟子無間隔地坐而論道,使那些學說成為中國數(shù)千年綿綿不絕的浩然正氣。我想,孔子這樣做時,一定沒有認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師。他不過是一個童心未泯又熱愛藝術且善于思想的真誠人罷了。與其說喜歡孔子的學說,不如說更喜歡孔子這個人?鬃拥恼嬲\坦蕩,仍然是我們現(xiàn)代人最需要的品質(zhì)。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請課后廣泛地搜集資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張、他的性格、他的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寫一份讀書報告,談談你的感受。
五、閱讀推薦(幻燈片:《論語心得》封面)
北師大的于丹教授寫了一本書,名字叫《論語心得》,談了《論語》和人生、交友、人的內(nèi)心等方面的關系,通俗易懂而且見解獨到,推薦大家讀一下。
六、結(jié)束語(幻燈片:孔子半身銅像,題目:永遠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而且在亞洲很多國家都有孔廟,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為先師。每次看到孔子的圖像,我感覺到的孔子不僅高大、莊嚴,而且還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誘的好老師形象。相傳孔子有門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稱為“賢人”,課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貢都在72賢人之列?鬃铀篮螅辉嵊谇烦潜钡你羲哆,弟子們以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6年?鬃邮侵袊鴼v史上創(chuàng)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yè)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我們現(xiàn)在只能通過大師的只言片語來感受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今天,我們也來當一回孔子的學生,讓我們?nèi)w起立,面對先師的圖像,深深的鞠上一躬,說一聲:“謝謝老師”。(儀式進行)
結(jié)束(背景音樂)。
《論語》教案5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虛詞“而”的用法。
2.學習古人勤學好問,把學習與思考結(jié)合起來的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方法。
教學設想
1.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簡介孔子,教學第一、二、三則。
第二課時,講評練習,教學第四、五、六則,總結(jié)思想意義。
2.在學習過程中,不失時機地進行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的教育。
3.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釋詞、口譯,分析前三則。
教學過程
1.簡介孔子和《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chuàng)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后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50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后罷官,曾經(jīng)周游列國、終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個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還整理《詩》《書》,并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鬃哟罅π麄鳌叭省钡膶W說。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迷信鬼神的活動采取存疑態(tài)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
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jié)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啟發(fā)意義的見解。
他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弟子有三千,著名學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視“學稼”、“學圃”,看不起勞動人民。
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維護奴隸制秩序,在維護貴族統(tǒng)治的基礎上提倡教化。
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nèi)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談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jù)。
2.教師范讀課文。
3.正字正音。
慍yùn罔wǎng說yuè——不亦說(悅)乎
4.教學第一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子曰”:子,古代用作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這里可譯為先生、老師,指孔子?鬃诱f!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學了、學過,后面省略了學的內(nèi)容;而,順接連詞;時,按時,時時;習,溫習、實習;之,代學習的內(nèi)容。學了(什么),按時溫習它,不也愉快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共同學習、研討問題),不也快樂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別人;知,了解;而,轉(zhuǎn)折連詞;慍,惱恨、怨恨;君子,這里指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別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卻不惱恨(他),不也是有修養(yǎng)的人嗎?
這一則包含幾層意思?各表明了學習上的什么問題?
這一則包含三層意思:
、賹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一層表明了既要勤勉學習,還要按時溫習,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既講了學習方法,也講了學習態(tài)度。
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一層表明了學須有友。《禮記學記》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敝就篮系呐笥巡贿h千里而來,研究學問,析疑解惑,有利于學業(yè)進步,自然成為樂事。這一層講的是朋友間虛心互學的學習態(tài)度問題。
、廴瞬恢粦C,不亦君子乎?
這一層直接表明了個人修養(yǎng)的問題,其實也表明了學習態(tài)度的問題!墩撜Z憲問》篇孔子說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幫助體會這一層的含意。這一層含蓄地表明了學習要有不求人知、全在進德修業(yè)的正確態(tài)度。
第一則三句話講了三個意思,層次分明,言簡意賅。
5.教學第二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朗讀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溫習;故,舊的(知識);而,順接連詞;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詞“之”;為,作為、當作。復習舊知識,能夠領悟新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上的什么問題,具有什么含意?
這一則表明了“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語言雖簡,含意卻很豐富。這里的“知新”,包含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體會,即認識的加深;第二是領悟到新的內(nèi)容,即知識的擴大。這里的“溫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復閱讀,而是在不斷復習的過程中,思考探究,獲得新體會,掌握新知識。這是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
6.教學第三則。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順接連詞;思,思考;則,就;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只是讀書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上的什么問題?具有什么含意?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與思考相結(jié)合的學習方法。這兩句話闡明了學習與思考互相補充、相輔相成的關系。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對所學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視任何一個方面。這見解是很精辟的。
7、教學第四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貢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以何。為什么,憑什么;謂之,稱他。子貢問道:“孔文子(謚號),為什么稱他為‘文’呢?”“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敏,聰敏;好(hào),喜愛;恥,把……當作恥辱;下問,問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是以,以是,因此?鬃哟鸬溃海ā翱孜淖樱┞斆舳窒埠脤W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作恥辱,因此(他的謚號)稱他為‘文’”。
這一則中,孔子對弟子進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學習上的什么問題?
這里孔子借回答子貢提出的問題,教育弟子既要勤學,更要好問,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表明了在學習上要有勤學好問、不恥下問的態(tài)度。韓愈在《師說》中說:“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樱O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币馑际钦f,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蜊白诱埥坦俾毜拿Q,向萇弘請教關于音樂的事,向師襄學過彈琴,向老聃問過“禮”的知識。這些人的學識和個人修養(yǎng)都不如孔子。這正是孔子對子貢答話的很好的注解。8、教學第五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識(zhì),記住;之,它,代所學的東西;厭,滿足;誨,教導;何有,有何,有哪一樣;于,在;哉,嘆詞。默默地記住學過的東西,對學習從不感到滿足,教誨人從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詞:識:記住;厭:滿足;誨:教導。
翻譯: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罢d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tài)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子谝簧际沁@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么呀?”表現(xiàn)了孔子的自信。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yè)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边@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wèi)靈公》)
翻譯:孔于說:“我曾經(jīng)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但并)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論語》教案6
一、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诶斫庹n文思想內(nèi)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能流暢地朗讀、
三、課前準備
、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nèi)容.
、 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nèi)容梗概。
第一課時
一、 復習初一年學過的《<論語>六則》
1、 全班齊背 (活躍課堂氣氛)
2、 指名學生介紹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nèi)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
今天我們學習新的十則。
二、 教學思路
(一)第一個教學板塊:認讀課文
1、 播放錄音,學生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diào)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指名朗讀
4、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地朗讀全文
(二)第二個教學板塊:析讀課文
、 則
省:對自己的言行反省與檢查 身:自己 忠:誠心誠意 信:誠實
梗概:多自省
、 則
見賢思齊:看見德行優(yōu)秀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
梗概:對先進和落后的態(tài)度
③ 則
。河米约旱男膩硗葡雱e人的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歡的言行,不要施加給別人
梗概:講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歸納:講做人的道德修養(yǎng),要多“自省”,講恕道
、 則:
弘毅:抱負遠大,意志堅強 任重道遠:承擔的責任重大,艱險的道路還很長梗概:做人應該抱負遠大,意志堅強
、 則
道:仁道 處:據(jù)有,取 惡:厭惡、討厭
梗概:追求“富與貴”,要“從其道”。
、 則
子貢問君子:子貢請教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
梗概:君子的標準是先行而后言。
、 則
惡:壞的,不好的
梗概:主張“成人之美”
、 則
而:如果,表假設 從:從事
梗概:認為要通過修養(yǎng)仁德來得到官職,即使是低微的官職,也應當盡職盡責去做好,如果不能做官,就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yè)。
歸納:人要有追求、有抱負,對富貴要取之有道,要重實踐,能成人之美。
(三)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課文
1、 成語
見賢思齊 任重道遠 成人之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名言警句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
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三月不知肉味
三、 小結(jié)
本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論語〉〉十則的大概意思,但其中的道理還須我們進
一步去探索、研究。
四、 作業(yè)
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 檢查作業(yè)
1、 學生齊讀課文
2、 學生齊背課文
3、 抽查學生背誦情況
二、 師生共同討論問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具體如下:
1、 本文論述的思想中,你贊成哪一個觀點,不贊成哪一個觀點?為什么?
2、 在本文論述的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3、 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三、 學生再次朗讀課文
四、 老師總結(jié)
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艱難險阻,這些都需要我們勇敢地去面對,孔子的〈〈論語〉〉為我們講述了許多人生道理,這些都是我們用來對付困難的法寶,希望大家好好把握住,不要讓它們隨風逝去,學了就忘。
《論語》教案7
1。熟讀并背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主動性。
2。學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借鑒孔子提出的學習方法。
2。借鑒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則。
重點1。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nèi)容。
2。積累文言詞匯、文言知識。
難點1。文言的理解。
2。積累文言詞匯、文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ㄒ唬、自學課文
1。熟讀課文。
2。根據(jù)注釋理解課文內(nèi)容。
。ǘW練習
作者簡介
1。關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魯國陬邑(現(xiàn)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封建社會中被尊稱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刪修《春秋》,注釋《周易》。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漢以后,其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
2。關于《論語》
《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的書!墩撜Z》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是封建社會讀書人必讀之書。
《論語》共20篇,492章,內(nèi)容涉及很廣: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它是我國現(xiàn)成最早的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jù),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說"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誰?儒家思想、儒家風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給加點字注音。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ǎ┪嵘怼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由,誨女()知之乎!
。ㄈ┳詫W疑難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譯下列句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知之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學而不思則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讀第二則
。1)。學而時習之,而:表順接。
。2)。不亦說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問,釋為不也......嗎?亦:也。
。3)。有朋自遠方來。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慍。知:了解。而:表卻。
2。翻譯第一則
3。第一則講了那方面的內(nèi)容?
4。背誦第一則
四、反饋與檢測
1。朗讀第二則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誠,誠實。
(3)傳不習乎?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2。翻譯第二則
3。第二則講了那方面的內(nèi)容?
4。背誦第二則。
5。朗讀第3―5則。
(1)溫故而知新。故:舊的。知:領會。
。2)可以為師矣。是個省略句,應為可以(之)為師,譯為可以把(他)當作老師?,可以;以,把。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轉(zhuǎn)折連詞,譯為可是。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無所得。
。4)由,誨女知之乎!誨:教導。知:知道,懂得。之:代詞,代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
6。翻譯3―5則。
7。3―5則講了那些方面的內(nèi)容?
8。背誦3―5則。
《論語》教案8
教學目標:
1、學習即席辯論的方法和途徑,做到有理、有節(jié)、有禮。
2、培養(yǎng)發(fā)言能抓住要害,有較強的說服力。
3、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和應變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語引入
有時候,對一個問題會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看法,這就要通過辯論來互相啟發(fā),提高認識,在辯論前,要根據(jù)自己一方所持的觀點準備材料,在辯論中要根據(jù)對方發(fā)言的漏洞進行即席反駁,這就是即席辯論。要使即席辯論有效地擊中對方要害,那就應該仔細聽清對方辯論中提出的觀點和內(nèi)容。尋找其發(fā)言中的漏洞。并記下這些漏洞,根據(jù)自己準備的材料,有的放矢地進行反駁,并闡明自己的觀點,這是辯論中最重要的本領。
二、典型引路:
1、出示辯論題:有了電腦,還要花功夫練習寫字(正方)
有了電腦,不要花功夫練習寫字(反方)
2、展示部分辯論場景:(放錄像)
反方發(fā)言:我認為"有了電腦,不要花功夫練習寫字。"因為電腦中有各種字體,練了也沒有用。如果你需要的話,從電腦中找出制作一下不就行了嗎?從而可以節(jié)省很多的時間來做別的工作,這也是時人代文明發(fā)展的標志。
三、組織討論:正方如何反駁。
1、正方記下發(fā)言漏洞:
。á湃绻枰脑挘瑥碾娔X中找出制作打印出來就可以了。
、七@也是時代文明發(fā)展的`標志。)
2、從哪些地方進行反駁:
。1、如果需要的話,從電腦中找出制作打印出來就可以了。
、傥倚枰貏e大的字你能制作嗎?
、诂F(xiàn)場需要,當時沒有電腦怎么辦?
、廴思倚枰闾醾意見,寫個留言或題個詞,你怎么辦?
2、這也是時代文明的標志。
、贂r代文明標志最重要的是人的現(xiàn)代文明素質(zhì),而不是先進的科技工具。
、诰毩晫懽挚梢砸嬷墙∩,培養(yǎng)良好的人格和情操。人的素質(zhì)高了,這練習寫字有助于社會文明的發(fā)展。)
三、小組合作:請再找出發(fā)言中的一處錯誤,并提出幾點反駁的理由:
一處錯誤:
幾點理由:
四、嘗試項目請聽"小學生要多看電視"的正方發(fā)言:
我認為小學生要多看電視,因為電視中有做人的道理,有美的欣賞,有丑惡的警戒,有各種科學的知識和技能,從中可以得到很多書本上得不到的知識和道理,電視看得越多,即就得到越多。
請在小組里進行交流,評出優(yōu)秀辯手,進行班級辯論。
五、總結(jié)注意點:
1、聽要仔細,及時抓住發(fā)言中的漏洞。
2、辯論時,要想好辯論要點,既要講"理",還要講"新"。做到語言規(guī)范,論據(jù)充分,說理有力,培養(yǎng)文明的語言習慣。
六布置作業(yè):以下面的題開展辯論
你認為是男性聰明,還是女性聰明,請選定題后寫出4條理由。
《論語》教案9
學習目標:
1.積累、理解成語。
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3.培養(yǎng)文言注釋能力。
4.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jīng)歷,體會課文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1.朗讀、背誦全文。 2.評點《論語》十則內(nèi)容。
教學難點:深層理解《論語》十則內(nèi)蘊。
教學時數(shù):4課時。
學習方法:1、誦讀法 2、評點質(zhì)疑法
第一課時
【學習要點】了解孔子及《論語》。認讀《論語》十則,整體感知,析讀十則內(nèi)容。
預習導學:
1、搜集關于孔子其人及《論語》的資料
2、細讀《論語》十則,熟讀成誦
課堂導學:
1、提問關于孔子的資料收集。(小組匯報,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張仁義 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2、提問關于《論語》的資料收集。(小組匯報,搜集成果)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論語》一直是學生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之中。
3、朗讀課文:
范讀:學生要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同學們正音正字。
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內(nèi)容,反復誦讀
4、總結(jié)三個通假字:
A B C
5、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1)領會大意,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述。討論、弄清楚沒有注釋的詞語的意思。
(2)把十則《論語》按照求知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分類,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第二課時
學習重點:理解前五則課文內(nèi)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學習難點:重點字詞釋義,弄清楚通假字。
學習要點:詳細分析,具體探討,學習前五則內(nèi)容。
1、第一則:
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 )第三句講的是( )
【固定句式】“不亦……乎?”譯作“不也是……嗎?”
翻譯( )
2、第二則: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為:______
謀: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傳:______習:______
翻譯本則( )
3、第三則: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為:______
總結(jié)出這章當中的一個成語( )
翻譯本則( )
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fā)現(xiàn),才“可以為師”。
4、第四則:罔:______ 殆:______
翻譯本則( )
同學們,這一章的內(nèi)容帶給我們什么思考?對于我們學習有何現(xiàn)實指導意義?
理解20xx多年前的圣人之語經(jīng)久不衰之魅力(小組探究發(fā)言,同學們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則:誨:______知之:______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譯作“……是……”
翻譯( )
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6、前五則哪幾則是關于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的( )
哪幾則是關于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 )
7、請同學們當堂背誦前五則(10分鐘)
第三課時
學習重點:重點字詞釋義。
學習難點:理解后五則課文內(nèi)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學習要點:詳細分析,具體探討,學習后五則內(nèi)容。
1、第六則:賢: 齊: 內(nèi): 自。
翻譯:( )
2、第七則:三: 行: 焉: 其:
善者: 從: 改之:
翻譯:( )
找出這兩則當中的成語( )、( )
思考:這一則我們應如何理解?
3、第八則:
士: 弘: 毅: 仁以為己任: 已:
翻譯( )
思考:這一則當中體現(xiàn)出了孔子的一種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嗎?
4、第九則:歲寒: 然: 后凋:
翻譯:(
5、第十則:以: 行: 其: 欲: 加: 于:
翻譯:( )
這一則的成語是( )
【理解第十則】討論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爸摇焙汀八 笔强鬃印叭省钡膶W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6、后五則哪幾則是關于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的( )
哪幾則是關于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 )
哪幾則關于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 )
7、當堂背誦這后五則?纯茨奈煌瑢W背的最快。
第四課時
【學習要點】總結(jié)歸納,查缺補漏,在課堂上就完成背誦、默寫。
1、課文當中出現(xiàn)的讀音,進行復習。(5分鐘)
人不知而不慍( ) 學而不思則罔( ) 思而不學則殆( )不亦說( )乎 三。 )吾身 傳( )不習乎
誨( )汝( )知之乎 不知為( )不知 是知( )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2、文言字詞句小結(jié)(這是我們學習文言的關鍵一步)
(1)而:(1)表示順接;(2)表示轉(zhuǎn)接。
學而時習之( )人不知而不慍( )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溫故而知新(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任重而道遠( )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 )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
(2)為:讀wèi時,多作介詞;讀wéi時,多作動詞。
為人謀而不忠乎?( )可以為師矣(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仁以為己任( )
。3)焉:見賢思齊焉(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
。4)之:①指示代詞,“這”;②第三人稱代詞,“它、它們”;③結(jié)構(gòu)助詞,“的”;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⑤助詞,在句中只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無實義。
。5)固定句式:
、俨灰唷酰俊皇恰瓎?②……也!恰。
3、當堂背誦這十則并當堂默寫!墩撜Z》作為千百年來的一部偉大的作品、作為四書五經(jīng)之一應當為我們所熟識,這十則又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會背默才能進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組討論(小組合作探究,同學們要通過自己思考發(fā)現(xiàn)《論語》的經(jīng)典之處,發(fā)現(xiàn)《論語》的美)
(1)、你喜歡哪一則?為什么?(2)、你覺得哪一則對你啟發(fā)最大?(3)、你覺得怎樣才能真正學到知識?(4)、你還知道哪些指導我們?nèi)绾螌W習的名言?
《論語》教案10
教學目標:
1.熟練文思想內(nèi)容,對照反省自己.
2.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2.朗讀、背誦課文。
3.研讀前五段內(nèi)容。
一、導入新課:
中華民族有著數(shù)千年的文明歷史,產(chǎn)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F(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jié)選部分《〈論語〉十則》。
二、朗讀課文: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
2.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nèi)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jù)朗讀的語氣、語調(diào)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課文內(nèi)容:
1.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fā)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xiàn)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句子理解詞義,根據(jù)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下列的意思: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見賢思齊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jù)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傳不習乎?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四、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五、作業(yè):
、俦痴b課文。
、诔瓕、識記字詞。
、垲A習剩余部分內(nèi)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傺凶x后五段內(nèi)容。
、诶斫馊牡乃枷胍饬x。
、鄹爬ǔ烧Z、格言,積累語言。
一、檢查作業(yè):
、俦痴b課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二、理解后五段內(nèi)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
、僖娰t思齊焉。
、谑坎豢梢圆缓胍,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塾幸谎远梢越K身行之者乎?
、芷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內(nèi)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nèi)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賹W習方法 ②學習態(tài)度 ③思想修養(yǎng)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guī)?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學習體驗:
、賹W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nèi)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谂c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芡高^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五、教師小結(jié):
《論語》的思想內(nèi)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yǎng)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lián)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業(yè):
①完成“研討與學習”
、谒鸭墩撜Z》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論語》教案11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二、作家、作品簡介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 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jié)選部分《〈論語〉十則》。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名丘,字 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 ,“仁”即“愛人”。
三、初讀掃除語言障礙
人不知而不慍(yùn)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 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1.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
四、探究學習、理解并背誦前六則
第一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 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結(jié)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時:按時; 說:愉快、高興; 朋:志同道合 的人; 知:了解; 慍:發(fā)怒、生氣;
君子: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
第二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結(jié)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三:多次; 。悍词; 為:替、幫; 謀考慮事情; 忠:盡心竭力;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習:溫習。
第三則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結(jié)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6)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guī)矩。
第四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1.結(jié)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故:學過的知識;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可:可以; 以憑借; 為:做。
第五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1.結(jié)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有害。
第六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1)食,一瓢飲,在陋巷(2),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3)。賢哉回也!(《雍也》)
1.結(jié)合注釋理解課文,把 握重點字詞。
(1)簞: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2)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3)樂:樂于學。
2 .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一簞干糧,一瓢涼水,居住在簡陋的巷子里,換了別人一定不堪忍受這種貧困憂苦的生活,但是顏回 啊,從來不知因此而改變自己好學樂善的快樂。賢德啊,顏回!”
3、朗讀、背誦。
第七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1.結(jié)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知:懂得 、了解; 好:喜歡; 樂:以……為樂。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第八---十二則 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2)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第九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第十則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第十一則 子曰:三軍①可奪帥也,匹夫②不可奪志也” (《子罕》)
第十二則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結(jié)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博:廣也。 篤:厚也。 志有兩種解釋:一,志同識,記憶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心有遠大理想就要有豐富的知識,要多多提出疑問,多多深入思考。對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過多的干擾,“仁”就在這當中了。”
3.朗讀、背誦。
四、分類整理歸納
1.成語: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裆贫鴱、博學篤志、飯蔬飲水
2.十二則中,哪些語句是講學習方法?哪些語句是講學習態(tài)度?哪些語句是講個人修養(yǎng)?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態(tài)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修養(yǎng):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
【作業(yè)布置】
1.學習、背誦第九至第十二則
2.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xiàn)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教后小結(jié)】
《論語》教案1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進一步品讀《論語》,積累其中的經(jīng)典語句,激發(fā)學生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2.在教師的指導下,采取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注重學生的個人感悟,力求達到對所選內(nèi)容的個性化解讀,達到用經(jīng)典文化有效指導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華思想,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每一則選言的含義。
教學難點:
能深入理解每一則選言所傳達的思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最近,你隨意地走入哪一家書店都會看到這樣的書籍:《于丹〈論語〉心得》《人味孔子》《孔子傳》《論語新解》《學而時習之》《喪家狗——我讀〈論語〉》等等,顯而易見,在我們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學習《論語》,走近孔子的熱潮,面對這股熱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如:時代呼喚著君子;經(jīng)典文化必須傳承;學習《論語》,增長智慧等。)孔子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中承前啟后的第一人,也是對中國歷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響最大的文化巨人,他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條大河,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江河的源頭之一。而《論語》里邊更多的內(nèi)容已經(jīng)成為我們判斷是非的標準,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與行動的準則,或者已經(jīng)成為學習、處世與生活的智慧。其實孔子離我們很近,《論語》和我們息息相關。今天,我們就再來品讀《論語》選言。
二、充分誦讀。
1、教師范讀。(教師的朗讀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感情充沛,讓學生領悟文言篇章的'誦讀技巧。)
2、學生自由朗讀。(學生的自由朗讀,除讀準字音外,也要把握好語速、節(jié)奏。)
3、以小組為單位比賽誦讀。
4、學生個人朗讀。
5、男女生分別讀其中的幾則,如第一、三、五、七、九由男生來讀,其余由女生來讀。
6、全體齊讀。
三、結(jié)合書下注釋以及工具書著重理解前四則的內(nèi)容。
1、要求學生在理解前四則內(nèi)容時及時記下自己的感悟。
2、要求學生及時標注在閱讀過程中的困惑之處,提醒自己在交流時重點記憶。
四、精講前四則的內(nèi)容。
1、在閱讀前四則之后,你是否發(fā)現(xiàn)了這四則的共同之處?
這四則所談論的都是孝道。
2、在這四則中,你對哪一則的感觸最深?談談你的理解。
第一則:子女的成長無時無刻不牽動著父母的心,心情高興與否,吃飽穿暖與否,事業(yè)通達與否,與人交往順利與否等等。面對父母的擔憂,為人子女,能做到的就是減少父母的憂慮,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因為很多事情憑借個人的努力,是可以讓父母少擔憂,少操心的,也許只有身體的疾病,是個人的力量所改變不了的,所以這一則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yōu)槿俗优胄行⒕鸵斏鞒稚恚@樣就可以讓父母放心、安心,少掛心。
第二則:世人對盡孝的理解是膚淺的,認為只要是養(yǎng)父母終天年就是孝道,牲畜也有人養(yǎng),怎么能依據(jù)是否有所養(yǎng)就是孝道呢?“不敬”,即不發(fā)自內(nèi)心地孝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在我們今天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人人都為了更好地生存而疲于奔命,物質(zhì)生活是很富有,孝敬父母的方式也越來越傾向于公式化,給老人足夠的零花錢,給老人舒適的住房,給老人電腦、電視、電話、音響來排遣寂寞,根本不知道老人內(nèi)心真正的需要,這怎么能算做是孝敬呢?不能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不能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老人懷有敬重、敬畏之心,這又怎么是孝呢?
1、那么在我們今天生活的這個時代,應該如何去做才是真正的行孝呢?
能給予老人心靈上的安慰,使老人在精神上不寂寞,不孤獨。能從尊重的角度出發(fā)去對待老人。
第三則:父母在,為人子女盡量不遠行,一方面,子女的遠行會讓父母牽腸掛肚,寢食難安,另一方面,父母年事已高,當有些事始料未及時,讓子女空留遺憾。如果必須遠行,那么一定要告之父母你的行蹤,及時讓父母知道你的情況,以免父母擔憂。
2、在我們今天所生活的這個時代,遠離父母,生活在異地他鄉(xiāng)的情況比比皆是,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才是行孝呢?
及時給父母打電話向父母報平安,;丶铱纯,及時知曉父母的近況。
第四則: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曉,知道父母的年齡常懷著這樣的心情,喜悅和恐懼。喜悅則是因為父母還很健康,很長壽,恐懼的是父母已經(jīng)高齡,生命已經(jīng)衰竭,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所以內(nèi)心非?謶帧
3、知曉父母年齡的意義是什么?
知道父母的年齡意義在于提醒自己應該及時行孝,盡心行孝。
《論語》第一章即談到:“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請談談你對“本”的理解。
行孝是為人的根本,孝心即仁心,一個人如果以私心去對待父母對待家庭,怎么可能期待他以愛心、忠誠和責任感去對待他人和國家呢?所以孝是根本,只有“務本”,才可以生道。
五、背誦。
課后作業(yè):
積累《論語》中其他與行孝有關的內(nèi)容。
板書設計:
唯疾之憂
敬而養(yǎng)之
孝為人之本
游必有方
知年喜懼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學生背誦前四則導入。
二、完成后五則內(nèi)容的學習。
1、朗讀后五則
。1)教師范讀。(力求以虔敬之情感染學生)
。2)學生互相讀。
。3)讀一則背誦一則。
2、將學生分成小組,選擇其中的一則進行探討。各小組指派一名同學做代表,將小組成員的研究成果公布給其他同學。
3、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研究結(jié)果給予評價并引導學生做更進一步的思考。
(1)“巧言令色”的人是怎樣的一種人?這種人對他人、對社會有什么危害?
“巧言令色”的人是偽善之人,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惜去逢迎、獻媚、討好,是小人,這類人的存在會讓他周圍的人看不清自己,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尤其是那些為政者,聽信了花言巧語,就會腐化墮落,危害國家、百姓。
。2)“德不孤”應該如何理解?一“必”字寫出了孔子怎樣的信念?
“德不孤”是指有德之人,絕對不會被孤立?鬃訄孕乓粋道德高尚,人格偉大的人,他盡管會遭遇到不理解,但只要有恒心、有意志的話,就一定會有志同道合之人陪伴。
。3) “義”與“利”的不同之處是什么?
義,是道義真理之所在。義者,宜也。凡事先問是與不是,對與不對,當與不當,遵循事理,明辨是非,然后再決定做與不做。君子以義為道德自律,不義之物不取,不義之財不獲,不義之名不居。義,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之所欲。君子通曉大義,小人只懂得私利。義和禮不同,禮是外部規(guī)定,義是內(nèi)心約束。君子始終把義放在首位來做選擇,是出于內(nèi)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約束,這是很高的道德境界。
。4)君子為什么會“坦蕩蕩”?小人為什么會“長戚戚”呢?
君子以“義”行天下,樂天知命,俯仰無愧于天地,所以其心坦然。而小人追名逐利,私欲滿腹,因此常會處心積慮,又常會患得患失,所以其心憂戚。
。5)應該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仁愛待人。這句話強調(diào)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分苛責,這樣很多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三、后五則著重體現(xiàn)的內(nèi)容是立德,這部分內(nèi)容與行孝有何關系?
行孝是立德的一部分,也是立德的基礎,如果沒有根本上的孝道就無法談及其他。
四、課后作業(yè)。
1、積累《論語》中有關君子的內(nèi)容。
2、閱讀李零的《喪家狗——我讀〈論語〉》。
板書設計:
通曉大義
君子坦蕩蕩
仁愛待人
巧言令色
小人長戚戚
利欲熏心
《論語》教案13
學習目標知識與能力:
1.熟讀并背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主動性。.2.學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借鑒孔子提出的學習方法。
2.借鑒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則。
重點1.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nèi)容。
2.積累文言詞匯、文言知識。
難點1.文言的理解。
2.積累文言詞匯、文言知識。
一、自主學習
(一)、自學課文
1朗讀6—7則
2試背6—7則
(二)導學練習
1解釋:
(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賢:賢人。齊:相同。焉:語氣詞,置于句尾,無意義。內(nèi):內(nèi)心,自己。
(2)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古代多用來表示多數(shù),虛指,可譯為“幾個”。行:在路上行走,同行,一起。焉:相當于“于之”;于,在;之,代詞,指代“三人”。擇:選取,選擇。其:代詞,代“師”。善者:好的方面,即優(yōu)點。從:跟從,學習。改:改正。
2翻譯6—7則
3這兩則講了哪方面的內(nèi)容?
4背誦6—7則
(三)自學疑難摘要:
二、合作探究
1朗讀8—9則
2解釋: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任以為己任,不亦呼?士: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毅: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任重而道遠:使命重大而路途遙遠;而,并列連詞,而且,有。遠:遙遠。仁:仁愛,孔子思想的核心。
(2)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凋謝。
3翻譯8-9則
4這兩則文字講了那些方面的內(nèi)容?
5背誦8-9則
三、展示提升
1朗讀第10則
2解釋
(1)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欲:想。勿:不要。施:加,施加。
3翻譯第10則
4第10則講了那些方面的內(nèi)容?
5背誦第10則
四、反饋與檢測
1概括文章內(nèi)容
(1)學習方法:
(2)學習態(tài)度:
(3)思想修養(yǎng):
2歸納成語
3背誦全文
課后反思
《論語》教案14
《論語》十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讀會寫“慍、罔、殆、矣、誨、弘、凋、恕”等字詞。
2.積累、理解“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三人行,必有我?gu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詞語。
3.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于學習的名言警句。
2.培養(yǎng)文言注釋能力。
德育目標
1.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開闊胸懷,提高成熟處事的思想修養(yǎng)。
2.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jīng)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評點《論語》十則內(nèi)容。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十則內(nèi)蘊。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文所選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論語》十則,主要是談學習態(tài)度、方法和思想修養(yǎng)的,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教師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營造背誦課文的氣氛,在讀中理解、領會每一則語錄,力爭當堂熟讀成誦。
2.評點、質(zhì)疑法。教讀本文采用評點式,就內(nèi)容、文字、寫法的評點。在教學過程中,啟發(fā)學生探究、質(zhì)疑,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打印好的作業(yè)講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認讀《論語》十則,整體感知,析讀十則內(nèi)容,就其語言材料進行充分有效的分類整理的實踐。
。劢虒W步驟]
一、導語設計
。◤目鬃訉逃呢暙I、對世界文化的深刻影響入手)
同學們,我們國家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對我國、也對世界文化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今天聯(lián)合國還有他的塑像,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多媒體顯示孔子像)(學生回答)對,他就是孔子。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他關于學習的一些論述,看看對我們有什么啟發(fā)。
提及“朝圣”,我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那跪拜、跋涉著的虔誠的教徒向圣地麥加前行的浩蕩壯觀情景。(多媒體顯示孔府、孔廟、孔林)那么,人們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叫做“朝圣”,同學們知道它的緣故嗎?(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曲阜是孔子的家鄉(xiāng),人們尊稱他為“圣人”“先師”)(多媒體顯示孔子像)同學們請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長九尺有六寸(注:約合現(xiàn)在6.4尺),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鼻f嚴、高大。作為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板書文題),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相傳,宋朝名相趙普死后,人們在他的書籍里發(fā)現(xiàn)只有半部《論語》,所以世有“半部《論語》冶天下”之說。今天,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去聆聽先哲的教誨。
二、關于孔子和《論語》資料助讀
投影顯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tǒng)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tài)度?鬃訉W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在我國歷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業(yè)的第一人,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2.《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jù)。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huán)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nèi)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yǎng)、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于這種體式;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課文中的第10則屬于這種體式,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jié),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三、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自讀課文“閱讀提示”,慢讀全文。
2.聽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體會語調(diào)。
。劢處熖崾荆
(1)正音
、僬撜Z(lún) ②說(yuè):通“悅”,意思是愉快。 誨女知之乎:同“汝”,人稱代詞“你”。是知也:通“智”,聰明。(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xiàn)象叫“通假”。但由于語言的演變,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間,現(xiàn)在已不同音了,朗讀中要讀本字的音) ③慍(yùn):生氣,發(fā)怒。 ④三。▁ǐng)吾身:察看,檢查。 ⑤傳(chuán)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有害。 ⑦弘(hóng)毅:強毅。 ⑧凋(diāo):凋謝。 ⑨矣(yǐ):語氣詞。
(2)句中停頓是句意層次的表現(xiàn),誦讀中要正確停頓。如“溫故”章用陳述語氣讀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生分則朗讀,結(jié)合課文注釋疏通文義。
教師提示字詞釋義:
。1)“學而”章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復習!皶r”,副詞,相當于“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傲暋钡谋玖x是“鳥數(shù)飛”,引申為實習、演習。
“朋”,舊注:同門曰朋。跟現(xiàn)在的“同學”“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對弟子說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2)“吾日”章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叭薄熬拧敝T字在文言中皆有“多”義,不是確數(shù),下述三事,這是巧合。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誠,誠實。
。3)“溫故”章
溫故而知新“故”,舊的,從前的。
。4)“士不”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在《論語》中,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昂搿保貞褜拸V。“毅”,意志堅強。
(5)“知之”章
是知也“是”,先秦時代不作判斷詞用,而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這”,可譯作“這(就是)”。
(6)“其恕”章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八 保溉寮业耐萍杭叭,仁愛待人。
4.小組內(nèi)交流每則文意,領會蘊含。
如有疑難,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教師抽查學生翻譯難句: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確:(1)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2)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老師了。
(3)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4)我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5.學生集體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6.學生跟著錄音輕讀,嘗試背誦。
四、析讀課文,深層體悟
1.學生試作批注,概括、歸類每則內(nèi)容大意。
2.積累格言警句和成語。
指導學生運用“__________與求知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有關”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習慣有關,“人不知而不慍”與個人修養(yǎng)有關。
教師點撥,幫助學生完成分類式學習筆記如下:
。1)成語類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guī)?任重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類
、僬剬W習態(tài)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gu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
、谡剬W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③談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人行,必有我?guī)?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問題研討
(1)“學而”章
此章為儒家壓卷經(jīng)典《論語》開宗明義第一段。三個“不亦……乎”的反問復迭,盡得一唱三嘆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個人在別人不了解他的情況下總是怨天尤人,這樣的人配稱為君子嗎?聯(lián)系孔子經(jīng)歷,從中感受到孔子怎樣的人格呢?
明確:“君子”,在《論語》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義。
孔子一生際遇坎坷,但這位大智者能從理智上保持一種心理平衡,表達出一種坦蕩曠達的氣度,自謂之“不慍”,這種“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的精神足可為百世之師。
。2)“溫故”章
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能說是好老師嗎?結(jié)合孔子的思想談談。
明確:《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边@說明了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fā)現(xiàn),才“可以為師”。
。3)“誨女”章
《論語》中這段話非常簡練,也沒有交代說話的背景,而《荀子》書里記子路盛服見孔子的談話背景,就詳細得多,書中說子路穿戴得整整齊齊去見孔子。臉上還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經(jīng)孔子批評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舊。從這個背景看,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xiàn)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遜的態(tài)度,不可強不知以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jīng)有過不同看法,聯(lián)系生活體驗,談談該怎樣看待。
明確:曾子曾經(jīng)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薄爸摇焙汀八 闭强鬃印叭省钡膶W說的兩個方面?鬃佑眠@句話給“恕”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對這一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5)“歲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確:何晏集解:“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边@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會現(xiàn)象。
4.學生集體背誦全文。
五、課堂小結(jié)
《論語》全書今本485章左右,課文所選的十則主要是語錄體,若干章為一篇,每篇從第一句話中抽2至3個字作篇名,題注里提到的《學而》《為政》《里仁》《述而》等,都是篇名。清
過去有句俗話“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這七個字都是最常見的文言虛詞,學習中要加以比較、品味。
六、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1.下列句子朗讀中,停頓處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B.思而/不學則殆
C.擇其善者/而從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比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順接)、B(轉(zhuǎn)接)分別歸類,將字母填入括號內(nèi)。
(1)學而時習之( ) (2)人不知而不慍( )
。3)思而不學則殆( ) (4)擇其善者而從之( )
3.在括號中解釋加粗字,在橫線上解釋整個文句。
。1)溫故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見賢思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重道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學而不思則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選出對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A.別人不知道就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B.別人不了解,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C.別人不了解就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D.別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嗎?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A.選擇其中善良的跟隨他,其中不善良的讓他改正。
B.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就學習,選擇他們的缺點(自己如果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們的優(yōu)點就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就讓他們改正。
D.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學習,對他們的缺點加以改正。
5.根據(jù)提示,用課文原句填空。
。1)真正有修養(yǎng)的君子應具有的風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強調(diào)“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囊罁?j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______________,不亦說乎?________________,不亦樂乎?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學而》)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仁以為己任,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 (《泰伯》)
6.《論語》中的許多內(nèi)容,后來逐漸演化固定為成語,如“溫故知新”“不恥下問”等,請看《論語》中的下列語句各是什么成語的原型。
。1)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2)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敝^《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3)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4)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5)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參考答案:
1.B 2.(1)A (2)B (3)B (4)A
3.(1)舊知識 復習舊的知識,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 (2)相同 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一樣。 (3)路程 擔子很重,路程又長,比喻責任重大。 (4)走 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 (5)迷惑 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 (6)有害 只是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有危險。
4.(1)B (2)D
5.(1)人不知而慍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學而時習之 有朋自遠方來 人不知而不慍 (5)任重而道遠 不亦重乎不亦遠乎
6.(1)見賢思齊 (2)盡善盡美 (3)舉一反三 (4)道聽途說 (5)巧言令色 (6)誨人不倦
七、布置作業(yè)
。ǚ职l(fā)講義資料)閱讀文段,回答1~8題。
孔子過泰山側(cè),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②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狈蜃樱骸靶∽英茏R之,苛政猛于虎也!” (《禮記檀弓》)
注釋:①“式”同“軾”,車前的橫木。這里理解為“憑著軾”(表敬意)。②壹似,很像。③舅:公爹。古時女子稱丈夫的父親。④小子: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含義。
。1)孔子過泰山側(cè)( )
。2)夫子式而聽之( )
。3)然(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5)何為不去也( )
。6)小子識之( )
2.“小子識之”的“識”應讀為_______________。
3.“式而聽之”中的“而”表示( )
A.順接 B.轉(zhuǎn)接
4.文中的“夫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5.婦人當時在墓前哭的是_______________。
6.婦人的丈夫與兒子因何而死?
7.“而曰”前省略了主語,如果補出來,應該是_______________。
8.文中哪句話可作為本文主題?翻譯這句話。
參考答案:
1.(1)經(jīng)過 (2)婦人的哭聲 (3)是的 (4)從前 (5)離開 (6)這件事
2.zhì 3.A 4.孔子 5.兒子
6.被老虎吃掉。 7.婦人 8.苛政猛于虎?量岬慕y(tǒng)治比老虎還兇猛。
●板書設計
《論語》十則
《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活動與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舉行學習情況座談會,讓每位同學談談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總結(jié)出自己的學習名言。
2.學完課文后,哪一點對自己最有啟發(fā),寫篇隨筆,字數(shù)、形式不限。
3.開放探究
閱讀文段,請任選一個角度,簡要說說這個故事對你的啟發(fā)。(50字左右)
動筒(人名)嘗于國學(國學:京師官學的通稱)中看博士論難(論難:針對對方的論點進行辯論)云:“孔子弟子達者有七十二人!眲油惨騿栐唬骸斑_者七十二人,幾人已著冠(著冠:成年)?幾人未著冠?”博士曰:“經(jīng)結(jié)無文。”動筒曰:“先生讀書,豈合(豈合:怎么能)不解?孔子弟子著冠有三十人,未著冠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據(jù)何文以知之?”動筒曰:“《論語》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豈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無以對!
可探究:(1)敢于懷疑。
。2)不迷信,不盲從。
(3)要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關于學習的態(tài)度?鬃诱J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實的精神,默默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鬃釉唬骸叭诵校赜形?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边@說明學無常師,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體現(xiàn)了孔子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
其二,關于學習的方法。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diào)學思結(jié)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jié)合,不能偏廢。
其三,關于學習的內(nèi)容?鬃又鲝垖W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yǎng),忠誠篤厚,堅守信約。
其四,關于學習的目的?诪檎J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jīng)》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二、課文賞析
“學而”章賞析
首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即指“退而修詩書禮樂”?鬃幼匝浴皩W”,司馬遷謂之“修”!抖Y記檀弓》注:“修,治也!奔囱芯浚ㄈ缃裰^“治學”)!墩f文》:“習,數(shù)飛也。”即鳥兒不斷地練飛,這是“習”之本義,此處亦應按本義解,有“演練”之意。儒家講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是必須掌握的六種技能,這當然要學,但更強調(diào)的是操作(演練)。故“學而時習之”是指孔子整理六經(jīng),制定禮樂。孔子只言“學而時習之,一則自謙,二則示“述而不作”之意。這是孔子作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學者一生完成的一件大業(yè),是對中華文化的不朽貢獻?鬃邮巧羁汤斫庾约哼@項工作的重大意義的,
《論語》教案15
教學目標
、偈炀毐痴b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诶斫庹n文思想內(nèi)容,對照反省自己
、鄯e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nèi)容。
課前準備
、偎鸭鬃蛹捌洹墩撜Z》的有關資料。
、陬A習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俳榻B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垩凶x前五段內(nèi)容。
教學設計
一、導語:
中華民族有著數(shù)千年的文明歷史,產(chǎn)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但兩章之間不一定有什么聯(lián)系!墩撜Z》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F(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jié)選部分《〈論語〉十則》。
板書課題。
二、介紹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
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鬃舆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鬃拥乃枷爰皩W說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身世:據(jù)考證,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nèi)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zhàn)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于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xiāng)(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鬃尤龤q時,叔梁紇卒,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施氏為人心術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孔母顏征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征在卒?鬃1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孔子其人: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zhì)產(chǎn)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yōu)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fā)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鬃右苍f:“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薄案欢汕笠,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p>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薄妒酚洝份d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chuàng)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jié)。
三、朗讀課文
①范讀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
、谌帻R讀
感知課文內(nèi)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jù)朗讀的語氣、語調(diào)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壅、正字
四、理解課文內(nèi)容
、倮斫庵攸c詞語
a、教師導學
語文課程標準第四學段(7—9年級)對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根據(jù)這個要求,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誦讀法,也就是加強誦讀。古人說“讀書千遍,其意自見”意思就是說:讀書上千遍,書中的道理便自然顯露出來。其次學習文言文,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fā)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xiàn)代漢語完全不同。其三是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句子理解詞義,根據(jù)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粑崛杖∥嵘!魷毓识隆魧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粽d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粢娰t思齊焉!羰坎豢梢圆缓胍恪!羲蓝笠!糁砂刂蟮蛞。◆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jù)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作業(yè)
、俦痴b課文。
、诔瓕、識記字詞。
、垲A習剩余部分內(nèi)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傺凶x后五段內(nèi)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鄹爬ǔ烧Z、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yè)
、俦痴b課文。
、诳疾榫渥拥姆g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理解后五段內(nèi)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
①見賢思齊焉。
、谑坎豢梢圆缓胍,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塾幸谎远梢越K身行之者乎?
、芷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內(nèi)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nèi)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賹W習方法
②學習態(tài)度
、鬯枷胄摒B(yǎng)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死而后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熞娰t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體驗
、賹W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nèi)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谂c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邸皽毓识隆睂τ谥笇覀兊膶W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芡ㄟ^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教師小結(jié)
一、本文分別講了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思想修養(yǎng)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
第一則講了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yǎng),啟發(fā)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講了治學的人的品德修養(yǎng)。
第三則講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第四則講學習方法,強調(diào)學習和思考相結(jié)合的必要性,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五則講學習態(tài)度,強調(diào)不要不懂裝懂。
第六則講學習態(tài)度,不僅要學習別人長處,也要借鑒別人短處反省自我。
第七則講學習態(tài)度和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無論何時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第八則講個人修養(yǎng),既要胸懷寬廣,又要意志堅定。
第九則講人的品質(zhì)要如松柏堅強不屈。
第十則講個人的處世之道。
二、《論語》的思想內(nèi)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yǎng)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lián)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業(yè)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谒鸭墩撜Z》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論語》教案】相關文章:
論語初一上冊語文教案01-02
《論語》教學反思03-15
《論語》教學反思08-08
論語初中語文說課稿02-11
論語演講稿03-31
論語演講稿04-05
精選論語演講稿4篇02-01
論語演講稿15篇06-16
論語演講稿(通用12篇)02-14
實用的論語演講稿三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