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科學教案范文合集8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學情分析:
幼兒對玩沙有著濃厚的興趣,每次在沙池里面玩的時候總是樂此不疲。于是,我抓住幼兒這一興趣點,生成了此次探索活動。本活動設計注意充分挖掘“沙”這一資源的教育功能和發(fā)展功能,能引起幼兒興趣,促進幼兒有效探索。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感知沙子的特點:松散的,細小的,輕輕的,流動的等。
2. 讓幼兒知道沙子的用途與危害,并學習簡單的記錄。
3. 通過玩沙活動,激發(fā)幼兒探究的興趣,讓幼兒體驗探索的快樂。
活動重點:
通過探究,讓幼兒知道沙子的特點。
活動難點:
學習簡單的記錄的`方法。
活動準備:
1. 玩沙玩具、吸管。
2. 課件:沙畫圖片、視頻;沙塵暴圖片等。
3. 水杯、攪拌棒、種子;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 開始部分:
進入課題:請小朋友一起玩沙子,提出要求:玩時不要把沙子揚起來,也不要用手去揉眼睛。
(二) 基本部分:
一. 初步認識沙子的特征:
。1) 沙子的特征:松散的
請小朋友用沙子團“湯圓”,發(fā)現(xiàn)沙子松散的特征。
。2) 沙子的特征:細小的
請小朋友把沙子裝滿篩子,發(fā)現(xiàn)沙子細小的特征。
。3) 沙子的特征:輕輕的
輕輕地吹手心的沙子,發(fā)現(xiàn)沙子是輕輕的。
(4) 沙子的特征:流動性
請小朋友用沙子把吸管裝滿,發(fā)現(xiàn)沙子流動的特征。
。5)請小朋友用小手變成畫筆在沙子上自由畫畫,說說有什么感覺?
二. 進行試驗,并進行簡單的記錄。
請幼兒進行溶解試驗:先猜想、記錄,再試驗、記錄,了解沙子不溶于水的特性。
三. 了解沙子對人類的用途和危害。
(1) 沙子的用途:
造房子、做沙包、玩耍、沙畫等,觀看沙畫視頻。
。2) 沙子的危害:
沙塵暴來臨會帶給人們許多不便和危害。觀看沙塵暴圖片。
(三) 結束部分:
提出問題:沙子能用來種植嗎?請幼兒去沙池進行種植實驗。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變魔術的游戲,感知兩種顏色混合后變出新顏色的現(xiàn)象。
2、初步嘗試記錄實驗結果,并能用語言大膽地表達出來。
3、對玩變色游戲產生興趣,體驗探索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裝有小半瓶水的透明瓶子人手1個、瓶蓋2個,在瓶蓋里面分別涂有紅黃藍顏料。記錄卡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導入游戲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樣東西,瞧,是什么呀?瓶子里有什么?水是什么樣子的?(無色透明 )教師小結:水是透明的,無色,會流動。
2、師:水寶寶可好玩了,F(xiàn)在它要和我們玩變魔術的游戲,但我們要一起念一句好聽的話“水寶寶,變變變,水寶寶,變變變!”他才會變的。我們來試試?
(教師【先橫著】搖動瓶身,據(jù)幼兒情況而定,讓水接觸瓶蓋里的顏料)師(語氣的神秘感):哇,水寶寶怎樣了?會變色呢!變出了什么顏色?你們想玩嗎?
二、探索激趣
師:老師準備了好多瓶子,聽好,每個小朋友拿一個瓶子,我們一起來變魔術,一定要說:“水寶寶,變變變哦”。
1、幼兒自行取一個瓶子,輕搖瓶身,使其變色。(老師指導鼓勵孩子)提問:你們的水寶寶變了嗎?變出了什么顏色?(幼兒交流討論)和老師一樣顏色的舉起來。紅色的,藍色的呢?2、師:水寶寶玩累了想休息了,我們幫它放到小椅子下面休息會兒。
三、解讀秘密
師:好奇怪呀,水寶寶怎么會變顏色呢?(幼兒猜測)肯定有秘密,我們快來找找(教師同時搖動沒有顏料的瓶子和有顏料的瓶子再次試驗)提問:
1、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這瓶怎么沒變不出來,而另外一瓶卻變出來了?(幼兒猜想)教師小結:哈哈,其實老師把一個秘密放在了瓶蓋里。(同時打開瓶蓋讓幼兒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秘密?)教師小結:原來蓋子里的顏料被水溶解就變成了有顏色的水,而蓋子里沒有顏料當然就變不出來了。
3、把你們蓋子打開看看,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蓋子里還有顏料呢?
(師幼再次搖晃,鼓勵幼兒用點力,加加油)
四、交換瓶蓋感知兩種顏色混在一起的變化。
1.師:看,老師瓶子里的水是什么顏色,我又要變了哦!我現(xiàn)在瓶子里的水又變成什么顏色了?(綠色)這又是為什么呢 ?原來我換了一個瓶蓋,瓶蓋里的藍色和黃色做朋友就變成了綠色。老師剛才選了藍色做朋友,你想選什么顏色做朋友呢?老師還可以把我變的結果記錄下來呢!
2、你們想不想試一試
先把你們的瓶蓋擰下放到中間的盤子里,然后再選一個跟你不一樣的顏色,把瓶蓋擰緊。搖一搖晃一晃看看你的變成了什么顏色。再把變出的'結果記錄下來。記住一定要擰緊,要不然調皮的水寶寶會跑出來的。
2.幼兒交換瓶蓋,嘗試將兩種不同的顏色混合在一起,觀察色彩的變化。
幼兒操作,師巡回指導。
變好了以后把你們的記錄卡帶到前面的位置上。提問:你用哪兩種顏色做朋友變成什么顏色了?展示記錄卡。
3、師總結:哇,顏色可真有趣,原來不同的顏色混在一起還會變成另一種新的顏色呢!讓我們回家把這個秘密告訴爸爸媽媽再來玩一玩,好嗎?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有趣的游戲情景,了解五個手指的名稱,知道手能做許多事情。
2、愿意觀察和比較,知道手的樣子是多種多樣的。
3、萌發(fā)愛護手的情感,初步了解保護手的方法。
活動重點:
了解五個手指的名稱,知道手能做許多事情。
活動難點:
觀察比較,知道自己的手和他人的手是不同的,初步了解保護手的方法。
活動準備:
1、手指偶:哥哥、弟弟、姐姐、妹妹。
2、魔術袋:內裝香蕉、海綿、獼猴桃等物品。
3、保護小手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故事情境導入。
師:小朋友,今天我要帶你去一個地方做客,看,這是誰的家?我們敲敲門問問看。哦,原來是小手一家!
二、認識手指名稱。
師邊操作指偶邊講故事:小手一家共同住在這個美麗的房子里,每到早上,手媽媽都會唱起好聽的歌,把大家叫醒:大拇指哥哥醒來吧,食指弟弟醒來吧,中指姐姐醒來吧,無名指弟弟醒來吧了,小拇指妹妹醒來吧,大家都醒了,開始開心的游戲,你們喜歡手指寶寶嗎?跟他們打個招呼吧!
師:你有手指寶寶嗎?把他們找出來吧!小朋友們伸出手看一下,你們的小手和小伙伴的'一樣嗎?和老師的一樣嗎?
師:我們的小手有大的,有小的,有的白白的,有的有點黑。他們都是不一樣的。
三、操作游戲:小手摸一摸,感受手的觸摸功能。
師:剛才手媽媽告訴我說,它可是你們的好幫手呢,它能幫忙做什么?
師:手媽媽還想告訴你,我們的小手有一個很厲害的本領。(教師出示魔術袋)誰知道里面有些什么,讓小手來告訴你。
請幼兒摸一摸, 摸出軟的、硬的、光滑的、粗糙的東西。
師:小手真能干,有這么多的本領,哎呀!受傷了,怎么辦?
四、結束部分。
1、師:天黑了,手指寶寶們,該洗澡啦!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沖一沖、擦擦干,好干凈!該睡覺了,手指媽媽說,小拇指睡了,無名指睡了,中指睡了,食指睡了大拇指睡了,大家都睡了……
2、教師帶幼兒隨音樂《拍拍手碰碰腳》游戲,結束活動
師:睡醒啦,我們和手指一家跳個舞吧!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顯微鏡的發(fā)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過程與方法:
1、用兩個放大鏡組合制作一個簡易顯微鏡。
2、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3、閱讀課文中列文虎克發(fā)現(xiàn)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人類發(fā)明顯微鏡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2、科學的不斷發(fā)展,會促使技術不斷地改進,而技術的發(fā)展,又會促進科學研究的發(fā)展。
3、學習科學家對科學執(zhí)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懂得人類的不懈追求促進了顯微技術的不斷進步
【教學難點】
自制簡易顯微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卡紙(或現(xiàn)成的紙筒)、剪刀、膠帶。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師演示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自制的顯微鏡,相關課件(如顯微鏡的歷史等)。
【教學過程】
一、顯微鏡的發(fā)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放大鏡來觀察一些細小的物體了,但人類的探索欲望總在不斷地發(fā)展,放大鏡不能滿足人們對微小世界繼續(xù)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們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顯微鏡,用電子顯微鏡……
2、介紹各種顯微鏡
1) 最早的光學顯微鏡:荷蘭詹森父子制作的顯微鏡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顯微鏡。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組成,它是光學顯微鏡。后來光學顯微鏡經不斷改進,最大放大倍數(shù)可達1500倍左右。
2)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場代替透鏡。一下子把放大倍數(shù)提高到一萬倍。20世紀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萬倍。
3)掃描隧道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可達3億倍。
二、做個簡易顯微鏡
1、怎樣放得更大?
師:放大鏡何以變成了顯微鏡呢,在放大鏡變成顯微鏡的過程中人類進行了怎樣的思考與努力呢?我想當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問題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辦法在現(xiàn)有的放大鏡的基礎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讓學生嘗試回答)
2、我們自制顯微鏡
1) 我們已經知道增加放大鏡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數(shù), 但即使我們將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數(shù)也只能達到25倍左右。這個凸透鏡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該怎么辦?
2) 嘗試用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
調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物體,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開一個凸透鏡,比較一下兩次看到的物體有什么不同。反復幾次,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借助紙筒,參考第10頁的方法自制一個顯微鏡。(事先讓學生自備與放大鏡外徑一樣大的紙筒每組1-2個,否則課堂上的時間會不夠)
3) 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
三、小結
。保肥兰o時,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們就像我們一樣,嘗試著把兩塊凸透鏡組合起來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觀察工具,它們便是顯微鏡的前身。
板書設計:
略
科學教案 篇5
適合班級:
中、大班
材料準備:
硬塑料板、不同顏色的乒乓球、水、剪刀。
制作方法與步驟:
將乒乓球沿橫切面剪開,然后沿邊緣分別剪成鋸齒狀,做成小花。(見“旋轉的小花圖1”)
實驗操作:
(1)在一個乒乓球小花的底部蘸一點水,然后把這個乒乓球小花放在硬塑料板上。
(2)讓幼兒雙手握住塑料板的兩邊,慢慢傾斜塑料板,就會看到乒乓球小花快速旋轉起來。(見“旋轉的小花圖2”)
(3)取一個沒有蘸水的乒乓球小花并把它放在塑料板上,讓幼兒傾斜塑料板,觀察小花的旋轉與蘸過水的小花的旋轉有什么不同。
或者讓幼兒同時在塑料板上放兩個以上的蘸過水的乒乓球小花,并讓它們同時旋轉起來,看誰轉的時間長,誰轉的乒乓球小花的數(shù)量多。
或者讓兩名幼兒共同操作一個塑料板,協(xié)同讓蘸過水的小花旋轉起來。(見旋轉的小花圖3)
教師指導建議:
●提示幼兒慢慢傾斜塑料板,防止小花掉下來。
●著重讓幼兒觀察比較沒有蘸水的乒乓球小花和蘸了水的乒乓球小花旋轉起來有什么不同。
拓展與替代:
◆嘗試用其他圓底的.材料代替乒乓球做小花進行游戲。
◆用不同質地的材料做托板,看哪種材料更容易讓小花旋轉起來。
小知識
當我們傾斜塑料板時,乒乓球會在重力的影響下向傾斜的方向旋轉,由于乒乓球底部蘸了水,水會減少乒乓球與塑料板之間的摩擦力,所以乒乓球能夠快速地旋轉起來,并在自轉的同時沿水痕公轉。由于水具有表面張力,所以當我們傾斜的角度適當時,乒乓球不會轉出塑料板。
活動反思:
《旋轉的小花》這一科學活動,主要是通過用剪刀剪讓孩子鍛煉手部肌肉,利用乒乓球制作旋轉的小花,并探索怎樣能使小花旋轉起來。在活動中使幼兒初步了解水的吸附力的作用,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動手制作乒乓球小花,并通過各種方法嘗試讓小花轉起來,通過探索對水的吸附力有直接的認識,在整個活動中體驗旋轉帶來的快樂,產生對科學操作活動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我們鄉(xiāng)鎮(zhèn)幼兒園的孩子們對田野中蚯蚓、蜜蜂、青蛙等小動物可以說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因為這些小動物與他們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孩子對各種小動物的認識比較的零散,這就需要教師對幼兒原有的經驗進行梳理和提升,因此我設計了《莊稼媽媽的好幫手》這一活動,主要是讓幼兒了解一些對莊稼有益的小動物,知道它們哪些方面對莊稼有益,同時激發(fā)孩子保護小動物的積極情感。
設計思路:
活動以一個故事導入,通過故事闡述蜜蜂、蚯蚓、青蛙與莊稼媽媽的關系,將有關小動物的.科學知識滲透在這個故事中,并通過相應的視頻將這些科學的知識直觀形象的呈現(xiàn)在幼兒面前,從而加深幼兒對各個小動物的理解,活動還讓幼兒介紹所知道的對莊稼有益的小動物,既梳理也拓展了幼兒的經驗,同時也發(fā)展了幼兒的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
活動目標:
1、借助故事幫助幼兒了解一些對莊稼有益的小動物,知道它們與莊稼之間的關系。
2、激發(fā)幼兒探究動物的興趣,萌發(fā)保護動物的情感。
活動重難點:了解一些小動物與莊稼的關系,知道他們哪些方面對莊稼有益。
活動準備:
1、課前幼兒對一些常見的小動物已經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2、PPT課件。
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
1、這是誰呀?
2、蚯蚓有什么本領?引導幼兒進行猜測。
以猜猜蚯蚓有什么本領,了解幼兒已有的經驗水平,自然的導出故事。
二、借助課件,了解蜜蜂、蚯蚓、青蛙與莊稼的關系。
1、完整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提問:濤濤夢見了誰?
哪些小動物是莊稼媽媽的好幫手?(按幼兒的回答出示圖片)
2、觀看課件,了解它們和莊稼的關系。
小蜜蜂有什么本領?它的這個本領對莊稼媽媽有什么用?
幼兒觀看蜜蜂采蜜的視頻。
小結:蜜蜂采蜜的時候可以幫助莊稼傳播花粉,使莊稼結更多的果實。
蚯蚓有什么本領?它的這個本領對莊稼媽媽有什么好處?
幼兒觀看蚯蚓松土的視頻
小結:蚯蚓可以使泥土變的又松又軟,排出來糞便變成了肥料,這些肥料可以莊稼長的更快更好。
小青蛙有什么本領?它的這個本領可以幫莊稼媽媽什么忙?
幼兒觀看青蛙捕捉害蟲的視頻
小結:青蛙每天吃掉很多害蟲,使莊稼媽媽不被害蟲吃掉。
三、交流拓展,萌生保護動物的愿望。
師:剛才我們知道了蜜蜂、蚯蚓、青蛙是莊稼媽媽的好幫手,你們知道還有哪些小動物也是莊稼媽媽的好幫手嗎?
1、幼兒相互介紹知道的莊稼媽媽的好幫手。
2、個別幼兒上來說說誰是莊稼媽媽的好幫手。
師:誰也是莊稼媽媽的好幫手?它有什么本領?它對莊稼有什么用?
3、萌發(fā)保護小動物的情感。
師:這么多小動物都是莊稼媽媽的好幫手,我們應該怎么對待它們?(保護他們)怎么保護他們?
四、拋出問題,延續(xù)幼兒的探究興趣。
今天小朋友們了解了很多莊稼媽媽的好幫手,回去還可以再去找一找,看看還有哪些小動物也是莊稼媽媽的好幫手?找到了跟其他小朋友也說一說。
科學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在終身教育的背景下的高質量的幼兒教育,強調科學教育首先要精心呵護和培植幼兒對周圍事物及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為了讓化學實驗活動成為幼兒科學領域的一項實踐活動,嘗試讓化學小實驗走進幼兒,將化學小實驗變?yōu)橛變焊信d趣的游戲探索活動,不僅使幼兒自始自終保持濃厚的探索興趣,而且讓幼兒感受到化學小實驗的奇妙,特設計此活動。
【活動目標】
1.觀察化學小魔術,激發(fā)探索興趣和積極嘗試的欲望。
2.了解淀粉遇到碘酒會變成藍色的現(xiàn)象,初步了解生活中哪些常見的食物含有淀粉。
3.在科學游戲中嘗試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科學現(xiàn)象,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探索結果。
【活動準備】
1.米湯、馬鈴薯、小麥粉、饅頭、玉米面、南瓜、芋頭、 藕等含淀粉的'物質若干,蘿卜、白菜、萵苣等不含有淀粉的物質若干、 小噴壺若干、碘酒、清水、透明的杯子若干、若干。
2.教師示范畫兩張、掛歷紙若干。
3. 幼兒課前用米湯畫好幾幅畫。
4. 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出示幼兒畫好的米湯畫,觀察畫面上有什么,制造懸念引出課題。
請小朋友說說昨天你畫了什么畫,老師從魔術箱里畫,大家一起觀賞。提問:為什么大家畫的畫都不見了?
(二)教師和幼兒扮演魔術師,把碘酒溶液噴在畫面上,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
1.啟發(fā)幼兒討論為什么不見的畫噴上藥水后又會出現(xiàn)?
2.出示米湯和碘酒,引導幼兒觀察認識,教師操作淀粉遇碘酒的變化過程,幫助幼兒理解實驗現(xiàn)象
3.用課件出示有淀粉和碘酒的圖片,講解小實驗的科學原理。
小結:剛才我們用米湯畫畫,米湯里含有淀粉,小噴壺里裝的藥水是稀釋的碘酒溶液,淀粉遇到碘酒溶液后就會發(fā)生反應,變成藍色。
(三)組織幼兒玩“串串香”小吃店,進一步讓幼兒探索生活中還有哪些最常見的食物含有淀粉?
1.提問:我們經常吃的食物都有哪些營養(yǎng)物質?怎樣吃才能做到營養(yǎng)平衡?
2.講解玩“串串香”小吃店游戲的玩法和和注意事項。
今天我們來玩開“串串香”小吃店的游戲,“串串香“中的每一種食物營養(yǎng)都非常豐富,有的食物有很多淀粉,有的食物沒有淀粉,你需要買哪一種自己去選擇,老師請小朋友輪流當顧客和廚師,當廚師的小朋友請你給“串串香”食物噴上或刷上碘酒,當顧客的小朋友請你說說你要吃有淀粉的食物還是沒有淀粉的食物。)
(四)玩食物找家的游戲。
老師扮演魔術師將小朋友變?yōu)槭澄铮∨笥汛魃细鞣N食頭飾,含淀粉的“食物”就跑到淀粉的家,不含有淀粉的“食物”就去找不是淀粉的家。
(五)播放幻燈片,老師小結常見的食物是否含有淀粉,以及科學用餐知識。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猜測、操作、記錄等方式了解在瓶中吹氣球與瓶中空氣壓力的關系。
2.能用自己的符號,記錄操作結果。
3.通過瓶中吹氣球,體驗科學探究的有趣。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人手一份材料:氣球兩個;一樣大小的礦泉水瓶2個(其中1號瓶子上沒有洞,2號瓶子上有洞);裝有紙屑的碗;記錄表、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fā)興趣。
師:我們來玩吹氣球游戲吧,比比誰的氣球吹得最大。并且告訴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吹的。
小結:原來要用嘴巴緊緊貼住氣球用力吹,才能將氣球吹得大大的。
二、觀察比較,大膽猜想。
1.觀察比較瓶子的不同
師:剛才我們都把氣球吹得大大的,你們覺得把氣球裝在瓶子里,還能吹起來嗎?楊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兩個瓶子,請你們去玩一玩,看看兩個瓶子寶寶有什么不一樣?
2.幼兒猜想,教師進行記錄。
師:兩個瓶子寶寶一個有洞,一個沒有洞,那你們來猜一猜哪一個更能把調皮的小氣球吹大呢?
三、操作記錄,比較結果。
。ㄒ唬┏鍪居涗洷,提出操作任務。
1.提出任務。
師:有的小朋友覺得1號瓶子寶寶可以把氣球吹大,有的覺得2號,那現(xiàn)在調皮的小氣球想請你們幫忙,讓它到瓶子里面去玩,請你們試一試哪個瓶子更容易把氣球吹得大大的。
2.介紹記錄表。
3.提出要求:
a:吹完以后把你的發(fā)現(xiàn)記錄在記錄表上。
b:操作完把氣球和瓶子放回托盤,并且將記錄表貼在黑板上。
(二)幼兒操作并保留操作結果。
教師重點指導幼兒將吹好的氣球擰緊在用夾子夾緊。
(三)借助幼兒的操作結果進行交流。
師:誰愿意來跟大家說一說你覺得哪個瓶子更容易把氣球吹大,并且告訴大家你是怎么記錄的。
小結:我們都看到了瓶底有洞的2號瓶子容易把氣球吹大,1號瓶子比較不容易把氣球吹大。
四、游戲遷移:會跳舞的紙屑。
1.師:為什么瓶子上有洞氣球就容易吹起來,瓶子上沒有洞氣球就不容易吹起來呢?老師不僅給你們準備了氣球,還為你們準備了一些紙屑,請你們拿著瓶子對著紙屑吹氣,看看會發(fā)生什么好玩的.事情。
2.幼兒操作,教師進行個別指導。
3.幼兒分享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師:哪個小朋友來和大家講講發(fā)生了什么好玩的事?
4.個別幼兒驗證操作,幼兒交流原因。
師:有小朋友說紙屑飛起來了,像在跳舞。我們請他來吹給大家看看,是不是和他說的一樣。究竟是為什么會這樣呢?
五、教師提煉,總結經驗。
師:原來在我們的瓶子中有許多空氣,當我們吹有洞的瓶子中的氣球時候,瓶子中的空氣被擠壓從洞里跑了出來,氣球就越來越大,要是瓶子沒有洞,空氣就沒有地方跑,氣球就吹不起來了。
活動延伸:
今天的實驗讓我們看到了瓶子里的空氣,那在我們周圍還有什么地方也有空氣呢?你們可以再去找一找,記得把結果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有關科學教案05-23
中班科學教案06-22
【精選】科學教案4篇07-13
【精選】科學教案四篇07-01
科學教案六篇07-01
大班科學教案06-28
有關科學教案三篇05-31
【精品】科學教案四篇07-16
關于科學教案三篇05-12
【精華】科學教案三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