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4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質(zhì)量單位噸。
2、能比較熟練地進行質(zhì)量簡單的化聚和計算。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思考、計算的良好習慣。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進一步建立噸的觀念。
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
1、提問:我們學過的重量單位有那些?
板書:噸、千克、克
。1)誰能按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說說?
。2)這三個單位從小到大的進率分別是怎樣的?從大到小相鄰間的進率是多少?
。3)練習p91 t2
2、舉例:說說1克、1噸、1千克的重量相當于哪些物體的重量?
3、在下面的()里天上合適的重量單位。
。1)一支牙膏重( ) 一提桶水重10( )
一支鋼筆重150( ) 一艘輪船重50( )
一袋水泥重50( ) 一臺拖拉機重2( )
。2)練習書p91 t3
4、重量單位間的化聚。
練一練,然后說說是怎樣想的。
6500千克=( )噸( )千克, 3噸45千克=( )千克
3000千克=( )噸, 7千克430克=( )克
7500克=( )千克( )克, 2噸=( )千
二、綜合練習
1、判斷題
。1)一瓶墨水重150克。 ( )
。2)一扇門高2米。 ( )
。3)數(shù)學課本重18千克 ( )
。4)一桶水重10厘米。 ( )
。5)杭州到北京長1360米。 ( )
。6)一架飛機重15噸。 ( )
2、單位間的化聚。
7060千克=( )噸( )千克, 1噸340千克=( )千克
2395米=( )千米( )米, 6千克254克=( )克
8040千克=( )噸( )千克, 5千米60米=( )米
3、下面的○里填上〈、〉或=
980千克○1噸 3千克120克○3120克
7噸○6980千克 4千米50米○4500米
6300米○6千米90米 3米5厘米○350厘米
4、應用題
。1)一個煤礦去年日產(chǎn)煤782噸,今年的`日產(chǎn)量是去年的4倍。今年每日產(chǎn)煤多少噸?
。2)西瓜專業(yè)有8個暖棚,收西瓜7噸600千克。平均每個暖棚收西瓜多少千克?
三、提高練習
有一個臺秤,只能稱40千克以上的質(zhì)量。甲、乙、丙三個小朋友的體重都在20—39千克之間。你能用這臺秤稱出他們各自的體重嗎?
四、課堂
五、課堂作業(yè)
1、《作業(yè)本》p55
2、課本p92 t8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教學內(nèi)容: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第106頁例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初步認識植樹問題,理解并掌握在一條直線上“兩端都栽”的情況下,間隔數(shù)和棵樹之間的關(guān)系。
。2)、在理解間隔數(shù)和棵樹規(guī)律的基礎上解決簡單的“兩端都栽”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探究新知,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2)、經(jīng)歷和體驗“數(shù)形結(jié)合”、“化繁為簡”的解題策略和數(shù)學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交流習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感受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決心。
教學重點:
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出植樹問題中兩端都栽時,間隔數(shù)和棵樹之間的關(guān)系,抽象出植樹問題的數(shù)學模型。
教學難點:
把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同化為“植樹問題”,運用植樹問題的模型解決一些相關(guān)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1)、師:同學們一定喜歡玩猜謎語吧?(課件出示):兩棵小樹十個叉,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謎底:手)
誰能很快說出謎底?(生口答)。
師:你思維真敏捷。
。2)、師:同學們,伸出你的.左手,仔細觀察,你能看到數(shù)字幾?
。3)、認識間隔、間隔數(shù)。
。A設1:數(shù)字5,5個手指;數(shù)字4,4個手指縫。)
師:你觀察得真認真!
師:(課件出示)手指間的空隙,在數(shù)學上我們叫做間隔。(板書:間隔。)一只手上有四個間隔,我們就說它的間隔數(shù)是4。(板書:“間隔”后加“數(shù)”)
。A設2:生:有5數(shù)字5,5個手指頭;有數(shù)字4,手指之間有4個間隔。
師:你懂得真多,能告訴大家什么叫做間隔嗎?
生口答,師出示手的圖片,板書“間隔”和“間隔數(shù)”。)
。4)、認識生活中的“間隔”。
師:生活中間隔無處不在。(課件出示:人民大會堂柱子、路燈桿、擺花盆、鐘聲等),師邊放課件邊敘述說明。
師: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有間隔?
生充分交流
。5)、揭示并板書課題。
師:像這樣有間隔現(xiàn)象存在的問題,統(tǒng)稱為植樹問題。(板書:植樹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有關(guān)植樹問題的知識。
二、探究新知。
。ㄒ唬、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題目信息:一條新修的公路,全長1000米,在它的一側(cè)種樹(兩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
2、理解題意。
。1)、從題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
。2)、理解題意。
師:解決問題時,要善于抓住關(guān)鍵詞或句子,分析題意。你認為哪些詞是比較重要的?
題目中,“兩端都栽”是什么意思?
師:既然有“兩端都栽”的情況,就有“兩端都不栽”的情況,也有“只在一端栽”的情況。(課件演示:兩端都栽,兩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種情況。)今天我們重點研究兩端都栽的情況。
。3)、同學們大膽猜測一下,一共要栽多少棵?
。ㄖ该穑
(4)、提出驗證。
a:師:到底哪個結(jié)論是正確的呢?我們怎么來驗證一下?
b:生嘗試尋求方法。
生:可以畫一畫圖。
師:你的想法非常好,可以用一條線段代表1000米長的公路,畫一畫圖,數(shù)一數(shù)實際種了多少棵。)
。5)、嘗試驗證,邊敘述邊課件演示:因為兩端都栽,所以要先在起點栽一棵,然后每隔5米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看看一共要栽多少棵。
師:現(xiàn)在栽了多少米了?就這樣一直栽到1000米處嗎?
。A設生:太麻煩了,浪費時間)
。6)尋求“化繁為簡”的數(shù)學方法。
師:老師和你們有同感。1000米的路太長了,你覺得路的總長要是多少米好了?
生嘗試發(fā)表自己的想法。
。A設生:50米、20米、10米
師:我明白同學們的意思了,就是把路的總長換成比較小的數(shù)就行了。你們的想法太棒了。
師:在數(shù)學研究中,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時,我們就從簡單的問題入手,即把“大數(shù)變成小數(shù)”進行研究,這樣就可以“化繁為簡”,找出規(guī)律。(板書:大數(shù)——小數(shù),化繁為簡)。比如,1000米太長了,我們可以轉(zhuǎn)化成20米栽幾棵,從而找出規(guī)律。
師:老師在電腦上可以畫成小樹,你們在練習本上,也畫成一棵棵小樹嗎?怎樣表示小樹比較簡單?
。A設生:畫成小樹太麻煩,可以用一個點表示一棵小樹比較簡單。)
師:你的方法真好!用線段圖來表示,簡單明了。(課件演示:小樹變點,成為線段圖)
。ǘ、自主探究。
。1)、師:同學們,今天你們就來當一次“小小數(shù)學家”,研究一下當總長分別是10米,15米、20米、30米時,兩端都栽的情況下,棵數(shù)有什么規(guī)律。請你們拿出題卡,認真畫出線段圖,并結(jié)合線段圖把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補充完整。
。2)、生獨立填表。
(3)、匯報交流:誰把你的結(jié)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煟赫l和他的結(jié)果一樣請舉手?
師:看來大家都做得非常認真。
師:為了便于大家觀察,我把表格展示在大屏幕上。
。4)、師:(邊課件演示邊引導)仔細回憶剛才畫線段圖填表的過程,認真分析這幾組數(shù)據(jù),能否說出總長、間隔、間隔數(shù)之間存在什么關(guān)系?(課件表格下出示:總長o間隔=間隔數(shù))
間隔數(shù)與棵數(shù)之間又存在什么樣的關(guān)系?(課件表格下出示:間隔數(shù)o( )=棵數(shù))。
那么,當兩端都栽時,如果知道全長和間隔,怎樣求出棵數(shù)?
。5)、學生獨立思考,充分交流。
結(jié)合生答,師完成板書:總長÷間隔=間隔數(shù),間隔數(shù)+1=棵樹。
。6)、師:如果不畫線段圖,你能說出總長是50米時,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嗎?
學生口述答案。
師:你真了不起!
。ㄈ、應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
。1)、出示前面的例題。
師:利用剛才我們發(fā)現(xiàn)的兩端都栽時,棵數(shù)和間隔數(shù)之間的關(guān)系,你能找到這道題的正確結(jié)果嗎?
。2)、生找出正確解法。
。3)師:200表示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加1?(200表示間隔數(shù),因為間隔數(shù)加一等于棵樹,所以要加一。)
。◣煟耗阒v得太棒了!老師真心佩服你。
。4)、師:以后再遇到生活中類似于“兩端都栽”的實際問題時,就可以運用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進行解決。
小練筆:運動會上,在一條長200米的筆直跑道的一側(cè)插彩旗(兩端都插),每隔10米插一面,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
師:請大家默讀題目,然后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
三、學以致用。
1、同學們,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看,我們的《小蘋果》舞蹈比賽中同樣蘊含著植樹問題的知識。
。ㄕn件配圖片出示)五二班學生參加《小蘋果》舞蹈表演,其中一列縱隊全長18米,如果每兩個同學之間相距2米,這列隊伍一共站了多少人?
生獨立審題,嘗試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
生交流方法和思路。
2、鐘聲與鐘聲之間也有間隔,你能同化成植樹問題進行解答嗎?
。ㄕn件出示)廣場上的大鐘,5時敲5下,8秒鐘敲完。12時敲響12下,敲完需要多長時間?
指名讀題,理解題意。
師:同學們,認真傾聽鐘聲敲響幾下?仔細觀察它們之間有幾個間隔?(課件出示:結(jié)合5次鐘聲,線段圖出示四個間隔)
。▽W生結(jié)合課件演示,說出:鐘聲敲響5次,共有4個間隔。)
大鐘5時敲5下,有4個間隔,共用了幾秒鐘?由此能求出什么?那么12時敲12下,有幾個間隔?敲完用多長時間嗎?請同學們嘗試獨立在練習本上完成。
匯報交流,說出思路。
3、師:你們真了不起。請到知識城堡一展身手吧。
。ㄕn件出示)8個同學站成一隊,每兩個同學之間距離1.5米。這列隊伍全長多少米?
師:線段圖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許多數(shù)學問題。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畫出線段圖,再解答。
生匯報交流。
四、全課總結(jié)。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充分交流。
師:在今天的探究活動中,我們不僅發(fā)現(xiàn)了植樹問題中“兩端都栽”的規(guī)律,能運用這個規(guī)律解決生活中類似的問題,而且知道了數(shù)學研究中“化繁為簡”方法,會通過畫線段圖幫助我們解決數(shù)學問題。其實,在植樹問題中還有許多知識,比如兩端都不栽時、只有一端栽時,或在封閉圖形上栽時,棵數(shù)分別有什么規(guī)律呢?我們將在以后的學習中繼續(xù)探究。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2、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長度觀念,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重 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 。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難 點:怎樣正確使用毫米、分米測量物體的長度。
關(guān) 鍵:采用直觀演示與動手實踐相結(jié)合的方法。
教 具:課件、米尺、學生尺 、線繩、各種小物體等。
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趣,導入新課。
師:每組的紙上都畫有一條小線段,你們能精確量出它的長度嗎?試試看!1、學生分組活動。2、匯報: 量不出小線段的長度。
師:怎樣才能量出小線段的長度?
生:要是知道一個小格是多長就能量出。
師:你想 怎樣解決這個疑問?
生:看書。
師:請同學打開書60頁,自學例1。
點評:有疑才有思,通過量線段這個小環(huán)節(jié),教師故意為學生設置疑問,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每個學生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疑問,積極性非常高!
二、合作探究,形成規(guī)律。
師:誰能告訴老師一個小格是多長?
生:一個小格長1毫米。
師:你能具體說說是怎么規(guī)定的嗎?
生:1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是1毫米。
師:我們一起看大屏幕:(教師自制課件動態(tài)演示)。
師:這是一個放大的1厘米,咱們一起數(shù)一數(shù)一共有多少個小格?(一邊數(shù),一邊動態(tài)演示)這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2個小格是幾毫米?5個小格是幾毫米?1厘米里面有幾個1毫米?那么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師:量一量,一分硬幣有多厚?
生:1毫米。
師: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以小組為單位,量一量你身邊的小物體的長度或厚度,要有分工,有記錄,分工明確。
學生分組活動。
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匯報。
師:當我們量的物體比較小或要求我們量的比較精確時要用毫米作單位,當要量比較長的物體時,就要用一個比毫米大的多的長度單位,想知道它是什么嗎?打開書61頁,自學例2。
。 1)學生自學。(2)學生匯報:10厘米的長度就是1分米。
師: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
繼續(xù)以小組為單位,看看那些物體可以以分米作單位來量一量。(1)學生分組活動。(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
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度。量出3分米長度的繩子給大家看。
想一想,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那些長度單位?
。ù笃聊怀鍪疽褜W過的長度單位)
師:觀察每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幾?你能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出來嗎?這節(jié)課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師出題考考你好嗎?
點評:在新授環(huán)節(jié)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方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實踐操作法,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機會,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比如以毫米、分米為單位量身邊物體的長度或厚度,既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精神,又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并且充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親切感,學生積極性高,學習效果也很好。
三、鞏固練習
1、填合適的長度單位。
。1)蠟筆長6( )。 (2)跳繩長2( )。
。 3 )課桌高7( )。 (4)粉筆長75( )。
。5)別針長34( )。 ( 6)小紅身高120( )。
2、判斷
。1)小名身高134米。( ) (2)一根繩長15分米。( )
。3)一塊橡皮厚1米。( ) (4)10分米=1厘米。 ( )
3、兒歌
長度單位真不少,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有的長,有的短, 有的不長也不短。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一定要:牢牢記,靈活用。
點評:在鞏固練習階段 ,采用了學生喜歡的一些形式,如:選擇、判斷、兒歌等,既檢驗了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及時得到反饋信息,同時也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寓教寓樂。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元角分的換算》講的是人民幣的單位,分與角、角與元之間的進率,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這一單元的第二課時。用人民幣購買商品是人們?nèi)粘I钪薪?jīng)常遇到的事情。學生也常常會遇到買門票、食品、玩具、學習用具以及交費等實際問題,掌握元、角、分之間的進率能使學生清楚的知道“應該找回多少錢”。因此,學習這一部分內(nèi)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教材56頁的例題重點教學元、角、分之間的進率,對照著人民幣的實物圖,引導學生一分一分地數(shù),一角一角地數(shù),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認識“1角=10分”、“1元=10角”。因此教學重點是認識人民幣單位間的十進關(guān)系,領(lǐng)悟這種十進關(guān)系和計數(shù)單位間的十進關(guān)系相同.教學難點是說出幾元化成 幾角(幾角化成幾分),或幾角聚為幾元(幾分聚為幾角)的想法。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教學最初,我想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平時獨立使用人民幣購物的機會應該很少,對人民幣的面值大小和人民幣單位之間的進率應該是比較陌生的,所以我做了一個前測,只出了3個小題。
。ㄒ唬、前測試題:
1、在○里填上“>”“<”“=”
1元○1角 1角○1分 1元○1分
2、老師要把1角錢換成幾分幾分的硬幣,
你應該給我( )分才和我的錢同樣多。
3、1個生字本5角錢,你有1元錢,售貨
員阿姨應該找給你多少錢?
。ǘ、測試結(jié)果:
第三題的正確率是100%,都知道要找回5角錢。第二題正確率是43.75%(
32人受測,14人正確),18個出錯的學生給我?guī)追值亩加。第一題是65.63%(
32人受測,21人正確),11個出錯的`學生都填的“=”。
。ㄈ、測試結(jié)果分析:
通過測試我了解到學生很清楚1元=10角,證明平時有這個購物積累。有一些孩子不清楚1角=10分,我想是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分”已經(jīng)使用得越來越少了,學生缺乏這方面的購物經(jīng)驗。對于學生不知道1元大于1角,1角大于1分,而填等于號原因有兩個,一是不知道人民幣三個單位的大小,還有就是受到了“數(shù)字1”的干擾,沒有考慮后面單位的大小。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
。ㄒ唬、知識與技能 :
1、知道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角、分,理解單位的大小。
2、掌握元、角、分之間的進率:1元=10角 1角=10分。
3、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ǘ、過程與方法: 借助實物引導學生在換錢的游戲中體會出元、角、分的進率。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靈活思考,從多角度、采取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ㄈ、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四、教學活動設計
(一)、在換錢的游戲中,體會元、角、分的進率。
、 認識1角=10分
、賻煟(舉起1角紙幣 )這是…,我想把它換成以分為單位的零錢,你能換給我嗎?
、谏伎紦Q錢,老師找典型的收上來幾份,追問學生為什么給老師這么多?
、郛敽⒆右呀(jīng)知道1角=10分之后,再把沒有反饋的換法也一一說出來,鞏固角與分之間的進率。
、普J識1元=10角
因為在前測中學生對1元=10角已經(jīng)很清楚了,所以我直接借助課件一角一角地數(shù),數(shù)到10角是1元,然后創(chuàng)設了一個讓學生用1元錢買一瓶8角錢的酸奶,問要找回多少錢的情境。從而引到換錢的游戲中,問學生把1元換成以角為單位的零錢有多少種換法。
、1元=100分
探究1元=100分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領(lǐng)悟人民幣單位之間的十進關(guān)系和計數(shù)單位之間的十進關(guān)系是相同的。因為把1元換成100分太麻煩,所以我利用課件幫助學生理解了元與分之間的進率關(guān)系。
2、進行簡單的換算
第一層次的練習我設置的比較簡單,只是單名數(shù)之間的轉(zhuǎn)換,(如:7角=( )分等)我注意引導學生說出 “你是怎樣想的?”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設計了 “可以這樣想”的填空 ,(可以這樣想:1角=( )分 7角就是( )個10分 就是( )分)最開始扶著學生理解,慢慢過渡到獨立思考。
3、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
第二層次的練習我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用1元錢買學具,你打算怎么花掉這1元錢。在這個活動中,即鞏固了1元=10角的進率,又讓孩子體會出了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關(guān)系。我還適機地對學生進行了不亂花錢的教育。
我自己認為本課的設計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做到了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體會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防止了學生死記硬背,課堂氣氛是輕松的、和諧的。
【小學數(shù)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08-05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08-08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8-03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7-31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7-06
小學數(shù)學教案06-17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