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學反思(精)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草原》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原》教學反思1
《靜默草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消除字詞障礙、整體感知課文。
2、把握草原的特點,并體會作者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情感。
3、學習“對比”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讀準字音并理解重點詞組的意思。
2、把握草原的特點,體會草原的魅力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3、對作者蘊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體驗。
學情分析:
本文內容比較抽象,我們這里的學生對草原的了解較少,再加上這是第五單元的課文學生還沒有學到,也沒有預習。所以學習本課我以課文為載體,通過“教師引領——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學生與老師進行互動、對話(如果有條件兼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通過圖片展示,使學生對草原有一個初步認識)。讓學生領悟作者寫作本文的真正內蘊。
學法指導:
學習本文應以讀課文為基礎,具體學法可分為以下三步:
認讀課文:解決字詞障礙、整體感知課文。
解讀課文:把握草原的特點,體會草原魅力的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賞讀課文:找出文中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語句,并體會作者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情感。
寫法借鑒:
學習“對比”的寫作方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設計教學情境(同學們,你喜歡旅游嗎?如果讓你旅游,你想到哪兒去呢?并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順勢導入新課)。
二、作者介紹:
⑴當們想到蒙古人時,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是什么?(豪放爽朗粗獷……)
然而在這篇散文中讓我們感覺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細膩柔情。在我國當今文藝界就有三個蒙古人以他們的細膩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們就是草原三劍客:歌手騰格爾、畫家朝戈以及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作家鮑吉爾.原野。
⑵鮑爾吉?原野,1958年生。內蒙古赤峰市人。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被評為遼寧省優(yōu)秀青年作家。
、且陨鲜菍ψ髡叩暮唵谓榻B。
除了作家身份,他還是一名人民警察,作為一個生長在蒙古的警察,卻有如此的細膩柔情,在他的成長中,有兩個人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曾祖母——尊貴的臺吉夫人和他的老師——詩人安謐。
他的老師告訴他;“你要愛人民,愛土地,你要聽人民的聲音,你要聽土地的聲音!闭且驗樗麄兊挠绊,原野面對種種環(huán)境,始終能保持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他用這顆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間,感受他的草原,這種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種種特點:優(yōu)美、細膩、豪放、睿智等等。
三、學習課文:
現(xiàn)在讓我們帶著這些認識,走進原野的《靜默草原》。
1、認讀課文:請同學們大聲讀課文,并運用圈點批注法標出本文的生字生詞,了解本文大意。
(1)解決字詞障礙:
前瞻(zhān)簇(cù)立迥(jiǒng)然穹(qióng)廬長鬃(zōng)摩挲(suō)咆哮(páo xiào)處境(chù)
前瞻:向前方的遠處看;引申:向將來看。
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著,一般是用于花草等體型較小的植物。
迥然:形容差得很遠。穹廬:借指天空。摩挲:用手撫摩。
(2)解題:
從標題來看,作者筆下的草原側重的是“靜默”,而不是喧鬧的。
“靜默”在文中體現(xiàn)在那些方面,為何說草原是靜默的?
明確:草原是遼遠的蒼茫的。一個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們以前根本沒悟出的哲理。這時的草原是靜的,也就是作者所說“靜默”的。沒有受到世俗的侵擾。所以,人,也必將是“靜默”的。也是個“善忘者”。
2、解讀課文:把握草原的特點,體會草原魅力的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多種形式讀課文(1—10段),并標出有關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們對于草原的感受的語句用“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寫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點,我是這樣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涫絹矸治霾菰奶攸c。(板書句式)
A、草原的特點:(內容可以根據時間來調節(jié))
參考內容:
(1)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對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點,也是我們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態(tài)度——用心去感受。
(2)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鄙n茫是草原人面對草原的一種心情,一種感受,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實際上是用心去體會草原。
(3)看不到與看不盡:草原是遼闊無邊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盡;而草原的變化多端,我們可以看到草原各種各樣的特點,所以“看不盡”。這是草原的又一特點。
(4)在單一中呈現(xiàn)豐富:也就是說,豐富是蘊涵在單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給人以單一感!斑@顏色無疑是綠”,“無疑”也就是說,不用懷疑,草原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大片大片的綠。“草就是海水,極單純”這都表現(xiàn)了草原的單一,然而,這種單一,“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薄霸谶B綿不斷中顯示壯闊。”這就是草原的豐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單一中呈現(xiàn)豐富。”
(5)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從觀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較出草原的另一特點: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再進一步指出草原的遼遠與蒼茫,和給人的親切感。
(6)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善忘實際上是對人生的豁達與灑脫,是一種對榮譽、金錢、地位等的不計較……“在靜默中觀望”是一種坦然自若的不張揚的沉穩(wěn)。觀望未來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顆純凈的心。
B、人們對于草原的感受:(齊讀11--12段)(內容可以根據時間來調節(jié))
參考內容:
(1)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此時人們?yōu)檠矍巴蝗婚_闊的空間而驚慌,為自己不知所從而驚慌,為擔心為擔心自己的得失而驚慌。
(2)為什么說“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局促。”呢?
這里又出現(xiàn)一對相矛盾的詞語!白杂伞迸c“不自由”,現(xiàn)在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回答)
明確:首先要注意兩個詞“首先”“第二個”,也就是說自由與不自由這兩種感覺不是同時出現(xiàn)的,而是依次而來。當我們站在草原上,面對草原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自由。我們可以在這里騎馬、摔跤……悠閑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來所說的“人,置身于這樣闊大無邊的環(huán)境中,覺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有句話說“有比較才有差距”人與闊大無邊的草原相比,自然就顯得渺小與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負著種種世俗之事,榮譽、地位、權利、金錢……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為自己至高無上,驕傲、自大……然而面對草原的寬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闊大無邊的胸襟時,人所擁有的一切就顯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說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熬谷弧币辉~突顯了人面對草原的感受以及“處境感”。這就是草原給人自由感同時給予人的另一種體會“不自由”“局促”。
(3)人在這里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作者是說,人在草原上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自怨自艾,而應當不卑不亢,保持獨立的個性和人格。
C、(指生讀13—15段)找出文中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語句,并體會作者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情感。用“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寫出了人們對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這樣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涫絹矸治鋈藗儗τ诓菰母惺。(板書句式)
3、賞讀課文:本文語言優(yōu)美,富含哲理,請同學們認真閱讀,用心體會。并用“我喜歡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句式作答。
提示:對于這一問題的設計,是為了引領學生深入閱讀課文,用心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只要學生,從文中摘錄一句話,并說出自己喜歡的合適的理由即可。
參考內容:
(1)如何理解作者將自己比為“母牛”“烈馬”; “母!焙汀傲荫R”兩個反差的意象。母牛,烈馬讓人想到什么?
賞析:母牛、烈馬都是食草動物,是草原上最常見最普通的動物。它們生長在草原上,草原養(yǎng)育了它們。草原是它們的故鄉(xiāng),它們的母親。雖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溫順,烈馬暴躁,但它們面對草原面對故鄉(xiāng)時,卻表達了同樣的感情——對草原的如同對母親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在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馬,實際上是作者的兩種不同的心境。用“母!边@意象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溫柔之愛,全身心投入的敬仰之愛,易讓人想起“母親”的意象。而“烈馬”卻正好與“母牛”相反;馃岬膼郏活櫼磺械膼,甚至有點野蠻的愛。無論是怎樣的心情,面對草原,作者的內心總是能得到寧靜。這是草原豁達的胸襟對我(作者)的感染。
(2)現(xiàn)在我們來一同思考“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這里“善忘”是忘記什么?對未來的態(tài)度,如何在靜默中觀望。
賞析:善忘實際上是對人生的豁達與灑脫,是一種對榮譽、金錢、地位等的不計較……“在靜默中觀望”是一種坦然自若的不張揚的沉穩(wěn)。觀望未來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顆純凈的'心。
4、學習并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運用了對比手法的語段,并簡析其作用。
參考內容:
1、城里人看草原和牧人看草原的對比。
2、觀看海景與觀看草原景色的對比。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11段,選做互動練習題3-5道題。
【板書設計】靜默草原
鮑爾吉.原野
1、“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寫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點,我是這樣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寫出了人們對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這樣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喜歡__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作方法:對比作用:強化
《靜默草原》教學反思
《靜默草原》這一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篇目,本文語言優(yōu)美,富含哲理,是一篇詞清辭麗的哲理性散文。教讀這一課,必須緊扣課文,在閱讀中去理解、去體會、去感悟。因此,我針對本文設計了“教師引領——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
同時,我還認真分析了學生學習本文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本文內容比較抽象,我們這里的學生對草原的了解較少,再加上這是第五單元的課文學生還沒有學到,也沒有預習。所以學習本課我以課文為載體,通過“教師引領——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學生與老師進行互動、對話。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領悟本文的真正內蘊。
我設計的第一套教學方案是:多媒體教學。通過圖片展示,使學生對草原有一個初步認識;然后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完成教學目標1和教學目標2。通過幻燈片展示,引領學生閱讀分析重點語段。當我得知焦園中學沒有多媒體教室時,我立即又設計了第二套教學方案。
我設計的第二套教學方案是:學生課前預習,消除字詞障礙。課堂上重點講讀課文:首先分段講解,然后精講精彩片段,最后引導學生探究本文主旨,學習寫作方法。但是,我在網上看到教育局的通知說“課前抽簽決定上課順序”,我想如果這樣學生是沒有預習機會的。于是我又設計了第三套教學方案。
我設計的第三套教學方案是:“教師引領——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這一教學方法里結合了我們三春中學的“三讀教學法”。課堂活動既可以讓學生有話可說,又能夠引起學生深層思考。如果學生大膽自信、積極勇敢我就讓學生自主發(fā)言,如果學生沒有積極舉手、大膽發(fā)言的習慣,我就指生回答。為了使所有的學生都有話可說,我緊扣課文設計了幾個句式:
1、“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寫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點,我是這樣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寫出了人們對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這樣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喜歡__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樣的句式不但扣緊了課文,又能引起學生的思考。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見解。這時老師要給以適時的指導、評價。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還設計了評比臺。
在我教授完這一節(jié)課后,我的教學目標都基本實現(xiàn)。學生在我的引領之下,有條不紊的學習了課文內容。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展示才華的機會,引起了他們或深刻或淺顯的人生體驗。但是對于這一課,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內容需要挖掘,這在短短的幾十分鐘里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它要和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在課堂上學習,到生活中體驗。
美中不足之處是學生活動的積極性還不夠高漲,雖然我課前得知這個班的學習氣氛比較沉悶,學生不愛發(fā)言、成績也較差。但是我沒有想到他們即使會也不愿意回答問題;不過在我用多種形式引導之下,也出現(xiàn)了積極回答問題的局面;其中一個同學,一節(jié)課就回答了四次。不過因此也影響了我的教學進度,我預計提前3—5分鐘完成的教學任務,卻在下課鈴打響之前的幾秒鐘完成
《草原》教學反思2
原文:
內蒙(měng)古錫林郭勒草原是廣闊(kuò)而又美麗的。
藍天下面,滿眼綠色,一直鋪向遠方。平原上、山嶺上、深谷里,覆(fù)蓋著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沒(mò)過十來歲的孩子,能讓他們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草灘上,嵌(qiàn)著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話故事里的寶鏡一樣。草叢中開滿了各種各樣的野花。鮮紅的山丹丹花,粉紅的牽;,寶石藍的鈴鐺(dāng)花,散(sàn)發(fā)著陣陣清香。
草原不僅(jǐn)美麗,還是個歡騰的世界。
矯(jiǎo)健的雄鷹(xióngyīng)在自由地飛翔,百靈鳥在歡快地歌唱。成群的牛羊安閑(xián)地嚼(jiáo)著青草。小馬駒(jū)蹦蹦跳跳地撒(sā)歡兒,跟著馬群從這邊跑到那邊。偶爾(ǒu'ěr)還會看到成群的黃羊,它們跑起來快極了,像一陣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還散(sǎn)落著一個個圓頂的蒙古包。牧(mù)民騎(qí)在高高的馬背上,神氣地揮(huī)舞著鞭(biān)子,放聲歌唱:“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
教學反思:
《錫林郭勒大草原》一課描寫了我國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美麗和草原上歡騰的場面,表達了作者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學習這篇課文的主要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對我國草原的熱愛,同時體會課文從不同方面描寫草原特點的寫作方法,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過聽王老師的課使我對課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首先,草原的美麗不僅僅表現(xiàn)在它的廣闊,還體現(xiàn)在其自然景觀的無雕琢,藍天白云,大大小小清亮的湖水,湖水中閃爍的'太陽的七彩光芒,綠色草原上盛開的各色野花,組成了一幅色彩艷麗的圖畫,作者在這部分的描寫中由遠及近,層層展示了草原的廣闊美麗。其次,草原上歡騰的場面是由動物無拘無束的活動,牧民們悠閑自在的生活狀態(tài)構成的。課文中描寫的動物從天上飛的到地上跑的,進行著各自的活動互不干擾,小牧民神氣活現(xiàn)的歌唱著自己美好的生活。草原從靜態(tài)的廣闊美麗到動態(tài)的歡騰,展現(xiàn)了生動的生活氣息。
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和整體把握使我站在了一個比較高的位置,在課堂教學中能做到心中有數,收放自如。在教學中,我按照王老師的思路,在我們班上了一節(jié)。但是我又加入了更多的相關資料充實課文的內容,如:課題“錫林郭勒”的意思;內蒙古的地圖;草原上各種湖水、野花、動物活動的圖片等,我把這些資料制作成課件,在課上提供給學生,作為他們理解課文內容的依據,并在學習野草時復習學習過的古詩《草》,在體會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時介紹蒙古族的民情生活,這些資料的融入極大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對草原、對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認識,由于有了這些資料的鋪墊,學生在編寫歌詞時變得輕松、自如,不覺得沒話可寫。
結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聲中結束教學,使學生覺得意猶未盡。
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充滿了新意,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都有體現(xiàn),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有這樣幾個例子:在總結草原廣闊美麗時,畢云瀚說:草原是美麗的,有一碧千里的野草,有清亮的湖水,有各種各樣的野花,組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錫林郭勒大草原》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廣闊,美麗而又充滿生機的草原圖畫,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每每讀到此文,我都會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吸引,怎樣讓我的學生也產生這樣的感受呢?為此,我精心備課,設計了多樣的教學方法,引領著我的這些從未見過草原的學生通過研讀文本,感悟文中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一步步走進這沃野千里,綠草茵茵的錫林郭勒大草原。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有一些比較好的教學方法。
一、展示色彩艷麗的圖畫,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的老師”,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huán)節(jié),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的吸引住。教學開始我播放草原色彩艷麗的圖畫,草原上各種湖水、野花、動物活動的。圖片等,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感受到草原的廣闊,美麗,帶著這種感覺來從文字上來感受草原的廣闊,美麗。使學生眼中有圖,心中有話,并能激發(fā)學生想說,敢說,搶著說。
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的表達能力,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在體會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時介紹蒙古族的民情生活,這些資料的融入極大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對草原、對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認識,由于有了這些資料的鋪墊,學生很快理解草原是個歡騰的世界,能說出有哪些動物在活動,對草原的喜愛不言而喻。結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聲結束教學,使學生覺得意猶未盡。
二、抓住重點詞,句來進行品讀。
整堂課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充滿了新意,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都有體現(xiàn)。學生自讀自悟,介紹大草原的美麗、廣闊、歡騰,品味其中的重點詞句。孩子們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過“開滿”“各種各樣”“清香”等詞感受野花的多、美、香。抓住“一直”“鋪向”來理解草原的廣闊。
三、放飛想像,感受美景。
學生有了初步的感受還不夠,若要親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發(fā)揮想像。在學習野草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們通過抓住“滿眼綠色”想到草很多,我問“假如此時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現(xiàn)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昵?”學生說“野草很多,很多,到處都是綠綠的青草,真漂亮!我又繼續(xù)引發(fā)學生想像那綠綠的青草一直鋪向遠方,都鋪到了哪里?學生答:“山嶺上,深谷里,平原上,很遠很遠的地方,望不到邊”。
此時,我出示了一張圖片,說“那青青的野草一直鋪向遠方,仿佛與藍藍的天空連在了一起,多遼遠啊!”這張圖片及教師的語言給了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此時再讓學生朗讀則讀出了草原的廣闊與美麗。
在學習湖水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難點,我用兩組句子進行對比,讓學生談有什么不同感受:
1、草灘上嵌著清亮的湖水。
2、高低不平的草灘上嵌著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話故事里的寶鏡一樣。學生體會到了第二個句子不僅寫出了湖水清透干凈,還寫出了湖水很多,但學生并沒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請大家輕輕把眼睛閉上,我來描述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麗,又突破了難點,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
當然,課堂教學是難以完美的,本教學還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需要改進:
1、教師語言的感染力不夠,導致有部分學生發(fā)言不積極。
2、在介紹歡騰的草原這一節(jié),沒有更深的理解“歡騰”的世界。
《草原》教學反思3
《錫林郭勒大草原》是一篇寫景短文,寫的是我國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大草原美麗而歡騰的景色,表現(xiàn)了作者贊美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寬闊胸懷。
草原對于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的,教學時,我感到要讓學生感悟草原之美是十分困難的,往往會出現(xiàn)教師反復引導,學生反應冷談的冷清局面。為了讓學生的心處于被激活的狀態(tài),課堂上我注意了以下幾方面:
一、在引導感知上下足工夫。
上課時,我先讓學生在老師的配樂朗讀中無拘無束地想像草原景象,再讓學生欣賞一段優(yōu)美的草原風光。這兩次感知,一虛一實,前者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廣闊的想像空間,讓學生通過傾聽教師的誦讀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每個學生都可以產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經驗之上的獨特感覺;后者給學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圖景,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彌補了因地域差異、經驗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學生想象缺憾。這樣虛實結合,兩次感知,層次分明,幫助學生自己用心參與,逐步構建起草原的概念,因而感觸是深刻的。
二、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理解感悟。
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學探究,弄清“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錫林郭勒大草原不僅美麗,而且是個歡騰的世界”這個核心問題,并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學習的體會。在此基礎上,結合圖片讓學生感知,這樣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具體的圖象,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草原不僅美麗,而且是個歡騰的世界。”
《草原》教學反思4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學中無論是運用課文中的美去感染 學生,還是教師用組織教學的藝術美作用于學生,都要把學生的熱情激發(fā)出來,讓學生將學校規(guī)定的功課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倍嗝襟w教學能把教材中的知識展現(xiàn)出來,使學生感受到美的所在,
并且主動與知識牽手。
小學語文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大部分學生認為這門學科比較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況呢?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美,并借助于某一形式,將美展示給學生。我對此比較信賴多媒體教學。利用課件,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最終讓學生在一種融洽的氛圍中自主學習,并得到全面發(fā)展,取得學與教的最佳效果。學生在學習《草原》一課時,我做了充分的準備,找了大量的教學課件。上課時,我首先以騰格爾的一首《我的天堂》導入,讓學生產生疑問:騰格爾所指的`天堂在哪里?為什么稱之為天堂?然后,演示大量的蒙古草原風景圖。學生對這些圖片表現(xiàn)出了極濃厚興趣,都全神貫注地欣賞著。雖然我們的學生沒有機會去實地參觀蒙古草原,但通過教學課件的演示,學生仿佛真的置身于茫茫草原之中了。當學生陶醉于美景之中時,他們便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鉆研課文。課文內容掌握后,我繼續(xù)演示課件,向學生展示了本課知識的外延——蒙古的人文風俗。其中包括學生感興趣的馬術和摔跤術等等。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最后,我要求學生自己到課外搜集有關蒙古的資料,準備下一節(jié)課進行交流。伴著騰格爾的一首《蒙古人》,我結束了《草原》這一課。
在多媒體教學課件中,學生不知不覺地學到了許多知識。教學課件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復雜的、具有挑戰(zhàn)性、開放性的學習環(huán)境和問題情境中展開學習,展開討論,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學得自信。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體教學所帶來的成功喜悅,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單把知識呈現(xiàn)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主動與知識牽手。
《草原》教學反思5
1草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讀課文,認識課后16個生字,交流識字方法。
2、有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品味優(yōu)美語言,感受祖國西部的優(yōu)美景色。
3、學習第一自然段老舍表達感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
品味有沒語言,感受祖國西部的優(yōu)美景色。
學習老舍表達感情的寫法
教學準備
相關幻燈片、課前板書課題、紅色和白色粉筆、折紙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1.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想到什么問題?
2.聽讀課文:
3.介紹作者和參觀內蒙(注意多音字)古草原的大致位置,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西北部。(交流對老舍先生的了解)
4.檢查生字,交流識字方法
二.合作交流
1.快速瀏覽課文,說說老舍先生按照什么順序帶我們參觀訪問的地方風景有什么特點,這個地方的風俗人情是什么樣的?(出示:整體感知。引導學生說書風景美,人情美。板書美、風景、人情)
2.請大家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表達出草原美的關鍵句。((交流過程中讓孩子們說說老舍都描寫了草原的什么景物,想象草原上還有什么景物。)
3、這段話語言給你的感覺時什么?(美。┱Z言優(yōu)美也是這篇文章的主要特點之一。因為這段語言太美了,我就選了幾句做成了“美的語言卡”然后折成了千千紙鶴(拿出折紙)。孩子們要是讓你從第一自然段描寫草原風光的語句中,選一句做成的“美的語言卡”你會選那一句,并想想為什么要選這一句?(出示:美的語言卡)(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勾勒,渲染、翠色彩流、一碧千里、流入云際等詞語。讓孩子們交流草原有哪些景物,體會感情,學習老舍是借景抒情和直接抒發(fā)感情的抒情方法。此時可以指導孩子們有感情的朗讀,鼓勵指導語言,朗讀要口中讀出感覺,眼中讀出畫面,心中讀出感情)
三.展示反饋
老舍先生用美的語言描寫了如詩如畫的美景,抒發(fā)了自己驚嘆、興奮、陶醉、熱愛大草原的感情?吹竭@么美的.景色,我們還能坐在車里嗎?我們現(xiàn)在就從這里下來了,呼吸草原上新鮮的空氣,欣賞如詩如畫的美景。我們拿起筆來,像老舍先生那樣,寫寫自己看到的草
原風景,抒發(fā)一下自己的感情,我們可以寫幾句話,也可以寫一首小詩。來表自己表達此刻自己美好的心情和感受。(幻燈片出示:我來表達美)
四.點撥提升
細讀、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這些景物的?
五.當堂檢測
一、練習平臺
1.我會寫
dìtǎnxuànrángōulètiānyá
。ǎǎǎǎ
2.按原文填空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就像只用綠色(),不用墨線()的中國畫那樣,到處(),輕輕流入云際。這種境界,既使人(),又叫人(),既愿(),又想坐下()一首奇麗的小詩。
蒙漢情深何忍別,()。
3.形近字組詞
限()勒()駿()
恨()鞋()峻()
4.選字填空
采彩踩睬
理()興高()烈風()踩()
二、想象拓展
1、“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象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比绻qR真的會回味,它們可能在回味著什么?
它們可能回味著();回味著();回味著()。
2、“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請你向老舍先生學習,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還可以比作什么?
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像();像()
作業(yè)
1.完成《小練習冊》
2.放學回到家里,在百度搜索——祖國的西部,欣賞到祖國西部更多的迷人風光,了解更多的民族、民俗、民風。
板書:
1草原
風景
美
人情
教學反思:
優(yōu)點:在體會草原美景時,張雪麗等幾位同學能從不同角度去品味作者用詞的恰當,了解作者描寫的順序,還算可以。
不足:今天開學第一天,并沒有預期的有個好開頭,李智和張坤就沒有注意聽講,以至于交流時不知道說什么,由于電腦無法同步到投影儀上,原本做好的課件也沒有派上用場。
改進措施:看來問題的呈現(xiàn)形式有待于改進。
《草原》教學反思6
小學課文《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熱情好客,歌頌了民族大團結。學習課文,就是讓學生理解這些美,從中受到美的教育。課文用優(yōu)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為了讓學生領會到這一點,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就設計了聽歌想像美景、品讀優(yōu)美句子、美圖配佳句、看錄像感受人情美、上網查資料了解草原等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景,熏陶感染
上課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課件,讓學生看到優(yōu)美的畫面,聽到動聽的音樂,把他們帶入遼闊美麗的大草原。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欣賞著藍天白云,碧草盈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結束,以一曲《美麗的草原我的歌》來結束今天的學習,讓學生在回過頭來美美的聆聽那草原的贊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景美
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以自主發(fā)展為靈魂的教學思想,營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xié)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主動發(fā)展。
這篇文章結構清晰,著重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在研讀草原景色部分時,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麗、遼闊。例如:各種形式的讀,個人讀、自由讀、默讀、教師引讀、集體誦讀、配樂朗讀等,通過讀加強學生讀的能力的培養(yǎng),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落實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達出草原的遼闊壯美以及自己的喜愛之情。此時,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撥。尤其是寫作方法的點撥:用對比的方法寫出了草原的天的可愛,美麗;把寫景物和感受緊密結合起來;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體恰當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現(xiàn)出來。
教師要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和實際生活理解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第一段寫景語言優(yōu)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戰(zhàn),用自己的語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钡拿谰爸匦逻M行描述,把學生的思維推向一個新的臺階。學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有(),有()的句式進行描述,真正理解到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在贊揚聲中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這種境界,即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句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驚嘆的是什么?為什么會覺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詩為什么?分層次去理解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體會作者驚嘆的是那從未見過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視野開闊,心胸豁達,令人心曠神怡;愿久立是因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為眼底美景沁潤著心田,引發(fā)起激情,要抒發(fā),要表達。然后拓展學生的思維,如果你就在老舍身邊,你將怎樣抒發(fā)你此時的心情?使學生深層次體會到草原的美。
三、品讀課文,抒發(fā)美的情懷
在教學中,我抓住對詞句的欣賞、品味,應與朗讀融為一體,學生通過對好詞好句的欣賞,進一步入情入境,以至與最后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用朗讀來抒發(fā)美的情懷,達到我口誦我心的境地。
四、啟發(fā)想象,聯(lián)想美的畫面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再啟發(fā)學生根據積累語言文字想象的畫面,喚起學生的直觀表象,教學“小丘”“一碧千里”這是一個從語言到表象的體驗過程,因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語言美和自然美融為一體。
五、主要問題
1、學生放手不夠,有遷的跡象。
2、教學目標落實的不實。如;背誦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教學時間分配不合理。
4、教師的點撥語,過渡語,總結語缺乏感染力。
《草原》教學反思7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人音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教材,這是一首帶有濃厚草原風格的兒歌,旋律流暢自然,朗朗上口;情緒熱烈、歡快;節(jié)奏跳躍性強,非常具有舞蹈的律動感,表達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時喜悅自豪的心情。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采用了視、講、聽、演四者結合的方法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多看、多聽,去感受內蒙古音樂的歌舞一體以及它的美,讓學生從感官上去領略草原的美麗風光,對內蒙古的風土人情有所了解,這樣為學習歌曲奠定了基礎。
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再去“聽”,聽節(jié)奏,聽風格,聽特點,接下來再將音樂文化加深到“演”,讓學生把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現(xiàn)出來,加深了對蒙古音樂的記憶。
在教學時,使學生盡情的用自己甜美的聲音、舒暢愉快心情和贊美的情感,去表現(xiàn)牧民們爽朗豪放的性格及對家鄉(xiāng)的無比熱愛和贊美之情。我覺得整節(jié)課,效果還是不錯的`,同學們唱的好,音色很美,富有情感,通過學生的唱、演,可看出學生完全的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從而也被草原的景美、音樂美、舞美等深深的陶醉。整個課堂進行的還是比較順利的,學生的熱情也很高,特別是在觀看課件的時候,學生的熱情極高。達到了預期的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但是我感覺有幾個方面沒有做好:
1、沒有充分發(fā)揮小組的優(yōu)勢。準備不夠充分,課前曾計劃把座位擺放得更加合理,更能適合于本節(jié)課的分組表演,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實現(xiàn),準備工作做得不夠充分。
2、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表演中,沒有充分發(fā)揮每一個學生的優(yōu)勢和積極性,應該讓所有的學生都融入最后的表演中,把自己作為表演者,而不是一個觀看者。最后的集體表演時,有一部分同學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大大影響了最后表演的效果20xx年度二年級《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學反思20xx年度二年級《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學反思。所以在表演前應該把要求細化,分工更明晰一些。自己沒有更好的扮演“引導”的角色。
通過這節(jié)課,我思考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教學應該充分體現(xiàn)其育人功能,它絕不是簡單的唱、跳、奏,它就象是一個工程:先要架好一個合理的框架,然后注重每一個微小的細節(jié),還要進行合理的分工。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多運用這樣或類似的方法,讓學生在學會歌曲的同時,形成好的學習習慣,促成更強的學習音樂的能力。
《草原》教學反思8
教完《草原》一課,我覺得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理想。課后進行如下的反思:
一、準備不足,考慮不周全
在教學設計中,我有設計了學生部分的回答,但在孩子們別樣的思維中,別樣的回答中,我沒能及時反應并加以點評,這充分說明了我在備課時候考慮欠周,準備得不充分,在課堂上沒能變通,思維受到了限制,一味的按照設計的走,一步走錯,步步錯。
二、埋頭書本,未能及時贊賞
新課程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以更多的發(fā)展和表達的機會,教學要發(fā)揚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導多向信息交流。同時,要展開師生、生生之間的評議,面對學生精彩的發(fā)揚,我竟然忘記了“贊賞”這兩個字,甚至最基本的鼓勵話語和眼神也沒有。對學生的.發(fā)言,又沒能及時地給予點評,從而讓學生對自己的回答都一頭霧水,挫傷了孩子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在課堂上,我死板的照著我的教學設計去走,整節(jié)課,我仿佛是用一個個的問題當稻谷引導鳥雀們進食,沒有給孩子們更多的選擇,但孩子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們能在我心不在焉的情況下,做出一個又一個跌宕起伏而又精彩的回答,這著實讓人興奮,我沒能及時地引導,導致孩子們慢慢地沉悶。
三、文本細讀,未能有效
在課堂上,雖然我抓住了一些字詞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感情人物形象,但在有效上,未能表現(xiàn)出來,大多是點水蜻蜓,點到即止,因此學生跟著我的腳步,“飽食”了文本,卻食之無味,腹中無物。
此外,對文中要弄明白的“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文眼,也沒能引導孩子們通過回顧全文來加以理解,在他們還在慒懂之中,我已經結束了全文的教學。
四、幾點啟示
1、多練語言基本功,讓自己的語言更加生動精彩,讓自己課堂上的過渡能夠水到渠成。點評學生時,多從小處著眼。
2、與學生交流時,應該更加平易近人,自然一些;要多關注學生,不要一味關注自己的教科書和課件,學生一旦發(fā)覺自己被忽略了,興趣自然不高。
3、學會及時指導學生,給予孩子以鼓勵性的語言或暗示,如果多給孩子一次機會,也許能改變孩子一生。
4、課堂上,多讓學生自主閱讀。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fā)展語感。學習母語尤其要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
《草原》教學反思9
課文第一自然段寫了內蒙古草原美麗的景色。在教學這一自然段時,我是這樣做的。
先自己熟讀課文,畫出中心句,弄懂作者觀察順序(即從上到下)和寫作特點(總分)。大體了解了這些內容,理清了文章脈絡后,再細讀課文。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究,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來寫,用橫線畫出來。接著逐句分析,看看草原的天空是怎樣樣的,齊讀,品讀,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天空的.明朗和作者愉快的心情。從天到地,地上作者采用的是總分的寫作方法,先總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分析這一句:草原遼闊,一片碧綠這種美是真實的,充實的,所以綠得實在而不空洞。分別找出描寫小丘。羊群。駿馬大牛的句子分別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再一起朗讀,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
抓住比喻句,擬人句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并參透寫作指導,并結合這個自然段寫景和抒情相結合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的參透。
《草原》教學反思10
《草原就是我的家》這是一首內蒙古短調民歌。四二拍,一段體結構。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著進行曲雄壯有力的特點,節(jié)奏較整齊,使得歌詞簡單易唱,表現(xiàn)了小小年紀的蒙古族兒童對草原、家鄉(xiāng)深深地摯愛之情。這首歌曲主要讓學生通過聆聽、演唱,感受歌曲的情緒,并結合蒙古族大草原的廣闊無邊,唱出歌曲歡快的情緒,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贊美之情,以及蒙古族人民熱情、豪放的.性格,用歌表演的方式表現(xiàn)蒙古族人民的豪爽,并唱出旋律的豪放、雄壯有力的特點。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通過聆聽,感受歌曲歡快的情緒,通過反復聆聽、跟琴學唱,孩子們很快就能演唱這首歌曲了,接著我讓孩子們用快、慢兩種速度演唱歌曲,引導學生感受快速的熱情、活潑,慢速的遼闊、悠揚的不同特點,更好的感受、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點。本節(jié)課最值得一說的是歌表演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自己根據歌詞創(chuàng)編動作并幾個人一組上臺表演,孩子表現(xiàn)的都非常好,不僅唱出了豪放、雄壯有力的聲音,動作也有模有樣,還有的同學竟然在“騎上了我的小紅馬,揮動鞭兒唱起歌”時一邊揮動鞭子,一邊跳了起來,還真有騎馬時的狀態(tài),這節(jié)課孩子們看上去都很開心,教學效果也不錯!
今后的課堂上,我們要多鼓勵學生們進行創(chuàng)編,這樣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團隊合作精神。
《草原》教學反思11
《草原》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了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我執(zhí)教的是第二課時。
在教學中,我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整合的網絡信息領域。在設計和表現(xiàn)課堂時,我按照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學生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表現(xiàn)了出來,從而激發(fā)了學生興趣和求知欲,學生的個性在語言感悟訓練中盡情的發(fā)揮。這種教學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每個人的潛能,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1、聆聽音樂,營造優(yōu)美的學習環(huán)境。
一個良好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必將會給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激發(fā)帶來很大的幫助。為此我播放了一段韻律歡快的“鄂爾多斯舞曲”。樂曲調節(jié)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松了神情,活躍了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發(fā)揮。當學生通過朗讀體驗到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后,我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通過“讀”把情感表達出來,使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盡情的享受著蒙古人民的熱情。文本融化了成孩子們的智慧,歡快祥和的音樂中促成了孩子們語感的形成。在本節(jié)課教學接近尾聲時,伴隨著音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我再次讓學生整體讀課文,感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把這節(jié)課帶入了高潮,雖然話已盡,但是情未了,本文的中心又一次得到提升。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
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基礎。在研讀“喜迎遠客”時,我出示畫面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抓住“襟飄帶舞”“飛”“歡呼著”等重點語句感悟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通過優(yōu)美的畫面有效地引導學生進入到“盛情款待”的美好境界!澳滩琛⒛潭垢、奶酒,大盤的手抓羊肉”畫面的出現(xiàn),使孩子們不知不覺的興奮起來。場面隆重而熱烈,感受到草原人民熱情好客的同時,進一步體現(xiàn)出蒙漢兩族人民親如一家的真摯感情。為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激發(fā)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真正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
3、體驗文本,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敝挥袑υ挘攀钦嬲囊龑;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才能彼此接納,才能相互造就。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親近文本,“激情相見”部分從四個“握”字體會見面時的親切,我很激動的與一個學生握手做示范,立即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孩子們立刻模仿起來,肢體語言使孩子們對草原人民的熱情有了更深刻的體會。與文本碰撞,用心靈去傾聽心靈,達到心靈相通,情感共鳴,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學生的個性也在語文課堂中盡情地流淌,師生對話就成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過程。
采取借助現(xiàn)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xié)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學生的個性與學習智慧得到盡情展現(xiàn),課堂真正成了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了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舞臺。
《草原》教學反思12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語言,向人們生動展示了草原上如詩,如畫的美麗風光和內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熱情好客。這篇文章結構清晰,語言流暢,對場面描寫富有激情,細膩傳神,并且將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讓人身臨其境,回味無窮。
成功之處:
一.借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富有表現(xiàn)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由于農村的孩子絕大多數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采用多媒體教學。導入時,通過用多媒體播放草原風景圖,再配上一首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
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閱讀理解,而不是想著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統(tǒng)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整節(jié)課的教學,我始終把學生與自己擺在平等的位置上,堅持與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關注學生自己的感悟與理解,特別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自己則扮演一位聆聽者、鼓勵者、指導者、參與者,把學習、感悟、想象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大膽地說自己的話,說自己想說的話,力求將自己與學生擺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fā)散思維,學生想象的內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心實際了。
三、啟發(fā)想象,聯(lián)想美的畫面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再啟發(fā)學生根據積累語言文字想象的畫面,喚起學生的直觀表象,教學“小丘”“一碧千里”這是一個從語言到表象的體驗過程,因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語言美和自然美融為一體。
存在的不足:
。薄φn文中詞語的理解過細,以致教學中時間比較倉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覺。比如對重點語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時間用得過多。
2、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xiàn),我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為合適的評價用語,有時候,明明知道學生表現(xiàn)很好,但卻急于找不到合適的話語進行評價。那些用慣了的“你真棒”“好極了”等,在我看來一遍足以,如果反復使用則會變的枯燥無味,失去了表揚的意義。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即使學生和老師是多么喜歡這篇課文,多么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師生從多種形式的感情朗讀中、從文章字里行間中能感受到草原的美麗和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但是始終未能親身到遼闊而又美麗的大草原中感受,目睹這一美麗的自然風光,深感遺憾。正如古人所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確如此,我個人認為,假如學生和老師都能到蒙古草原中走一趟,置身其中,相信體會絕對比現(xiàn)在看圖片、看書、看錄像、讀書深刻得多。
《草原》教學反思13
《草原贊歌》這首歌曲具有典型的蒙古族短調民歌特征,a羽調式,旋律起伏不大,節(jié)奏規(guī)整。歌曲多采用“X·X X X”和“X XX X X”的節(jié)奏,具有草原駿馬飛奔的節(jié)奏特點,表達了贊美草原的喜悅情感,使人感到歡快活潑。在這一課教學實踐中,主要有以下的收獲“主動參與”和“合作學習”。
一、主動參與
進行了以下思路的設計:
①通過唱歌樂曲,表達音樂情感具有不同作用的各種音樂要素。
、谕ㄟ^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片段的.欣賞,讓學生感受、音樂對表達歌曲情感的不同作用。
③通過對《草原贊歌》聽賞,以及對其旋律、速度、節(jié)奏等要素的進一步感受、分析和理解,通過自由創(chuàng)編和小組練習等活動,學習歌曲。
④根據樂曲情境,學生共同活動,即興地選擇各種表演形式進行綜合展示匯報。
在活動中,我沒有過多干預學生,始終處于指導地位。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運用原有的音樂知識,在活動中去感受、分析、理解和鞏固,并自由地組合、運用這些音樂知識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和表現(xiàn)活動服務。
二、合作學習
教學活動也是一種交往活動。教學過程成為師生間、學生間信息傳遞的互動過程,同時也是一種人際交往過程。各種交往關系的處理是否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和諧發(fā)展的環(huán)境的關鍵問題。
在《草原贊歌》一課的教學中,將小組學習方式較好地運用于課堂上,形成了一個合作與競爭并存的愉快的氛圍。小組內由于每個人學習音樂的條件、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方式的不同,他們的學唱也呈現(xiàn)豐富多樣的結果。而由于各小組間處于一種相對平等的競爭狀態(tài),所有的小組為了能很好地表現(xiàn)自己,都積極地和同學配合,協(xié)調自己的創(chuàng)作,都愿意通過合作,使自己小組的成果超過其他小組。通過我與各組的平等交流和適時點撥,有效地指導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與合作、協(xié)調了課堂成果的多樣和統(tǒng)一。為學生充分發(fā)揮個體能力、協(xié)調創(chuàng)作中的個體與群體關系以及師生間平等交往,創(chuàng)設了寬松的環(huán)境與和諧的氛圍。
教師采取“合作學習”,充分肯定學生的表現(xiàn),精心呵護他們的創(chuàng)新,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表現(xiàn)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良好的學習愿望,培養(yǎng)了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既學會了表現(xiàn)自己,也學會了與人合作。
《草原》教學反思14
1、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xiàn)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課文用優(yōu)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為了讓學生領會到這一點,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就設計了學生想像美景、品讀優(yōu)美句子、美圖配佳句、感受人情美、上網查資料了解草原等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直觀和想象后,對課文內容非常感興趣,課堂氣憤比較活躍。
2、讀懂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應在課文第二部分重點體現(xiàn)。主要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概括出主人熱情好客表現(xiàn)在:迎客、相見、款兒童詩童年仿寫待、話別幾個方面,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學重點。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這一點體現(xiàn)得不夠明顯。
主要問題:
1、學生放手不夠,有遷的跡象。
2、教學目標落實的不實。如;背誦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第二部分處理的較倉促。
4、教師的點撥語,過渡語,總結語缺乏感染力。
5、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有待研究。
《草原》教學反思15
器樂曲《草原放牧》是琵琶協(xié)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段。共分兩個主題,第一主題節(jié)奏輕快活潑,旋律靈活,速度較快,刻畫了小姐妹倆歡快、活潑的放牧的情景。第二主題音調寬廣起伏,速度緩慢,表達了對美麗家鄉(xiāng)和幸福生活的贊美。
教學中,我首先讓孩子們認識琵琶,了解琵琶的相關知識,知道琵琶的演奏姿勢,在聽了草原小姐妹的故事后,孩子們對都對兩姐妹產生了崇拜之情,樂曲有兩個主題旋律,兩個旋律有明顯的.不同,第一段速度較快、情緒很歡快,第二段速度較慢、情緒比較抒情,這些很多孩子都能感受出來,教學中,我還讓孩子們通過線條或圖形表現(xiàn)兩段音樂的不同,有些孩子表現(xiàn)非常好,1班的李若涵同學說:“第二段音樂是悲傷的、難過的”,所以他的創(chuàng)作中用很多“點”表示眼淚,還有同學第一段音樂用“點”表示歡快、跳動的,第二段音樂用“線”表示優(yōu)美、連貫的,這些都讓我感受到音樂的強大力量。
同樣的“點”可以表示跳動,可以表示眼淚,這取決于我們怎樣理解、怎樣表達,音樂帶給我們的發(fā)散的思維、自由想象的空間,值得我們認真地聆聽、真切的感受,原本是通過聆聽,自由表達,然而很多孩子卻人云亦云,孩子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及與音樂相結合的表達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草原》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草原》教學反思06-13
草原教學反思02-19
《草原》教學反思06-12
草原教學反思05-20
【推薦】《草原》教學反思07-05
《草原》教學反思【優(yōu)秀】07-05
[精]《草原》教學反思07-05
關于《草原》的教學反思01-28
草原的早晨教學反思08-30
《草原的早晨》教學反思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