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fā)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1
在第一個班級上課并不太順利,學生在我進教室的時候才匆匆進教室,他們在清潔衛(wèi)生大掃除。我的導入新課很簡單,《賣火柴的小女孩》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學生能回憶起課文的主要內容,基本都能回答這個問題。接著我們進入了下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發(fā)現學生比較茫然,我那個問題的導入并沒有多大的作用。看來,時隔太久把課文分裂開來的教學效果并不太好。
第二個班級我換了種方式導入,課文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了小女孩的.“可憐”?孩子們比較消極地對待我的問題。寥寥幾人舉手回答問題?磥磉@堂課的導入依然是失敗的!
幸好這篇課文是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因此,導入的失敗雖然對課堂教學有一定的教學,但是,后來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課堂效果并不太壞。
本來,這篇課文我們小時候就開始讀了,而且,我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這篇課文。但是我覺得今天的教學效果并沒有我設想的那么好。一是導入的失誤,二就是上節(jié)課和今天的課跨越的時間過長,其三就是我沒有認真?zhèn)湔n,自己熟悉的教材,也教過很多次,因此輕視了這課的教學。
以后還要認真?zhèn)湔n,這是自己對自己的警戒!
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2
賣火柴的小女孩和我們生活的年代不同,通過語言文字的描述,體會她面對寒冷、饑餓、痛苦時,還要讓學生想想小女孩心里是怎么想的?從而明白我們生活在幸福年代里,更應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要有一顆愛心,關心和同情一些貧困者與弱勢群體。教會孩子對待困窘和艱難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
本文是19世紀丹麥偉大的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這篇童話記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餓死在街頭的悲慘故事,深刻地控訴了當時丹麥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專制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
全文以火柴為線索,先寫小女孩在街上賣火柴;接著寫小女孩蜷縮在墻角里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景;最后寫小女孩捏著燒過的火柴梗凍死在墻角里。
我在教學第一部分內容時,讓學生思考:課文寫了小女孩過著怎樣的生活?
學生通過自學及小小組討論,只回答出“又餓又冷”,沒有將“痛苦”回答出來。(正確回答是:“饑餓、寒冷、痛苦”)究其原因,學生回答不出來,跟他們生活的年代有關。學生通過她光著腳在雪地里走,知道了冷;通過“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知道了餓。當今的學生生活在無比幸福的家庭里,所以比較難的感受出小女孩的痛苦。如果我讓學生回憶我國解放前的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況,也許這個答案能回答出來。
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3
《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是“世界童話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文章講述了這個小女孩處于饑寒交迫的慘境下,為了暖和快要凍僵的身體,毅然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種種幸福的幻象。而這些幻象又恰恰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文對比凸顯的手法特別的明顯,同時也是學生理解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和知識點。為了能夠突出它,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的。
我想本文最大的寫作特點是對比凸顯,那么必定要先奠定小女孩悲慘的命運開始。所以第一課時,我加大力度塑造一個悲慘命運的小女孩。通過觀看插圖,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小女孩給自己的印象,然后再在文中找到插圖未描繪到的內容。那么通過學生在插圖已有印象的引領下再去發(fā)掘描繪小女孩的句子就容易多了。這時再順便引導學生歸納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的寫作手法。最后通過情感朗讀,將小女孩的悲慘之狀加深感受。
在營造了小女孩悲慘環(huán)境以及悲慘身世之后,發(fā)問“倘若你是小女孩,此時你需要什么?”學生很快地就想到“溫暖”“食物”。于是乎,我借“她的愿望實現了嗎?”展開對小女孩幻象部分的學習。學生進而去了解她五次擦燃火柴所幻見的景象的大致內容。接著我再引導學生仔細欣賞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情景。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明白小女孩因為處于“寒冷的環(huán)境”,因此“渴望溫暖”,所以出現“火爐的幻象”。學生明白至此,再讓學生思考“寒冷中的小女孩對幸福的理解會是什么?”學生不約而同地答曰“溫暖的火爐”,那么他們也就明白了:幻象中,小女孩得到了幸福。以此作為一個自學的模板,由學生自己去思考剩下四次的幻象究竟包含怎樣的幸福。而最后,我們將這五次出現的幸;孟笈c悲慘現實對應、綜合羅列出來,那種對比自然就一目了然了,因此也達成了預設的目標。
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4
丹麥作家安徒生的凄美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大年夜里天又黑又冷,下著雪,當我們和一家人一起吃團圓飯的時候,而這個赤著腳在街上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了暖和自己,一次次擦亮手中的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暖和的烤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慈祥的奶奶,直到跟奶奶一起飛走。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嘴角還帶著微笑。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深深地牽動著我們的心,美麗善良的小女孩凍死街頭卻無人問津,可見當時的社會是多么冷漠,勞苦人民的生活是多么悲慘!
《語文課程改革標準》倡導語文學習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必須擺脫以情節(jié)分析為主線,以提問應答為載體的低效模式!顿u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故事扣人心弦,感情深刻強烈,課堂上不宜層層分析,那樣會削弱文章的感染力。教學中,我從整體入眼,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課文,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學生很容易通過自讀自悟來體會小女孩的悲慘遭遇。引導學生尋找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的美妙幻想,與現實的冰冷對比解讀中,體會小女孩的可憐;在感情朗讀中深化孩子的認識,勾起情感深處的同情,激起對殘酷社會現實的不滿。
閱讀教學不能停留在理解內容的.層面上,而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中,我們要緊扣“由憐生愛,由愛生憤“的情感脈絡,不斷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升華情感。從大年夜小女孩凍死街頭還會面帶微笑凄美的畫面,感悟小女孩生不如死的痛苦,體會沙皇統(tǒng)治下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安徒生給予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聯系實際,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心存感恩,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墩Z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活動之中!
在讀悟的過程中,我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話:“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弊寣W生對句中的兩個“幸福”談談自己的理解,再從整篇文章想開去,小女孩一次次點燃火柴,其實是在點燃心中的希望,點燃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5
我最擊賞的是本課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表達。要想總結本課的表達方法,首先讓學生要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把握、認識和感悟。對于課文內容,我這樣教學的。從整體入手,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讀課文,感悟課文,以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認識小女孩現實生活的悲慘和痛苦!薄墙虒W重點。為了突出這一學習任務,我主要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學方法。以前4個自然段為載體,引導學生慢讀細品,邊讀邊思邊寫批注,標畫自己感悟深刻的詞語、句子,聯系上下文進行理解,使學生進一步實踐品悟文本的方法。繼而學法遷移,小組合作完成剩余內容的學習,感悟小女孩悲慘的命運。
在學生感悟了小女孩悲慘命運后,和學生一起學習本課獨具匠心的表達方法。首先是故事的時間,我認為也是小女孩活動、命運的背景: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晚上,赤著腳,又冷又餓,有家回不得,也不必回。讀了這些,小女孩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別人家溫暖,歡樂,與小女孩的處境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是以樂景襯悲景,悲景顯得更悲,這是作者安徒生用加倍法凸顯小女孩的悲慘命運。讀后讓人頓生憐憫、同情之心。課文的前四個自然段是實寫,剩下的內容就是虛寫了。
此時此刻,小女孩只有幻想和想象了,于是她想到暖和的大火爐,雪白的臺布,精致的盤子和婉,肚子里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正冒著香氣的烤鵝,這只鵝從盤子里跳下來,背上插著刀和叉,搖搖擺擺地在地板上走著,一直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圣誕樹,奶奶出現在亮光里,是那么溫和,那么慈愛;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
還有一比,學生現在幸福的.生活和文中可憐的小女孩悲慘的境遇形成鮮明的對比,更能激發(fā)起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更加珍惜自己現在美好、幸福的生活。不足:1.品讀顯得蜻蜓點水,感悟說的不透。2.小組合作學習時間太短,有走過場之嫌。
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6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是“世界童話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作者通過這個童話故事,表達了他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課文的重點是講這個小女孩在又冷又餓的情況下,為了暖和暖和快要凍僵的身體,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種種幻象。而這些幻象又恰恰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了能夠讓這些在幸福中生長的孩子們領悟到作者這種基于現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我實施了這樣的教學方案:讓學生抓住重點,讀議結合,落實目標。我先是讓學生精讀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這一段中的寫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變化,讀出感情來,并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進行相互交流。如此實施,效果甚好。
孩子們在讀中議,議中讀,懂得抓住“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這一重點句子來討論,先是提出了:“為什么說‘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為什么不寫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爐邊度過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殘酷地寫出火柴滅了,火爐不見了?”孩子們通過交流,不僅理解了:是因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說這火光是奇異的;還了解了作者這樣對比寫是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慘遭遇;同時懂得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接著我再讓學生以此方法學習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這樣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教起來簡單,學生學起來輕松。
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7
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痹谡Z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結課語言恰似一首樂曲的“終曲”,其設計與“起調”一樣,也是絲毫不容忽視的!敖K曲”如果能做到“余音繞梁”,言已盡而意無窮,令學生感到課已下而興未盡,那么它便為這堂語文課更添了一份精彩。
引而不發(fā),并非故弄玄虛,賣關子,而是在學生對課文領悟已達一定深度的情況下,教師通過假設、發(fā)問、質疑等手段,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推進,從而激起學生新的思維興奮度。
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結課時,如果問:“小女孩為什么會死?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那就顯得呆板,僵化,使課堂教學大為減色。于是我這樣發(fā)問:“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們中間,她會過著怎么樣的生活?”學生略一沉思后又活躍起來,有的說:“賣火柴的小女孩如果生活在我們中間,她會和我們一樣背著書包來上學,而不用去賣火柴!庇械恼f:“她要是生活在我們中間,她會和我們一樣在下雪的大年夜快快樂樂地打雪仗,堆雪人,然后,合家團圓吃年夜飯。”有個學生忍不住說:“我真想對賣火柴的小女孩說,快到我們家來,做我的小妹妹吧,我有的,你也會有!”對小女孩的同情之情溢于言表。這一引,同樣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挖掘文章深刻的思想內涵上,但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熱情,任其大膽想象,自由發(fā)揮,積極創(chuàng)造。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如果你看到風雪中的小女孩,你覺得她怎樣?
生:我覺得小女孩非常寒冷,因為寒冬臘月她竟光著頭、赤著腳在街上走著。
生:我也覺得她非常寒冷,你看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她在一座房子的墻角里坐下,蜷著腿縮成一團。
生:小女孩非常饑餓,因為她一整天沒有吃上一點東西。
生:小女孩非常痛苦,富人家都在忙著過年,可她直到天黑了還光著頭赤著腳在大街上走著。
生:我覺得她非常孤獨,富人不把她放在眼里,連小孩也欺負她,賣不掉火柴她爸爸還要打她。
師:是啊,小女孩是多么寒冷,多么饑餓,多么痛苦,多么孤獨,在現實生活中,她連起碼的溫飽也得不到。夜幕已經降臨,她本該回家,可她卻蜷縮一團,靠在墻角里。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小女孩,你現在最需要什么呢?
生:我需要的是溫暖,因為我太冷了。
生:我需要的是食物和快樂,因為我非常饑餓和痛苦。
生:我需要的是得到別人的疼愛,因為街上的人都欺負我。
師:如果你遇到小女孩,會為她做什么,對她說什么?
生:我會給她送上我的棉衣,并對她說:“你太冷了,快把衣服穿上吧!
生:我會對她說:“小女孩!你一整天沒有吃東西了,快上我家去吧,我讓我媽給你做好吃的!”(其他同學發(fā)言略)
評析:
這是這課時的前奏,是新舊內容之間的過渡,在教學中,較好地應用了“假設導讀”
一是運用“假設”,感受人物命運。在教學中,運用“假設”,把學生帶到風雪交加的大街上,面對小孩談自己的感受,這不僅使學生對她“寒冷、饑餓、痛苦、孤獨”的悲慘命運有了整體的印象,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為下面的閱讀作好了情感的準備。
二是運用“假設”,揣摩人物希望。運用“假設”讓學生充當角色,變換角度,敘談希望,從而縮小了學生與小女孩的情感差和心理差。為感受她擦燃火柴后的畫面奠定了基礎。
三是運用“假設”,激發(fā)學生情感。在了解了小女孩的希望后,又運用了“假設”,讓學生為小女孩做想做的事,說想說的話,以表達真摯的情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8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的一篇課文。這課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這個小女孩又冷又餓,在臨死前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她有了種種幻象。這種種幻象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安徒生通過這個通話,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刻同情。教學這篇課文,在導入部分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作者安徒生的圖片,再介紹他的背景及創(chuàng)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激發(fā)學生深入學文的探究意識。
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讓他們從文中感受句、段,談自己的體會。在交流中,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在引導中不僅注重了對小女孩的可憐與悲慘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烘托出當時那種凄涼的氛圍,激發(fā)同學們對小女孩的同情。
教學過程中我還引導學生自主質疑,使他們帶著疑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的學生在比較中品讀,在品讀中有所感悟,形成見解。使學生明確小女孩看到大火爐、烤鵝、圣誕樹、唯一疼她的奶奶時是幸福的`,說明她渴望得到溫暖、食物、快樂與疼愛。而幻想過后的小女孩是不幸的,特別是她幻想的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
本課的不足之處:
有些學生只能淺顯地感悟句子的意思,卻不能由課文內容想得更多。
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9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偉大的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是人教版第十二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童話記敘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悲慘故事,深刻地控訴了當時丹麥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專制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課文的重點是:小女孩通過擦燃的五次火柴產生的幻象,而這些幻象又恰恰是她在現實生活中所需要的,與她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在教學時我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體會小女孩的悲慘生活,對小女孩的悲慘遭遇的的同情和殘酷社會的不滿與憎恨,且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
有人說過:“在一定情境之中訓練語言事半功倍。”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上好語文課首先要通過有效的調節(jié)方式,深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因此,課堂伊始,我先讓學生欣賞《賣火柴的小女孩》動畫歌曲,再以教師動情的語言敘述,把學生引入課文的情境中去,迅速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采用“讀”的方法,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關鍵,要使學生深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必須注重朗讀教學。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才能更好地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慘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在讀中讓學生尋找結局,確定研究主題。為突出課文的教學重點,我在教學時直接把研究主題確定在了課文的最后幾段——也就是故事的結局部分,讓學生先從課文中找出能點明小女孩最后命運的句子,再引導學生圍繞“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這一句話質疑,然后教師將其歸納為幾個問題:她曾經看到過哪些美麗的東西?為什么用上兩個幸福?小女孩的命運明明那么悲慘,那么不幸,為什么說她是幸福的?在此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從課文中尋求問題的答案,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學習課文第二部分時,我設置了三個“讀”的環(huán)節(jié):
1、快速瀏覽課文,找出小女孩一共幾次擦燃火柴,在每次擦燃火柴中分別看到了什么?
2、再次精讀課文,把自己讀不懂的地方標畫出來,全班討論。讀完后說說自己的讀書感受。3、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練習讀,讀給同桌聽。通過“讀”,讓學生重點認識小女孩現實生活的悲慘和痛苦,在感情朗讀中深化孩子的認識,勾起情感深處的同情,激起對殘酷社會現實的不滿。使學生領悟作者的`想象描寫完全基于現實,十分合理。
三、注重學生小組的交流合作。
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突破重難點。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合作、探究地解讀課文,感悟課文的思想感情。
在小女孩的五次擦燃火柴中,我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小女孩為什么在五次擦燃火柴看到這些幻象?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
四、總結延伸,升華情感。
為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達到更好的共鳴,我通過課后的閱讀鏈接,配著低沉、凄涼的音樂讓全班同學朗讀《你不要問這是為什么》。通過配樂朗讀,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學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慘,從而對她產生了深切的同情。
在讀完《你不要問這是為什么》之后,我還設置了讓學生寫一寫:“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身邊,你想對她說些什么”的問題。因為通過剛才的讀書,同學們已經有了很深的感受,此時讓他們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寫出來,這樣既能進一步升華學生情感,又能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在本課的教學中,雖然教學目標完成得還算順利,但由于所安排的教學內容較多,所以后面的教學時間顯得過于緊湊,對“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身邊,你想對她說些什么”這個訓練只好放在課后來完成,因此本課的教學顯得不夠完整,這些都有待于本人今后教學水平的繼續(xù)提高。
【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02-26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08-01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04-11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12-14
賣火柴小女孩教學反思10-21
人教版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03-06
(推薦)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07-10
語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08-04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范文08-30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15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