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元思書》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與朱元思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與朱元思書》教案1
一、當堂預習
學生自主誦讀課文,給生字標音,找出難點,自查教輔參考書,了解作者簡介。
二、教師示范朗讀。
三、請個別學生誦讀,而后集體誦讀課文。
四、教師提供問題或任務進行導讀,點撥課文:
1、課文各段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找出點明文章主旨的議論語句。
答:第一段總寫奇特山水。第二段寫異水。第三段寫奇山。議論語句是“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其他皆為描景句。
2、水“異”在哪里?山“奇”在哪里?分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一一找出例句。
答:水“異”在水清、水急。其中,“急湍甚箭,孟浪若奔”運用對比、比喻、夸張。山“奇”在動靜和諧、洗滌心靈。其中,“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運用夸張、擬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边\用對偶。
3、學生對照課文注釋,當堂筆譯。教師巡視。不懂的地方,學生個別舉手發(fā)問,教師個別輔導。
4、請個別學生念譯文,與他人交流,師生一起點評。教師念《教參》所提供的譯文,讓學生比較、參考。
5、問題: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向往、熱愛大自然,寄情山水,鄙棄功名利祿,厭倦官場政務。
6、教師板書(略),幫助學生逐層背誦,既省力又有條理。
7、10分鐘抽查一次背誦情況,直到下課。
8、作業(yè):
(1)明天默寫,課外把課文背熟。
(2)給《五柳先生傳》的生字標音,抄寫注釋1遍。
《與朱元思書》檢測練習題
一、文學常識
本文作者吳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學家。本文選自后人所編輯的《藝文類聚》。他的散文以寫景見長,有人仿效他的文體,稱吳均體。
二、解釋加點的字
1、風煙俱凈:都消散干凈
2、天山共色:同樣的顏色。
3、從流飄蕩:順、隨
4、任意東西:向東,向西
5、一百許里:表約數(shù),相當于左右。
6、天下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
7、水皆縹碧:青白色。
8、直視無礙:阻礙
9、急湍甚箭:急流的水;甚于、超過
10、猛浪若奔:飛奔的馬
12、負勢競上:憑借
13、互相軒邈:軒,高,這里是向高處伸展;邈,遠,這里是向遠處伸展。
14、泠泠作響:形容水聲的清越。
15、好鳥相鳴:互相鳴叫
16、嚶嚶成韻:和諧聲音。
17、蟬則千轉不窮:表示多;窮盡
18、鳶飛戾天者:到天上;戾,至
19、望峰息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20、經(jīng)綸世務者:籌劃、治理。
21、窺欲忘反:流連忘返;
22、橫柯上蔽:樹枝
23、在晝猶昏:白天;好像。
24、疏條交映:互相掩映。
三、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沒有一絲風,煙霧也全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呈現(xiàn)出同樣的顏色。
2、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江兩岸的山上,全都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
3、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小船)隨著江流飄蕩,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流水比箭還快,兇猛的浪好像飛奔的馬。
5、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蟬在長久不斷地叫,從不停止;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鳴。
6、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那些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熱衷功名利祿的心那些忙于世俗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7、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便在白天,也還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四、理解性默寫
1、富陽至桐廬之間的山光水色的總特征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3、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tài)的:從流漂蕩,任意東西。
4、寫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5、寫江流氣勢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6、寫聽覺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
7、寫山“奇”的句子: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8、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寫水流湍急,《三峽》一文中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五、簡答。
1、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描寫了從富陽至桐廬一百多里富春江沿岸的奇山異水,在對山水景物描寫中表達了熱愛美好自然,淡泊名利、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2、說說你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币痪渖顚右馑嫉睦斫
這兩句主要寫人們在這高山、泉水和草木鳥獸的奇景中的感受。這兒是一個和諧、美好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使人意志奮發(fā),精神高尚,那些汲汲于追求個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務纏得暈頭轉向的人,到這里來看一看這雄奇的景象,也會被它所吸引,可以冷靜一下頭腦,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暫時的休息,讓自己的靈魂得到凈化。作者自然地流露出對追求功名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表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與朱元思書》學習要點
關于作者:
吳均,南朝梁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好學有俊才。他通史學,私自撰寫《齊春秋》,披露了當時統(tǒng)治集團的不少丑聞。他因此受到了武帝免其職焚其稿的迫害。后奉詔撰寫《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齊代,未成身死。善詩文。其詩清新,且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之作。其文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文科清拔有古氣,時人或仿效之,稱為'吳均體'。
學習本文,首先朗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并結合課文的全部注釋,找出生字、生詞,查字典逐一注音、解釋。理清文章結構。
文章分三段。
第1段,總寫富春江從富陽至桐廬間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2段分寫'異水',以水'清'和流'急'的特點突出其'異'。
第3段分寫'奇山',以群峰對峙,爭高直指和水聲鳥聲蟬聲猿聲突出其'奇'。
思考:
1、讀了此文,你認為這篇文章從應用范圍及標題形式看,它屬于什么文體?從文章內(nèi)容上看,又屬于什么文體?從語言特點看,是什么文體?
從應用范圍及標題形式看,它屬于書信。
從文章的內(nèi)容看,它屬于游記(散文)。
從語言特點上看,它屬于駢文。
2、文章第1、2段中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天共長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3、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4、文章突出表現(xiàn)水急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應的兩句話是什么?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與'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相呼應。
6、第3段寫景的手法運用在文中有何作用?
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對偶修辭方法,作者從景物的形狀、光線、聲響和給人的感受等多角度去描繪兩岸的山景。景色寫得生機勃勃,富于動感,富于生命力。
7、作者為什么發(fā)出'望峰息心'、'窺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為作者此時可謂陶醉于大自然的絕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間爭名奪利、官場角逐的一切,都變得了無趣味了。另外,作者被這奇?zhèn)、瑰麗、美妙、和諧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變得更奮發(fā),精神得到洗滌而變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諧、幽靜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自然暫時忘記了塵世的角逐和俗務的纏身。
深入探求:
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這封信中生動地描繪了浙江富陽、桐廬一帶的富春江上的秀麗景色,表現(xiàn)了他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同時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現(xiàn)實、寄情山水,想過隱居生活的消極處世思想。
積累:
1、詞類活用
負勢競上
上,名詞,這里用作動詞'向上生長'。
互相軒邈
軒,高。邈,遠。這兩個形容詞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2、特殊句式
急湍甚箭(甚于箭,此箭還快。省略句,為了字數(shù)整齊,中間的'于'字省略了。)
《與朱元思書》教案2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25-29題。 (12分)
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25.解釋下面加點詞的含義。( 2分)
、偃我鈻|西( ) ②從流飄蕩( ) ③天山共色( ) ④爭高直指( )
26.下列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一百許里/雜然相許B.猿則百叫無絕/天下獨絕
C.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見余,大喜曰D.在晝猶昏/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27.翻譯下列句子。( 4分)
、儇搫莞偵,互相軒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诮(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請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富春江山“奇”水“異”的特點。( 2分)
山“奇”水“異”______________
29.下面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2分)
A.文章首段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B.通過寫景,作者表達出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厭惡的`情感。
C.本文句式整齊,音韻和諧,讀來朗朗上口,節(jié)奏感鮮明、強烈。
D.該文與《答謝中書書》,可謂一去一往,一唱一和,都是書札中的精品,亦是寫景文的佳作,共同表達出與知音共賞美景,傳情達意的高雅志趣。
25.( 2分,每題0.5分)
、偃螒{,聽憑;②隨著(跟隨);③同樣,一樣;④向上
26.( 2分)C
27.( 4分,每小題2分)
、(那些山)憑依(高峻的)地勢競相向上,(好像在)相互(爭著)往高處和遠處延伸( “軒邈”-“高處,遠處”1分;句意1分) ②(那些)治理社會事務的人,看到(這些優(yōu)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 “經(jīng)綸”-“治理”1分;句意1分)
28.( 2分,每字0.5分)高、險(峻);清、急
29.( 2分)D
《與朱元思書》教案3
學習目標:
1.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理解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把握課文的主旨。
3.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培養(yǎng)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鑒賞水平。
4.通過教瀆本文,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
5.背誦并默寫全文。
學習重點:
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語言美。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學習方法:
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時間
兩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騷人墨客吟詩作文,為今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例如:(多媒體顯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桓贊)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唐·韋莊)
三吳行盡于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宋·蘇東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導。(清·劉嗣綰)
可見,富春江早已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駢文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僅用114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旖麗風光,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可謂美不勝收。
二、讀文字,反復朗讀,疏通文義,溝通古今
1.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不解之處可提出疑問,共同商議解決。
2.反復朗讀,要讀出語氣和重音,特別強調要讀出層次。
3.做古今溝通的練習。(學生互相測試)
A.請查找工具書,找出和下列加點實詞意思相同的成語。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一應俱全 百廢俱興 面面俱到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荒謬絕倫 聰穎絕倫 絕代佳人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強不息 息事寧人 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雖死猶生 過猶不及
B.給出譯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這時,駕舟順流飄蕩,可以隨意東飄西泊。──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枝葉盡力往高遠展伸。──負勢競上,互相軒藐。
4.再次熟讀課文,基本達到給出上句,能夠對出下句的程度,鼓勵在課堂上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在基本成誦的基礎上,感受文章的聲韻美
1.學生推薦朗讀水平較高的一位同學范讀課文.其余學生聽讀,把握節(jié)奏、重音、停頓。
(1)注意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頓。逗號的停頓應小于句號,每一個句號后的停頓應小于一小層之間的停頓,每一段后的停頓應稍長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節(jié)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jié)拍為主。如:“風煙/俱凈。天山/共色!薄皬牧鳎h蕩,任意/東西。”當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2.學生齊讀課文.根據(jù)朗讀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3.本文是駢文,請找出文中出現(xiàn)的對偶句,并說說它們的妙處。
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讀來瑯瑯上口,節(jié)奏感極強。
二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yōu)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我們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中,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領略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和志趣?(請先找出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語句)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我們可以從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更令人贊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返!边@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三、拓展探究
馬克思說:“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了人!比送ㄟ^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為適于人類生存的美好環(huán)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環(huán)境也能美化人即人類受教育和陶冶而變得更完美、更高尚;請結合這段話談談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返。”的理解。
提示:這句話中雖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奮發(fā)有為,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但所蘊含的自然美的審美情趣,’教育意義是不容忽視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個人名利,四處奔走,苦心經(jīng)營的人,面對“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的奇峰。聆聽“泠泠作響,嚶嚶成韻”的美聲,不禁心曠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泊了功名利祿之心。
四、課堂小結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的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jié)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畫.因為它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同學們,請拿起你手中的畫筆,或借助電腦,創(chuàng)一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業(yè)
1.請把課文改寫成現(xiàn)代文,介紹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課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譯那樣字字落實,可以加入一些有關富春江地理位置、風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關于富春江的詩文,最好能將風物介紹和風景描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后附教學設想
教學設想
《與朱元思書》是作者吳均寫給友人的一封信,但與一般書信不同,沒有問候的套語和日常事務的敘述,而是一篇由清詞麗句構成的寫景小品文。描寫了富陽至桐廬一百余里秀麗的山水景物,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根據(jù)這一特點,我們設計的教學目標重點突出了品味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志趣美。
對于教學過程的設計,我們是這樣考慮的:相對于現(xiàn)代文,文言文要在疏通文意、熟讀甚至背誦文章的基礎上去賞析,并進而達到積累優(yōu)秀古詩文的目的。因此,我們這樣設計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語的設計。以吟詠富春江的古詩導入,如:吳桓贊的“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韋莊錢的“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蘇東坡的“三吳行盡于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等。
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積累優(yōu)秀古詩,又能讓學生對富春江的美景有初步的認識,為學習文章做好鋪墊。
在第一課時中,我們重點安排的是疏通文意,反復朗讀,達到基本成誦的程度。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認為是學習文言文的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只有很好的理解文意,才能深入文章內(nèi)部,體會文章蘊含的深情。
第二課時,在課文基本成誦的基礎上,首先讓學生感受文章的聲韻美。這一環(huán)節(jié)之所以放在第二課時,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自己的理解上自主發(fā)揮感情,體會文章的語言韻律的美感,并借以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水平。
其次是探究文章主旨。這是理解的升華,在此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得到精神上的陶冶。
在備課之前,我們把這一課的重點放在了讀、思、品這幾點上,并結合這幾點設計了這一課的教案。另外,我們也注意到了要發(fā)揮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要讓學生為主體,在相互討論中交流看法。
《與朱元思書》教案4
教學目的:
1. 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
2. 培養(yǎng)學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 引導學生領略自然美景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1. 學習本文任何從奇山和異水兩方面去描寫景物的。
2. 培養(yǎng)學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的難點,要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課文和想像去完成。
教材分析與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優(yōu)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單元學習它有它的雙重目的:一是讓學生領略綺麗多姿的自然風光,二是通過文言文的學習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標,后者是知識和能力目標。而在學習過程中,后者是基礎。所以安排兩課時來學習本課比較合適。第一課時主要由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動腦,掃清本課的語言障礙,完成對本課的理解和誦讀過程;第二課時在誦讀過程中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關于本文的寫景特點和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逐步去完成,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感受和獨到的見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媒體設計:
本文是一篇優(yōu)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響等設備向學生提供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在相應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體欣賞配樂朗誦和風景圖片,有助于學生想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語設計
同學們,本單元我們欣賞了生機勃勃的春,領略了火熱坦誠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與豐碩,也品味了冬的嚴肅與溫柔。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現(xiàn)代的四季,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現(xiàn)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學們,你想換換口味,欣賞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風光嗎?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古代的浙江,來欣賞富春江的美景吧。ò鍟n題,出示課件:課文譯文的配樂朗讀并展示風景圖片)
二.課文簡介
也許同學們會問:這么優(yōu)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誰人之手?又是怎么寫成的呢?那么,誰能告訴大家?(檢查預習效果)
生:《與朱元思書》的作者是吳均,他是南朝梁文學家,其作品多以描寫山川景物見長,風格清秀挺拔、語言流暢自然。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節(jié)選。
三.初讀課文,掃清語言障礙
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先由教師范讀一遍課文,再由學生指讀,不理解、不認識的字詞句做好標記,集中提出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先由學生集體解決,再由教師對學生無法解答的問題做仔細的解釋和引導。
四.朗讀成誦
目的是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鞏固字詞知識和對全文的理解。教師在此過程中指導朗讀,可進行分組讀、接力讀、競賽讀等形式。
五.學做小畫家
同學們,面對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畫家,讓這美景成為眼前的永恒?
要求:從文中選擇描寫景物的語句,畫成風景畫,看誰畫得最能表現(xiàn)相應的語句。
第二課時
一.讓想像飛起來
練習一:望文生景
出示課文景物描寫的句子,讓學生閉起眼睛想像,然后把想像到的畫面用語言描繪出來。
景物描寫:1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2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3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5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6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練習二: 望景生文
讓學生展示第一課時所畫風景圖片并欣賞,提問:此圖此景使你聯(lián)想到了課文中的哪些句子?(圖片選擇大致與練習一1-6相同)
二.研讀課文
同學們,如此秀麗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攝像機拍攝下來的,而是用文字為我們描繪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樣描繪的嗎?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師:品讀文章的第一幅畫面,思考作者總寫了什么?
生:①登舟縱目的總體感受: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诮戏胖鄣淖杂汕閼B(tài):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師:那么在這么晴朗的日子里,作者縱舟去了哪里?
生: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師:至此點明了作者行舟的路線。富陽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廬則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請問作者是怎樣評價這段游程的?
生: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師:這是對富春江景的概括贊嘆。然而僅僅發(fā)出贊嘆并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作者是怎樣具體描繪富春江景的呢?誰能發(fā)現(xiàn)作者寫景的規(guī)律?
生:分奇山和異水兩層來寫,先寫奇山后寫異水。
師:那么,富春江水的異表現(xiàn)在哪里?
生:①江水清澈之異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诮鳉鈩莅蹴缰悾杭蓖纳跫屠巳舯。
師:從以上句子的描寫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清澈透明的'靜態(tài)美和一種氣勢磅礴的動態(tài)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靈仿佛也變得透明而無雜質了。富春江水的洶涌急流,不得不讓人的心情隨之澎湃!可以說作者不僅僅是用眼睛在觀察美景,而是在用心靈去感受美景。
師:作者又是如何寫奇山的呢?
生: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師:作者通過描繪幾種景物來寫奇山?
生:山峰、泉水、鳥叫、蟬鳴、猿啼、樹木。
師:從人的感覺角度看,這里分別運用了什么感官?
生:①視覺――山峰、樹木
、诼犛X――泉水、鳥叫、蟬鳴、猿啼
師:從修辭角度看,這里又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生:①擬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趯ε绩D―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小結:作者采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寫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種強烈的生命力;而山泉聲、鳥鳴聲、蟬聲、猿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協(xié)奏曲,多么令人心曠神怡!這種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對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與文章的韻律美結合在一起,我們怎能不與作者產(chǎn)生內(nèi)心的共鳴: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事務者,窺谷忘反!這幾句也采用了對偶的句式從內(nèi)心感受來寫富陽美景對人的心靈的凈化,真可謂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師:文章的最后兩句描寫了山上的樹木,齊讀這幾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樹木的什么特點來寫的?
生:樹木茂密
師:這四句是寫山谷中樹木蔽天,景象幽深,陽光只偶爾從疏枝葉隙間漏射下來。這種境界給人一種清幽、寧靜之感,可以說是對上文的一種補充。
三.齊讀課文,再次感知課文。
四.話題鏈接――人與自然
同學們,吳均的一篇《與朱元思書》猶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藍天、碧水、青山,蟬抱高枝、猿躍林間,使人讀后禁不住也流連忘返,心中不禁默嘆:自然,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豐碩的果實,更有一種怡人的心性,一種忘卻功名利祿的自然之心。是誰在后世吟誦: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又是誰在感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同學們,面對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越來越難以找到文中的世界,這又是什么緣故呢?請你就人與自然這個話題談一談你的思考。
《與朱元思書》教案5
教學目的
1、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審美情趣。
2、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特別地培養(yǎng)對語文文字的感悟能力掌握一些初步的學習方法。
3、側重在朗讀中感悟,讀出情感,還要求表現(xiàn)出作品的音樂美。
重點難點
1、強調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領會內(nèi)容深入體悟詞語的表現(xiàn)力6為重點。
2、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與聯(lián)想來感受語文的力,能在獨立閱讀的過程中有所發(fā)現(xiàn)骨所收獲。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用具
投影儀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我國有優(yōu)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還有壯麗山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詩篇,多少畫卷,多少膾炙人口的美麗傳說――吳均的《朱元思書》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讓我們一同去欣賞吧。
二、讀
1、師范讀,學生聽讀,自讀注音。
2、生自讀,點人讀,齊讀。
3、四人一組,結合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4、師生互動: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解答解決。
三、析
1、指名一學生朗讀課文,其它學生思考: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征?(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全文是如何圍繞這兩句來寫的?從文中找出句子說明。
3、邊讀、邊找、邊背、邊完成板書
清(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異水 急 (激湍甚箭、急浪若奔)
山色之奇
奇山 山音之奇
4、學生總結寫景方法:抓景物特征。
5、出示幅圖畫,讓學生用課文的句子概括。
6、聯(lián)想:在學過的課文中找一找與課文的句子一樣的詩文。
四、結
1、學生總結學習文言文方法。
2、積累文言實詞。
課件教案試題論文圖書中考高考新課標。
提供中小學全科課件、教案、論文、中高考試題、新課標資源、電子圖書搜索與下載服務。
《與朱元思書》教案6
【學習目標】
1.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本文的基本內(nèi)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詞匯。
2、疏通文意并且熟練的背誦課文。
3、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4.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培養(yǎng)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鑒賞水平。
【學習重點】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學習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義。
【學法指導】
學習本文應著力于誦讀,只有在反復的誦讀中,才能品味出文章語言的精妙之處和文中所寫景物的詩情畫意,
才能體會出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與志趣。學習時可先對照注釋,疏通文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內(nèi)容;再通過反復誦讀,
并展開聯(lián)想,放飛想象,體會文章的意境,領略語言的神韻;最后熟讀成誦。朗讀課文時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圓、抑揚頓挫,
讀出情趣。
【知識鏈接】
吳均,字叔庠,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他著有《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塘先賢傳》五卷,
注釋范曄《后漢書》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读簳繁緜髡f:“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
《與朱元思書》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原是作者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這里看到的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
江從富陽到桐廬一段沿途百里的'秀美風光,如詩如畫,引人入勝,歷來被人們當做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本文是駢文,駢文起源于漢魏,
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雙句(即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聲律和藻飾。
1、熟讀課文,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水皆縹碧()急湍甚箭()泠泠作響()鳶飛戾天()()
經(jīng)綸世務()互相軒邈()()嚶嚶成韻()千轉不窮()
2、結合語境,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A層、B層、C層必做)
從流飄蕩:______水皆縹碧猛浪若奔:____________急湍甚箭:____________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___________泠泠作響
嚶嚶成韻千轉不窮鳶飛戾天者
經(jīng)綸世務者:___________窺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橫柯上蔽
3、熟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翻譯課文。
4、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范讀、領讀、自由讀、分組讀、齊讀)課文用哪八個字概括富春江山水?
5、劃分本文結構,概括段落大意。
6、作者說:“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边@一段山水“奇”在哪里,“異”在哪里?
7、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點?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作者寫奇山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寫了哪幾種景物?
各寫出了景物什么特點?
★8、說說你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理解。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
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
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9.《與朱元思書》的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家、家,字__________,吳興故鄣人。
10.他的散文以寫景見長,有人仿效他的文體,稱“__________”
11.寫出下列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
、湃な,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茽幐咧敝福О俪煞澹ǎ
、菣M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2.作者描繪富春江山水的奇麗多姿,極有層次。第一段總寫富春江的景色特點,概括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個字;
第二段承“異水”二字,運用和的修辭手法,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點,具體生動地描繪;
第三段承“奇山”二字,緊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從、兩個角度寫景狀物。
13.本文從應用范圍及標題形式看,它屬于__________體;從文章的內(nèi)容看,它屬于__________;從語言特點上看,它屬于__________。
14.用原文填空。
(1)總領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側面表現(xiàn)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達作者對富春江奇山異水的贊美、留戀以及鄙棄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
。4)在文中找出從視覺和聽覺方面描寫景物的對偶句各一句:
視覺____________________
聽覺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對對聯(lián):上聯(lián):山高生寒樹下聯(lián):
15、翻譯下列句子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4)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5)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6)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與朱元思書》教案7
【教學目的】
1、誦讀、釋詞、譯句相結合,積累有關文言實詞(許、急、奇、好等)。
2、利用關鍵詞語分析課文結構、輔助背誦。
3、在理解的基礎上,想象作者創(chuàng)設的意境,體會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主旨。
4、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教學步驟】
一.課文準備
教師提問,學生舉手搶答
1、齊讀:吳均的詩歌《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2、提問:1)這首詩是誰寫的?
2)寫了什么?
3)你還知道關于這個作家什么知識?
明確:1)吳均 2)寫“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的煙、落日、鳥、云這四種景物 3)吳均(南朝),字叔癢,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梁朝吳興故彰(今浙江省安吉縣)人。他出身貧寒,為人性格耿直,好學,有俊才。他的詩文“清拔有大氣”,曾得到當時文壇領袖沈約的稱賞。當時有的人效仿他這種文章,稱“吳均體”。吳均著有《后漢書注》、《齊春秋》、《廟記》等書,后來都失傳了。
3、引入: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
二、課文閱讀
。ㄒ唬⒁蛔x課文:讀準字音和句讀
1、欣賞:放配樂錄音,要求學生仔細聽課文,在書上記下讀音、句讀。
2、質疑:是否有還不明白的讀音、句讀?(舉手提問)
明確:縹碧、急湍、軒邈、泠泠、鳶飛戾天的讀音
3、朗讀: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出流暢感和美感。
。ǘ┒x課文:正確釋詞并譯句
1、朗讀:出聲散讀課文,請學生圈出不能解釋的詞句,準備提問。
2、導讀:教師投影補充注釋,幫助理解
1)獨絕:獨一無二。
2)負勢競上:依憑(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的主語是“高山”,不是“寒樹”,從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
3)“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語出《詩經(jīng)·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所以“好鳥”的“好”是友好,友愛的意思。韻:和諧的聲音。
4)“鳶飛戾天”:語出《詩經(jīng)·大雅》,原詩以“鳶飛戾天,魚躍天淵”起興,意思是鳶飛到天上,魚在深淵中跳躍。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詩經(jīng)》的語言材料,所表達的意思與原詩無關。
3、質疑:對照注釋,是否能一句一句解釋?同桌之間互相說說看。
4、討論:有什么覺得不好解釋和翻譯的?課堂討論解決
明確:以下句子要能夠正確翻譯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顯現(xiàn)著共同的顏色。
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任憑(船兒)隨著江流往東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4)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5)負勢競上,互相軒藐:樹木憑著山勢,仿佛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6)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這樣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功名利祿的.心。
7)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也與黃昏無異。
8)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有時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三)三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和主旨
1、朗讀:齊讀課文。
2、欣賞:教師分發(fā)欣賞板塊,學生自讀。
3、質疑:教師投影問題,,小組再讀課文,根據(jù)欣賞板塊討論:
1)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物的特征?為什么?
2)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xiàn)這個“異”和這個“奇”字的?
3)根據(jù)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
4)本文的語言有什么樣的特點?
三、板塊一—全譯文
。强罩械模熿F都消散凈盡,天空和遠山呈現(xiàn)出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流蕩漾,任憑船兒東西漂泊。從富陽縣到桐廬縣(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異水,是天下絕無僅有的。
江水呈現(xiàn)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見到水底。游魚和細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無障礙。(那飛騰的)急流比箭還快,洶涌的波浪猛似奔馬。
兩岸的高山,都長著郁郁蔥蔥的樹木,使人看了有寒涼之意,(高山)憑著(高峻的)形勢,奮力直向上聳,仿佛互相競賽向高處和遠處發(fā)展;(它們)都在爭高,筆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沖激著石頭,發(fā)出冷冷的清響;好鳥兒相向和鳴,唱出和諧而動聽的聲音。(樹上的)蟬兒一聲接一聲不斷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聲一聲不住地啼。那些懷著對名利的渴望極力高攀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之心;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象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陽光。
板塊二——吳均的文學創(chuàng)作
《梁書·吳均傳》說他文體清拔有古氣,在當時頗有影響,時稱吳均體。其詩今存 140余首,多為友人贈答、贈別之作。音韻和諧,風格清麗,屬于典型的齊梁風格;但語言明暢,用典貼切,無堆砌之弊。吳均善于刻畫周圍景物來渲染離愁別緒。如輕云紉遠岫,細雨沐山衣,白日遼川暗,黃塵隴坻驚,寫景都很細致。
吳均很注意向樂府民歌學習,擬作了不少樂府古詩,如《行路難》 5首、《胡無人行》、《從軍行》等,雖辭藻華美,但不失剛健清新的氣息,有鮑照余緒。
吳均善于以駢文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3篇,俱以寫景見長!杜c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jié)錄,可自成一篇寫景散文。文中描寫了自富陽至桐廬一百里間的山光水色。天下聞名的富春江景色被寫得細入毫發(fā)。
板塊三——吳均體
梁武帝曾經(jīng)斥責吳均:“吳均不均”,活畫出他的個性。他不僅越職私撰歷史,而且偏實錄梁武帝的痛處。文如其人,雖用當時盛行的駢體,但卻別具一格,駢中帶散,一任性氣,自成一體,謂之曰:“吳均體”。
板塊四——吳均的志向
吳均家世貧賤,終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現(xiàn)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氣,如《贈王桂陽》松生數(shù)寸時,遂為草所沒。未見籠云心,誰知負霜骨,借松樹來吐露懷才不遇的牢騷,其構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郁郁澗底松和陶淵明的青松在東園。再如《梅花落》、《行路難》、《贈別新林》等詩中,也含蓄地抒寫了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
明確:
1)“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圍繞著“”奇“異”這兩個字展開。
2)景——異水: “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樹,軒藐成峰) “聽” (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3)無拘無束、任性自得 (負勢爭高,息心忘反)雖亟思奮發(fā)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
4)文句清新優(yōu)美,寫景狀物細致,句式“兩兩相對”,又駢中帶散。
四、課文拓展
1、 教師出示欣賞板塊
2、 小組自讀選文,討論說出大致文意
板塊五——《與顧章書》
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向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遍饒竹實。山谷所資,于斯已辦,仁智所樂,豈徒然哉?
注釋:〔謝病〕因病而自請退職。
〔還覓薜蘿〕意思是正準備隱居。薜,薜荔;蘿,女蘿,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辭?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帶女蘿!焙笠源舜鸽[士的服飾。
〔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內(nèi)。
〔森壁爭霞〕陰森陡峭的峭壁與天上的云霞爭高。
〔孤峰限日〕孤特聳立的高峰遮斷了陽光。
〔幽岫〕幽深的山穴。 〔英英〕形容聲音和諧動聽。
〔綿綿〕形容聲調悠長。 〔重〕這里是向往的意思
〔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
〔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幸好菊花、竹實很多。富,充裕。偏,特別。饒,豐富,竹實,又名竹米,狀如小麥。菊花、竹實,都是隱士所食之物。
〔山谷所資,于斯已辦〕意思是說,山谷中隱居生活的必需品,這里都已具備。資,提供。辦,具備。
〔仁智之樂〕意思是,佳山秀水為仁人智士所喜愛!墩撜Z?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五、課文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和同步練習。
2、背誦課文,準備默寫。
3、將課文拓展的《與顧章書》改寫成現(xiàn)代漢語的小散文,注意既要語言自然又不要失卻原文的韻味。
《與朱元思書》教案8
教學目的:
1.熟讀課文,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句。
2.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了解課文內(nèi)容。
3.體會本文的寫景文字,賞析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理解文中的難詞、句,掌握寫景文字內(nèi)容。
教學難點:
1.對景物的感悟。
2.本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討論法,情境教學法。
教具:
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祖國名山大川很多,旅游黃金周時,若想乘船賞山水之景,你準備去哪里呢?
。▽W生自由回答:長江三峽、桂林漓江,……)
還有一個好去處,山水景色也很美。
。ㄓ猛队皟x,投影出:
這個去處就是錢塘江上游的一段,叫富春江,F(xiàn)在讓我們隨著吳均到那里去游覽一番。
(板書作者,課題)
二、 釋題:
學生解釋:“與……書”是什么意思?
教師補充:既是信又不符合信體的原因。(語言要簡潔)
三、 檢查預習效果:
。ㄖ攸c查文言字詞、句等內(nèi)容的理解)
學生之間互動:
1. 預習時,你遇到了什么障礙?請你提出來,讓我們大家來幫你解決。
。▽W生提出自己的'疑難字句,由其它同學解決)
2. 一個同學自己設計一個問題,自己指名讓另一個同學來回答,看是否能難住對方。
教師小結。
四、 初步感知課文:
1. 放錄音,先欣賞課文。
(學生閉目聆聽,初步感知、體會課文的優(yōu)美寫景)
2. 這一江段山水之美,文中,作者用了八個字進行了高度概括,是哪八個字呢?
。▽W生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
(教師指名回答,同時明確,且板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3. 教師進一步提問:文中寫水,體現(xiàn)了水什么特點?
。▽W生概括,教師依據(jù)學生的回答,明確后板書:清澈、急猛)
聯(lián)系——四人一組討論后回答:(1)《小石潭記》是如何寫水清的?
。2)《三峽》是如何寫水急的?
。拷M可以寫在題板上,看哪一組寫的準確又快)
4. 再分組討論(仍四人一組):文中又是如何寫山的呢?具體都寫了什么內(nèi)容?又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或各寫出了景物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后,讓一組中的一個代表來回答。
教師依據(jù)學生的回答,明確后板書:
樹——競上、爭、直指
泉水:
鳥:
猿:
5. 置身于這樣的環(huán)境,作者有什么感悟?(學生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
明確后,教師板書: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然后要求學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五、 進一步感知課文:
1.(品味語言)
教師提問:你認為作者什么地方寫得最好?簡要說明你自己的理由。
。ńo學生留思考余地,然后回答,過后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3. 設計情境(一)
。ㄒ粚W生扮演朱元思,一學生扮演吳均。)
情境:朱元思接到吳均的信后,來到此地,吳均作為導游,兩人一同乘船,邊走,邊看,邊介紹。
。▽W生準備2分鐘)
。ㄗ⒁猓簩W生表演時,重在表現(xiàn)人物在船上的神態(tài)、動作等)
4. 設計情境(二)
現(xiàn)在,全國興起旅游熱!拔逡弧被颉笆弧秉S金周前,為了把這個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麗的景點推介出去,富春江旅游開發(fā)公司決定派一些推介員,到各地作宣傳。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員,該如何作宣傳,才能把外地的游客吸引過去旅游呢?
。▽W生準備5分鐘)
。ㄗ尨蠹彝扑]二至三名同學到前面作宣傳介紹,同時,可以播放風光片作背景)
。ǘ冀榻B完之后,由大家進行評判。注意:不合格的可要被炒魷魚的。)
六、 總結:
祖國如此美麗,請熱愛她吧!請欣賞她吧!
七、 作業(yè):
寫一篇游記,記自己的一次旅游活動。
板書設計:
與朱元思書
吳均
樹:負勢競上、爭
奇泉水:天
好鳥:聲
山蟬:音感下
猿:
悟
異清澈獨
急
水猛絕
教后記:
(1) 學生課前必須充分的預習課文。
。2) 運用新的教學理念,能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本課的情境設計,提高了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與朱元思書》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和培養(yǎng)學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過品味語言、描繪畫面,體會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領略自然美景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和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2、學習本文任何從“奇山”和“異水”兩方面去描寫景物的方法。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ㄒ唬⿲дZ設計
設計(1):同學們,我們在大自然中欣賞了生機勃勃的春,領略了火熱坦誠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與豐碩,也品味了冬的嚴肅與溫柔。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現(xiàn)代的四季,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現(xiàn)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學們,你想換換口味,欣賞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風光嗎?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古代的浙江,來欣賞富春江的美景吧!
設計(2):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shù)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歷代文人墨士為這歌唱。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為我們留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詩文,《與朱元思書》就是其中一篇。讓我們一起走進那風光旖旎的富春江。
設計(3):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自然融為一體是文人學士的共同追求。他們用心靈觀察體會自然萬物之美,賦予山水靈性、情感以至生命。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為我們留下了獨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讓我們悉心體味,盡情觀賞。
。ǘ┱n文簡介
也許同學們會問:這么優(yōu)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誰人之手?又是怎么寫成的呢?那么,誰能告訴大家?(檢查預習效果)
《與朱元思書》的作者是吳均,他是南朝梁文學家,其作品多以描寫山川景物見長,風格清秀挺拔、語言流暢自然。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節(jié)選。
(三)進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學習:先由教師范讀一遍課文,再由學生指讀,不理解、不認識的字詞句做好標記,集中提出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先由學生集體解決,再由教師對學生無法解答的問題做仔細的解釋和引導。
第一段學生可能不懂的字詞:
風煙:指煙霧。
共色:同樣的`顏色。
俱:都。
許:附于數(shù)詞之后,表約數(shù),相當于“光景”或“左右”。
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
從流飄蕩: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
了主語。
第二段學生可能不懂的字詞:
縹碧:青白色;縹,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學生可能不懂的字詞:
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
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
軒邈(xuānmiǎo):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聲的清越。
相鳴:互相和鳴。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經(jīng)倫(lún):籌劃、治理。
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
橫柯(ké)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上,在上,名詞作狀語
猶: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見:同“現(xiàn)”,顯現(xiàn),顯露。
2、朗讀成誦,理清課文思路。
目的是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鞏固字詞知識和對全文的理解。教師在此過
程中指導朗讀,可進行分組讀、接力讀、競賽讀等形式。朗讀成誦后,討論文章的行
文思路。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第一段:山水總印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二段:異水:千丈見底(清)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高山寒樹(樹之奇)負勢軒邈(山之勢)
泉鳥蟬猿(山之音)息心忘返(山之力)
橫柯疏條(林之密)
3、描繪富春江:面對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畫家,讓這美景成為眼前的永恒?
要求:從文中選擇描寫景物的語句,畫成風景畫,看誰畫得最能表現(xiàn)相應的語句。
(四)作業(yè):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ㄒ唬z查背誦
1、抽查
2、集體背誦
。ǘ┢肺稣n文
1、望文生景:出示課文景物描寫的句子,讓學生閉起眼睛想像,然后把
想像到的畫面用語言描繪出來。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2、望景生文:讓學生展示第一課時所畫風景圖片并欣賞,提問:此圖此景使你聯(lián)想到了課文中的哪些句子?(圖片選擇大致與“望文生景”相同)
3、美點探究:如此秀麗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攝像機拍攝下來的,而是用文字為我們描繪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樣描繪的嗎?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1)品讀文章的第一幅畫面,思考作者總寫了什么?
①登舟縱目的總體感受: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诮戏胖鄣淖杂汕閼B(tài):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2)富陽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廬則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請問作者是怎樣評價這段游程的?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3)作者是怎樣具體描繪富春江的奇山異水?“異”表現(xiàn)在哪里?“奇”在哪里?
、俳宄褐悾核钥~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诮鳉鈩莅蹴缰悾杭蓖纳跫屠巳舯。
③奇: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4)從人的感覺角度看,這里分別運用了什么感官來描繪富春江的奇山異水?
、僖曈X:山峰、樹木
②聽覺:泉水、鳥叫、蟬鳴、猿啼
(5)從修辭角度看,這里又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贁M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趯ε迹喝な,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
無絕。
小結:作者采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寫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種強烈的生命力;而山泉聲、鳥鳴聲、蟬聲、猿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協(xié)奏曲,多么令人心曠神怡!這種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對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與文章的韻律美結合在一起,我們怎能不與作者產(chǎn)生內(nèi)心的共鳴: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事務者,窺谷忘反!這幾句也采用了對偶的句式從內(nèi)心感受來寫富陽美景對人的心靈的凈化,真可謂“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6)文章的最后兩句描寫了山上的樹木,齊讀這幾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樹木的什么特點來寫的?
。淠久埽
小結:這四句是寫山谷中樹木蔽天,景象幽深,陽光只偶爾從疏枝葉隙間漏射下來。這種境界給人一種清幽、寧靜之感,可以說是對上文的一種補充。
。ㄈ┨骄客卣梗厚R克思說:“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了人。人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為適于人類自下而上的美好環(huán)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環(huán)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變得更完美,更高尚!苯Y合這段話,談談你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理解。
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提示:這兩句話雖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奮發(fā)有為,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但所蘊含的自然美的審美情趣,教育意義是不容忽視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處奔走、苦心經(jīng)營的人,面對奇峰,聆聽美聲,不覺心曠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ㄋ模┱n堂小結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jié)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畫,因為它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同學們,請拿起你手中的畫筆,或借助電腦,創(chuàng)一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ㄎ澹┳鳂I(yè)
同學們,吳均的一篇《與朱元思書》猶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藍天、碧水、青山,蟬抱高枝、猿躍林間,使人讀后禁不住也流連忘返,心中不禁默嘆:自然,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豐碩的果實,更有一種怡人的心性,一種忘卻功名利祿的自然之心。是誰在后世吟誦: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又是誰在感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同學們,面對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越來越難以找到文中的世界,這又是什么緣故呢?請你用300字左右就“人與自然”這個話題談一談你的思考。
附板書設計:
與朱元思書
吳均
異水:千丈見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高山寒樹————(樹之奇)
負勢軒邈————(山之勢)從流飄蕩
泉鳥蟬猿————(山之音)天下獨絕
息心忘返————(山之力)
橫柯疏條————(林之密)
五、資料寶庫
1、關于作者:吳均,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賤,均好學而有俊才。沈約曾見其文,頗為贊賞。天監(jiān)初,柳惲任吳興太守,召他為主簿,常與他賦詩。后為建安王蕭偉記室,升國侍郎。他曾表求撰寫《齊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惡其實錄,“以其書不實”,命焚毀。后奉詔撰寫《通史》,未就而卒。事見《梁書》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吳均傳》。今人朱東潤《詩人吳均》一文中有吳均年譜(見《中國文學論集》,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
吳均是史學家,他著有《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塘先賢傳》五卷,注釋范曄《后漢書》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學家!读簳繁緜髡f:“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薄端鍟そ(jīng)籍志》四著錄:“梁奉朝請《吳均集》二十卷!薄杜f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皆為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吳均集》三卷。”可見其文集宋時已大部分散失。
2、參考譯文。
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我的小船)隨著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誰爬得最高,伸得最遠,由此而形成無數(shù)的山峰。(山間)的泉水沖擊著巖石,發(fā)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彼此嚶嚶地叫著,十分和諧。蟬不停地叫著,猿不停地啼著。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務的人就會流連忘返。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3、古詩文中的“山水”
千巖競秀,萬壑爭流!铣﹦⒘x慶
林斷山更續(xù),洲盡江復開!铣┩跞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铣┨蘸刖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唐)崔顥
夕陽天外云歸盡,亂見青山無數(shù)峰!(唐)楊凝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唐)王之煥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唐)杜甫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唐)韋應物
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宋)蘇軾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蘇軾
午夜江聲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門前!(元)鄭元祜
落日千帆低不度,驚濤一片雪山來!(明)李攀龍
《與朱元思書》教案10
教學目的:
1.熟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
2.品味寫景佳詞妙句,提高審美能力。
3.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教學重點:
1.培養(yǎng)學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由“景”釋“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講授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發(fā)興趣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皆喜好山水,山水景物曾經(jīng)引起他們無限的情思,也給我們后人留下了不少的傳世之作,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曾經(jīng)學過了哪些山水作品?元朝吳桓贊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今天就讓我們跟著作者吳均一起游覽富春江……
二、視聽范讀,劃節(jié)奏
三、讀美文
1.自由朗讀,感受節(jié)奏美。
2.配樂齊讀。
3.根據(jù)幻燈提示,譯讀美文。
4.小組合作研討,教師巡回指導。(參與學習)
5.反饋合作學習結果,小組推選代表展示。
注意:以下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不提不講)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
(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我乘船順江流飄蕩,任憑船兒時而往東時而往西。)
(3)夾岸高山,皆生寒樹。(江兩岸的高山上,長滿了常青的樹木。)
(4)負勢競上,互相軒藐。(山巒憑借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相互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5)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這里的山峰就會平息追名逐利的心。)
(6)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也與黃昏無異。)
(7)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偶爾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6.作者是怎么評價富春江山水的?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四、品美文
1.理清本文的結構。
2.精讀深思,細心品味。
(1)齊讀第一段,女生朗誦二段,男生讀三段,再次走進富春江,去領略奇山異水,并用“富春江的_______美,就美在,我從句讀出來的。”這樣的句式說一句話。
例1:富春江的水美,美就美在水的清凈。我主要是從“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一句中讀出來的。
例2:富春江的水美,美就美在水流的激越。我主要是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這一形象的比喻句中感悟出來的。
例3:富春江的山美,美就美在山中充滿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主要是從“負勢競上”的山峰、“泠泠作響”的泉水、“嚶嚶成韻”的好鳥、“千轉不窮”的蟬和“百叫無絕”的猿等景物上看出來的。
寫水時抓住“清”這一特點從靜態(tài)的角度來寫,結合具體的事物來表現(xiàn);而寫“急”這一特點時則從動態(tài)的畫面來寫,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反映了江水的變化,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態(tài),從而突出了水的異。
寫山時作者先通過視覺的角度、運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靜態(tài)美轉化為動態(tài)美,不僅賦予山以生命活力,而且突出了山的高度。接著寫了山峰中的'泉水、百鳥、鳴蟬、山猿,從聽覺上感受到了一首山林交響曲,使得整個山林變成了美妙的音樂世界,使人心曠神怡。最后補寫的山峰上的叢樹枝繁葉茂、長勢蔥蘢,給人以欣欣向榮充滿生機與活力感,在這“皆生寒樹”的高山之上,我們聽到的是那歡快的聲音,它們匯成了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了一個熱鬧、和諧、歡樂、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又照應前文的“寒”字。這里從不同角度寫出了山的“奇”。
文中句式整齊富有變化,多用四言,間以六言并時而加上一些副詞,使行文靈活自如,又富有疏宕諧婉的節(jié)奏。如開頭“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以對句開端,勾勒出山水的形象氣勢。又如在寫動態(tài)水時用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兩個整齊的比喻句來形容水的急。在刻畫山的特點時更是選用了“泠泠作響,嚶嚶成韻”“鳶飛戾天者,望蜂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疏條交映”等講究對仗、聲律的句子來寫神奇的山峰。
(2)本文的寫作特點:
①句式整齊、音韻和諧,讀來瑯瑯上口,節(jié)奏感極強。(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②整散相間,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③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張)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擬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對偶)
五、悟情趣
一切“景美皆情美”,作者在描述美景的過程中,流露出怎樣的情感或情趣?找出句子試著分析:
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表現(xiàn)了作者醉心于大自然的閑適、隨意、怡然自得、自在、愉悅)
2.鳶飛戾天者,望蜂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作者在厭棄世俗,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林中日光明暗的景致多么美妙!剛才還是樹木陰翳,光線昏暗,一會兒又能柳暗花明。從色的角度猶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這是明與暗的辯證法。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富貴中的人們自有他們的享受,但未必沒有煩惱;而遁跡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種.種不便,但他們的快樂確實難以比擬的。體現(xiàn)了作者的高雅的志趣。用這種方式來結束課文,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六、布置作業(yè)
課后完成《優(yōu)化設計》中的練習。
《與朱元思書》教案11
《與朱元思書》說課稿
與朱元思書》是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共選了九篇古代詩文,題材多樣,內(nèi)容豐富;驅懢啊⒒驙钗、或詠史、或抒寫人生志趣、或表現(xiàn)親朋情誼,無不滲透著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為本單元第一篇選文,可見其在本單元及本冊的地位。 《與朱元思書》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述了富陽至桐廬一百余里秀麗的山水景物。文章從行船游江的實見實感出發(fā),著重寫了“奇山”和“異水”兩個方面,抒發(fā)了作者寄情山水,厭惡世俗官場的清高思想。文章駢散相間,清新雋永,歷歷如繪,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yōu)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按照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文言文,要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薄罢b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根據(jù)單元學習要求和課后練習安排。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看注釋后積累課下文言詞語,重點掌握以下詞語的含義和用法:縹、湍、軒、邈、柯、泠、嚶、鳶、窺。
2、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3、誦讀課文后,談談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養(yǎng)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文學的情感,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4、探究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后,做口語復述練習。教學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讀懂讀熟文言文。 教學難點是:把握課文的主旨。談談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懷。
二、說學情:我任教的對象是鄉(xiāng)鎮(zhèn)中學的學生,學生厭學,缺少學習熱情,尤其是對語文科,而對于難讀難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興趣。同時,班級人數(shù)多,且學生語文素養(yǎng)參差不齊,只有極少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樂于表達自己的閱讀體會,大部分學生則習慣在課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維“休眠”,因此不斷激發(fā)學習興趣,獲得成就感尤為重要。
三、說教法:本文教學我采用誦讀法、質疑法、辯論法、復述法及練習法。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圣陶老先生根據(jù)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jīng)說過:“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币簿褪钦f,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誦讀尤為重要。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則誘發(fā)探索,通過探索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對字詞的疏通,采用質疑法,讓學生利用注釋,借助工具書,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在突破教學的難點上,采用辯論法,對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引導學生開展辯論,訓練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能力。進行拓展訓練時,采用練習法,培養(yǎng)知識的遷移能力。
四、說學法: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并能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yǎng)語感,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采取師生互動的方式,走進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壯志和社會責任感。
五、說設計:《與朱元思書》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為主。第二課時以討論理解,拓展訓練為主。教學過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溫故知新,激趣導入。古人描寫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煙海。大家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篇文章《三峽》嗎?(展示三峽風景掛圖,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寫了三峽兩岸高峻的山勢,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峽中四時景色的變化,充滿了詩意,成為古今傳誦的名篇。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類似的文章《與朱元思書》。因為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設計的導語既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又激發(fā)了學習新課文的興趣。
第二步:檢查預習,識記生字 。主要掌握:縹、湍、軒、邈、柯、泠、嚶、鳶、窺。我指導學生結合課文內(nèi)容,從字的音、形、義三方面理解、認記。讓學生大聲讀一讀、動手寫一寫。這是讀順、讀懂、讀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驟,尤其是我們鄉(xiāng)鎮(zhèn)中學的大多數(shù)學生。
第三步: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朗讀課文 ,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感知課文內(nèi)容。注意語氣,突出重音,節(jié)奏鮮明,速度稍緩。
2、疏通文意:A、先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B、對搞不懂的問題,通過師生合作探究,相互質疑解答。C、課堂交流,翻譯全文,教師點撥。D、繼續(xù)朗讀課文,以至成誦。這一步是完成學習重點,我始終貫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導學生自學為主,實現(xiàn)和諧的生生、師生互動。
第四步:理解內(nèi)容,欣賞課文:通過以上學習,學生疏通了文意,對這篇課文已經(jīng)有了大概的了解。接著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內(nèi)容做進一步的探究。首先讓學生背誦課文,然后拋出問題:同學們喜歡這篇小品文嗎?能說出你的理由嗎?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說出自己的感悟。我適當引導學生從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課文,去欣賞課文的美。 我設計下面問題加以引導:
1、試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結構上的突出特點是什么?寫景順序和詳略上有何特點?(結構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異”在哪里?你從泉聲、鳥聲、蟬聲、猿聲中聽到了什么?(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來?(志趣美)
4、本文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語言美)這幾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nèi)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
第五步:探究描寫,口語復述:拋出問題:同學們,假如我們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導游,我們應該怎樣向游客介紹“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的山水風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點,突出 “奇山異水”。
2、按地點轉移,由近及遠的順序寫:從流飄蕩、俯視碧水、仰觀青山。
3、采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描寫對象形象鮮明,富于生機。
4、詳寫山,略寫水。疏密有分,輕重有度。
5、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這一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內(nèi)化課文的表達方式和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聯(lián)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學會復述,是學會寫作的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較閱讀:我首先讓學生集體背誦《三峽》,熟悉文章的內(nèi)容。然后讓學生從內(nèi)容和形式等方面談談兩篇文章的異同。鼓勵學生放開談,隨意談。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強求。我略加點撥,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溫故知新,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五、說板書 與朱元思書
本板書反映的是本文的結構內(nèi)容和主旨,力求體現(xiàn)板書設計的簡潔性、直觀性原則,旨在更好的落實教學的重點、難點。 我的教學設計體現(xiàn)了:認認真真地讀,深深入入地想(討論),扎扎實實地練的閱讀教學規(guī)律。力求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讀、想(討論)、練,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與朱元思書》教案12
要點引導
(一)整體感知
本文是古代山水小品文中的精品佳作。文章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先總敘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再轉筆描寫異水,用夸張手法寫其秀美,用比喻手法寫其壯美。接著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奇山之美:視覺角度,以山樹之奇來襯托山高峰峻,動態(tài)比擬中,山之奇景畢現(xiàn);聽覺角度,泉聲、鳥鳴、蟬噪、猿啼,更顯山林之幽靜,又添奇山之生趣;心理角度,陶醉山水、流連忘返,側面著筆襯托山之雄奇、幽美;最后以寫景收結,又顯奇山一美──谷深、林密、景幽。
(二)學法點撥
學習本文應著力于誦讀,只有在反復的誦讀中,才能品味出文章語言的精妙之處和文中所寫景物的詩情畫意,才能體會出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與志趣。學習時可先對照注釋,疏通文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內(nèi)容;再通過反復誦讀,并展開聯(lián)想,放飛想象,體會文章的意境,領略語言的神韻;最后熟讀成誦。朗讀課文時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圓、抑揚頓挫,讀出情趣。
語言積累運用
1.為下列加點字注音。
水皆縹( )碧 千轉( )不窮 鳶( )飛戾( )天
2.根據(jù)拼音在括號里寫出相應的詞語。
、傩@里piāodàng( )著歡樂的歌聲。
、隍湴磷詽M會成為你進步的zhàngài( )。
、圻@條河險灘多,水流tuānjí( ),水路交通極不方便。
、芑ハ鄕uānmiǎo( ),爭高直指。
、萑な,línglíng( )作響。
、蘅丈接墓龋L啼鳥囀;鳴聲yīngyīng( ),和諧動聽。
、咚m有滿腹jīnglún( ),但直到今天尚無機會施展抱負。
、鄼C器轟鳴,zhòuyè( )不停,噪聲擾民,亟須治理。
3.解釋加點字,再寫一個含有此字(同義)的成語(熟語)。
、亠L煙俱( )凈,天山共色。 成語:
、谟昔~細石,直視無礙( )。 成語:
、圬( )勢競上,互相軒邈。 成語:
、苋( )石,泠泠作響。 成語:
、菹s則千轉不窮( )。 成語:
⑥猿則百叫無絕( )。 成語:
、啉S飛戾天者,望峰息( )心。 成語:
、嘟(jīng)綸世務者,窺( )谷忘反。 成語:
、釞M柯上蔽,在晝猶( )昏。 成語:
4.參考本課所學知識,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龠_成共識( ) ②松聲竹韻( )
③龍舟競渡( ) ④鳶飛魚躍( )
5.把下列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
、購牧黠h蕩,任意東西。
譯文:
、诩蓖纳跫,猛浪若奔。
譯文:
、埒S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譯文:
6.古代詩文中有很多描山畫水的妙語佳句,請你從課外閱讀積累中,擇取三個相對工整的對句,抄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
②
、
課文閱讀理解
朗讀課文,回答問題。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本文的中心句是: 。
2.風煙俱凈,天山共色,請根據(jù)這個句子想象一下,作者是在什么樣的`天氣下開始他的富春江之行的?為什么風煙俱凈能使天山共色?
答:
3.從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心境?
答:
4.文中直接描寫江流清澈的語句是 ;側面描寫江流清澈的語句是 。
5.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是寫高山還是寫寒樹?為什么?
答:
6.從文中找出從視覺和聽覺方面描寫景色的對偶句各一句,并簡析其表達效果。
視覺:
聽覺:
表達效果:
7.作者筆下的泉聲、鳥聲、蟬聲、猿聲,對表現(xiàn)山水美景起到什么作用?
答:
8.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王國維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請你結合全文內(nèi)容(含標題),談談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組句子的理解。
答:
9.回憶《三峽》一課的內(nèi)容,比較下面兩組句子,說說它們在寫法上有何異同。
A.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谟袝r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答:
B.①猿則百叫無絕。
②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答:
拓展延伸探究
閱讀下面的短文,回答問題。
與施從事書
吳均故鄣縣①東三十五里,有青山,絕壁干天,孤峰入漢②。綠嶂百重,清川萬轉。歸飛之鳥,千翼競來;企③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為霜,春羅④被徑,風雨如晦⑤,雞鳴不已。信足⑥蕩累⑦頤物⑧,悟衷⑨散賞⑩。
【注釋】①故鄣縣:古地名。大致包括現(xiàn)在浙江省安吉縣全境、長興縣西南一部和安徽省廣德縣全境、郎溪縣一部。②漢:銀河。③企:企求;盼望得到。④羅:即女蘿,一種爬蔓植物。⑤風雨如晦:又是刮風,又是下雨,天色昏暗得像夜晚一樣。語出《詩經(jīng)·鄭風·風雨》。⑥信足:信步,漫步;隨意地走。⑦蕩累:消除煩惱。蕩:蕩滌;清除。累:疲勞;煩惱。⑧頤物:怡情養(yǎng)性。頤:頤養(yǎng);保養(yǎng)。⑨悟衷:內(nèi)心有所感悟。⑩散賞:自由欣賞。
1.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結合語境,秋露為霜,春羅被徑中的被,應解釋為: 。
被bèi①被子。辛棄疾《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布~秋宵夢覺。又覆蓋。阮籍《詠懷》詩:凝霜~野草。②加于之上!盾髯印げ黄垺罚喝y而~之以治。又蒙受,遭受!稘h書·趙充國傳》:身~二十余創(chuàng)。(創(chuàng):傷。)③介詞,表示被動!妒酚洝で瓊鳌罚盒哦娨桑叶r。④pī(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妒酚洝り惿媸兰摇罚簩④娚怼珗詧(zhí)銳。(堅:指堅固的鎧甲。銳:指銳利的兵器。)這個意義后來寫作披。
2.結合語境,解釋詞語。
、俳^壁干天(干天: ) ②清川萬轉(清川: )
、矍б砀倎(千翼: ) ④雞鳴不已(不已: )
3.用現(xiàn)代漢語說出下面這個句子的意思。
信足蕩累頤物,悟衷散賞。
譯文:
4.結合原文,說說作者筆下的山川景色有哪些特點。
答:
5.作者在文中寄寓著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資料鏈接
1.關于書信中的景物描寫
六朝文人在往返書信中好用景語作點綴,其作用大致有二:一種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動對方,例如丘遲的《與陳伯之書》中寫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就有引起對方故國之思,促其早日歸順朝廷的作用。另一種是借景物烘托寫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偽托的《李陵答蘇武書》,其中涼秋八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寫信人獨居塞外、不得歸國的凄苦心情。由此可見,書信中的景物描寫也是有意而為,是服務于書信的宗旨的。至于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的宗旨如何,因不見原信全文,難以臆斷;如果僅就現(xiàn)存的這個片段的而言,其要領當在鳶飛戾天兩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對朋友婉言相勸,希望他早日離開官場過隱居生活。
2.關于《與朱元思書》的文章體裁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xx文,全篇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美。xx文也有一個發(fā)展過程。初期的xx文,多數(shù)是偶句,亦稱駢句,個別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數(shù)整齊劃一,但并非對仗。到后來發(fā)展成四六文(亦稱駢四儷六),對字數(shù)和對仗的要求就變得嚴格起來!杜c朱元思書》前兩段中,風煙兩句、從流兩句、急湍兩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駢句;其余都不是,是以可將其視為初期的xx文。
3.對《與朱元思書》中自富陽至桐廬的質疑
桐廬在富春江的上游,富陽在富春江的下游,作者此番乘舟出游,既是從流飄蕩,則當云自桐廬至富陽,而信中作自富陽至桐廬,這是否筆誤,因不了解作者當時實際情況,難以確定。
《與朱元思書》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背誦并默寫全文。
2.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3.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培養(yǎng)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鑒賞水平。
4.通過教讀本文,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語言美。
2.背誦課文。
三、教學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反復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達到熟讀成誦?梢龑W生利用提綱背誦法快速背誦,在板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背誦提綱,幫助學生背誦。
2.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在相互討論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情調;學生自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吳均的《與朱元思書》。
二、作者簡介:
補:吳均出生寒賤,自幼好學而有超群的才華,所作詩文,深受當時行家稱賞,其文章風格清拔而有古氣,時人效之,稱為“吳均體”曾做過吳興主簿、建安王偉記室、國侍郎等官后官至奉朝請。他為人耿直,因私下寫《齊春秋》,并如實地記錄了齊梁間的歷史,蕭衍“惡其實錄”,便焚其書稿免其官職。不久又奉詔撰寫通史,未成而卒。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聲韻美。
1.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注意以下詞語的讀音:
飄蕩(dàng)急湍(tuān)軒(xuān)邈
泠泠(líng)經(jīng)綸(lún)橫柯(kē)
2.把握節(jié)奏、重音、停頓。學生朗讀或范讀課文。
(1)注意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頓。逗號的停頓應小于句號,每一個句號后的停頓應小于一小層之間的停頓,每一段后的停頓應稍長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節(jié)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jié)拍為主。如:“風煙/俱凈。天山/共色!薄皬牧鳎h蕩,任意/東西!碑斎灰灿欣,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四、學生自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浯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各小組提出難以解決的問題,全班共同討論解決或請老師回答。
4.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一、按要求寫出句子。
1.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tài)的:從流漂蕩,任意東西。
概括贊嘆富春江景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寫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寫江流氣勢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寫聽覺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
二、翻譯句子。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風停了,煙霧都消散盡凈,高爽晴空一塵不染,與青青遠山融為一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洶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3.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耐寒常綠的樹木。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像老鷹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就平靜下來。
5.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還像黃昏那樣陰暗。
6.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把握寫景的脈絡,選擇關鍵詞語,
[教學步驟]
一.理清文章結構
第一段總寫富春江“奇山異水”;
第二段先寫“異水“部分,再寫“奇山”部分
二、簡析
。ㄒ唬┑谝欢螌懽约河斡[的地點及對桐廬一帶水總的印象!帮L煙俱凈,天山共色”,是說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現(xiàn)同樣的顏色。這八個字四種景物,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氣爽的清秋風物圖,勾勒出廣闊的空間境界!皬牧黠h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弊髡叱舜S著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捌嫔疆愃北砻鬟@一帶山水不同凡響,“獨絕”二字,強調此處山水為天下之冠。這一段總領全篇,結構上細舉目張,脈絡分明。
板書: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領全文
學生齊讀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順流而下,盡興觀賞的情形。
。ǘ┑诙谓酉聛響搰@“奇山異水”來分別來寫,山之奇,水之異。
1、哪里語句寫“異水”;哪里語句寫“奇山”呢?
明確:從“水皆縹碧”到“猛浪若奔”寫的是“異水”。
從“夾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寫的是“奇山”。
2、先讀“異水“部分。
(1)、作者怎樣寫“異水”,寫了哪幾方面?
明確:寫水,突出“異”。寫水色、水清、水急。
(2)、文章有沒有直接寫水深?“千丈見底”是不是寫水深?
明確:沒有,“千丈”是寫水深,可是“千丈見底”就是寫水清了。
(3)“甚箭”,“若奔”,分別是什么意思?
明確:“甚箭”,是甚于箭,比箭還快速!叭舯肌,像奔馬一樣。
。4)“于”字在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夸張和比喻。
(5)大家看看以上寫異水的三個句子,前兩句和最后一句,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確:前兩句是直接描寫,最后一句是間接描寫。前兩句是靜態(tài)描寫,最后一句是動態(tài)描寫。動靜兩兩結合,直接間接描寫兩兩結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水皆縹碧,千丈見底!笔钦f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坝昔~細石,直視無礙。”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兩句突出水之清!凹蓖纳跫屠巳舯肌笔钦f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這兩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從兩個側面來寫水,把靜態(tài)的色和動態(tài)的形都描摹得異常形象。
板書:
水色
異水水清直接和間接、靜態(tài)與動態(tài)美妙
水急
學生齊讀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與壯闊。
4.再寫“奇山”部分。
。1)、作者怎樣寫“奇山”?
啟發(fā):大家知道,山是靜態(tài)的,生長時也是默默的,可是,這里24個字,就寫出了夾岸高山昂揚的生命力。這種寫法,叫什么?
明確:化靜為動。
。2)、是從視覺,還是從聽覺來寫的?寫了哪幾種景物?
明確:聽覺;泉水、鳥、蟬、猿,四種。
引導:通過聽覺來寫的。有的泠泠作響水聲,有的嚶嚶成韻鳥鳴聲,有的千轉不窮蟬叫,有的百叫無絕猿啼。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非常喧鬧、非常嘈雜的景象。對吧?——大家再仔細品一品。這是一種嘈雜的氣氛嗎?
分析:這里表面上喧鬧、嘈雜,實際上,卻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諧的聲音,沒有社會上、官場里、商場里,那種人聲鼎沸。這種嘈雜,是一種天籟之聲,是上天構造大自然,讓所有這些動物發(fā)出的真實的聲響,是非常潔凈的聲音,它們發(fā)出聲音,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馬之聲,也不是爭權奪利之聲,更不是風嘯嘯、馬悲鳴,刀槍劍戟沖撞的廝殺之聲!
師:這里的聲音,都是安靜的,“潔凈”的。所以這是以鬧來寫靜,或者是,以表面的繁雜來寫單純。
。3)、表現(xiàn)作者怎樣的思想?
明確: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贊美之情。
小結:寫山,突出“奇“!皧A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兩岸高山,夾江而立。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由此形成無數(shù)的山峰。寫樹之“寒”反襯山之“奇”,以“競上”“軒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層巒聳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睂懬逶降娜暋偠镍B聲、延宕的蟬聲、清厲的猿聲,是以聲音反襯山林之寂靜,以動寫靜,寓視于聽,動靜相生。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边@句能理解嗎?
點撥:鳶,一種兇猛的鳥。戾,到達的意思。飛得非常高的鳶,比喻為了功名利祿而極力攀高的人,他們看到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熱衷功名利祿的.心。經(jīng)綸,就是籌劃,治理;I劃世俗事物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這是作者的感慨。
小結:具有高飛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為世俗之事所纏繞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流連忘返。這一句從側面著筆,通過襯托的手法,強化了山水誘人的力量。'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這可算作是文章的補筆,補寫群峰,扣林深葉茂來突出作者喜不自勝、流連忘返的觀賞之情。
(5)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學家,博學多才,對史學有研究。他也曾經(jīng)做過閑散的朝官。他曾經(jīng)撰寫《齊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書免官的懲處。正因為有這樣的遭遇和經(jīng)歷,面對這樣的美景,作者自然產(chǎn)生對大自然的留戀、向往之情?墒,這里“望峰息心”、“窺谷忘反”說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業(yè)的人,那些在官司場乃至商場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們?nèi)绻姷竭@樣的美景,一定會放棄自我的事業(yè),迷途知返,陶醉在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慮考慮,這是寫人呢,還是寫山水呀?
明確:寫山水之美
。6)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明確: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異、獨絕。文末點題
。7)怎樣理解“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作者留下這兩句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作者乘著船,在剛剛發(fā)出那番感慨后,船繼續(xù)前進,江面上又出現(xiàn)了一種景觀:兩岸高大繁茂的樹木,把整個江面遮蔽了,好像一個大帳篷,船就在這種籠罩中慢慢前進、慢慢游弋,一會又到了江面稍寬的地段,“橫柯”變成了“疏條”。短小精悍,詩中有畫,這就有名的“吳均體”
三、悉心體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問: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yōu)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請反復品味課文,看看作者描寫景物時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
學生自由發(fā)言。
如: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讓我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流露了作者恬靜的心境.展現(xiàn)了作者曠達的情懷。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負勢競上,互相軒邈”兩句,作者賦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爭相向前,山在競相向上。表現(xiàn)了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3:“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不僅從側面襯托險峰幽谷奪人心魄的魅力,更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教師總結: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反映出當時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連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現(xiàn)實的清高隱逸的思想。這是有特定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的。從社會根源來看。當時士林崇尚清淡、鄙棄世務,作者在這里流露的清高隱逸之情正是這種社會時尚的表現(xiàn)。從本人的生活經(jīng)歷來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賤家庭,在異常講究門庭的南朝時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轉向逃避現(xiàn)實。當然情感的抒發(fā)與文中的景物描寫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與社會時俗作一對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襯出桐廬山水的驚人之美和具有一種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賞析文章的語言美。
1.明確:本文的語言有一種音韻和諧美,整散相間,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語言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2.師生共同品味文章寫景文字的形象生動。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明確:“共色”二字不光寫出了天和山的顏色,而且還包含著形體感:青青的山靄漸漸地溶入藍藍的天空,二者合為一體。境界闊大,令人神清氣爽。
(2)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明確:“縹碧”不光寫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寫出了水的深度,因為“縹”是蒼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會青得發(fā)暗的!扒д伞背小翱~”,“見底”承“碧”,用詞的精當由此可見一斑。
(3)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明確:魚在水中,非水清則不可見,何況是正在游動、倏忽而過的魚;石在水中,要看見實屬不易,更何況是“細石”。所以“游”“細”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詞的分量,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確:“箭”,本是名詞,作者把它動詞化,形容水流之急,顯得既形象又簡潔;“奔”,本是有生命的動作,作者用來形容無生命的浪,也顯得更有生氣。
(5)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明確:“夾岸”描述高山聳峙于富春江兩岸,這樣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寫出了山峰壁立之狀。“寒樹”一方面點出了秋天的季節(jié)特征,樹葉凋零、一片蕭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給人一種高寒的感覺。
(6)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明確:不但寫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勢而形成的千奇百態(tài)之狀,而且還賦予它以人的心理:個個爭著往上,一個想比一個高遠。寫出了山的生機、活力,擬人手法的運用,使山勢別具一格,個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明確:這幾種聲響中,有無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蟬、鳥、猿;有昆蟲,有飛禽,也有走獸;有的反映出季節(jié)的典型特征,如蟬鳴;有的又為山林之間所獨有,如泉聲,如猿啼。因此可以說這些聲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響,又反映出山水名區(qū)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這些音響時,也能分辨出它們之間細微的區(qū)別,文筆顯得準確、俊美而又簡潔。如形容水流聲是'泠泠',鳥鳴聲是'嚶嚶';寫蟬鳴、猿啼則是'千轉不窮…,百叫無絕',著重描繪其音調多變和連綿不斷的音響特征。
三、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與朱元思書》。
2.完成練習(一)(二)題
3.預習下一課
《與朱元思書》教案14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者和時代背景,初步感知富春江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點)
2.品讀賞析,感受文章精練生動的語言特色。(難點)
3.品味文章中所描述的富春江的“奇山異水”。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加深理解和體會,享受審美樂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具體感受富春江山水之美,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與自然融為一體是文人學士的共同追求。他們用心靈觀察體會自然萬物之美,賦予山水靈性、情感以至生命。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為我們展現(xiàn)了獨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讓我們悉心體味、盡情觀賞。
(二)教學新課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他文章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文辭清拔有古氣,人稱“吳均體”,亦能詩。
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因而,不少知識分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杜c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話,寫的是浙江境內(nèi)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應當另有所述,但已散軼,亦無其他資料可考,只留下這看似興之所至而寫下的一段文字。雖然只是片段,但這段文字無論從內(nèi)容還是結構上看,都有相對的完整性,是一篇優(yōu)秀的山水小品文。
2.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特別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縹碧(piǎo)急湍(tuān)軒邈(miǎo)泠泠(líng)嚶嚶(yīng)千轉不窮(zhuàn)
鳶飛戾天(yuān)(lì)經(jīng)綸(lún)窺谷(kuī)橫柯(kē)
3.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節(jié)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4.借助工具書,同桌之間合作,老師指導,疏通文章大意。注意以下重點句的翻譯。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明確: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
(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明確:(乘船)隨著江流漂蕩,任憑船隨意向東或向西漂流。
(3)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確: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快,那驚濤駭浪勢若飛奔的馬。
(4)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明確: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常綠的`樹,高山憑借(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5)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明確:(山間)的泉水沖擊巖石,發(fā)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彼此叫著,鳴聲嚶嚶,和諧動聽。
(6)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明確:(那些)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國家大事的人,看到幽深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7)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明確:橫斜的樹枝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5.作業(yè)布置
提問1:本文篇幅雖短,但很講究章法。請簡述作者的寫作思路。
提問2:作者寫水時,采用了正、側面描寫和動靜結合的手法,請舉例并賞析作用。
提問3:本文綜合運用了夸張、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請舉例并賞析其作用。
《與朱元思書》教案15
【情況分析】
1、文本分析:這是一篇山水小品,也是一篇極佳的美文。所以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側重在朗讀中感悟,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與聯(lián)想來感受語言的表現(xiàn)力,使學生能在獨立閱讀的過程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收獲,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2、學情分析:學生對這樣的文言文一般是喜歡朗讀多于理解。學生基礎較好,平時課堂氣氛較活躍,部分學生敢于發(fā)言。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2、通過朗讀,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領悟作品表現(xiàn)出的音樂美。
【教學媒體】
多媒體。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重點】
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領悟作品表現(xiàn)出的音樂美。
教學內(nèi)容 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常規(guī)活動課前
輪流值日,一學生講故事,其余學生從內(nèi)容的選擇、表達的流暢方面評價。 常規(guī)活動,訓練學生膽量;知識積累。
導 1分鐘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然而 ,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有一條秀絕人寰的富春江,如綠色的飄帶縈繞徜徉在青翠的群山間。古往今來,有多少游客為這山光水色所傾倒,留下了多少詩篇,多少畫卷,多少膾炙人口的美麗傳說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讓我們一同去欣賞。
板書課題。
營造氛圍,為下文的學習作鋪墊。
讀 6分鐘
1、教師范讀,配畫面、音樂。
要求:記讀音、句式停頓的處理。 聽教師范讀課文。
2、朗讀:個人讀,再齊讀,側重注意句讀。 初步感知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學 6分鐘 放幻燈片。
講解重點詞句。 自由朗讀,對照課文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就詞句和文章內(nèi)容提出疑問。 檢查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進一步理解課文。
析 20分鐘
三讀:理清課文結構。①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本文所寫景色的特征?你為什么這么認為?②文中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山奇和水異?(小結,投影:景 奇山 看(高山寒樹,軒邈成峰) 聽(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異水 清(千丈見底,直視無礙)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四讀:明辯課文主旨。討論: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yōu)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我們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中,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領略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和志趣?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我們可以從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更令人贊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返。這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請一小組朗讀,再分組討論。
請兩個小組分析作者是如何分別交代山奇和水異的。
其余小組補充。
學生齊讀寫山奇和水異的段落并嘗試背誦。
自由朗讀課文,先找出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語句,再討論。背誦。
在朗讀的基礎上,領會內(nèi)容,理清文章結構,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給學生美的享受。
比較 5分鐘
投影《三峽》,要求學生比較兩篇文章寫山、水的異同。
思考作答。
學會自己小結,訓練學生的歸納能力。
練 1分鐘
1、欣賞歷代文人墨客對富春江美景的贊美。 唐朝韋莊稱富春江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 宋代蘇東坡亦譽: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 元代吳桓贊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清劉嗣綰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導。
2、根據(jù)課文的意境,充分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拿起手中的畫筆或用電腦創(chuàng)作一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大家共同欣賞。
【《與朱元思書》教案】相關文章:
與朱元思書教案范文 《與朱元思書》優(yōu)秀教案07-20
與朱元思書教案11-25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03-06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10-29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05-16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精品[15篇]06-17
【必備】《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15篇05-17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通用15篇)05-16
《靜夜思》教案06-30
靜夜思教案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