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最新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最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最新1
【教學目的】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教學重難點】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和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教學時數(shù)】
總計1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
1、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識。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
齊家:整齊家政。
抽象:不能具體經(jīng)驗到的,籠統(tǒng)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xié)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二、導入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fā)。
三、研讀課文
1、默讀課文,討論編寫閱讀提綱。
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提問: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問:“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書·大學》。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4、提問:《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5、提問: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不一樣?
否,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6、提問:第4段舉王洋明“格物”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王洋明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的。證明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
7、提問: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舉研究竹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8、提問:第9段講的是什么道理?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小心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shù)哪繕恕?/p>
9、提問: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是什么樣的?
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功課成績很好不會做研究。
10、提問:第12段舉我個人的經(jīng)驗證明了什么?這是什么論證?
舉我個人的經(jīng)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屬于舉例論證。
11、提問: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2、提問: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四、小結
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
五、作業(yè)練習
1、本文生字詞聽寫積累。
2、簡答:什么是格物致知?
3、簡答:學習本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最新2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把握文章主旨,以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2、學會區(qū)分觀點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間的關系。
3、批判質疑,評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透徹領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內涵及其在科學上的重要作用,聯(lián)系學習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
2、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學習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批判質疑,評讀文章,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精神。
【教學設想】
本文是對人類科學的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所寫,寫作對象明確,意圖清晰,針對性強。實為啟迪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科學思想的絕好教材。因此,充分讀懂原文,挖掘文章蘊涵的深刻的思想意義當為學習之重。同時,文章論述問題深刻,理論性強,運用批判閱讀的方法和質疑、評判的態(tài)度對文章進行分析,能夠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精神和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本文論點突出,論述嚴密,事理充分,因此學習其寫作手法,也能為學生閱讀和寫作同類文章奠定良好基礎。
【教學媒體】
PPT
【教學方法】
發(fā)問與質疑式閱讀。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美國《中學科學活動設計與示范》的作者喬治。C洛比爾曾在該書序言里說:“科學上的失敗只屬于不愿再試一試的學生”;又說:“對于學生來說,科學應該是一種從無知到已知的再發(fā)現(xiàn)。學生不像海綿──他們不會自動吸收知識。他們是人,他們應該通過第一手的、自己動手操作的經(jīng)驗來學習。”你認為這段話與科學家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導的觀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找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并引例證明,從而歸結引申到科學探索活動中“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從而導入課文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和把握課文內容
。ㄑ凶x課文,理清思路,整體把握)
問題:作者談論的話題是什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用什么方法加以證明的?
。▽W生閱讀課文,思考回答)
明確:
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標題)
論證:
1、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第一自然段)。
2、舉例證明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
3、理例結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6~12自然段)
4、強調我們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極其重要意義。(第13段)
論證方法:講道理、舉事例
三、精讀課文,質疑問難;討論對話,評析文章
準備:課前預習給出下列三個問題:
1、怎樣全面準確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2、怎樣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
3、怎樣理解作者衷心倡導的科學實驗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遠意義?
指導學生仔細透徹地研讀課文,自行提出問題,多渠道查找資料,編寫短文或發(fā)言提綱。可以以同觀點小組結合的形式,合作寫文。
參考提示:對下列每一個問題,你分別持什么態(tài)度?是全部贊成、部分贊成還是完全反對?可以用舉事例或講道理的方法來清楚地闡述見解,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A、關于作者的論點:對中國學生學習自然科學來說,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
B、關于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批判: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子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證。
C、關于作者的論斷:“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也是不可少的。”
課堂實施:
第一步驟:小組交流,選出見解最獨到、觀點最鮮明、表達最通暢的發(fā)言或文稿。
第二步驟:全班交流,相同觀點的整合和不同觀點的碰撞;鼓勵求異思維,倡導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以及批判性的閱讀。
。ㄕn堂討論、交流,辨明道理,把握文章命意)
教師介入討論及小結。
四、延伸拓展
1、再讀課文,思考一下:培養(yǎng)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徑是什么?
2、課外閱讀《發(fā)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較兩文章所強調的科學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試以《我所追求的科學精神》為題,寫一600字左右的議論文。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最新3
【教學目標】
。薄⒘私飧裎镏轮暮x。
。、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文章,在自讀中質疑提問。
。、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4、感受注重實踐,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性,做具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
。、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觀點。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薄W習探究學習方法。
2、聯(lián)系學習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國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所掌握的數(shù)學知識,遠遠超過一個美國初中生,而一個中國大學生的動手與創(chuàng)新能力,卻往往抵不過一個美國初中生。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讓我們從丁肇中的文章中尋求一下答案吧。
二、整體感知
1、作者介紹(學生交流事先搜集的有關作者的資料或展示人物圖片)
。、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理解和掌握以下詞語。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觀一帆風順
3、默讀全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完成目標一。并標注有疑問的語句或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強調讓學生養(yǎng)成動筆墨讀書的習慣;著重培養(yǎng)學生懷疑精神與探究意識)
討論自學批注的內容,談談作者的見解以及自己的看法。
二、深入閱讀
。、精讀課文,分小組討論解疑。(分小組討論解疑時,學生可以利用收集的資料,查詢答案)
。、匯總、概括解決不了的問題,提交在全班討論。突出重要問題: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
。ㄔ谶M行議論文教學時,圍繞議論文文體特點來進行學習,自學點撥時,除了要讓學生掌握課文基本內容外,還要點撥學生了解議論文的一般常識,如:論點、論據(jù)、論證方法,以及事例論證的好處等,教師可指導學生用表格梳理填寫本文所舉事例和闡述的道理。)
列舉事例闡述道理論述角度明朝大理論家王XX格竹子,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事例傳統(tǒng)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反面事例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的事例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正面事例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措的事例中國學生偏向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反面事例作者在美國大學念物理時,因事先沒有準備,做研究發(fā)現(xiàn)需要自己做主張出注意而恐慌的親身經(jīng)歷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正面事例
。、重點細讀,討論交流:
利用聯(lián)習一,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學習實際,展開大討論或辯論,思考:
⑴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
、坡(lián)系自己反思自我。
、窃鯓痈倪M?提出建議和方法。
三、拓展遷移
。、歸納概括探究主題:
。ń處煂⒏餍〗M解疑時留下的疑難問題匯總為1~4個探究主題,在班級公示。)
、 中國傳統(tǒng)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差異。
、茤|西方學生素質能力比較。
⑶如何提高自身素質與能力。
⑷事例證明實驗精神在科學發(fā)展史上的作用。
2、傳授探究學習方法(教師教給學生探究學習方法及步驟:確定主題──查詢資料──概括結論──交流評價)
。场澐中〗M,明確任務(教師可讓學生自由選擇探究主題,自愿結成探究學習小組,在課下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因特網(wǎng)等信息資源庫,做探究學習,并將各小組自主探究學習成果寫成小論文。利用語文活動時間讓學生交流探究學習成果)
注:學生做探究學習時,教師指導要注意以下幾點:
、艆f(xié)助學生完成小組內的分工與合作,不要單打獨做。
、茙椭鷮W生學會廣泛查詢、下載資料。
⑶指導寫作小論文。
⑷探究題目可能很大,不要求學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結論,只談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四、課堂小結
學了本文之后,你一定有很大收獲,請學生談一談。師總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真正有沒有探索、實踐、創(chuàng)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曾經(jīng)說過,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于創(chuàng)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祖國走進了一個令人振奮自豪的新時代。主要我們立足于自己的實際,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我們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創(chuàng)造輝煌,我們也就一定能夠實現(xiàn)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布置作業(yè):把你從本文中得到的收獲寫下來。
【設計意圖】
在閱讀環(huán)節(jié)設計中,力求突出以下特點:
。、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借助工具書,讓學生完成生字詞自學;動筆墨讀書,用圈點批注法完成對內容的自學;用討論交流法,實現(xiàn)對自學內容的反饋與糾正。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能力。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的自學氛圍,讓學生在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中敢于質疑問難;利用信息資進行探究學習,學會在主探索實踐中獲取知識;同時也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學生自學中,實現(xiàn)教師角色的轉變。在學生知識建構中,教師是學生經(jīng)驗建構的促進者;在信息資源利用中,是學生資源的設計者和查詢者;在協(xié)作討論中,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備教資料】
1、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密執(zhí)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親在密執(zhí)安大學念書,后來到臺灣大學任教。青少年時期,丁肇中是在祖國大陸和臺灣度過的,在國內念完小學和中學后,到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工程學士學位,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內瓦歐州核研究中心從事原子彈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國,擔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第二年提升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為物理學教授。1977年被委任為《核儀器與方法》編輯委員會委員,也是美國、意大利等地物理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密執(zhí)安等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1976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fā)現(xiàn)J/4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學事業(yè)極為關心。在他領導的實驗小組里,中國派去的同志約占半數(shù),這些科學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導下正從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詞語解釋: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識。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
齊家:整齊家政。
抽象:不能具體經(jīng)驗到的,籠統(tǒng)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xié)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格物致知注釋補充:
格:推究。致:獲得。《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謂推究事物,方能獲得事物的知識。宋·洪邁《容齋隨筆舊序》:因命紋梓,播之方輿,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資之亦可以窮天下之理云。嚴復《原強》: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云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最新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
2.引導學生區(qū)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2.課文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在具體的現(xiàn)象分析中體會作者觀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以適應當前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特點,能準確理解作者觀點。
2.對作者的觀點做出自己的評價,并能結合生活實際加以分析。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養(yǎng)“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小組探究、討論和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熱情,在激烈的討論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確自己的觀點。
1.學生通過廣泛的討論理解作者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認識。
2.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
四、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很多人在評價中國的學生時,常常會用到“高分低能”這個詞。你們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嗎?
在你的身邊或者通過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眾所周知,我國基礎教育的優(yōu)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些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常常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進而會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讓我們聽聽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說的。
【設計意圖】通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發(fā)學生對此問題的關注,激發(fā)學生閱讀和討論的興趣。
。ǘ┲v授新課
1.介紹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華裔實驗物理學家,祖籍山東省日照市,F(xiàn)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的學術思想的特點是,在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視實驗。他認為,物理學是在實驗與理論緊密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理論進展的基礎在于理論能夠解釋現(xiàn)有的實驗事實,并且還能夠預言可以由實驗證實的'新現(xiàn)象。他強調,沒有一個理論能夠駁斥實驗的。結果,反之,如果一個理論與實驗觀察的事實不符合,那么這個理論就不能存在。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作者,產(chǎn)生崇敬感,進一步產(chǎn)生對探究此問題的興趣。
2.整體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觀點。
學生默讀文章,討論:
(1)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中國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時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整體感知,訓練學生快速、準確地把握文章基本觀點的能力。
3.預設文章主要內容,通過學生分組討論,理解文章的論證思路。
。1)學生根據(jù)文章的觀點,設想如果是自己在這個觀點進行寫作,會寫哪些方面的內容,并進一步思考寫作的順序安排。
學生分組討論,并進一步和文章的內容及寫作順序進行比照,明確文章的論證思路,并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要符合提出問題、論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般規(guī)律。
學生預設文章內容: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tǒng)內涵等)
。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3)如何讓自己具備“格物致知精神”?
通過和文章內容相對照,會發(fā)現(xiàn),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這些問題。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tǒng)內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但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設想和文章內容的比較,使學生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理解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
4.說一說作者的寫作思路。
明確: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開頭緊扣題目,有“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jīng)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fā)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清晰。
5.學生討論,在我們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可以怎樣貫徹“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意圖】將文章中的觀點和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學會用所學解決現(xiàn)實問題。
。ㄈ┱n堂小結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有沒有真正的探索、實踐、創(chuàng)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
。ㄋ模┎贾米鳂I(yè)
通過對身邊問題的觀察和思考,先提出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其次,通過動手搜集相關資料和做實驗的辦法,嘗試解決該問題;最后,用文字闡釋該問題,不少于500字。
【設計意圖】真正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踐行“格物致知精神”。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最新5
教學目標: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及其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2、學習議論文的閱讀方法,提高議論文閱讀能力。
3、學習“格物致知”精神,結合自身學習實際,努力做一個具有實踐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維流程。
教學難點:
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課文并釋題。
二、作者簡介。重點談其成就和身份,引發(fā)閱讀興趣。
三、思路探究。
1、學生默讀,進入課文,感知課文內容,并給課文劃分段落。
2、學生討論,教師引導,理清文章思路,同時進行學法指導。
3、教師歸納文章的.思路,點撥明確議論文的一般結構。
四、重點探究——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1、從課文結尾處的結論入手,引導學生探究。
2、四人小組合作探究,找出文中和結尾兩方面意義相聯(lián)系的語句或段落。
3、交流探究結果,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對議論文論證方法的指導和概括能力的訓練。
五、發(fā)表創(chuàng)見。
討論:作為一個中國學生,讀了這文章,你有什么看法?
六、小結。
七、布置作業(yè)。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最新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
2、引導學生區(qū)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2、課文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在具體的現(xiàn)象分析中體會作者觀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以適應當前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特點,能準確理解作者觀點。
2、對作者的觀點做出自己的評價,并能結合生活實際加以分析。
教學難點:準確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養(yǎng)“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小組探究、討論和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熱情,在激烈的討論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確自己的觀點。
1、學生通過廣泛的討論理解作者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認識。
2、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
四、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很多人在評價中國的學生時,常常會用到“高分低能”這個詞。你們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嗎?
在你的身邊或者通過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眾所周知,我國基礎教育的優(yōu)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些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常常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進而會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讓我們聽聽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說的。
(二)講授新課
1、介紹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華裔實驗物理學家,祖籍山東省日照市。現(xiàn)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的學術思想的特點是,在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視實驗。他認為,物理學是在實驗與理論緊密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理論進展的基礎在于理論能夠解釋現(xiàn)有的實驗事實,并且還能夠預言可以由實驗證實的新現(xiàn)象。他強調,沒有一個理論能夠駁斥實驗的結果,反之,如果一個理論與實驗觀察的事實不符合,那么這個理論就不能存在。
2、整體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觀點。
學生默讀文章,討論:
。1)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
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
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
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中國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時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3、預設文章主要內容,通過學生分組討論,理解文章的論證思路。
。1)學生根據(jù)文章的觀點,設想如果是自己在這個觀點進行寫作,會寫哪些方面的內容,并進一步思考寫作的順序安排。
學生分組討論,并進一步和文章的內容及寫作順序進行比照,明確文章的論證思路,并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要符合提出問題、論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般規(guī)律。
學生預設文章內容: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tǒng)內涵等)
。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3)如何讓自己具備“格物致知精神”?
通過和文章內容相對照,會發(fā)現(xiàn),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這些問題。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tǒng)內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但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
第二,這是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
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4、說一說作者的寫作思路。
明確: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開頭緊扣題目,有“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jīng)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fā)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清晰。
5、學生討論,在我們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可以怎樣貫徹“格物致知精神”。
(三)課堂小結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有沒有真正的探索、實踐、創(chuàng)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
。ㄋ模┎贾米鳂I(yè)
通過對身邊問題的觀察和思考,先提出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其次,通過動手搜集相關資料和做實驗的辦法,嘗試解決該問題;最后,用文字闡釋該問題,不少于500字。
五、《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反思
一、議論的閱讀,重點是把握和學習作者說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說理的思維層次,學生在接受文本特征的同時,要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對于作者嘗試成功了的那些說理方法,也要讓它們形成學生自己的能力,強調運用,強調聯(lián)系自己的表達的實際。為此,教學應該從具體的感知課文入手,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提綱性的語句,然后經(jīng)過討論、分析,并對文章特點作精要的概括,使學生得到有用的經(jīng)驗,讓他們學有所獲。
二、議論文的教學,要多在形象性上去做文章,要學會化解抽象的和概括的判斷。做到這一點,要求我們注意時常地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只有如此,我們的議論文教學才會味嚼蠟,也只有這樣,才會激發(fā)學生學習這類文章的興趣,才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才能使他們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在教學中,學習的方式方法至關重要。教師不能獨霸課堂,更不能包納學生的思想。要注重他們的個性,關注他們鮮活而新異的見解。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的多邊對話,突出學生的立體地位,演好教師自己的引導角色。這樣,學生即可在一種平等活潑的時空當中取得進步。
四、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其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要力避空洞的訓誡,要在現(xiàn)實的情景之中,熏陶學生、感染學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進來,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才會得到洗心革面的提高。
五、提倡有創(chuàng)意地解讀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形成其創(chuàng)新能力。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最新7
教學設計示例
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學目的:
(1)分析本文從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濫用于當今的世界;從正面分析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的寫作方法。
。2)聯(lián)系自己學習生活折實際,體會文章對自己的啟示。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探求事物,科學的認識世界,獲得新知,追求新生活。無論是大大小小的事例,還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體現(xiàn)著“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體現(xiàn)的典范。今天,我們學習的新課文,就是他對“格物致知精神”的闡述。
。2)閱讀課文,掌握基礎知識
先讓學生各自在課上誦讀全文,標記出讀不準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詞義,書上注釋中沒有的,從工具書上查找,然后老師檢查。
。3)研讀課文,理清思路,歸納段落層次。
先讓學生齊讀全文,對生疏的字音、詞義進行復習;然后分組討論回答問題;最后老師引導修正,投影顯示。
明確:論點: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課文題目)
第一部分:話題: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第2—5自然段)
第三部分:正面論證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第6—12自然段)
。4)歸納小結,明確要點。
、俸喆稹案裎镏轮。
明確:從探索事物而得到知識。
②學生討論為什么要提倡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略)
。5)課后作業(yè)(略)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最新】相關文章:
最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總結09-25
小班教案最新10-09
最新舞蹈教案08-14
《口技》教案最新08-30
學雷鋒精神主題班會教案09-03
傳承五四精神主題班會教案優(yōu)秀10-17
《愛之鏈》教案最新09-27
《竹影》教案最新08-27
最新孫權勸學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