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集合(6篇)
作為一名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認真觀看皮影戲,了解皮影戲的特點和制作方法。
2、嘗試自己制作皮影人,學會活動部位相互重疊的制作技能,并能正確統(tǒng)計所需要的材料。
3、能自由操作皮影人,進行簡單的皮影表演,體驗制作、表演活動帶來的無限樂趣。
活動準備:
1、皮影戲錄像一段(自己根據情況準備),一塊長白布,一盞探照燈。
2、提前卡皮影戲表演以及皮影動畫片,了解皮影戲的特點。
3、透明膠片或玻璃紙、彩筆、繩子、小棒、按扣、剪刀、打孔機、統(tǒng)計表等操作材料若干。
4、幼兒用書第1冊第36-37頁。
活動過程:
1、組織幼兒認真觀看皮影戲,了解皮影戲的特點,探索皮影的制作方法。
。1)請幼兒觀看皮影戲,激發(fā)制作愿望。
(2)教師介紹皮影戲的`由來和特點(資料附后)。
。3)教師帶領幼兒看幼兒用書分析皮影的制作方法:
1、在透明膠片或玻璃紙上畫好自己喜歡的人物,注意連接處一定要多畫出一塊,以便連接固定;畫好后剪好每個一個部位。
2、根據所畫角色的塊數,計算出自己需要的按扣、小繩和小棍的數量。
3、在連接處打孔,用按扣將各部分固定連接。固定不要太緊,要保證能活動。
4、把小繩和小棍固定在皮影上,使皮影的關節(jié)能夠活動。
2、教師巡回指導幼兒制作皮影,重點提醒連接部位的畫法和按扣的連接方法。
3、請幼兒展示交流并能自由操作自己制作的皮影。
4、指導幼兒在白布前,通過探照燈的照射操作皮影進行皮影戲表演。
活動延伸:
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索操作皮影人的方法,嘗試合作進行有情節(jié)的皮影表演。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了解常見的落葉樹,感知秋天樹葉變化的季節(jié)特征。
2。嘗試按樹葉的形狀、大小與影子進行匹配。
重點難點:
嘗試根據樹葉的形狀、大小與影子進行匹配。
活動過程:
一、感受秋天的變化。
提問:你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你從哪可以看出是秋天了?(天氣變化、人們的著裝、大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小結:秋天草兒變黃了,樹葉落了,樹上結果子了,天氣也變涼了。
二、播放多媒體課件,了解故事內容。
1。播放動畫前半段提問:小樹葉為什么會離開大樹媽媽?
小結:秋天到了,一些樹葉就會慢慢地變黃,慢慢地離開大樹。
2。播放動畫后半段提問:樹葉離開大樹媽媽后做了什么事情?樹葉寶寶是通過什么辦法,怎么樣才找到自己的.影子的?它們的形狀一樣嗎?顏色一樣嗎?
教師小結:小樹葉終于親到了自己的影子,原來樹葉和影子在形狀和大小上是一樣的。
三、在觀察、比較、質疑中發(fā)現秘密,獲得經驗。
播放錄音:大家好,我是梧桐樹的葉子,一到秋天我也會離開大樹媽媽,我也想去親親自己的影子,你們能幫我找找我的影子嗎?
1。幫梧桐葉找影子(出示眾多梧桐葉的影子)請幼兒仔細地看一看、找一找,哪片是梧桐葉的影子?為什么?
教師小結:原來樹葉和它的影子在形狀、大小上是一摸一樣的。
2。拓展有關落葉樹的知識討論:秋天里還有哪些樹葉也可以親到自己的影子?
教師小結:秋天到了,有好多樹的葉子會掉下來,我們把這些樹都叫做落葉樹。
3。幼兒操作,匹配游戲,進一步積累經驗。
教師:讓我們來幫幫這些小樹葉找找他們的影子,用線把他們連起來。
延伸活動:
那等我們中午吃好飯,我們每個人到樹下撿一片樹葉,然后到四周去找找樹葉的影子。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班級: 中班
活動時間: 30分鐘
活動目標:
1.觀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初步獲得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
2.學習用簡單的方法,記錄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
活動準備:
1.知識的準備:已經認識了一般常見蔬菜和水果的名稱。
2.實物準備:各種蔬果實物(蘋果,梨,葡萄,香蕉,龍眼,番茄,茄子,馬鈴薯,紅蘿卜,玉米,番薯,橘子,燈籠椒)等。
3.裝水的玻璃魚缸。布口袋。
4.蔬果圖片若干張及上下箭頭符號。
活動過程:
一 以變魔術形式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引出課題
老師:小朋友好,今天老師帶來一個魔術袋。這個魔術袋里啊裝了好多好多東西,小朋友你們想知道裝了什么嗎?請幼兒上來摸實物,并說出蔬果名稱。
二 請幼兒探索
1,教師提問:你們有沒有想過要是我們把它們放進水里會怎么樣呢?
2,教師操作讓幼兒仔細觀看,同時拿出上下兩個箭頭,上表示上浮,下表示沉下去,告訴幼兒如何做記錄卡的方法。
3,讓幼兒自由討論,叫興趣較濃的幼兒上來操作,并把相應的圖片放在上下箭頭的后面。
三 引導幼兒嘗試
小朋友,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試一試?(想)
1, 教師講解操作方法與規(guī)則:要求幼兒操作完后,馬上拿相應的蔬果圖片到白板上下箭頭的后面做好記錄蔬果的沉浮現象。
2, 幼兒操作。教師:小朋友在把蔬果放進水里時要看仔細了,看清楚蔬果到底是沉在缸底還是浮在水面的。認真觀察水中的現象。
四 教師驗證,小結
將幼兒做的記錄做個驗證與分析,按幼兒的`記錄進行講解,并對幼兒錯誤的記錄再次進行操作,加深幼兒對蔬果“沉,浮”有進一步了解。從而激發(fā)幼兒的探討興趣。教師小結:從剛才的實驗中,我們知道了上浮的蔬果有:茄子,香蕉,玉米,燈籠椒,橘子,番茄,蘋果,梨。下沉的蔬果有:番薯,葡萄,紅蘿卜,龍眼,馬鈴薯。
五 活動延伸
你們覺得物體的上浮和下沉有趣嗎?老師出個問題給你們動動腦筋,也可以請爸爸媽媽幫你們實驗一下,就是:一只香蕉會浮起來,那么一串香蕉是浮起來還是沉下去呢?下次把答案告訴老師,好不好?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猜測、觀察等活動,了解橘子的大小和橘內瓣數的關系。
2、積極參與剝橘子、數橘瓣等活動,能大膽地進行猜測與講述。
3、激發(fā)關注生活中各種事物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大小不同的橘子每人兩個。
2、幼兒記錄表人手一張,鉛筆。
3、毛巾、盤子。
活動過程: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幼兒思考。
2、觀察各種橘子,猜測橘內的瓣數。
。1)橘子是什么樣的?
。2)這些橘子一樣嗎?哪里不一樣?
(3)自由猜測橘內的瓣數。
猜猜大橘子有幾瓣?小橘子呢?
(4)在觀察記錄表中,幼兒把自己的猜測記錄下來。
(5)交流自己的猜測,并進一步進行討論。
你是怎么猜的'?你認為大橘子和小橘子的瓣數一樣多嗎?為什么?
4、剝橘子,比較大、小橘子中橘肉的瓣數。
。1)剝橘子,數瓣橘。
。2)幼兒交流數的結果和計數的方法。
你是怎么數的?結果怎樣?
。3)比較大小橘子的橘肉瓣數。
。4)教師小結。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聲音,嘗試分辨一些不同的聲音。
2.知道耳朵能聽聲音,要保護好耳朵。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略多于幼兒人數(會發(fā)聲的樂器,如小鈴、鈴鼓等,鐵罐若干,內裝米粒、黃豆、紙團等)。
2.空鐵罐若干,黃豆、米粒、報紙若干。
3.每人一個小動物頭飾。
活動過程
1.感知聲音。
――請幼兒自由選擇桌上的材料進行操作,想辦法讓它們發(fā)出聲音。
――聽一聽都有些什么聲音?是怎么聽到的?
2.傾聽分辨不同的聲音。
――教師搖動鐵罐,請幼兒說說聽到了什么聲音,是否一樣。
――分別將黃豆、米粒、報紙裝入空罐子中,請幼兒傾聽辨別,并根據聲響找出與罐子內相同的物品,然后檢驗是否正確。
――小結:不同的東西發(fā)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3.游戲:誰的耳朵靈。
――幼兒集中到活動室中間,用頭飾遮住眼睛,由教師或一能力強的幼兒在全體幼兒的.前、后、左、右等不同方位敲響某一樂器,請全體幼兒用手指指出聲音來源的方向。
――小結:耳朵能聽到四面八方傳來的聲音。
4.討論怎樣保護耳朵。
――沒有耳朵會怎樣?
――請幼兒捂上耳朵,教師輕聲說話,引導幼兒感知聽不見的不方便。
――怎樣保護耳朵? (不要對著耳朵大聲說話、不要讓水流進耳朵或留在耳朵里等)
活動建議
1.活動后可帶幼兒到產外散步,聽一聽自然界發(fā)出的各種聲音。
2.除了游戲“誰的耳朵靈”外,還可帶幼兒到產外空地上進行聽辨音源的游戲。方法:幼兒戴上頭飾遮住眼睛,教師敲擊鈴鼓或小鈴,幼兒根據聲音的來源朝相對應的方向前進。
活動反思
小班孩子對周圍事物感興趣,但相對比較單一,選擇與孩子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聲音,根據小班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將教育目標巧妙融入其中,使孩子們在真實再現的生活情景中,運用多種感官探索、發(fā)現、表達,提升經驗。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背景
沉浮是幼兒生活中熟悉和常見的科學現象,它表示了物體在水中的一種絕對的、肯定的終極狀態(tài),幼兒對它的認識是確定性的。而介于沉與浮之間的“懸浮”現象卻很少被提及,因為這一模糊、復雜的現象對幼兒來說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所以老師遇之或視而不見或避重就輕或搪塞而過,但它卻真切、實在地存在于幼兒的生活中,并時常引起幼兒極大的興趣。于是,我設計了本次活動,旨在通過猜測、尋找、自我探索,讓幼兒初步感受、理解這一現象,激發(fā)幼兒從小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
設計理念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包含著許多道理和知識,都有可能成為幼兒科學啟蒙的素材,孩子總在與周圍環(huán)境的接觸中了解和認識世界。一件在成人看來司空見慣的事,在幼兒眼里卻是那么的新奇有趣,也正是因為這些早期經驗的獲得,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內容,使得孩子的生活富有生氣和活力,他們的心智得以有益健康地發(fā)展。本次活動就緣于一次不經意的談話:班上的汪洋小朋友跟大家描述起在鄉(xiāng)下外婆家經歷的一幕情景,外婆家的一只小水缸里漂浮著許多鴨蛋,他一時興起,用手壓住蛋欲使其沉下去,可那些鴨蛋在水面上晃悠來晃悠去,不聽使喚。在旁默默聽著的曹穎馬上說道:“我看到媽媽把煮熟的雞蛋放到水里后是沉的,不是浮起來的!眰別大膽的孩子紛紛猜想著可能是雞蛋和鴨蛋、生與熟、冷水與熱水的原因所致吧!也有的孩子疑惑不解,向我投來了求助的目光。于是,一個設想在我頭腦中醞釀而成。
本次活動分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說一說四個步驟進行:經歷了激趣——發(fā)問——探索——交流的過程,做到激之以情,調情入境;授之以法,啟發(fā)思維;導之以行,探索規(guī)律。讓幼兒在動中學習、趣中思考、奇中發(fā)現、樂中獲取,達到發(fā)展幼兒的自主性、增強活動性、鼓勵創(chuàng)造性的目的。最終由“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達到“我會學”。
活動目標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量的鹽后,雞蛋沉浮狀況的變化,初步感知懸浮現象的存在。
2.幼兒能兩兩合作進行操作實驗,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學習記錄和描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3.能積極思維,有主動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
活動準備
教具:燒杯兩只(分別裝等量的淡水、鹽水),雞蛋一個,放大的記錄紙一張。
學具:1.實物:雞蛋、鹽、碗、盆、勺子、燒杯、抹布每組各若干。
2.磁吸標記、記錄表、水彩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蛋寶寶沉浮的位置
1.出示內裝等量淡水、鹽水的兩個燒杯,引導幼兒比較:兩個燒杯中的水一樣多嗎。
2.出示雞蛋一個:今天蛋寶寶要跟水玩?zhèn)游戲,小朋友想看嗎?蛋寶寶到了這兩個裝著水的燒杯里會怎么樣呢?
3.猜猜蛋寶寶在鹽水、淡水里的沉浮狀況。
教師設疑:蛋寶寶到了第一個水杯里(淡水)會怎樣?它是沉下去,還是會浮上來?(幼兒猜測并用身體動作表示沉浮結果:站表示浮,蹲表示沉——實驗驗證——幼兒觀察結果——師幼一同完成記錄)
繼續(xù)設疑:蛋寶寶到了第二個水杯里(鹽水)會怎樣?它在水里會沉下去,還是浮上來?(幼兒猜測并請幼兒分別把磁吸標記貼在自己猜想的水位上——實驗驗證——幼兒觀察結果——師幼一同記錄雞蛋在水中的位置)
。ㄔu析:“猜一猜”形式的設計,使得活動一開始師幼雙方都以開放的心態(tài)進入氛圍,圍繞著蛋的沉浮展開爭論,大膽聯想,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一個民主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融洽了師生關系;同時,在讓幼兒使用身體動作和標記符號表達預測結果的過程中,使得幼兒在活動中敢想、敢說、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較好地實現了師生互動。這一過程,教師始終把幼兒放在首位,他們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使活動形成了質疑——猜測表達——驗證——記錄結果的良好開端。)
二、找一找蛋寶寶沉浮的秘密
1.幼兒針對觀察到的現象自主提問。
看了剛才的實驗,你有什么想法或問題?現在我們一起來做“小問號”,把你的問題提出來,好嗎?
。ㄔu析:發(fā)現問題是幼兒進行探究的先決條件,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把傳統(tǒng)教學中的教師提問專利權讓給幼兒,有利于促進幼兒積極思維的發(fā)展,形成初步的問題意識,同時更利于引發(fā)幼兒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內在動機。)
2.教師順應幼兒提出的`問題設置懸念。
哎呀,這倒奇怪了,蛋寶寶在第一個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怎么到了第二個杯子里會浮上來呢?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導幼兒通過多種感官尋找蛋寶寶沉浮的原因。
啟發(fā)幼兒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區(qū)分出淡水和鹽水的不同。從而找到問題緣由:雞蛋在裝有淡水的杯子里是沉下去的,在鹽水里是浮上來的。
4.進一步把問題引向深入。
那么是不是雞蛋在鹽水里都會浮起來呢?在加了多少鹽后才能浮起來呢?我們一起動手來試一試,好嗎?
。ㄔu析:這既是對上一結論的不確定性疑惑,又自然滲透了對下一步驟中的實驗觀察的要求,讓幼兒帶著強烈的好奇與急切想知道結果的心態(tài)進入實驗中。教師提出矛盾性的問題,讓幼兒運用已有經驗對問題進行思考,盡情發(fā)表對問題的看法,這也是幼兒將頭腦中的新經驗與原有的舊經驗發(fā)生聯結、進行遷移的過程。)
三、做一做蛋寶寶沉浮的實驗
1.理解記錄圖表所示的實驗方法。
2.提出實驗要求:兩兩分工合作,明確怎樣加鹽、攪拌、記錄注意點等等。
3.幼兒實驗操作,教師觀察幼兒實驗并根據具體情況給予適時適度的指導。
(評析:幼兒認識事物、獲取知識大多來自直接經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痹诒敬螌嶒炛,加鹽量的多少,攪拌、溶解的程度,都是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教師對幼兒的實驗結果的判定都應視不同的實驗方法而言,決不可為追求統(tǒng)一結果而扼殺幼兒自主探究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自己在活動中的角色地位,在幼兒確實因自身經驗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動遇到障礙時,才給予一定的幫助。)
四、說一說蛋寶寶沉浮的規(guī)律
1.(展示幼兒的實驗記錄卡)從記錄結果中講講自己的實驗感受并發(fā)現雞蛋沉浮的規(guī)律。
2.繼續(xù)設疑:為什么雞蛋在加入1勺、2勺鹽的鹽水中沒有浮動,在加入3勺、4勺……鹽的鹽水中會慢慢浮上來呢?
(評析: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指出了矛盾的事實:同樣在鹽水中,為什么雞蛋有沉有浮?讓幼兒更深入地思考問題并通過自己的探索形成認識:不同濃度的鹽水中,雞蛋的沉浮是有一個過程的,只有在加入一定量的鹽后,雞蛋才能在水中浮動直至全部浮起來。并且通過集體討論交流,讓幼兒對自己所思所為進行一次梳理,以此強化新獲得的經驗。)
3.除了在鹽水里雞蛋能浮起來,你還有什么辦法讓雞蛋浮起來呢?(幼兒回憶生活經驗,自由想像講述)
。ㄔu析: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討論,讓幼兒知道:讓雞蛋在水中浮起來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從而培養(yǎng)幼兒思維的多向性、開放性。同時,也順應了“科學來自生活,最終必然回歸生活”的宗旨。)
活動延伸
1.如果在鹽水里不斷地加鹽,雞蛋還會往上浮嗎?
。ㄔu析:科學活動是沒有終結性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將隨著人們認識程度的深入而不斷地改變,不斷地提出新的假設和解釋。因此,從小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顯得尤為必要。)
2.鼓勵幼兒繼續(xù)探索、發(fā)現雞蛋在其他液體中(如糖水等)的沉浮情況及其他沉浮現象。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7-20
【精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7-21
(精選)科學教案07-26
科學教案(精選)09-24
[經典]科學教案08-28
科學教案[精選]09-22
(經典)科學教案09-17
(精選)科學教案08-31
[精選]科學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