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選】科學教案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 篇1
探究:通過一系列觀察光發(fā)生反射的現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點。
知識:制作潛望鏡,了解光的反射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情感:過對光的反射的實驗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yǎng)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一系列觀察光發(fā)生反射的現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點。
教學難點:
制作潛望鏡。
教學方法:
實驗與操作。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鏡子。
2.學生準備:鏡子、長方體紙盒、兩塊鏡片、剪刀、膠水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說說光是怎樣傳播的`?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光的知識?鞏固舊的知識,引發(fā)新的學習內容。
二、將太陽光反射到指定的位置.
1、老師在一面外墻上設置了一些“靶子”,請你想辦法,使用手里的鏡子,將太陽打“靶子”上。
2、學生活動。
3、說說你是怎么做的?在實驗中,有什么發(fā)現?
用鏡子反射陽光是學生很熟悉的游戲了。通過打“靶子“將太陽光反射到固定的位置上,使學生知道平面鏡子可以反射太陽光,隨著平面鏡的移動,反射的太陽的光線也可以改變。
三、使反射的太陽光的光斑更亮.
1、要想使反射到墻上的太陽光的斑更亮,你有什么辦法?應該怎么做?
2、學生設計方案、實驗。
先由學生提出應該具體怎樣操作,他會意識到這個任務一個人是不容易完成的,在具體實驗過程中會更加珍惜合作的機會,體會合作的愉快,享受合作的成果。
四、將陽光“請”進教室.
1、想辦法將陽光照射在教室里的墻上,看看哪個組的方法好。
2、學生活動。
3、說說你是怎么做的?通過玩鏡子,你有什么發(fā)現?
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觀察活動,學生已經對光的反射現象有了初步的感受和體會。這個時候沒有必要讓他他說出具體的科學通理,只要能將實驗現象進行描述就可以了。
五、制作潛望鏡.
1、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光的反射?誰知道潛望鏡是做什么用的?它是根據什么原理制造的?它的構造可能是什么樣的?
2、學生討論。
3、簡單介紹潛望鏡和制作方法。
4、學生動手制作。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種子的外形、顏色、結構及如何變成芽。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與記錄的能力。
3.培養(yǎng)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感。
重 點:種子如何變成芽。
難 點:讓學生了解種子變成芽的過程。
教 具:蠶豆、毛豆、玉米、稻谷、麥的.種子、放大鏡、鑷子; 事先教師播種花苗。
方 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談話:如果老師問一粒種子種進土里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大家怎樣回答?會發(fā)芽、會長高、會開花、會結果 …… 很好。但這只是一般的回答,我們認識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實、數據來說明植物的一生。所以要實際種植一株植物,堅持觀察、記錄,最后通過分析研究觀察記 錄,用事實數據科學、準確地說明這株植物的一生。
二、觀察種子
1. 觀察與描述鳳仙花種子的外形特征。
2. 觀察與描述其他種子的外形特征。
3. 為什么外形不同的種子都會發(fā)芽,并形成新的植物?
4. 教師或學生演示解剖方法。
5. 學生觀察鳳仙花、黃豆、小麥、玉米等四種種子(或其他種子)的內部結構。
6. 討論和交流四種種子在結構上的共同點,說說鳳仙花種子和哪些種子相似。
三、播種活動
1. 討論和交流“如何播種”:播在哪里、怎樣播種、種多深、怎樣澆水。
2. 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進行結構化的板書: 播種地點 播種方法 播種深度 種子方向 澆水方式 …… 花盆中 戳個洞 1厘米 芽朝上 每天1勺水 沙中 撒在表面 表面 任何方向 保持濕潤
3. 自主選擇一種方法進行播種,并做好標記。
4. 教師提供教材中的播種方法,并讓學生按方法進行播種,做好標記。
5. 教師要求:對兩種不同播種方法的種子發(fā)芽情況進行課外觀察。 (以小組為單位在花盆里播種,在盆上做上本組的標記,放在學校由各組同學輪流管理,每個學生帶種子回家根據自己的選擇情況地栽或盆栽)。
6. 預測種子在一周內的變化。
7. 在科學文件夾上記錄播種的日期。
科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過高或過強的聲音會對我們的聽力產生傷害,保護聽力就是要避免我們的耳朵聽到過高或過強的聲音并控制噪聲。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保護聽力的資料,了解我們的聽力經常受到哪些傷害,知道保護聽力的做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到保護聽力的重要性,養(yǎng)成良好的用耳習慣和在公共場所保持肅靜的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到保護聽力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知道各種控制噪音的方法
二、教學準備:錄音準備(噪音和輕音樂)、發(fā)音罐、報紙、毛巾、棉花等
三、激情導入:
1、導入:多媒體大屏幕放一段有情節(jié)的和對話的短片,看后讓學生談談對短片的理解,帶著聲音和音樂再次播放短片,找學生談感受。之后放一段優(yōu)美的鋼琴曲,讓學生說聽后的感受。
2、屏幕放一段材料關于保護我們自己的聽覺器官,找同學談感受。
3、引導學生相互交流,說說在生活中有哪些是需要我們注意保護聽力的?怎樣才能保護我們的聽力?
四、遠離噪聲:
聽一段錄音,非常吵雜 。同學聽后談談感受給你一種什么感覺?小組討論什么是噪聲?過強的聲音會損害人的聽力,如放鞭炮爆炸所產生的噪聲、強烈的汽笛聲等對人的損傷很大。
五、控制噪音:
1、過高或過低的聲音會影響我們的聽力,那么 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組先討論,再找個別同學回答。
2、小組活動,做一個發(fā)生罐,使發(fā)生罐發(fā)出聲音。
3、我們生活有哪些可以稱得上是噪聲的?那么有哪些辦法可以減少這些噪聲呢?小組討論。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噪聲。
4、在生活中有哪些場合需要我們控制音量?為什么啊?我們應該在公共場合怎么做啊?
六、課后延伸:
1、同學們平常用耳麥聽音樂嗎?經常使用耳塞聽音樂好嗎?為什么?
2、從哪些地方需要保護我們的聽力?如何保護我們的聽力?
課后反思:這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認識到保護聽力的重要性,養(yǎng)成良好的.用耳習慣和在公共場所保持肅靜的習慣。這節(jié)課教學難點是知道各種控制噪音的方法。本來是看似有些枯燥的課,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圖形并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感受到聲音對于我們生活的重要性。假如生活沒有聲音我們的生活將是什么樣子啊?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生能夠大膽的想象。
通過本節(jié)課我也懂得了科學教學中情境教學的重要性,在一些科學課中要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過程與方法:
做通電直導線和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能夠通過分析建立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驗科學史上發(fā)現電產生磁的過程。意識到留意觀察、善于思考品質重要。
【教學準備】
1. 學生自備:一號電池
2. 教師準備:電池盒、小電珠、燈座、導線、指南針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00多年前,人們對電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丹麥科學家奧斯特發(fā)現了一個有關電和磁的秘密。你們想知道這個秘密是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重現歷史上那個偉大的時刻。(板書課題:電和磁)
。ǘ┩妼Ь和指南針
1. 奧斯特當年正在用一個簡單的電路做實驗。桌上有老師準備的材料。請你們先用這些材料組裝一個簡單電路。
2. 學生活動
3. 當時在奧斯特的實驗桌上放著指南針。這個指南針的指針一頭指著北,一頭指著南。當接通了電源的導線靠近它時,奧斯特突然看到一個現象……你們想試一試嗎?
4. 學生活動
5. 有什么發(fā)現?對這個發(fā)現你們有什么解釋?
6. 通過短路的方式,你們會看到更加明顯的現象。再試試。
。ㄈ┩娋圈和指南針
1. 奧斯特在發(fā)現了這個現象之后,連續(xù)幾個月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想知道這是為什么?他又做了幾百次類似的實驗。其中就有這樣一個實驗。像P49那樣把導線繞成圈,然后通上電。用它來靠近指南針,又會發(fā)現什么?
2. 學生活動
3. 匯報:你們又有什么發(fā)現?在哪種情況下指南針偏轉的'角度大?
4. 經過這些實驗之后,奧斯特雖然沒有做出太多的解釋。但是他卻用鐵的事實證明了:電可以產生磁。隨后他的發(fā)現又得到了牛頓等科學家的進一步證實和發(fā)展。為我們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問題。
5. 考大家一個問題:你今天帶來的電池里還有電嗎?能用什么方法證明?
《電和磁》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六上《能量》單元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統領并開啟本單元,繼而研究電磁鐵、小電動機、電能和能量、能量與太陽等小主題。教材由 “讓通電導線靠近小磁針”、“制作一個電磁鐵”和“電磁鐵也有南北極嗎?” 三部分組成。教材的編寫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通過“通電導線靠近小磁針”的實驗了解電流能夠產生磁性,然后做一個電磁鐵進而研究電磁鐵的南北極的問題。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過程:
1、幼兒嘗試匹配瓶蓋。
。1)引導幼兒向客人老師問好。(客人老師好)師:今天瓶寶寶來和我們做游戲了,咦,瓶寶寶的帽子到哪兒去了?我們來幫它們找一找,找到以后給它戴上去。
。2)幼兒嘗試蓋瓶蓋,教師巡回觀察指導(你這個帽子合適嗎?你覺得怎樣?再換一個試試)請兩位幼兒上來。
師:他們倆的瓶寶寶有什么不一樣?(大小不一樣,一個大、一個小)大瓶寶寶應該戴什么帽子?(大帽子)小瓶寶寶應該戴什么帽子?(小帽子)師:瓶寶寶都找到帽子了,瓶寶寶說謝謝你們,讓我們來抱抱瓶寶寶,親親它,讓它們躺在你的腿上睡會兒覺。
2、裝物品,搖一搖,感知聲音。
(1)師:聽,我的瓶寶寶開始唱歌了,你們的會唱嗎?(教師搖裝有豆子的瓶子)我的瓶寶寶為什么會唱歌呢?
師:讓我們來看一看,擰擰,擰開來。
師:哦,你們看,是什么呀?(豆子)原來瓶寶寶吃了豆子呀。
教師喂豆子:“瓶寶寶,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請你們也來喂瓶寶寶吃豆子,讓瓶寶寶唱歌吧。
師:讓我們一邊喂一邊說:“瓶寶寶,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
師:你們的瓶寶寶吃飽了嗎?讓我們把帽子戴上,擰擰,擰擰緊。
3、教師唱《大雨小雨》,引導幼兒感知聲音的大小。
。1)師:我的瓶寶寶吃飽了,它要唱歌了,大聲地唱;瓶寶寶累了,它要小聲地唱。(再反復一次)請幼兒一起搖。
(2)教師唱《大雨小雨》
師:瓶寶寶還會聽著音樂唱呢。教師邊唱邊搖:下大雨啦,下大雨啦,嘩啦嘩啦;下小雨啦,下小雨啦,淅瀝淅瀝。
師:讓我們一起來試一試,讓瓶寶寶們跟著音樂唱歌,教師唱大雨時(幼兒用力搖);教師唱小雨時(幼兒輕輕搖)。
小結:瓶寶寶謝謝你們,讓它們唱出了好聽的歌。現在我們都知道了用力地搖,瓶寶寶唱出來的聲音就大;輕輕地搖唱出來的聲音就小。
師:請把瓶寶寶送回家,讓它休息休息。
4、引導幼兒感知放不同的`材料發(fā)出來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師:有許多瓶寶寶聽到我們這里很開心,它們也趕來了,它們肚子也餓了,我們去喂它們吃東西吧!
教師指導幼兒先幫瓶寶寶找到帽子,然后嘗試放不一樣的物品(豆子、塑料小魚、木珠、硬幣),搖搖聽聽。教師巡回觀察指導,與個別幼兒交談。
師:剛才你們都試過了,放不同的東西在瓶子里,聲音一樣嗎?(不一樣)5、結束活動。
師:貝貝班小朋友今天真棒,讓我們帶著瓶寶寶去告訴寶寶班的小朋友,讓他們也聽一聽,好嗎?教師提醒幼兒和客人老師說再見。
活動反思:
1、這個活動的內容非常生活化、游戲化,很容易調動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教師在活動中,能針對托班幼兒喜歡動手摸索的學習特點,考慮到幼兒的小肌肉動作發(fā)展的關鍵,在活動中融合了按大小匹配、動手擰瓶蓋、對聲音的一個積累,涉及的方面較廣,幼兒不僅動腦、動手、聽覺上還得到了刺激,收益很多。
2、這次的托班的觀摩活動,讓我看到:托班游戲化活動組織給孩子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希望這樣的活動經常開展,孩子受益、教師更加受益。
科學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是從物質變化的本質引出自然界物質變化的不同,在此基礎上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典型的物理變化如物態(tài)變化、機械變化、地球運動等,而且在水和空氣的學習中,學生也接觸了一些化學變化,通過本節(jié)教材的學習,可使學生初步明確物理和化學兩個變化的含義,掌握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根本區(qū)別 是否生成新的物質。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學習探究物質變化的方法,為接下來學習物質的變化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了解物質處于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中,不同物質的形態(tài)和運動形式發(fā)生著相互作用。
2、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
技能目標
1、了解探究物質變化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細致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科學結論的能力。
3、固體物質加熱的實驗裝置和操作要求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使學生接受物質是變化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掌握探究物質變化的方法
難點: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酒精燈、錐形瓶、試管、硝酸鉛溶液、碘化鉀溶液、發(fā)黃的落葉、硫酸銅晶體、綠葉、細鐵絲、蒸餾水、氫氧化鈉溶液、雞蛋清。
【教課思路與方法】
、薄把菔痉ā焙汀皩嶒灧ā毕嘟Y合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本節(jié)教材貫穿一系列的實驗,難度較高的由教師演示,較易的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實驗明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含義,同時得出物質的性質。
、 教材首先提出自然界的物質在不斷的變化中,讓學生感受身邊的物質變化,接著問要想知道物質是否發(fā)生了變化,該如何來判斷呢,從而引入“探究物質變化的.方法”,這一部分內容分兩部進行,第一部籠統的來了解物質在發(fā)生變化時有什么證據,第二部分以一個具體的例子(硫酸銅晶體的變化)來加以說明。最后是物質變化的一些簡單的應用。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
整個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質處于不斷的變化中(結合新學期的一些變化來舉例,使學生感到熟悉,活躍課堂氣氛)
引出課題:物質的變化
一、 物質是不斷變化著
師: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自然界中所有物質都在不斷的變化中,請你談談你發(fā)現了哪些變化?
生:云中的水有時會凝結成雨水而落下,
小樹苗會長成參天大樹, 木材燃燒, 瀑布的水落下。
討論:自然界中的這些變化是什么變化?
投影:圖1-1 下雨
請學生講講下雨的成因,然后教師再總結分析:空氣中的水氣在遇冷的情況下凝結成小雨滴,越積越多后就形成降雨。
師問:整個過程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生:在這個過程發(fā)生的是水的三態(tài)變化。
投影:圖1-2 木材燃燒
學生分析:木材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燃燒,是一種劇烈的氧化反應,燃燒后生成二氧化碳。
投影:圖1-3 植物的光合作用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在陽光下,通過葉綠體,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機物和氧氣的過程。
投影:圖1-4 瀑布下落
分析:水從高處落下,位置發(fā)生改變,沒有新的物質生成。
問:若將以上的四個變化進行分類,你準備怎么分?分類的標準是什么?
生:根據在變化中是否生成新的物質把以上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小結:下雨和瀑布下落沒有生成新物質,在變化中沒有生成其它物質,這類變化叫物理變化。木材點燃發(fā)熱、發(fā)光生成了新物質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機物和氧氣。在變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質,這類變化叫化學變化。
鞏固練習:判斷下列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1、 鋼鐵生銹
2、 打開小手電筒,發(fā)光發(fā)熱
3、 鎂帶能燃燒
4、 用條形磁鐵吸引鐵釘
5、 水電解生成氫氣和氧氣
出示: 水分子電解的模型
請學生從微觀角度來判別水電解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
生:在整個變化過程中,水電解生成了氧氣和氫氣。構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屬于化學變化。
教師指出:化學變化的實質是構成物質分子的原子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分子。
過度:我們周圍的物質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如何判斷變化是否發(fā)生了?
二、 探究物質變化的方法:
師;要了解物質的變化,必須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物質變化的證據。
演示實驗1:取適量的硝酸鉛溶液放錐形瓶中,再向錐形瓶中加入適量的碘化鉀溶液,觀察反應前后的現象。
問:有沒有發(fā)生變化?
生:有
現象:反應前溶液無色透明,反應后生成黃色沉淀。
分析實驗現象:在此反應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質生成,是化學變化。
師:在這個變化中,兩種溶液反應生成沉淀,是此變化是化學變化的證據。
出示:發(fā)黃的落葉,與綠葉做對照
提問:你知道葉子為什么會發(fā)黃嗎?
生:落葉的黃色是由于缺含鎂的無機鹽或溫度不適等因素引起葉綠素不能形成的造成的。
師:從這兩個變化中,我們可以發(fā)現物質的變化時常伴隨著顏色的變化。
投影:圖1-7 鋼鐵廠的高爐
分析:鐵在高溫下熔化變成鐵水,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但物質的組成本身沒有變化,這種物質的變化屬于物理變化。
演示實驗2:拿出桌上的一段細鐵絲,觀察顏色、狀態(tài)、形狀,彎曲成各種形狀,并用剪刀把細鐵絲剪成幾段。
問:細鐵絲在形狀變化中,發(fā)生的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生:屬于物理變化。
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質,如。不同物質有不同的性質,根據物質的某些性質,可用來識別該物質。我們可把物質的性質分為兩大類: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小結:通過上述實驗我們可以發(fā)現物質的顏色、形狀和狀態(tài)、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為判別物質變化的標準。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啟發(fā)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心情快樂地參與探知教學,培育孩子對科學教學的'興致。
2、啟發(fā)孩子觀測和察看、了解水的沉浮。
3、協助孩子學習使用語言來表述,進一步提高孩子述說。
教學預備:
盆、可舀水的玩具杯、海綿、沙、棉花、石塊、積木、朔料玩具、白紙片、
一個熟雞蛋一生雞蛋。
教學過程:
。ㄒ唬﹩l(fā)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產生探知的欲望。
1、展示2個大盆,里頭裝有水讓孩子自由在四周用玩具舀水玩。
2、把種種積木、朔料玩具逐一投放進水中,教師:這一些物品怎么樣?它們有沒沉到水下?為何會漂浮在水上?請2個孩子上來試。
3、把石塊、沙投放到水中,教師:這一些物品又怎么樣哩?為何會沉到水中?請2個孩子上來試一試。
4、把棉花、海綿投放到水中,啟發(fā)孩子觀測和察看。
。ǘ┖⒆硬僮、了解。
1、孩子每人一籃積木、朔料玩具、小小石塊等嘗試。
2、協助孩子用語言述說自個兒探究過程。
(三)探討、延伸經驗。
1、教師展示一張白紙片,平放到水面上“它又怎么樣?為何浮在上方”教師慢慢用水弄濕白紙片,瞅瞅白紙片慢慢沉到水中。
2、教師展示一生雞蛋,投放到水中,瞅瞅它怎么樣?又展示一熟雞蛋問:它會怎么樣哩?
。ㄋ模┬嶒灒簳斡镜牡昂⒆印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平面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及平面鏡成像的規(guī)律。
教學重點:認識光的反射現象。
教學難點: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成像特點。
能力目標:.通過玩鏡子的合作和交流活動,體驗到合作交流的樂趣;積極查閱資料,通過了解鏡子的發(fā)展史,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學情分析: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鏡子提出問題;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并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在交流過程中學會傾聽和尊重別人的意見,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fā)新的想法。
課前準備:
1、有關鏡子的資料。
2、課前搜集有關鏡子的文字、圖片資料。
3、準備各式各樣的鏡子(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凸面鏡、凹面鏡、水槽、水、手電筒、火柴、樹葉、剪紙。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問題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用到鏡子,你見過哪些鏡子?
課本中也為我們出示了一些鏡子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邊看邊與學生交流。)
那么這些鏡子都有什么用途呢?這節(jié)課為了了解鏡子中的秘密,讓我們一起來——玩鏡子。
(板書:10玩鏡子)(生交流。)
讓學生通過照鏡子,發(fā)現鏡子中的像與鏡外物體的關系,為了讓學生知道我們平時梳妝機子就是平面鏡。
探索體驗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平面鏡。
。1)理解平面鏡的概念
同學們平時我們都是從這面小鏡子中觀察自己,今天就讓我們好好的觀察一下這面小鏡子。你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來摸一摸,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到了什么?
是呀我們平時用的這些鏡子,鏡面都是平的,那我們給他們一個共同的名稱——平面鏡好不好?(板書:平面鏡)
課前老師請同學們搜集表面不平的鏡子,同學們搜集到了沒有?
哦,有的同學帶來了小勺子,我們拿小勺子來照一照看看能不能成像?
兩面都能嗎?我們先摸一摸小勺子的里面,是平的嗎?不是向里凹那我們稱它為“凹面鏡”,那外面向外凸的一面我們就可以稱它為“凸面鏡”
。2)引導學生觀察反射現象及平面鏡的成像特點。
那么,今天我們的玩鏡子活動就從平面鏡開始。(邊說邊走向窗邊,演示反射現象)同學們請?zhí)痤^,你看到了什么。老師小時候經常這樣玩鏡子,你們會玩嗎?
師:看來同學們都這樣玩過。老師相信你們一定還有很多其他的玩法。同學們你們還有哪些玩鏡子的方法呢?下面請各小組同學討論一下你們都怎樣玩過鏡子。
那你在玩的時候有什么問題或疑問嗎?請?zhí)岢鰜?/p>
師:(拿起一組的科學記錄本)大家把自己想研究的問題寫下來,然后小組之間討論,想想怎么玩,然后再玩。同學們可以選用自己課前準備的材料,也可以從老師為大家準備的材料中取材。
。ㄌ岢2點要求:一是注意安全,鏡子很鋒利容易劃破手指;二是用你擅長的方式認真記錄,可以寫、可以畫。)
三、匯報交流:
在交流中從以下幾方面組織學生討論:①鏡子里的像和實際物體的不同;②鏡子靠在一起角度變化帶來的鏡子的像也是不同的;③鏡子可以反光。
師:同學們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你在玩鏡子過程中的發(fā)現。
別的同學匯報時,請大家把材料放入材料盒,認真聽,如果需要演示給大看,材料可以帶到講臺上。
師:(師把光射到鏡面,反射到墻壁上成了“我愛科學”的正字)大家回去可以試試。我還要考考大家,你在鏡子前舉左手,鏡子里的你舉的是哪只手?
師:大家試試。
。▽W生紛紛拿出鏡子對照著玩。)
師:誰能總結一下鏡子里的像有什么特點?
師:(拿起一面鏡子)剛才一個小組玩的是鏡子反光,當光射到鏡子上,而光馬上出現在另外的地方,你能比畫出光的路線嗎?
師:使光發(fā)生路線改變的是鏡子,看來鏡子能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板書:能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說到光的反光作用啊,課本中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請同學們翻到課本32頁。(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講故事。)
聽了這個故事你有沒有什么疑問?
模擬故事中的現象。請幾個同學排成弧形用平面鏡向溫度計上反光。
小結:用平面鏡同時向某一物體反光是該物體的溫度會升高。
四、深入玩鏡子。
。1)引入凹面鏡、凸面鏡的概念。
同學們,剛才通過玩鏡子我們了解了很多平面鏡的特點(手指著黑板上的板書:平面鏡),那么生活中還有一些鏡子它們的表面不
是平的。請同學們取出你們課前準備的小勺子,同學們看看在小勺子中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像?
師:勺子的兩面都能成像嗎?
師:那我們就也可以把它們當成兩面鏡子,表面平的鏡子我們叫它平面鏡,那么勺子向里凹的一面我們叫它什么鏡?
(板書:凹面鏡)
那向外凸的一面呢?
。ò鍟和姑骁R)
。2)觀察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特點。
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凹面鏡和凸面鏡中所成的像,并記錄好它們的成像特點。
。ò鍟旱沽、放大)
在凸面鏡中的影像是正立的、縮小的
。ò鍟赫ⅰ⒖s。
引導學生說出凸面鏡的反射范圍大,凹面鏡的反射范圍小。
學生取出課前準備的小鏡子。
。ㄉ涣。鏡面是平的。)
生;準備好了。
生:(能)
生:會玩。
(小組討論)
。▽W生交流。)
生:為什么鏡子能照亮物體?
生:鏡子為什么能反射太陽光?
。ㄐ〗M開始玩鏡子。)
a.生:我們組是把3個鏡子靠在一起,然后在中間放一個筆帽,可以看到鏡子里有很多筆帽,而且我們把鏡子的角度變小,筆帽就更多。
b.生:(上前演示)我們小組研究的問題是鏡子為什么能反光,我們發(fā)現跟鏡子后面的這層灰色的東西有關,好象是漆,用小刀把它刮掉,鏡子就跟玻璃一樣了。
c.生:在鏡子里的字都是反的'。
生:反的
生:右手
生:鏡子里的東西和外邊是左右相反的。(左右相反)
生:光是先射到鏡子上,然后被鏡子反到墻上(比畫著光的行走路線)是兩條線。
(生交流)
生:能。
生:是的。
生:凹面鏡。
生:凸面鏡。
學生匯報觀察發(fā)現。
小結:物體在凹面鏡中的影像是倒立的、放大的。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玩鏡子是為了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有所發(fā)現。使學生對鏡子的反光現象更感興趣,從而引發(fā)升入的探究和思考。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激發(fā)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欲望。
為了讓學生列舉生活中人們對鏡子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或應用過程,讓學生意識到科學與生活緊密相連
拓展延伸應用創(chuàng)新
1、凹面鏡、凸面鏡的圖像特點和平面鏡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玩凹面鏡、凸面鏡。讓學生知道凸面鏡成的像是正立的。反射的范圍大。凹面鏡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反射的范圍小。
板書設計:直立的像、表面比較光滑、平的、像鏡子一樣的東西叫做平面鏡
教學反思: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感到天天用到的鏡子,竟然還有那么多的玩法,學生充滿了興趣,學得了很多,收獲了很多,使學生增加了對日常生活的觀察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9
科學概念:風可以通過自然界中事物的變化來感知,可以用風向和風速來描述。
過程與方法:自制建議風向標和小風旗。用自制的風向標和小風旗測量風向和風速,并使用適當的方法紀錄觀察結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感受到使用簡單工具能對天氣觀察活動提供很大的幫助。進一步提高觀察天氣現象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重點】能描述風向和風速
【教學難點】用自制的風向標和小風旗測量風向和風速,并使用適當的方法紀錄觀察結果。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制作風向標的材料;制作小風旗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你們覺得風是什么?能聽到,看到風嗎?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風的`詞語來描述風嗎?
二、探究內容:
(一)風向和風向標
1、出示風向圖,簡單介紹
簡單介紹,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可以用八個方位來描述風向。
2、你能通過風水動旗面的情況來辨別風向嗎?簡單練習。
小結:風向可以用風向標來測量,風向標的箭頭指向的是風吹來的方向。
3、制作風向標,并測量風向
。1)出示自制風向標。介紹制作方法
(2)小組討論:風向標的使用方法
。3)問:我們如何將風向結果添加到當天的天氣日歷上呢?
。4)我們還可以用哪些方法確定方位和測量風向?
(二)風速和風速等級
1、問:風向可以用風向標進行測量,那么風速也可以測量嗎?
2、介紹科學家利用風速儀測量風速,熟悉“蒲福風力等級”表。我們制作小風旗來測量。
3、分組制作小風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實地觀察
1、測量風向和風速
2、記錄到天氣日歷中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7-20
(精選)科學教案07-26
科學教案【精選】07-29
科學教案(經典)07-30
【精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7-21
[精選]科學教案08-16
(經典)科學教案08-05
【經典】科學教案08-08
科學教案[經典]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