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1
此刻的小學語文十分重視古詩文的積累古詩還在積累,對于現(xiàn)代詩歌的重視程度就明顯不如前者了。就連我們的閱讀等級考核,也只是在6級測試中見到了一首《再別康橋》。雖然我本人一向認為中國詩歌的最精華所在是古詩,尤其是唐詩。但是,不可否認,現(xiàn)代詩歌中也有許多難能可貴的珍品。而且,現(xiàn)代詩歌的語言習慣與我們現(xiàn)今的語言習慣相同,描繪的資料情感也更貼近當今生活,因此學生在詩句的明白上就應更容易一些,因此誦讀現(xiàn)代詩歌對于學生對提高語言的感悟潛質個性有幫忙。同時,由于詩歌是語言最凝練的表達形式,現(xiàn)代詩歌中包含著許多古代沒有的,現(xiàn)代獨具的。優(yōu)美詞藻,因此誦讀現(xiàn)代詩歌對于孩子們積累語言也很有幫忙。
《最后一分鐘》就是這樣一首現(xiàn)代詩,語言凝煉,包含激情,用簡短的篇幅表現(xiàn)了香港回歸那激動人心的一刻,將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愛國情懷和對香港回歸祖國的無比激動表現(xiàn)地淋漓盡致。
但是《最后一分種》具有較深厚的'歷史背景,語句含義比較深刻,給學生的明白造成必須難度。
因此我在反復思考以后,還是決定以"讀"為核心,采用傳統(tǒng)的逐段講解逐段誦讀的方式。在指導學生明白詩句的過程中,為了學生對那種激動人心的場面有更加直觀的體會,我尋找了香港回歸交接儀式的視頻。有了聲像印象以后再讀詩歌第二節(jié),學生自然能把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讀出來了。再指導朗讀課文第三節(jié)的時候也是一樣,我找到了簽訂《南京條約》的紀錄片,與學生共同回顧了那段慘痛的歷史,之后要求學生邊聯(lián)想那屈辱的場景,邊朗讀詩句,從而讀出了對往昔的沉痛,讀出對如今揚眉吐氣的珍惜之情。
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2
《最后一分鐘》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表達了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愛國情懷和對香港回歸祖國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語言凝練,語句含義深刻,學生不易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在多讀的過程中領悟詩的.道理。
1、剛開始讀詩要降低要求:只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順口。
2、再讀時要學生用精練的詞語概括每一節(jié)的內(nèi)容。傾聽,等待——升旗,自豪——聯(lián)想,屈辱——迎接,展望。這樣一來,詩歌的線索就非常明了,為理解詩句降低了難度。
3、精讀理解。"讓我拉住你的手"——擬人化,親切動情。"旗桿——挺直的中國人的脊梁。"激動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歡樂"——聯(lián)想到屈辱的歷史,如今的揚眉吐氣尤顯珍貴。"去奔跑,去擁抱,去迎接"——表達對香港回歸的歡迎祝福。
4、最后聯(lián)系實際,通過網(wǎng)上搜集一些關于香港回歸的圖片等補充資料,進一步深化主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讀起來令人心靈震撼和感動不已的小說。《最后一片葉子》寫患肺炎的年輕女畫家,喬安西面臨環(huán)境的惡劣、孤單、無親,她把自己比作隨時會落的葉子,對生命不抱希望了,看著窗外對面墻上的常春藤葉子不斷被風吹落,喬安西也越來越悲觀、虛弱,她說,最后一片葉子是自己生命的征兆,它的飄落,代表自己的死亡。貝爾曼,一個落魄的老畫家,聽完休易講述完室友喬安西的故事后,在最后一片葉子飄落,秋寒風雨的夜里,用心靈的畫筆為喬安西畫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葉,喬安西從傲然不落的葉子得到了啟示,恢復了生的信念,最終脫離了危險。編造了一個善良且真實的謊言的貝爾曼,自己卻因淋雨作畫患上肺炎,去世了。
我利用播放歌曲的方法創(chuàng)設情景,把學生引入文本。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后復述故事梗概、理清故事情節(jié),并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在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基礎上設計了6個探究問題,讓學生在自由閱讀的基礎上抓住重點段落研讀,圍繞探究問題進行討論、學習。在課堂上緊緊把握住學生的情感脈絡,留給學生讀書的時間,指導學生深入細致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從而深刻體會貝爾曼以及文中其他人物之間相濡以沫的情感和舍己為人的精神品質。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給學生的思想松綁,放飛學生心靈,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發(fā)揮學生積極創(chuàng)造力是十分必要的。這將改變過分強調(diào)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的。狀況,形成師生之間互動學習的良好局面,有利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課上,學生在閉眼聽配樂朗讀以后,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來自他們心靈深處的體驗。我深深感到,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最大限度的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自由發(fā)展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文章是以最后一片常春藤葉依然留在古老的窗外,喬安西也綻放出了往日的笑容,變得開朗樂觀,而偉大的畫家貝爾曼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為結尾。我讓學生在凄婉的《二泉映月》的樂曲中讀結尾。然后讓學生思考:面對此情此景你想說什么?學生此時完全進入到了文章中去,能從普通人身上看到了偉大的心靈,從人生的苦難中見到了人性的光輝。
不過教學這篇課文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在學生理解、感悟了課文內(nèi)容之后,我未注意從表達方法這一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和評價。如果指導學生從課文結構的安排、句式特點等多個角度引發(fā)思考,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學生體會的會更深入。
學習環(huán)節(jié)之間過渡處理不太好,在探究問題環(huán)節(jié),學生的邊緣問題較多,當超過我規(guī)定的時間時,我為了能盡快地過渡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采用了較生硬的方式,直接過渡,給學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沒有做到“教學生之所需要”的課改要求。
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4
這個故事大概描述了一個小女孩叫喬小葉,她很自卑,后來她主動向老師說她要調(diào)到最后一排坐,因為坐在最后一排的人都是壞小孩,老師問她為什么她說因為別人視力差,我視力好,但她沒有告訴給老師聽她是班中視力最差的同學,她和最后一排的同學無話可說,她想聽課又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就這樣濫竽充數(shù)了半個學期,后來她們換了一個老師,叫白明,倒著來讀叫明白,也就是說她對每一個同學都明明白白。不久后,老師注意到了喬小葉,老師在有空時經(jīng)常和喬小葉說一說語文的知識,在一次測驗中,老師說了前五名有獎,對考試一點也不在呼的喬小葉來說,這毫無興趣,老師評完卷子以后說出了分數(shù),第一名:喬小葉第二名…… "天。∥沂堑谝幻。"喬小葉興奮的說。不久,老師把喬小葉調(diào)到了第一排,還對其他同學說:"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會有人永遠坐在第一排。"
世界上有人總落后,但你肯學就會成功的,但如果你不肯學習的話,你永遠都是最差的.人。
本課的教學重點我設計在理解“每當她帶著清香的氣息悠悠離去時,每當她彎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說這說那時,每當她那滿含笑意的目光注視著我時,我都感到前所未有過的。緊張、激動、慚愧和歡樂。我這才發(fā)現(xiàn),我以往的憤憤不平和自暴自棄是多么無知和愚蠢。我的虛榮和脆弱讓我受到的傷害是罪有應得,因為我從來就沒能積累起受人尊重和寵愛的財富與引以為榮的值得驕傲的資本!——我這樣的學生,其實只配坐最后一排!币痪涞囊馑迹w會作者的感情。
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5
這篇閱讀課文是以一首詩歌的形式出現(xiàn)。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懷抱最后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回歸祖國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詩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強烈。作者把他那沸騰的熱血與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的每一個詞句之中。讓學生領悟“三分詩,七分讀”的讀書之法:
一、自讀閱讀鏈接,理解課文題目。
首先,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自讀閱讀鏈接,自己理解“最后一分鐘”是指哪一分鐘?然后指名回答,最后一分鐘是指1997年6月30日23點59分—1997年7月1日0時0分,這一分鐘。這一分鐘有著什么特殊的意義?指名生答:這是香港回歸的最后一分鐘。此時此刻,中國人的有著什么樣的特殊的情感?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共同學習。
二、了解目標,明確學習目的。
學生自讀學習目標,弄清本課的意圖。
三、自學課文,盡量完成目標。
學生自讀,標畫,盡量完成目標,把不懂的地方標出來。
我采用播放相關的課件,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懷的詩句體會情感。通過這些詩句,讀出那激動、自豪的感情和熱切歡迎之情。
。2)聯(lián)系所搜集的'歷史背景資料理解詩句,進一步體會情感。
。3)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體驗詩歌表達的情感。課文中有一幅插圖,描述的是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升國旗、區(qū)旗與奏國歌的情景。讓學生深入體驗:(如果你是參加政權交接儀式中的一員,或者你在街道上、在電視機前、親眼目睹了這一過程,你最想說什么?)
。4)引導學生運用多種不同的朗讀形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詩歌情感。
最后,兩課時雖然把課文學完了,但課堂作業(yè)還沒能在課堂上完成,這樣就勢必要壓縮每節(jié)課的時間。減少一些無病呻吟似的朗讀交流,把時間用到練習上,也許教學更高效更好些。
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6
詩歌教學一直是我想認真揣摩的一個教學切入點!蹲詈笠环昼姟,我進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嘗試。教學中,我力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訓練中步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1、激發(fā)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創(chuàng)設情趣。一張香港回歸的震撼人心的畫面,一段教師聲情并茂的旁白,把學生引到了1997那個刻骨銘心的一分鐘,孩子們也明白了這一分鐘的珍貴,深入探究的欲望就更加強烈。這樣一來,學生的閱讀興趣大大提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讀貫穿始末。
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梁。橋的一頭是課文另一頭是學生。讀著讀著,據(jù)文入情,神游其中,增進理解?梢哉f,朗讀猶如學生領會課文主旨的指揮棒。在教學中,利用初讀,逐節(jié)理清文章脈絡;運用細讀,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讀,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啟用熟讀,把詩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語言文字融為一體,牢固地保留在頭腦中,積淀語感。
3、選擇課外閱讀。
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當豐富。在課前預習設計上我并沒有讓學生的情感有所側重,而是就當時當?shù)氐男W條件進行收集。課堂上,學生收集的豐富的課外資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課外資料閱讀在教學中的作用相當大,精神營養(yǎng)豐富,感情成分飽滿,適合時代需求,使孩子們真正感受假、丑、真、善、惡、美,陶冶學生情操,增強進步意識,提高學生素質。但是教學只有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才能發(fā)現(xiàn)理論與實際的磨合口。課上完,細節(jié)的思索卻不斷。
孩子對香港的過去和一分鐘的體驗了解甚少,特別是農(nóng)村的孩子缺乏收集資料的渠道,所以在設計導語的時候我穿插了很多的課外資料,加深孩子對香港的印象。所以上課時是否會感覺課堂上教師的導語過長,教師的語言過多?對于文本的理解真的非常難,作為教師,我想,逐字逐句推敲反而會破壞文本的'整體意味。對于五年級的孩子,我認為對香港過去的痛苦和這最后一分鐘的激動能有迷糊的印象就達到了我想要的目標。因此,我重點抓第2、3小節(jié),用板塊對比的教學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這樣的目標設計,是否會淺化了文本的意味?這一個單元的課文對于課外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課前我讓學生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收集,并讓學生在資料上寫上自己讀后的感受。略讀課文,注重能過的是方法的積累,用資料來沖擊情感。我想,我們還可以用多種方法進行不同的嘗試。這種沒有情感指向性的材料收集嘗試會不會讓學生的情感寄托有所偏差?
【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03-21
《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03-03
《最后一分鐘》的教學反思02-24
語文《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02-27
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優(yōu)秀11-20
《最后的時刻》教學反思04-04
《最后一分鐘》教案及反思10-13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11-02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教學反思03-18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教學反思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