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搭船的鳥》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搭船的鳥》第二課時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搭船的鳥》第二課時教學反思1
1、學生課前搜集資料,鍛煉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
學生課前預習課文,對課文有了一些了解,在家長的幫助下,通過查找相關、了解知識,這樣可以加深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長此以往來培養(yǎng)孩子們對不熟悉的知識的查找習慣。在此,也希望家長朋友陪同孩子走好這段不熟悉的查找之路。(在家讀熟,課上才能很好地介紹給同學們。)
2、通過看圖,(重點詞語)幫助理解、背誦
通過看圖片,大部分孩子們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翠鳥的'樣子:紅色的長嘴,翠綠的羽毛,翅膀帶有一些藍色,比鸚鵡還漂亮。在此基礎之上,指導孩子記憶背誦,效果不錯。同時,也幫助孩子們理解著去記憶翠鳥的外貌特點,長久效果大大高于死記硬背。通過動詞(飛、沖、吞),使孩子們理解翠鳥捕魚之敏捷。
3、開動腦筋,發(fā)表看法
當你看到這樣一只動作敏捷的捕魚小鳥時,你會對它說些什么呢?好些孩子說出:翠鳥,你真了不起!也有孩子(白子陽)希望自己能和翠鳥一起去捕魚吃。我班幽默大王兼馬虎大王(春陽)說:"老師,我想提醒翠鳥吃魚時,別讓魚刺扎著了!
但這節(jié)課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學完課文后,應結(jié)合綜合訓練三中的學做資料卡片,讓學生從課文中提取整理信息制作資料卡。
《搭船的鳥》第二課時教學反思2
柏拉圖曾說:“我們必須尋找一些藝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開辟一條道路,使我們的年輕人由此而進,如入健康之鄉(xiāng);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藝術作品,隨處都是;使他們?nèi)缱猴L如沾化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之間受到熏陶,從童年時,就和優(yōu)美、理智融合為一。”而我認為教師也可成為那“藝術巨匠”,讓孩子們在課堂上與一切美善事物相遇、相知、相融,而語文課堂正是這樣一片讓孩子們與美相遇、打開孩子與自然生命連接、啟迪學生、提升能力的沃土。
《搭船的鳥》是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習作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留心觀察”,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作要求是“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課文以兒童的口吻,描寫了“我”在去鄉(xiāng)下的路上留心周圍事物并細致觀察,得以認識了一位可愛的新朋友——會“搭船”的翠鳥,充分說明了留心觀察的好處。本文搭船的主體是一只翠鳥,一個“搭”字,賦予翠鳥以人性和靈性,字里行間充滿了童真,讓讀者感悟到人和動物相處的融洽與和諧。
我執(zhí)教的是第二課時,設置了三個教學目標:
1、通過品讀描寫翠鳥的語句,緊扣關鍵詞句厘清作者的寫作思路,了解作者對“翠鳥”的'外形、動作所做的觀察,感受作者觀察的細致,初步體會留心觀察的好處。
2、能借助觀察記錄單學習作者觀察翠鳥的方法來觀察身邊的細致,記錄觀察所得,并掌握如何進行簡單的外形和動作描寫。
3、感受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美好境界,培養(yǎng)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積極情感。
與此同時,我設計的這堂課也秉承著學!芭d發(fā)教學”的理念,緊跟興發(fā)教學的步伐,將始于自然、立于禮、啟于智、成于樂較好地融入到了課堂。具體解析如下:
一、始于自然——打開學生自然生命
柏拉圖認為:“先入為主,早年接受的見解總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因此我們要特別注意,為了培養(yǎng)美德,兒童們最初聽到的應該是最優(yōu)美高尚的故事!薄笆加谧匀弧闭谴蜷_自然生命之通道,讓“自然生命之美”先入為主。讓孩子接近,回歸自然,讓兒童處于一個放松的狀態(tài)、自然的、敞開的狀態(tài),去感受自然生命的美好,無需教師師的灌輸,無需教師用語言贅述,輕柔和美的音樂與靈動的自然畫面就是最具感染力的。“一只小巧玲瓏、美麗敏捷的翠鳥于水波蕩漾、粉荷綻開的池塘中,一會靜靜站立于枯枝上,一會兒迅速沖入水中捕魚”,這樣的視頻畫面,配上輕柔舒緩的音樂,孩子們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粗⒆觽兡坎晦D(zhuǎn)睛,不時發(fā)出驚嘆聲,我感受到孩子們正將自身與自然界美好的生命——翠鳥建立起了聯(lián)系。這時,孩子們是興趣盎然、充滿好奇的,它們渴望進一步走進課文去接近翠鳥,這視頻大概也起到了效果。
二、立于禮、啟于智——啟迪學生理智生命
在語文教學中,“禮”我覺得就是方法的滲透;理智生命的啟發(fā)就是使學生思維處于一個積極的狀態(tài),讓有一定距離的自然生命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啟迪學生。而在我執(zhí)教的這堂課中有以下幾“禮”:
1、在“聚焦翠鳥,感受其外形之美”的部分,首先讓孩子們初步感知文本,說說對翠鳥的第一印象(這是一只_______的翠鳥。),讓自然生命與孩子的主觀感受建立起聯(lián)系,讓文本與學生進行對話;接著層層遞進,讓孩子們找“關鍵詞”來體會翠鳥外形之美,由模糊、整體的印象上升到了清晰、具體的印象,此時“美麗的翠鳥形象”已經(jīng)住在了孩子們心中,也從對翠鳥的“相遇”變成了“相知”。
2、在“體會作者內(nèi)心所想”這一部分,我采取了先讓孩子們將自置身于那飄蕩的船只上,帶孩子們走進情境,如果是自己置身其中會想些什么?發(fā)散孩子的思維,孩子們疑問重重。接著再讓孩子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與作者對話,這樣孩子們則能與作者達到共鳴。此時,孩子已不是孩子,大概成了雨后乘船觀察翠鳥的那位小朋友了吧!
3、在“聚焦翠鳥捕魚,體會細致觀察”部分,順勢而下,由疑而進,翠鳥到底在干什么呢?學生很快找到了答案,順水推舟,接著圈出動詞、品析動詞、關鍵詞和視頻體會翠鳥捕魚速度,這時孩子們對翠鳥的認識變得更加清晰了。
4、在指導朗讀方面,注重層次和方法,做到“讀有層次、讀有所悟、讀有所感”。在指導朗讀“翠鳥外形”部分,要求讀出美麗(感受自然生命之美)、讀出喜愛(與自然生命連接),學生通過“彩色”“翠綠”“藍色”等詞語感受翠鳥外形之美,一次比一次讀得好。在指導朗讀“作者內(nèi)心所想”部分,先讓學生提疑問,聚焦三連問指導讀出好奇;在指導朗讀“翠鳥捕魚”動作部分,聚焦關鍵詞——沖、飛、銜、站、吞,聚焦關鍵詞——沒一會兒、一下子,體會翠鳥捕魚之迅速,先讓孩子們自由讀,然后觀察老師讀(帶表情、動作、節(jié)奏有快有慢),最后孩子再次入情入境模仿讀,朗讀落到了實處。
5、遷移訓練方面,在學完“翠鳥外形”和“翠鳥捕魚”部分,我設計了口述孔雀外形的環(huán)節(jié)和描寫小狗開車動作的環(huán)節(jié),讓孩子細致觀察,落筆有方法,緊密與實際生活建立起聯(lián)系,進行遷移訓練,讓孩子學有所獲,授之以漁。
三、成于樂——提升學生文化生命
輕柔舒緩的音樂旋律,是讓孩子們在聽覺上產(chǎn)生一種美的感受,讓孩子們?nèi)硇牡靡苑潘桑シ乓唤M美麗的圖片(雨景圖、船夫搖櫓圖、美麗翠鳥圖、翠鳥捕魚圖)回到課文,由分到整,最后啟發(fā)性地提出讓孩子們學會留心觀察生活,去發(fā)現(xiàn)大自然、人世間無盡的美好,經(jīng)由師生對話去重建學生個體與自然、與事物的聯(lián)系,也使這節(jié)語文課有了一定的精神滲透和教育性。
每一堂課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總會存有一絲絲不足,最后環(huán)節(jié),對精神生命的托舉還不夠到位。教育教學中真的有太多的學問,學無止盡,常學常新,常教常新!芭d發(fā)教育”課堂不是將“始于自然、興于詩、立于禮、展于智、成于樂”這一理念看成是一個一個死板的模式,不是生搬硬套、流于形式地強塞進教學設計中,如何將“興發(fā)教育”“生命教育”落實到日常每一堂課中,這是我需要不斷思考和探索的。所謂“教學”,要不斷“學”才能知道如何“教”,永遠都抱著一顆“我是學生”的心去教學,想必定會“碩果累累”。
“教育就是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教學是需要用智慧去打造的,是需要用方法去裝扮的,是需要用知識和經(jīng)驗去豐富的,是需要用心去感悟去反思的。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以學習者的心態(tài)去面對,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勵志做一名學習型、智慧型、善于反思型、研究探索型、創(chuàng)新型教師!
【《搭船的鳥》第二課時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搭船的鳥教學反思01-15
《搭船的鳥》教學反思06-13
《搭船的鳥》教學反思11-04
搭船的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10-09
《搭船的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8-03
語文搭船的鳥教學反思01-27
《搭船的鳥》教學反思[優(yōu)選]07-07
搭船的鳥教學反思(熱門)02-20
[優(yōu)]《搭船的鳥》教學反思07-06
(必備)《搭船的鳥》教學反思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