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真菌》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真菌》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真菌》教案1
一、 教學目標
1、 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
2、 嘗試采用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3、 小組成員間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 究活動,體驗與人的合作與交流;
4、 認同嚴謹求實、持之以恒的科學態(tài)度。
二、 重點難點
重點:
1、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
2、探究活動“檢測不同環(huán)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難點:探究活動中小組成員要做好分工,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做好觀察記錄。
三、 課前準備
教師:
1、變質的牛奶、各種真菌(木耳、香菇、靈芝等)長霉的饅頭、面包,腐爛變質的水果;
2、實物投影儀;
3、培養(yǎng)菌落實物;
4、瓊脂、培養(yǎng)皿、燒杯、甜豆?jié){、酒精燈、吸管、三角架、無菌棉棒、鑷子、放大鏡。
學生:預習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
四、 課時分配
一課時
五、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引入新課
積極思考、踴躍提問
展示變質的牛奶,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認識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
仔細觀察,從實物中獲得有感性認識。
展示大型真菌及霉菌實物。
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
請兩個同學講解和演示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提問并解答。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探究解決問題。
區(qū)分細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的特點
觀察菌落實物、區(qū)分其分布的特點。閱讀教材。
將課前培養(yǎng)的菌落實物分發(fā)給各小組,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并及時點評并給予鼓勵。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圍
通過對實物、圖片的觀察總結出細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圍。
展示實物、圖片,引導學生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圍。
制定探究活動的方案
制定實施方案、交流活動的計劃及展示觀察記錄的表格
下課后半小時內將在各自環(huán)境中已接種的培養(yǎng)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桌上。
布置設計探究方案,提醒學生注意設計對照組。巡視和指導、參與設計,及時激勵。
每組發(fā)給兩套有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
《真菌》教案2
【教學目標】
1、嘗試利用酵母菌進行發(fā)酵作用,描述發(fā)酵作用的現(xiàn)象,推理總結發(fā)酵作用的實質;
2、 嘗試利用發(fā)酵作用制作食品,舉例說出發(fā)酵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舉例說出其他細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3、 說明食品的腐敗原因和運用食品保鮮的一般方法;
4、 舉例說明人類對其他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嘗試利用酵母菌進行發(fā)酵作用,描述發(fā)酵作用的現(xiàn)象,說明食品的腐敗原因和運用食品保鮮的一般方法。
2、難點:發(fā)酵作用的實質、舉例說明發(fā)酵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課前準備】
1、有關發(fā)酵實驗錯誤操作的視頻資料
2、適合飲料瓶口大小的打孔橡皮塞,插入玻璃導氣管;澄清石灰水
3、學生制作的發(fā)酵面團、米酒或其他發(fā)酵食品。
4、其他視頻資料和圖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教師:在學習本章前,同學們曾經進行了一次情感投票,大多數(shù)同學認為細菌和真菌對人類還是有很多用途的,那么大家可否推薦幾種細菌和真菌,讓我們把他們的名字公布在光榮榜上?
學生:踴躍提出各種細菌和真菌。
(二)主要教學過程:
教師:人類利用細菌和真菌做了很多事情。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先”,細菌真菌和食品的制作有很大關系。其中經常用到的是酵母菌。
學生:展示利用酵母菌發(fā)酵作用吹起的氣球。
教師:我看到大家的氣球都吹的很大呀,可是我的氣球怎么吹不起來呢?一定是有什么地方出錯誤了。幸好我把我的操作過程錄下來了,大家能幫助我找找錯誤嗎?
教師:(錄像)首先將酵母菌放在玻璃杯里,倒入暖水瓶里的開水。
學生: 如果倒開水,酵母菌就燙死了。
教師:同學們說的對。其實實驗到這里就是繼續(xù)做下去也沒有用了,但是后面的操作過程還有一些錯誤,讓我們繼續(xù)找一找吧。
。ㄤ浵瘢⿲⒅患恿怂慕湍妇谷腼嬃掀浚_始套氣球。
學生:沒放糖。
教師:對,酵母菌的發(fā)酵作用需要糖作為營養(yǎng)物質。讓我們繼續(xù)找錯誤:
。ㄤ浵瘢⿲嬃掀糠旁谑彝獾拇芭_上(時值北京的`冬天,冰還沒化呢)
學生:太冷了,凍冰了。
教師:對,發(fā)酵作用需要一定的溫度。所以老師的操作有三個錯誤,氣球肯定是吹不起來了。 大家有沒有想過,把你們的氣球吹起來的是什么氣體呢?
學生:(猜測)二氧化碳。
教師:我們能不能想辦法證明你的猜測呢?七年級時,我們曾經檢驗過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的。
學生:用石灰水。
教師:請一位同學用手捏緊飲料瓶,將飲料瓶中的氣體通過玻璃管引導出來,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學生:石灰水變渾濁了。
學生:瓶子里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教師:發(fā)酵作用需要活的酵母菌、適宜的溫度和營養(yǎng)物質,產生了二氧化碳,我們是不是能夠推論出發(fā)酵作用其實就是酵母菌的什么生理作用呢?
學生:呼吸作用。
教師:發(fā)酵作用除了產生二氧化碳,還產生了別的物質嗎?讓我們聞一聞。
學生:酒味。
教師:對。我們的飲料瓶是密封的,里面氧氣充足嗎?
學生:不充足。
教師:酵母菌在氧氣不充足的情況下,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我們利用它的這個特性釀酒。有同學實驗過嗎?
學生:展示自己釀制的米酒和果酒。
教師: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 ,酵母菌呼吸作用會產生什么呢?
學生:展示添加了酵母菌的面團和沒有酵母菌的面團。
教師:面團為什么鼓起一個個小泡泡?
學生:產生了二氧化碳。
教師:為什么摸起來和不加酵母菌的面團不一樣?
學生:產生了水。
教師:對。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酵母菌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和水。我們用它的這種特性來制作松軟的饅頭、面包、蛋糕和餅干等。
教師:想想家里的冰箱和櫥柜,里面還有哪些食品是細菌、真菌幫助我們制作的呢?
學生踴躍發(fā)言(教師配合出實物):酸奶、醋、醬油……
教師:我很喜歡吃的醬豆腐,也是由真菌幫助制造的。有人知道王致和醬豆腐的來歷嗎?
學生:清朝咸豐年間,有一個賣豆腐的叫王致和,家里很窮。這天他豆腐沒賣完,他就把剩下的豆腐放在壇子里,放了些鹽哪、花椒什么的,打算泡一泡再撈出來晾成豆腐干?墒呛髞碛惺鲁鲩T忘記了,等回家想起來,趕緊過去掀開壇子,一股臭氣撲了出來。王致和想,壞了,這么多東西全糟蹋了,這可賠大發(fā)了?伤稚岵坏萌恿,就伸手抓出了兩塊嘗了嘗。覺得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兒,還真好吃。他又把隔壁的幾位老街坊都請了過來一塊兒吃了起來,大伙兒都說味道不錯。王致和因做臭豆腐出了名,后來一傳十十傳百,連宮里的慈禧太后也愛吃。于是王致和豆腐店的門匾上頭就刻上了個龍頭,這表示這家的東西是皇家享用的貢品?墒谴褥笙"臭豆腐"這個名字太不雅,就給它起了個新名字叫"青方"。相對的,醬豆腐就被叫成"紅方"。
學生:我們去參觀過王致和腐乳廠,他們把一塊塊的豆腐坯子放在專門的接種室里,呆幾天后,豆腐坯子上就長滿了霉菌,這種霉菌是專門培養(yǎng)的毛霉,很干凈的。然后將長滿白毛的豆腐坯浸泡到醬汁里入味,醬汁也是多種細菌和霉菌發(fā)酵成的,醬汁的紅色也是一種專門的紅曲霉形成的。
教師:我們?yōu)槭裁匆尲毦驼婢鷰臀覀冎圃焓澄锬兀?/p>
學生:好吃!
教師:除了好吃以外,細菌和真菌可以改變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比如:牛奶是很有營養(yǎng)的,但是中國人有七成以上的成人喝牛奶反而不舒服,是因為中國人大多數(shù)都缺乏一種酶,所以消化不料牛奶里的乳糖。乳酸桿菌能夠把乳糖變成分子比較小的乳酸,營養(yǎng)價值不僅沒有降低,而且更容易消化。
教師:有時細菌、真菌也會幫倒忙。這個蘋果還能吃嗎?
學生:不能,爛掉了。
教師:防止食物腐爛的方法都有哪些?你能舉個例子嗎?
學生:放冰箱里——凍的肉和雞
學生:真空包裝——燒雞
學生:巴斯德消毒法——牛奶
學生:用鹽腌起來——咸菜
學生:干燥——脫水蔬菜……
教師:大家對細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保存中的作用都有了新的理解,那么細菌和真菌在我們日常生活里還有其他作用嗎?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討論好不好?
《真菌》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說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huán)中的作用。
2、列舉細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
3、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4、培養(yǎng)學生課前探究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交流表達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評價能力。
5、通過對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關系的認識,讓學生體驗從正反兩個方面辯證地看問題。
6、引導學生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huán)中的作用。
難點: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關系。
三、課前準備
教師:真菌引起農作物患病的標本;CAI課件。
學生:收集查閱有關資料,預習教材;課前探究“觀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爛”,采集的地衣。
四、課時分配
一課時
五、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第五章
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思考老師所提出的設問,立刻融入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氛圍之中。
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設問:假如沒有細菌和真菌生物圈會是什么狀況呢?
第一節(jié)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huán)
各小組展示探究“細菌、真菌使食品生霉、糜爛”的結果。爭相回答思考題,其他同學可補充。
觀看大屏幕。然后討論,并回答問題。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huán)中起分解者的作用。
細菌和真菌利用現(xiàn)成的有機物為食
請小組展示交流探究結果。
認真傾聽,給予肯定評價。演示CAI課件(展示細菌、真菌在物質循環(huán)中的.作用)。提問:1、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huán)中起什么作用?對回答給予鼓勵和提示。
2、細菌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引導思考:細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的關系是怎樣的?
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
與動植物共生
觀看大屏幕。對細菌和真菌給人體帶來的危害感到震驚。列舉自己生活中的有關實例。如扁桃體炎、腳癬等。積極思考,爭相回答。
學生列舉出利用細菌和真菌可生產出“抗生素”,而抗生西可以治療多種疾病。
觀察本地農作物患病的標本圖片。對真菌、細菌的危害作用感到震驚。認識農作物病害對農作物的影響。
列舉微生物農藥如春雷霉素、慶豐霉素等。
認同“以菌治蟲”的優(yōu)點。
觀看大屏幕:觀察地衣的生活環(huán)境和形態(tài),初步理解“共生”。
觀看大屏幕:觀察豆科植物根上的根瘤。理解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小組討論回答思考題,總結出生物固氮的優(yōu)點:環(huán)保、高效、節(jié)能、收益大等。
看書了解細菌與動物的共生
提問:了解維生素B、K對人體有何益處?
大屏幕展示細菌、真菌使人患病的圖片,提問:這與細菌、真菌的生活方式有關嗎?
引導思考:1、我們能否利用細菌和真菌治療疾。
2、怎樣才能預防和防止動物或人患?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抗生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3、細菌和真菌會給農作物帶來哪些危害?(請同學列舉)
提問?能否利用細菌和真菌來防治農業(yè)病蟲害?
指導學生閱讀“以菌治蟲”。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講解地衣和共生的概念。
講解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引導學思考“生物固氮”的優(yōu)點?
指導學生看書,了解細菌與動物的共生,提示維生純潔B/K對人體有何益處。引導學生思考有關細菌、真菌在其他方面的利用。
《真菌》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說出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青霉、曲霉的形態(tài)、顏色及新鮮蘑菇的形態(tài),提高觀察能力。
。2)通過觀察孢子印,運用觀察、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2)學會正確利用真菌,健康快樂生活。
【教學重點】
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
利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和霉菌,總結歸納真菌的結構特點。
【教學方法】
本節(jié)以觀察、討論法為主,輔以閱讀、講授等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培養(yǎng)皿中培養(yǎng)好的青霉,吸管,鑷子,顯微鏡,解剖針,放大鏡,酵母菌培養(yǎng)液,載玻片,蓋玻片,稀釋的碘液,吸水紙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師:我們在餐桌上會吃到芹菜等蔬菜,也會經?吹侥⒐、銀耳、木耳等,仔細對比它們的形態(tài),你想知道些什么信息呢?
生:可能會提出很多問題,如:蘑菇、銀耳、木耳是植物嗎?它們有根、莖、葉嗎?為什么它們不是綠色的?
師:蘑菇、木耳、銀耳和芹菜等蔬菜不一樣,它們沒有根、莖、葉,沒有葉綠素,不屬于植物,而是屬于真菌。那么真菌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真菌》。
二、新知導學
。ㄒ唬└鞣N各樣的真菌
師:真菌是多種多樣的。(圖片展示多種多樣的真菌)觀看圖片,哪些真菌是你認識的?
生:觀察圖片并指出自己所認識的真菌。
師:這些真菌有些是多細胞的,比如:猴頭菇、平菇、靈芝、冬蟲夏草、牛肝菌等;也有一些是單細胞的,比如酵母菌。有的是可以食用的,如蘑菇(平菇、猴頭菇)、牛肝菌等;有的是可以藥用的,如靈芝、冬蟲夏草等。這些真菌具有什么樣的結構呢?
。ǘ┱婢慕Y構
1.酵母菌的形態(tài)結構
師: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的真菌,我們平時所食用的面包、饅頭、奶酪等發(fā)面食品都離不開酵母菌。酵母菌的細胞結構有什么特點呢?讓我們一起來觀察酵母菌。請同學們參照教材的實驗步驟,完成實驗,并完成與實驗相關的練習。
生:完成實驗,并將結果相互交流
實驗:觀察酵母菌
目的:認識酵母菌的形態(tài)結構
材料用具:酵母菌培養(yǎng)液,載玻片,蓋玻片,稀釋的碘液,吸水紙
實驗步驟:
1.取一滴酵母菌培養(yǎng)液,滴在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用顯微鏡觀察。能看到一個個橢圓形的細胞,細胞中有明顯的液泡,這就是酵母菌。
2.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紙從另一側吸引,對酵母菌進行染色。在顯微鏡下能看到酵母菌細胞中染上顏色的細胞核和淀粉粒。有的細胞上長出大小不一的突起,這是酵母菌的芽體。
師:酵母作為一種真菌,它與細菌、植物細胞的結構是否相同呢?我們一起來比較觀察。(展示酵母菌圖片與細菌、植物細胞圖片)對比觀察:
。1)酵母菌由哪些結構構成?
。2)酵母菌和植物細胞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什么?
。3)酵母菌和細菌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什么?
生:(討論后回答)
。1)酵母菌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液泡和細胞核構成。
。2)與植物細胞相比,酵母菌沒有葉綠體。
。3)與細菌相比,酵母菌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
師:那你能推測出酵母菌的營養(yǎng)方式嗎?
生: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以現(xiàn)成的有機物生活,屬于異養(yǎng)生物。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成熟的酵母菌細胞會向外生出與自身相似的突起,這個突起就是芽體。當環(huán)境適宜的時候,芽體會逐漸長大,脫離母體,成為一個新的酵母菌個體。這樣的生殖方式叫做出芽生殖。如果環(huán)境不適宜,酵母菌就會進行孢子生殖。
2.霉菌的形態(tài)結構
師:霉菌也是一種真菌。很多霉菌對人類是有害的。到了夏天,我們經常會看到發(fā)霉的食物,(展示發(fā)霉的食物)這就是霉菌大量繁殖的結果。霉菌的形態(tài)結構又是什么樣的?讓我們來進行下面的實驗。請同學們按照教材中的步驟認真進行實驗,并完成相關練習。
生:進行實驗并將結論交流
實驗目的:認識霉菌的形態(tài)結構
材料用具:培養(yǎng)皿中培養(yǎng)好的青霉,吸管,鑷子,顯微鏡,解剖針,放大鏡
方法步驟:
1.從培養(yǎng)皿中取出一塊長有青霉的橘子皮,墊上白紙,用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到一條條直立生長的白色絨毛,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絲。其頂端長有成串的青綠色的孢子。
2.用解剖針挑取少許長有孢子的菌絲,制成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發(fā)現(xiàn)青霉顏色呈_青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成掃帚狀。
師:霉菌的菌絲都是一樣的嗎?(展示圖片并提出問題,仔細觀察圖片并結合教材相關內容討論下面的問題:圖中序號代表什么結構?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真菌?青霉的細胞中有葉綠體嗎?你能推測出它的營養(yǎng)方式嗎?
生:(到屏幕上指出并講解)在營養(yǎng)物質表面向上生長的,叫直立菌絲;深入到營養(yǎng)物質內部的,是營養(yǎng)菌絲。
師:你認為這些菌絲有什么作用呢?
生:營養(yǎng)菌絲深入到營養(yǎng)物質內部,吸收營養(yǎng)。
師:是的,霉菌的菌絲是由很多細胞首尾相連而成,屬于多細胞真菌,這一點是和酵母菌不同的。霉菌的結構和酵母菌相似,也沒有葉綠體,要靠吸取現(xiàn)成的有機物來生存,屬于異養(yǎng)生物。我們已經知道酵母菌主要通過出芽生殖,那么霉菌的生殖方式又是什么呢?
生:孢子生殖
師:非常正確。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青霉掃帚狀的分支末端有成串的綠色孢子,青霉就是通過這些孢子來繁殖后代的。夏天,發(fā)霉的面包也會發(fā)霉,這種霉菌叫做曲霉。曲霉氣生菌絲的頂端膨大成球狀,表面呈輻射狀的著生著球形的孢子,曲霉就是用這些球形的孢子來繁殖的?梢,霉菌都是通過孢子來繁殖后代的。
3.蘑菇的形態(tài)結構
師:蘑菇是一種大型真菌,營養(yǎng)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我們在哪里可以采到蘑菇呢?這說明了什么?
生: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濕的樹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這說明細菌適于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huán)境中。
師:蘑菇由哪些結構構成?認真觀察蘑菇的相關圖片并閱讀文字,并回答下列問題。(出示蘑菇圖片)
。1)指出各部分結構的名稱。
。2)蘑菇的菌體由菌絲構成,是多細胞的真菌?康叵戮z吸收外界的水分和有機物;不含葉綠素,屬于異養(yǎng)生物。
師:蘑菇又是如何進行生殖的?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78內容,試著描述制作孢子印的步驟。生:(閱讀教材內容并回答)1.選取較大的新鮮蘑菇,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將菌蓋從菌柄上取下來。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紙或玻璃板上,扣上培養(yǎng)皿或玻璃杯。
師:第二天,拿開培養(yǎng)皿(或玻璃杯)和菌蓋,可以看到在白紙(或玻璃板)制作好的孢子印了。(展示孢子印圖片)仔細觀察,白紙上留下的孢子印是與菌褶排列一致的?排列形狀呈放射狀?
生:討論后將填空補充完整。
師:觀察孢子的大小和顏色,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你認為孢子和蘑菇的繁殖有什么關系?
生:孢子很小,呈褐色。蘑菇依靠孢子進行繁殖。孢子成熟后會散落下來,落到適宜的地方就會萌發(fā)出菌絲。
師:我們一起來欣賞幾幅用孢子印制作的圖畫。(展示圖片)很漂亮是不是?相信你也可以制作出更漂亮的圖畫。請同學們回家之后自己制作孢子印圖畫,用手機拍下照片,并發(fā)到班級群里與大家分享。我們比一比誰的更漂亮!
拓展延伸:
蘑菇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但是很多蘑菇是有毒的。比如(展示圖片):蛤蟆菌、毒紅菇、花褶傘等。怎樣鑒定蘑菇是不是有毒呢?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辨別:1.顏色鮮艷,不生蟲蛆;2.菌蓋頂部有黏液或瘤狀突起;3.受傷后變色,有腥、臭、辣、苦等氣味;4.菌柄上有菌環(huán)。因此,對于從野外采回來的蘑菇,一定要仔細辨別,千萬不要隨意食用!
(三)真菌的生殖
師:回憶酵母菌、蘑菇和霉菌的生殖,你能總結出真菌的生殖方式嗎?
生:(觀看圖片并總結)大多數(shù)真菌用孢子繁殖后代,酵母菌除了用孢子繁殖,也可以出芽生殖。
。ㄋ模┍容^細菌和真菌
細菌和真菌與我們人類的關系都非常密切,它們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特征有哪些異同呢?請同學們小組討論,并完成表格中的內容。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酵母菌、霉菌和蘑菇,它們都屬于真菌。對于真菌,你有哪些收獲呢?(出示酵母菌、霉菌、蘑菇圖片)你能把你今天的收獲跟大家交流一下嗎?
生:說出自己本節(jié)課的收獲,共同總結真菌的特征。
三、精華提煉
真菌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有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不含葉綠素,異養(yǎng)生活,多為孢子生殖。
四、典型試題
1.細菌與真菌在結構上的共同點是(D)
A.都是多細胞生物
B.都有細胞核
C.都是分裂生殖
D.細胞內沒有葉綠體
2.下列敘述中,不屬于真菌特征的是(D)
A.細胞的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質、細胞膜和成形的細胞核
B.真菌中的蘑菇和霉菌是多細胞的,酵母菌是單細胞的
C.真菌產生的孢子在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能發(fā)育成一個新個體
D.真菌形成的芽孢是它的休眠體,對不良環(huán)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板書設計】
酵母菌:單細胞有細胞核無葉綠體異養(yǎng)出芽生殖
霉菌:多細胞有細胞核由菌絲構成無葉綠體異養(yǎng)孢子生殖
蘑菇:多細胞有細胞核由菌絲構成無葉綠體異養(yǎng)孢子生殖
真菌特征:單細胞或多細胞,有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不含葉綠素,異養(yǎng)生活;多為孢子繁殖。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由學生所熟知的實際生活導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jié)課,分別對酵母菌、霉菌、蘑菇等常見真菌進行了觀察探究,通過對比歸納,總結出真菌的特征,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酵母菌的各部分結構在顯微鏡下并不能全部看清,對青霉和曲霉的菌絲的觀察也有一定難度。結合多媒體課件及探究實驗,不但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xiàn),使知識更加明確,而且課堂氣氛明顯比在教室上課活躍。這是計算機與課程整合的優(yōu)勢,用鮮活的視頻錄像及直觀的圖片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也避免了老師“填鴨式”的滿堂灌。師生的互動性較高。
《真菌》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核心素養(yǎng)
通過學習細菌和真菌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學以致用、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嘗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的擔當和能力,建議基于生物學認識的社會責任感。
2、學習目標
2、1知識目標
、倭私饧毦驼婢谑称分谱髦械膽茫
、谡莆罩谱黟z頭、酸奶、泡菜、米酒、豆腐乳的相關概念原理。
2、3能力目標
①將知識應用于生活,練習制作蛋糕、饅頭、酸奶、泡菜、米酒、豆腐乳,提高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②通過觀察、探究、收集資料等活動,培養(yǎng)探究學習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以及交流能力。
2、3情感目標
、偻ㄟ^小組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趯W會欣賞別人的勞動成果,感受勞動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
③通過美食爭霸賽,激發(fā)公平競爭的意識。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①了解細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應用;②掌握制作饅頭、酸奶、泡菜、米酒、豆腐乳的相關概念原理。
。2)難點①將知識應用于生活,練習制作蛋糕、饅頭、酸奶、泡菜、米酒、豆腐乳。
二、教學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是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五節(jié)的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極為密切。本節(jié)的知識點包括以下四點:一: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制作;二: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三:細菌、真菌與人類防治疾病的關系;四:細菌在環(huán)境保護中的作用。本節(jié)知識結構并不復雜,但是從生物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角度看,內容和形式不容忽視,因為它為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體驗生物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機會。同時《舌尖上的中國》正在熱播,本節(jié)內容所涉及到的發(fā)酵美食不僅涉及了中華民族淵源流長的美食文化,同時也融合了學生在親自動手制作美食過程中所體驗到的酸甜苦辣,因此,本人大膽創(chuàng)新,將本節(jié)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的課題定為《舌尖上的課堂》,學習“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制作”,這樣的設計不論內容還是形式都讓學生覺得新穎,激發(fā)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好奇心,動手實踐制作發(fā)酵食品的熱情。本課時內容也為學生后續(xù)探究第二課時的內容“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細菌、真菌和疾病防治”、“細菌與環(huán)境保護”打下基礎,激發(fā)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
2、學情分析
初二的學生精力充沛,朝氣蓬勃,求知欲強,思維活躍,喜歡動手實踐。通過初中一年多的學習,他們基本熟悉了新課程生物學科的學習方式,并初步具備搜集與處理信息、合作與競爭、表達與交流、獨立自主地進行科學實驗等探究活動的能力。他們需要一個能夠展示自我的舞臺,品嘗成功的喜悅,并愿意為之而努力。教師根據(jù)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將學生分成各個課題小組,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動手實踐,并要求他們在課堂上將成果以“學術交流”和“美食爭霸賽”的形式進行展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3、設計理念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將學到的生物知識及技術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意識。因此本節(jié)課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要對教材進行大膽的處理,力求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空間以及學習資源的限制,課前鼓勵學生利用網(wǎng)絡、向父母老師請教等途徑收集各種食品的制作方法,豐富課堂教學資源。并鼓勵學生深入生活,親自動手實踐,“做中學”,對學習的知識進行拓展和深化,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課堂教學中以“學術交流”的方式和“美食爭霸賽”的形式進行展示交流,互相品嘗和評價,增強了學生獨立完成探究活動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時達到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目的。
三、教學設計
。ㄒ唬┱n前設計
查看《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預習任務,初步了解學生本課課前預習任務的完成情況、預習檢測作答情況及學生學習問題反饋情況。
課前5分鐘針對學生預習情況進行總結展示和解答。
。ǘ┱n堂設計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將學生分成5個小組,分別布置每個小組的課題,要求學生以分配的課題為目標,分別用照片記錄相關食品的制作花絮;
制作多媒體課件、協(xié)助每個課題組的學生準備相關的實踐材料并給予必要的指導。
2、學生準備:第一小組的同學準備發(fā)酵實驗,每天觀察并記錄氣球的變化。同時各小組自學“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制作”的相關理論知識,以小組為單位,通過上網(wǎng)或向家人咨詢制作本小組的發(fā)酵食品的方法,并利用周末回家制作相應的發(fā)酵食品,請家人品嘗,提出改進建議。
3、讓部分有經驗的同學擔當小老師,指導同組其他同學利用課余時間在實驗室親自體驗饅頭、蛋糕、泡菜、酸奶、甜米酒、豆腐乳的制作過程。拍攝記錄制作花絮,制作多媒體課件。
4、準備美食品鑒相關用具。從食堂借來餐盤,購買一次性紙杯等,各小組課前分好自制的發(fā)酵食品,以制作同種食品的同學為小組圍坐一起,互相品嘗各個小組辛勤勞動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悅。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饅頭制作花絮,營造學習氛圍
首先,教師以學生制作饅頭時記錄下來的一組活動照片導入課題,讓學生重新體驗當時的愉快心情,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接著教師提出問題:饅頭為什么會膨大松軟?
【活動】小魔術表演
第一小組的學生代表表演小魔術———“酵母的發(fā)酵實驗”:介紹本小組每天記錄
的氣球的變化情況并展示相關的照片,然后在兩個錐形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再把從發(fā)酵瓶上拿出來的氣球伸入到錐形瓶的軟管中。其他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思考并回答相關的問題:
1、你能用相關知識解釋這種現(xiàn)象嗎?
2、氣球中的二氧化碳是怎么來的?
3、請幾位同學聞瓶中的氣味是什么氣味?這種物質是怎么產生的?通過生生互動積極調動學習興趣,總結得出白糖和酵母菌在無氧狀態(tài)下產生了二氧化碳和酒精,從而完成了“發(fā)酵原理”的學習。成就感和自豪感。
【講授】美食大擂臺,明確比賽規(guī)則
教師引導,主持美食大擂臺,“美食爭霸賽”,講述比賽的規(guī)則:每個小組分別介紹本組課前制作的發(fā)酵食品,包括所應用的原理以及制作過程,展示制作花絮。同時設計并現(xiàn)場表演一個簡短的廣告,將本組的美食推銷出去。
【活動】美食品鑒,感受成功的喜悅
在各個小組分別介紹之前,同學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品嘗美食,此時教師組織一個十分鐘的美食品鑒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生活情境中品嘗各組制作的發(fā)酵食品,體驗成功的喜悅,活躍了課堂與生活的距離,同時也為接下來各組的介紹奠定情感基礎。
【活動】美食爭霸賽
第一小組的學生代表展示并介紹本組制作的發(fā)酵食品———紫薯玫瑰花饅頭和小蛋糕。介紹其原理并展示具體的制作花絮,最后表演廣告,推銷本組的美食。
第二、三、四、五小組代表依次展示并介紹各組制作的發(fā)酵食品———酸奶、豆腐乳、泡菜、米酒。介紹其原理并展示具體的制作花絮,分別表演廣告,推銷本組的美食。在各個小組代表介紹之后,教師適時地進行小結和引導,并對各個小組提出的疑問進行解答。
【活動】“美食王”誕生
在各個小組都完成介紹后,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評價,投票選出“美食王”、并頒發(fā)獎狀和獎品,同時點評和表揚學生在此過程中的優(yōu)秀表現(xiàn),并根據(jù)各小組學生參與程度及表現(xiàn)度按比例計入期末開放式考評成績。
【講授】交流心得體會,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在美食制作過程中的心得和體會,讓學生體驗其中的艱辛,學1 / 6
會感恩父母和老師,升華情感教育。教師小結,結束本節(jié)。
【檢測反饋】
展示名師訓練試題內容,組織學生進行互動學習卡答題,通過即時反饋的答題結果選學生進行作答分析或者教師進行補充講解。
“隨堂訓練欄目——名師訓練——課堂反饋——《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更多課堂檢測試卷:
“隨堂訓練—優(yōu)教訓練”欄目:“課中—課堂訓練A——《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或“課中—課堂訓練B——《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課后作業(yè)】
1、完成“課后—基礎鞏固——《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課后—拔高提升——《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半S堂訓練欄目——優(yōu)教訓練”下。
2、完成下一節(jié)課《病毒》預習任務和預習活動。“課前預習 ——名師預習”下。
《真菌》教案6
一、 教學目標
1、 舉例說出發(fā)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的應用。
2、 說明食品腐敗的原因,運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 舉例說出細菌和真菌與人類防治疾病的關系。
4、 說明細菌在環(huán)境保護中的作用。
5、 通過觀察、探究、收集資料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探 究學習的合作交往的能力。
6、 利用所學知識,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出謀劃策,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
二、 重點和難點
重點:舉例說出細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物保存和環(huán)保等方面的作用,說明細菌和真菌與人類有著密切關系。
難點:利用發(fā)酵技術制作食品的原理。
三、 課前準備
教師:自制課件示發(fā)酵作用的原理(細菌和真菌促進淀粉的分解);日常生活中的發(fā)酵食品(啤酒、豆豉、面包、饅頭等)。
學生:觀察發(fā)酵現(xiàn)象;探究食物保鮮方法;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及原理;調查了解本地區(qū)人們在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方面的有關資料。
四、 課時分配
兩課時
五、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互相討論,積極發(fā)言,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提問:細菌和真菌能夠危害動植物和人的健康,使食品腐敗變質,它污的存在對人類有沒有益處呢?
講授新課
第二節(jié)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肯定同學們的'回答,引出新課內容。
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制作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各小組展示課前做的觀察實驗,并介紹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瓶中的液體不斷有氣泡冒出,使癟的氣球脹大。
提問:為什么會有氣泡冒出呢?
仔細觀看,認真分析,得出結論。
閱讀教材,結合生活經驗,討論思考題。
請同學們展示課前做的觀察實驗。提問:你們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提示學生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就是發(fā)酵。你能解釋這一過程嗎?演示課件:示酵母菌把葡萄糖轉化為酒精并產生二氧化碳。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
甜酒品嘗會
同學們互相品嘗、交流經驗,互相說制作的過程,感受成功的喜悅。
出示掰開的面包、饅頭很松軟。這些小孔就是二氧化碳形成的,可我們?yōu)槭裁礇]有吃到酒味呢?請思考課本第一題 。
肯定學生的回答,及時補充。
品嘗、評價、鼓勵。
第二課時
細菌、真菌與食品保存
展示實驗結果
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各小組積極討論,互相補充歸納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以及注意事項。
了解防腐劑的使用及危害。
列舉本地區(qū)人們保存食品的一些方法,如腌制品、感菜等,進一步思考 :怎樣保存更有利于健康?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請各小組展示“探究食物保鮮法”的實驗結果。對學生進行鼓勵,作出評價。
提問:1、食品腐敗的原因是什么?2、采用哪些方法能保鮮食品?
指導同學觀察課本“觀察與思考”。結合已做好的探究實驗和調查資料,討論思考 :1、圖中有幾種保存食品的方法?2、說出不同的方法依據(jù)什么原理?3、你還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食品腐。酷槍Ρ镜貐^(qū)飲食習慣,引導同學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細菌、真菌與疾病防治
認真閱讀,小組討論。
認同選擇正確的用藥方式。
關注轉基因技術在藥品生產上的應用。
正確認識科學研究與技術進步的社會價值。
指導閱讀課本76頁“抗生素今百昔”。請同學討論課本75頁練習第2題 。指導學生代科學技術在醫(yī)藥方面的應用。向學生滲透STS教育。
細菌和環(huán)境保護
認真閱讀,理解細菌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作用。各小組交流調查的本市有關生活污水和工業(yè)廢水排放情況及垃圾處理情況。積極思考,紛紛獻計獻策。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
提示利用所學知識為家鄉(xiāng)的建設和發(fā)展出謀劃策。
鼓勵、支持學生的行為。
《真菌》教案7
知識目標: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重點)
2、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知道真菌與人類息息相關。
能力目標:
1、制作及觀察酵母菌、青霉、黑根霉臨時裝片。(難點)
2、嘗試繪制酵母菌的形態(tài)結構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和合作精神。
2、通過真菌的學習體驗從正反兩方面辯證地看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的營養(yǎng)和繁殖方式。
2.難點: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的營養(yǎng)和繁方殖式。
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利用圖片視頻及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邊觀察邊質疑,逐步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tài)、結構、生殖方式,并區(qū)分青霉和曲霉,使學生對酵母菌和霉菌有一個確切的認識;通過實例引導學生客觀理解真菌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境導入
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撕芏喽Y物,其中一件是“一物生來像小傘,林中樹下把家安,小傘撐開收不攏,做湯做菜味道鮮!辈乱徊率鞘裁? 生:蘑菇
師:呈現(xiàn)蘑菇實物。 問:蘑菇屬于哪類生物? 生1:植物 生2:菌類
進一步引導:蘑菇能進行光合作用嗎?為什么? 生:不能,因為體內沒有葉綠體
師:所以蘑菇不能屬于植物,那么它屬于細菌還是真菌?為什么? 生:真菌,因為細菌都是單細胞個體,我們用眼是看不到的。 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走進真菌世界,認識真菌這類生物。
二、探究新知
真菌的種類很多,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種類約有12萬種,我國大約有4萬種。有個體微小的單細胞個體,也有個體較大的多細胞個體,還有一些結構較為復雜的大型真菌。
師:今天中午我們就來一個真菌大聚會。
。ㄒ唬、真菌的形態(tài)結構
1、酵母菌
生:長毛了, 發(fā)霉了 師:這些毛我們稱它什么? 生:霉菌
師:霉菌長什么樣?下面你可以仔細觀察你桌上的'霉菌。 分組實驗2:觀察青霉、黑曲霉
師:出示實驗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驟 生:檢查自己的材料用具后按照方法步驟操作 師:巡視指導
問: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鏡。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有什么疑問? 生:橘子上的霉菌是綠色,面包上的霉菌是黑色。 師:長在橘子上的是青霉,長在面包上的是黑根霉。 生:霉菌下面是白色, 它是一絲一絲的
師:生物學上叫它菌絲,也就是說霉菌是由菌絲構成的。 生:上面有很多小點點,小點點是什么? 師:小點點與生殖有關,你猜是什么呢? 生:孢子
師:你看到的青霉是綠色,其實就是因為它的孢子是綠色的,黑根霉是黑色的,也是因為它的孢子是黑色的。 師:還有什么疑問? 生:菌絲里面是什么樣? 生:孢子是什么樣的? 生:青霉和黑根霉有什么區(qū)別?。
師:展示顯微鏡下的青霉、黑根霉的孢子排列圖片,學生區(qū)分。
師:青霉、黑根霉都是絲狀真菌,菌絲內不含色素,是無色的,霉菌的顏色
是由孢子囊中孢子的顏色決定的。
討論:霉菌與酵母菌的形態(tài)結構有什么區(qū)別?
生:酵母菌是橢圓形的單細胞個體,霉菌由許多細胞連接起來的菌絲構成,霉菌的直立菌絲頂端有孢子囊。
3、大型真菌
師:你吃過或者聽說過哪些蘑菇? 生:介紹自己吃過的蘑菇 師:你知道蘑菇的各部分名稱嗎? 生:對照圖2.3—13識記
師:蘑菇,被稱為21世紀的健康食品,富含維生素和氨基酸,同學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應該多吃點,有利于大家的生長發(fā)育。 過渡: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食用呢? 生:毒蘑菇不能食用
師點擊圖片:這是一些毒蘑菇。專家建議,不熟悉的野生蘑菇最好不要采摘食用,小心中毒。
哪位同學來說說我們當?shù)氐氖秤镁心男?師出示各種大型真菌:大家看你認識這些真菌嗎? 生介紹自己認識的各種真菌:木耳、香菇、銀耳、金針菇、平菇
。ǘ、真菌的生命活動
師:酵母菌能發(fā)面、釀酒,那你能不能推測出它的營養(yǎng)方式? 生:腐生
師:酵母菌在條件適宜時進行
生殖?在環(huán)境營養(yǎng)缺乏時進行
生:在條件適宜時進行出芽生殖,在環(huán)境營養(yǎng)缺乏時進行孢子生殖。 師:霉菌靠什么生活呢? 生:分解橘子、面包里的有機物。 師:它們的營養(yǎng)方式是? 生: 腐生
師:你知道蘑菇的培植過程嗎? 生:交流
師:同學們根據(jù)蘑菇的生活環(huán)境,你能不能推測出蘑菇的營養(yǎng)方式? 生:它靠現(xiàn)成的有機物生活,應該屬于腐生。
師:霉菌和蘑菇依靠蔓延到營養(yǎng)物質內部的菌絲吸收有機物。 問:我們吃的蘑菇大多是種植的還是野生的? 生:種植的
師:那種蘑菇是種種子嗎? 生:種孢子
師:孢子是什么樣的呢?你見過嗎? 生:沒見過,太小了
師:我們可以通過制作蘑菇的孢子印來認識它們, 這是課前老師和部分同學制作的幾個孢子印(出示孢子印),想做一個嗎?課下向小組長請教就會了。
設計意圖:通過制作孢子印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加深記憶,培養(yǎng)學生課下動手能力。 師:我們今天探究的這三種真菌:酵母菌、霉菌、蘑菇,它們有沒有共同的特點? 生:有
師:哪些共同特點? 生:交流
師補充:有的真菌在其他生物體上營寄生生活,如我們皮膚上的癬就是由真菌引起的。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歸納的就是真菌的特征。 點擊屏幕出現(xiàn)真菌的特征:
細胞的結構基本相似,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它們主要營腐生生活,有的寄生;大多靠孢子繁殖。
生: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而其它都有成形的細胞核。
師:和細菌的最主要區(qū)別是,植物、動物、真菌細胞中有明顯的細胞核,有核膜將細胞核與細胞質分開,由這種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真核生物。動物、植物和真菌都屬于真核生物。
小結:真菌多數(shù)對人類有益,也有的有害。
延伸:師:真菌和細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探究。
四、小結鞏固
1、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本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
。ㄕn件展示小結內容)酵母菌是單細胞的個體,霉菌、蘑菇是多細胞個體,但細胞的結構基本相似,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它們主要營腐生生活,有的寄生;大多靠孢子繁殖;多數(shù)對人類有益,也有的有害。
2、關于本節(jié)課的內容大家還有什么問題?提出來我們一起討論。
生: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問題,討論、交流。
五、課堂達標:
六、板書設計:
一、真菌的種類
二、真菌的形態(tài)結構
三、真菌的繁殖
《真菌》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識菌落的外觀形態(tài),辨別被細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過學生介紹,分析培養(yǎng)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操作過程,嘗試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
3、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實驗結果,歸納適宜細菌真菌生存的環(huán)境條件;
4、根據(jù)所學知識,對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預測,并闡述自己的論據(jù),培養(yǎng)相關的科學素養(yǎng);
5、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學現(xiàn)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開拓創(chuàng)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細菌和真菌的培養(yǎng)的實驗操作過程、設計探究細菌和真菌分布的實驗方案,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2、難點:利用事實說明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課前準備
1、變質的水果等食物、發(fā)霉的食物、感染細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長有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養(yǎng)基或斜面培養(yǎng)基實物
3、空白培養(yǎng)基以及配置培養(yǎng)基所需要的藥品;
4、放大鏡
5、有條件的可配備實物投影儀
6、有條件的可組織學生興趣小組,進行配置培養(yǎng)基和培養(yǎng)菌落的實驗
教學設計
本節(jié)教學分為兩課時。
課時一: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導入: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細菌和真菌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導學生產生興趣,提供實物細菌和真菌的培養(yǎng)過程興趣小組同學介紹配置培養(yǎng)基和接種、培養(yǎng)細菌的過程引導學生分析培養(yǎng)基成分,總結歸納實驗操作的要點我們的周圍有細菌和真菌嗎?如果有,它們喜歡呆在哪里?觀察生活中的細菌和真菌,討論設計探究活動方案,課后實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實物,引導學生產生興趣;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課時二: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導入: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中,哪里細菌、真菌比較多?學生展示探究實驗結果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分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歸納和總結利用現(xiàn)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利用現(xiàn)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并闡述自己的理由提供實驗方案和結果,組織學生辯論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
教師: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里,存在很多細菌,可誰也沒有真正看見過。為什么呢?
學生回答:它們太小了,要用顯微鏡看。
教師:在我們的生物小組里,同學們卻用肉眼觀察到了細菌的生長。他們是怎么看到的呢?請生物小組的同學介紹一下:
主要教學過程:
學生:首先,我們看到的不是細菌,是細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們先制作了培養(yǎng)基。我們把牛肉膏、蛋白胨、鹽、瓊脂和水加熱混合。
教師:對不起,打斷一下。哪位同學能分析一下,培養(yǎng)基里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學生:牛肉膏應該是營養(yǎng)物質。
教師:還有什么成分屬于營養(yǎng)物質嗎?
學生:蛋白胨、鹽。
有的同學提出瓊脂,在同學中引起了爭議。經過閱讀課本和興趣小組同學的說明獲得了答案。
學生:瓊脂是凝固劑。
學生繼續(xù)匯報:配置好培養(yǎng)基后必須高溫滅菌,否則細菌就長得到處都是了。滅菌后趁熱分裝在培養(yǎng)皿和試管中,試管和培養(yǎng)皿也要滅菌。等培養(yǎng)基凝固后,我們將其暴露在空氣里,細菌就落到培養(yǎng)基上,這是接種。然后將接種后的培養(yǎng)基放到溫暖的培養(yǎng)箱里培養(yǎng),細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個個菌落。
教師:為大家展示學生們培養(yǎng)的細菌和真菌菌落,請同學們觀察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學生:有的光滑,有的長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綠色、黑色、米色、黃色等。
教師:根據(jù)課本中的描述,你能從菌落形態(tài)、大小和顏色區(qū)分出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嗎?
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指認細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們周圍,那些地方細菌真菌比較多呢?各個小組可以根據(jù)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限時5分鐘,小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學們投票選出最感興趣的選題,中選的小組將從老師這里領取兩個配置好的培養(yǎng)基,繼續(xù)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
學生:討論實驗方案,展示自己的設計思路,投票評選最有科學性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方案。
教師:雖然這一次我們只有三個小組獲得了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但其他同學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現(xiàn)成的材料來培養(yǎng)細菌和真菌。下節(jié)課希望大家都能參與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
課時2:
教師:上節(jié)課后同學們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
案分別進行了實驗,下面就請同學們將實驗的`結果展示給大家看看,并進行簡短匯報。
學生:我們比較了廁所和食堂空氣里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yǎng)基,一個放在廁所中央的地面上,一個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yǎng)箱里培養(yǎng)。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通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廁所里接種的培養(yǎng)基中,菌落數(shù)目明顯高于食堂中的,說明廁所里的細菌比食堂里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廁所中人的糞便含有很多細菌,而且打掃的程度沒有食堂里好。食堂經常用洗滌劑進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細菌就比較少。
教師: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細菌的攜帶者,清潔劑和消毒劑都可以減少細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雖然在廁所里接種的培養(yǎng)基中,菌落數(shù)目明顯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計算霉菌的菌落數(shù),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顯高于廁所中的。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食堂里吃的多。營養(yǎng)多。
教師:可見,對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營養(yǎng)物質。
學生:我們比較了教室和操場的空氣里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yǎng)基,一個放在教室中央的課桌上,一個放在操場看臺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yǎng)箱里培養(yǎng)。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通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教室里接種的培養(yǎng)基中,菌落數(shù)目高于操場上的,說明教室里的細菌比操場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教室通風情況比較差,所以細菌比較多。
。▽W生繼續(xù)比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細菌和真菌;濕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細菌真菌等,總結出:營養(yǎng)、潮濕、溫暖、人類和動物的活動等條件有利于細菌真菌的分布;通風、洗滌劑、消毒劑、紫外線會減少細菌真菌的分布。)
教師:這是同學們設計的另一組實驗,他們比較了學校中心花壇和學校門口大馬路邊的空氣里的細菌。實驗方案和同學們的一樣:他們準備了兩個同樣的培養(yǎng)基,一個放在中心花園的草坪上,一個放在馬路邊上,打開蓋三分鐘后,蓋上蓋放在培養(yǎng)箱里培養(yǎng)。請同學們預測一下哪個的菌落多?為什么?
(同學們各抒己見,激烈辯論)
學生:馬路邊多:那里塵土飛揚,還有汽車尾氣。
學生:中心花壇多,那里潮濕、很多落葉作為營養(yǎng)。
學生:馬路邊更通風細菌少。
學生:紫外線強烈,細菌不容易生長。
學生:汽車尾氣是污染,對細菌的生長更不利。
學生:馬路邊人來人往,細菌多。
學生:中心花園還有很多蚯蚓、蟲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細菌,都會散播到空氣中。
教師:經過學生討論,大多數(shù)同學認為中心花園里細菌比較多。是不是這樣呢?請小組的同學展示他們的實驗結果。
學生:(通過投影儀展示)我們可以看到:中心花園和馬路邊的細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剛才其他同學展示的都多。兩者比較起來,中心花園的細菌真菌還是明顯比馬路邊多。理由大家都已經說了。
教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好,還有很多同學自己在家里利用簡單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實驗,下面請這些同學也來展示一下他們的成果。
學生:展示自己用果凍、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實驗。
教師:同學們愛好鉆研的科學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yōu)樗麄児恼啤?/p>
教學反思
在進行新課標的教學實踐中,班額過大一直是困擾教學實踐的難題。課堂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混水摸魚;課堂展示過程中,有的學生不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課堂時間有限,無法展示所有學生的設計。針對這樣的情況,在這次討論設計探究實驗方案的時候,我就采取了競爭答辯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個小組進行比賽,最先書寫完成完整的探究計劃的4個小組可以參與競爭答辯;然后要求全班同學從在參與競爭的4個小組中,投票選擇2個設計科學、創(chuàng)意新穎的方案。這三個小組將獲得教師提供的培養(yǎng)基。這樣,小組為了盡快完成設計方案必須積極參與,分工合作;同學們?yōu)榱藚⑴c評選必須專心傾聽。這樣就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還培養(yǎng)了大家的競爭意識。為了獲得最有創(chuàng)意的方案,大家開動腦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設計方案的品質。無須擔心沒有獲勝的其他小組喪失了學習的機會,一方面大家可以輪流參與,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簡單材料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對于自己進行實驗的同學,可在記分等方面給以各種形式的表揚。這才是真正的主動學習。
在實驗結果展示過程中,以辯論的形式預測實驗結果,是課堂的一個高潮。這個亮點不是我事先設計的,而是學生在課堂中自然而然發(fā)生的。"學校的中心花園和馬路邊"這個課題也是學生提出來的。這個課題選擇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覺認為馬路邊很"臟",但通過闡述理由,很多同學認識到花園的條件更適宜細菌和真菌的存活。這種通過自己的知識預測事件發(fā)展,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素養(yǎng),而通過辯論的形式,讓更多的學生樂于參與,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好方法。
《真菌》教案9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jié)內容主要涉及的是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有益的方面,即人類利用細菌和真菌制作發(fā)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細菌和真菌來保存食品等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極為密切,它使學生知道了我們平時吃的很多東西以及它們的保存方法,都是由于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在本章第一節(jié)已經學習了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但接觸的都是它們對人類有害的一面,因此,學生不僅對本節(jié)課內容感到新穎、好奇,而且對制作發(fā)酵食品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本節(jié)雖然知識結構并不復雜,但從科學技術與生活實際的角度看,內容和形式不容忽視,因為它為提高同學的實踐能力、體驗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機會。
本課時主要學習兩方面的內容:其一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制作,包括演示發(fā)酵實驗、制作甜酒、制作泡菜、制作酸奶。其二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
2、學生情況
本節(jié)課的教學班級為初二5班,屬于初二年級的'中等班,在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方面有點欠缺,課外知識也不夠豐富。但是,學生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探究問題的興趣,能夠和老師配合,可以通過師生互助,不斷的在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細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品保存方面的作用。
難點:甜酒和泡菜的制作原理,生活中不同食品保存方法的選擇。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舉例并嘗試發(fā)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 說明食品腐敗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標
。1) 通過做發(fā)酵實驗和嘗試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2) 通過小組探究、收集資料、匯報探究結果等活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 通過學習和應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
。1) 通過實踐活動,體驗知識與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
。2) 通過小組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三、教學設計指導思想
本節(jié)課從"老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的理念出發(fā),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了有助于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讓學生體驗知識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的教學方式。學生通過分組查閱、整理資料,有助于他們提高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小組分工合作、共同探究、親自動手制作發(fā)酵實驗、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同學匯報結果,提高表達交流的能力。整個過程都在培養(yǎng)學生的相互協(xié)作的精神,使學生體驗到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從而更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四、教學方法(方式)與學習方法
新授課型、小組討論與探究
五、教學媒體選擇
老師:自制的PowerPoint課件,準備的面包。
學生:自制的演示發(fā)酵實驗裝置、自制的甜酒、自制的泡菜、自制的酸奶以及與其相配的PowerPoint課件;食品保存方法的PowerPoint課件
六、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流程圖(由上至下,由左至右)
2、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 通過回憶細菌和真菌的危害,提出問題: 是不是所有的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是絕對的有害而無利呢?
2、 結合你們收集的資料和生活經驗,說一說他們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呢?
對學生回答做總結,導入新課。(板書題目第二節(jié),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傾聽問題,齊聲否定。
回答細菌和真菌對人類的作用:如可以釀酒、制造食品、制藥、凈化污水、利用它們進行冶金等。
《真菌》教案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說出霉菌和蘑菇的營養(yǎng)方式,通過青霉、曲霉的形態(tài)結構、營養(yǎng)方式等認識真菌的主要特征。
3、描述真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青霉、曲霉及新鮮蘑菇的形態(tài),提高觀察能力。
2、通過制作孢子印,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模擬實驗,提高探究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標:
正確認識作為分解者的真菌,理解真菌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激發(fā)學生樹立生態(tài)學的觀點,認識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認識真菌的形態(tài)結構、營養(yǎng)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學難點
1、怎樣識別青霉和曲霉。
2、真菌的繁殖方式。
3、如何制作孢子印。
教學方法
觀察法、模擬實驗法、實驗法、合作交流、資源共享法。
教具準備
1、教師準備:
(1)提前組織部分學生親手培養(yǎng)蘑菇和霉菌。
(2)課件
(3)學生分組實驗用的剪刀、燒杯、放大鏡。
2、學生準備:
(1)部分同學培養(yǎng)蘑菇和霉菌。
(2)各種顏色的紙片。
(3)查找一些有關真菌的資料。
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首先請同學們一起來欣賞這幾幅圖片。在和諧、優(yōu)美的自然中,有各種類型的生物分別做著自己的'貢獻,它們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共同維系著大自然的平衡。它們分別是生產者、消費者,還有一類是什么呢?
學生:還有一類是分解者——細菌和真菌。
教師:前面我們剛剛學習了細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真菌。
2、提出問題
展示課題:第三節(jié)真菌
教師:對于真菌,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內容?
有部分同學親手培養(yǎng)了一些真菌,還收集了一些資料,今天我們一起來資源共享!
3、創(chuàng)設情境,展開新課
展示自己培養(yǎng)的蘑菇和霉菌。
教師:蘑菇用我們的肉眼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屬于一類大型真菌;桌面上的霉菌就不同了,它們比較微小,屬于一類較小的真菌。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還有很多,你認識它們嗎?它們與人類的關系如何?
一、各種各樣的真菌
1、展示各種各樣的真菌圖片
觀看、認識、討論交流
教師:其中,很多蘑菇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例如我們可以食用的有?有的藥用價值很高,例如?是否所有的真菌都是有益的?由此,你還能聯(lián)想到生活中還有哪些真菌?
2、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可以通過鏈接展示圖片
收集資料突出的同學上臺展示一些野生蘑菇的圖片,資源共享分析蘑菇的生活環(huán)境
剛才我們研究的都
是日常生活中稱為蘑菇的一些大型真菌,對于微小的霉菌,我們如何識別它們呢?
3、青霉、曲霉的異同點
觀察,比較青霉、曲霉顏色上的不同。
放大觀察,比較青霉、曲霉形態(tài)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師:通過不同點,我們可以區(qū)分青霉和曲霉;而它們的相同點反映了所有多細胞真菌的主要特征:大多數(shù)真菌是多細胞的,菌體由菌絲組成,生有許多孢子。
它們的細胞結構怎樣?
鏈接真菌細胞和植物細胞的比較圖。
學生:觀察比較細胞結構有什么不同?判斷真菌的營養(yǎng)方式如何?
教師:真菌細胞不斷地從周圍吸取有機物,形成許多菌絲,當長到一定的時期,就會在菌絲頂端產生許多孢子。孢子有什么作用?
二、真菌的生殖
模擬自然:探究真菌的生殖方式
一起來活動:模擬自然界的風吹和震動,把裝有霉菌的塑料袋放在手里,拍打幾下,傳給下一個同學,依次傳給小組內的多個同學,然后觀察塑料袋的內壁上有什么變化?
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塑料袋內彌漫著許多孢子,有許多粘附在塑料袋的內壁上。
孢子多而輕,容易被風吹散,在自然界,空氣中到處彌漫著真菌的孢子,一旦遇到合適的環(huán)境,就會萌發(fā)長出各種各樣的真菌。例如,霉菌的孢子萌發(fā)長處霉菌,蘑菇的孢子萌發(fā)就會長處蘑菇。你想知道蘑菇的孢子生長在什么地方嗎?觀察孢子印的顏色和形態(tài),了解不同的蘑菇孢子的顏色排列形態(tài)不同。
當我們把這些孢子收集起來,散到一定的培養(yǎng)基上,就會栽培出蘑菇來。想知道蘑菇孢子的萌發(fā)過程嗎?請我班培養(yǎng)蘑菇的小專家介紹蘑菇的成長日記。
[回顧與整理]
1、各種各樣的真菌
2、真菌的生殖
[練習與應用]1、2
[探索與實踐]
1、想進一步了解蘑菇的營養(yǎng)與美食嗎?據(jù)真菌的營養(yǎng)保健作用設計美食方法。
2、你想自己栽培蘑菇嗎?請與栽培過蘑菇的同學交流。
編寫思路 :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在前面的教學中,同學們已經知道,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物可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類,但是由于生產者和消費者比較直觀,學習起來比較容易,而分解者一般都是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用肉眼比較難看清,所以比較抽象,也比較難學。新教材提倡宏觀與微觀結合起來學習,本節(jié)課是這一指導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真菌》教案11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身邊常見的微生物種類,感受微生物的多樣性和無處不在。
2、通過對實物、圖示、視頻的觀察,描述青霉、酵母菌的形態(tài)結構、生殖方式、營養(yǎng)方式等基本特征。
3、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討論,了解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方式。
4、通過比較、歸納,概述真菌的基本特征。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青霉和酵母菌的基本特征
真菌的基本特征
2、難點: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發(fā)酵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行為、學生行為、達成目標
龐大的微生物家族繼“植物”“動物”之后我們要學習另一類生物“微生物”
示圖—各種微生物
微生物主要包括哪幾類?
觀察思考,知道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細菌、病毒三大類
初步了解感知微生物的多樣性和無處不在,激發(fā)學習興趣
青霉的基本特征
1、示實物和圖片———發(fā)霉的橘皮
請描述青霉的形態(tài)、顏色等
2、示視頻—青霉的生長過程
請描述青霉生長過程中的形態(tài)、顏色等的變化
3、組織學生用顯微鏡等工具觀察青霉
請描述顯微鏡下青霉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
4、示青霉結構模式圖
引導學生進一步從形態(tài)結構、生殖方式、營養(yǎng)方式等方面描述青霉的基本特征
觀察后交流
觀看后交流
運用顯微鏡等工具觀察青霉,并描述其形態(tài)結構特征
結合圖示從形態(tài)結構、生殖方式、營養(yǎng)方式等方面描述青霉的基本特征
通過對實物和圖示、視頻的觀察,描述青霉的基本特征
酵母菌的基本特征
呼吸方式
1、示圖—發(fā)酵前、后的面團比較,發(fā)酵后面團中的空隙
為什么發(fā)酵后的面團中會出現(xiàn)許多空隙?
組織學生制作酵母菌臨時裝片,顯微鏡觀察
請描述顯微鏡下酵母菌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
2、示酵母菌結構模式圖
引導學生進一步從形態(tài)結構、營養(yǎng)方式等方面描述酵母菌的基本特征
3、示酵母菌出芽生殖的`動畫視頻
請描述酵母菌出芽生殖的過程
4、示試管A、B
A:酵母菌培養(yǎng)液(有氧條件)
B:酵母菌培養(yǎng)液(無氧條件)
引導學生通過看和聞找出兩個試管內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
5、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得出:
酵母菌的有氧呼吸:
糖二氧化碳+水,并釋放能量
酵母菌的無氧呼吸:
糖二氧化碳+酒精,并釋放能量
引導得出“發(fā)酵”概念
制作酵母菌臨時裝片,用顯微鏡觀察
描述酵母菌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
結合圖示描述酵母菌的基本特征
仔細觀察視頻后描述酵母菌出芽生殖過程
看一看,聞一聞:
找出兩個試管內出現(xiàn)的不同現(xiàn)象并記錄
分組討論出現(xiàn)此現(xiàn)象的原因,完成學習單習題1
交流討論結果
聽講,知道發(fā)酵的概念
通過對實物和圖示、視頻的觀察,描述酵母菌的基本特征
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討論思考,推測酵母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方式
知道發(fā)酵的概念
小結:真菌的基本特征請根據(jù)今天所學的青霉、酵母菌,比較歸納真菌的主要特征討論交流
完成學習單習題2通過歸納,描述真菌的基本特征
拓展遷移蘑菇為什么也屬于真菌?
將蘑菇的特征與真菌的基本特征作比較得出結論所學知識遷移,反饋
課后作業(yè)
1、完成學習單第3—5題
2、介紹制作孢子印的方法,課后學生嘗試制作孢子印
《真菌》教案1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識菌落的外觀形態(tài),辨別被細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過學生介紹,分析培養(yǎng)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操作過程,嘗試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
3、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實驗結果,歸納適宜細菌真菌生存的環(huán)境條件;
4、根據(jù)所學知識,對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預測,并闡述自己的論據(jù),培養(yǎng)相關的科學素養(yǎng);
5、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學現(xiàn)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開拓創(chuàng)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細菌和真菌的培養(yǎng)的實驗操作過程、設計探究細菌和真菌分布的實驗方案,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2、難點:利用事實說明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課前準備
1、變質的水果等食物、發(fā)霉的食物、感染細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長有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養(yǎng)基或斜面培養(yǎng)基實物
3、空白培養(yǎng)基以及配置培養(yǎng)基所需要的藥品;
4、放大鏡
5、有條件的可配備實物投影儀
6、有條件的可組織學生興趣小組,進行配置培養(yǎng)基和培養(yǎng)菌落的實驗
教學設計
本節(jié)教學分為兩課時。
課時一: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導入: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細菌和真菌嗎?
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
引導學生產生興趣,提供實物
細菌和真菌的培養(yǎng)過程
興趣小組同學介紹配置培養(yǎng)基和接種、培養(yǎng)細菌的過程
引導學生分析培養(yǎng)基成分,總結歸納實驗操作的要點
我們的周圍有細菌和真菌嗎?如果有,它們喜歡呆在哪里?
觀察生活中的細菌和真菌,討論設計探究活動方案,課后實施自己的探究方案
提供實物,引導學生產生興趣;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
課時二: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導入: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中,哪里細菌、真菌比較多?
學生展示探究實驗結果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
分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
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歸納和總結
利用現(xiàn)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
利用現(xiàn)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并闡述自己的理由
提供實驗方案和結果,組織學生辯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
教師: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里,存在很多細菌,可誰也沒有真正看見過。為什么呢?
學生回答:它們太小了,要用顯微鏡看。
教師:在我們的生物小組里,同學們卻用肉眼觀察到了細菌的生長。他們是怎么看到的呢?請生物小組的同學介紹一下:
主要教學過程:
學生:首先,我們看到的不是細菌,是細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們先制作了培養(yǎng)基。我們把牛肉膏、蛋白胨、鹽、瓊脂和水加熱混合。
教師:對不起,打斷一下。哪位同學能分析一下,培養(yǎng)基里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學生:牛肉膏應該是營養(yǎng)物質。
教師:還有什么成分屬于營養(yǎng)物質嗎?
學生:蛋白胨、鹽。
有的同學提出瓊脂,在同學中引起了爭議。經過閱讀課本和興趣小組同學的說明獲得了答案。
學生:瓊脂是凝固劑。
學生繼續(xù)匯報:配置好培養(yǎng)基后必須高溫滅菌,否則細菌就長得到處都是了。滅菌后趁熱分裝在培養(yǎng)皿和試管中,試管和培養(yǎng)皿也要滅菌。等培養(yǎng)基凝固后,我們將其暴露在空氣里,細菌就落到培養(yǎng)基上,這是接種。然后將接種后的培養(yǎng)基放到溫暖的培養(yǎng)箱里培養(yǎng),細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個個菌落。
教師:為大家展示學生們培養(yǎng)的細菌和真菌菌落,請同學們觀察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學生:有的光滑,有的長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綠色、黑色、米色、黃色等。
教師:根據(jù)課本中的描述,你能從菌落形態(tài)、大小和顏色區(qū)分出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嗎?
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指認細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們周圍,那些地方細菌真菌比較多呢?各個小組可以根據(jù)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限時5分鐘,小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學們投票選出最感興趣的選題,中選的小組將從老師這里領取兩個配置好的培養(yǎng)基,繼續(xù)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
學生:討論實驗方案,展示自己的設計思路,投票評選最有科學性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方案。
教師:雖然這一次我們只有三個小組獲得了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但其他同學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現(xiàn)成的材料來培養(yǎng)細菌和真菌。下節(jié)課希望大家都能參與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
課時2:
教師:上節(jié)課后同學們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分別進行了實驗,下面就請同學們將實驗的結果展示給大家看看,并進行簡短匯報。
學生:我們比較了廁所和食堂空氣里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yǎng)基,一個放在廁所中央的地面上,一個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yǎng)箱里培養(yǎng)。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通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廁所里接種的培養(yǎng)基中,菌落數(shù)目明顯高于食堂中的,說明廁所里的細菌比食堂里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廁所中人的糞便含有很多細菌,而且打掃的程度沒有食堂里好。食堂經常用洗滌劑進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細菌就比較少。
教師: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細菌的攜帶者,清潔劑和消毒劑都可以減少細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雖然在廁所里接種的培養(yǎng)基中,菌落數(shù)目明顯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計算霉菌的菌落數(shù),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顯高于廁所中的。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食堂里吃的多。營養(yǎng)多。
《真菌》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
2、嘗試采用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組成員間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動,學會與人的合作與交流。
4、知道細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條件和不同細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條件。
5、認同嚴謹求實、持之以恒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jié)教材內容從宏觀上介紹細菌和真菌的知識,讓學生知道如何在培養(yǎng)基上區(qū)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同細菌和真菌分布廣,讓學生在探究實驗過程中學習接種和對培養(yǎng)細菌和真菌的操作,體驗與人的合作與交流,為學生學習生物技術打下了基礎。教育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了解身邊的生活環(huán)境,并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2、教學重點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探究活動“檢測不同環(huán)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3、教學難點
探究活動中各小組成員要做好分工,在規(guī)定的時間做好觀察記錄。
4、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準備
變質的牛奶、米飯、長“毛”的饅頭、長有木耳的樹樁、蘑菇、足癬和背癬的圖片、培養(yǎng)菌落實物、實物投影儀、瓊脂、培養(yǎng)皿、燒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燈、吸管、三腳架、無菌棉棒、鑷子、放大鏡。
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建議
可以用以下方式導入新課:
、俳處熖釂枺骸凹毦驼婢鞘裁礃拥模克鼈兩钤谀睦?”“我是怎樣知道細菌和真菌的存在的?”了解學生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有關細菌和真菌方面知識的情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诼(lián)系食物變質、物品發(fā)霉等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劢處熼_門見山提問:同學們,你們想了解有關細菌和真菌的知識嗎?由學生提出問題,從而進入新課。
④可以從生物的分類引出細菌和真菌。
學習菌落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并閱讀相關內容,也可以展示不同形態(tài)菌落圖片或課前培養(yǎng)好的菌落。
關于培養(yǎng)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自學,也可以先行對各小組組長進行課前培訓,讓它們在課堂上演示講解。
在研究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時,教師可以利用課文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也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自己經;顒拥沫h(huán)境或接觸的物體設計探究方案。在課堂上教師要提供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設計方案,鼓勵學生提出多種不同的方案,同時要建議全班各組選擇的環(huán)境盡可能不同,以保證探究實驗的結論更近事實。在實驗結束后,要利用課上時間,讓各小組交流對細菌和真菌分布特點的研究成果,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認識細菌和真菌分布的特點;綜合課后練習,讓學生認同細菌和真菌的生活同其他生物一樣也要一定的條件。
本節(jié)教學建議以觀察、自學討論法為主,輔以講授、演示、閱讀等法。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與人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嚴謹求實、持之以恒的科學態(tài)度。
2、案例設計思路
從生活經驗中提出質疑,引入新課
教師展示一些常見的真菌,學生從實物中獲得有關真菌的感性認識,同時也產生認知矛盾:怎樣才能看見細菌?激發(fā)興趣,自然引出“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教師鼓勵學生多提出問題,因為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比解答一個問題更有意義。
通過觀察,使學生主動地獲取有關細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特點的知識,使學生對細菌和真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實物、圖片的展示,引導學生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表達能力。
“檢測不同環(huán)境中的細菌和真菌”,教師通過質疑,鼓勵學生圍繞自己身邊的生活環(huán)境進行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幫助本組設計完善的方案,最后組織各小組匯報交流方案。
五、案例
教師通過展示變質的米飯、牛奶、長“毛”的饅頭,提出“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問題,從而導入新課。
教師詢問:對于細菌和真菌,你們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識?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并進行歸類,選擇幾個比較典型的問題作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內容。
教師展示木耳、蘑菇、長“毛”的饅頭,引導學生觀察真菌。質疑:變質的米飯、牛奶是由細菌引起的,而我們不能通過肉眼直接觀察到細菌,應怎樣才能讓其露出“廬山真面目”呢?導入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
學生閱讀課本56頁“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
教師邊講解邊演示“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
并指出注意事項:
①要對所用材料用高溫滅菌。
、谂囵B(yǎng)皿要冷卻后再用,并且不要隨意打開培養(yǎng)皿。
、劢臃N時要用無菌棉棒,避免污染。
、芤M行恒溫培養(yǎng)。
質疑:有關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同學們還有那些疑問?留給學生思考發(fā)言的時間。師生共同解決疑問。
教師分發(fā)課前培養(yǎng)的菌落實物給各小組,學生自學課本55頁最后一段到56頁第一段。教師建議學生先看書后觀察、討論,知道如何區(qū)分細菌和真菌菌落。
教師展示長霉的物體(面包、水果、衣物),長有木耳的樹樁,真菌寄生在人體皮膚表面使人得足癬、背癬的圖片,引導學生根據(jù)實物和圖片思考討論說出細菌和真菌分布在何處?學生觀察、討論并獲得新知。
質疑:在怎樣的環(huán)境條件下不可能有真菌和細菌?學生思考,得出結論,認同細菌和真菌分布廣泛。
教師質疑:細菌和真菌分布廣泛,那么在哪種環(huán)境中會更多,哪中環(huán)境中會更少呢?請同學通過探究活動,檢測不同環(huán)境中的細菌和真菌得到答案。
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教材57頁的提示,指導學生選定自己想要檢測的環(huán)境(建議學生選擇自己經;顒拥沫h(huán)境或經常接觸的物體)設計探究方案。小組討論完后,教師要組織各小組交流方案,相互完善,利用下一節(jié)課上時間交流研究成果。
小結:通過本節(jié)課,同學們學到了什么?
《真菌》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出細菌、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蘑菇)的形態(tài)結構、營養(yǎng)和生殖方式,以及它們與人類的關系。
能力目標:通過對細菌、真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的對比,增強比較分析的思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認同細菌、真菌與人類有著緊密聯(lián)系,樹立一分為二看待事物的辨證觀點,養(yǎng)成預防疾病的良好衛(wèi)生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細菌、真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細菌、真菌的營養(yǎng)方式和繁殖方式;細菌、真菌與人類的關系。
難點:細菌、真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細菌、真菌的營養(yǎng)方式和繁殖方式的對比。
教法與學法
通過設計模擬法庭環(huán)節(jié),讓幾個學生從細菌、真菌的角度出發(fā),闡述這兩種微生物的主要特征以及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關系,加深對兩種生物的理解。在自我小結環(huán)節(jié)中,讓全體學生自我總結,老師到臺下個別輔導,保證了全體學生能掌握相關知識。以小試身手環(huán)節(jié)對以總結的知識點加以鞏固和聯(lián)系,通過搶答題和必答題的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即照顧到班級的活躍分子,也考慮到了其他的同學。
老師的準備
制作PPT、準備白紙、跟蹤模擬法庭的進展
學生的準備
進行模擬法庭演練
教學過程
1.教具導入:
老師:用酸奶和腐乳當教具,問學生知道純牛奶是怎么變成酸酸甜甜的酸牛奶,白豆腐是怎么變成這么美味的腐乳的嗎?問同學們知道是什么在起著重要作用嗎?
學生:細菌、真菌。
老師:對啦,就是它們?蛇@些日子,微生物界可不太平了。這些細菌、真菌之間發(fā)生了矛盾,可作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它們選擇了在法庭上解決這些矛盾。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最高生物圈法院又是如何裁決的'?接下來,我們拭目以待。
2.模擬法院
學生:幾個學生通過模擬法庭,站在細菌、真菌的角度上,闡述這些微生物的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官司:
原告:細菌(一名)被告:真菌(一名)審判長:一名陪審團:4人觀眾:若干事件:細菌和真菌由于在
3.自我小結
課前老師在每個學生桌面上放好白紙。在自我小結中,讓學生根據(jù)模擬法庭中細菌和真菌的自我介紹,并結合已學知識,對這兩種生物的主要特征進行總結。總結內容包括:
。1)細菌和真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細菌只由一個細胞構成,細菌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有些細菌還有鞭毛和莢膜,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個體微小,但是有很多的形態(tài),比如桿狀的桿菌、螺旋狀的螺旋菌以及球狀的球菌,通過分裂進行生殖,只能利用現(xiàn)成的有機物,營養(yǎng)方式是異養(yǎng)。
(2)真菌:大多數(shù)是多細胞的,只有少量是單細胞的,比如酵母菌,真菌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成形的細胞核,通過孢子進行生殖,營養(yǎng)方式是異養(yǎng)。在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作為生產者,參與物質循環(huán),還能與動植物共生;在人類社會,人類利用細菌和真菌為人類生產所需要的物質,比如利用酵母菌制酒和發(fā)酵面包、利用乳酸菌制酸奶等。另外,細菌和真菌年也有對人類不利的一面,如會引起食物腐敗。
4.小試身手:搶答題和必答題
老師在公布搶答題和必答題規(guī)矩之后,利用多媒體展示出相關題目,讓學生作答。老師要對典型的題目進行詳細地講解,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的設計,我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設計教學。采用新課堂的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加入學生的表演。這次教學有新的突破,即以學生為主體,把講臺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總結和歸納。
首先,在新授課中加入模擬法庭的學生表演活動,讓學生站在細菌、真菌的角度上進行自我闡述,在闡述中落實重點,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和靈活性。模擬法庭結束后,我又全體安排學生對相關重點,進行自我總結,并且發(fā)表自己的總結,再由老師做點評,從而突破課的難點,并且保證每位學生都能準確掌握。
最后,我設計小試身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搶答和必答的方式,對知識點進一步鞏固和加深理解。在整堂課中,環(huán)環(huán)相扣,基本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但其中也有不足之處:
第一,學生表演環(huán)節(jié)中,由于表演者比較緊張,有些知識點講得不順暢,結束之后,我沒有做出相關的點評。
第二,對學生各種表現(xiàn)的評語比較單一。針對以上不足,我會在今后教學中不斷改進,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真菌》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第四章第三節(jié)《真菌》。本章第一節(jié)內容是《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節(jié)內容是《細菌》,通過這兩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真菌分布十分廣泛的概念,并通過細菌的學習了解微生物一些特點。但是對于真菌區(qū)別于細菌的特點,真菌是怎樣生活的這些問題卻模糊不清。通過本節(jié)學習學生可以在心中明確真菌這一類型生物的特點。
二、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的教學班級為初二,初二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課外知識也較豐富。所以本節(jié)教學充分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入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求知欲望,在師生互助,生生互動中不斷的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
三、設計思路
1、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a、了解各種食用真菌的形態(tài),識記青霉、曲霉的形態(tài)結構。
b、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1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霉菌和新鮮蘑菇及蘑菇的營養(yǎng)菌絲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動手和科學探究能力。通過小組探究、匯報探究結果等活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1 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團結與互助精神,認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熱愛學習科學知識和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及積極探索的精神。
2、 教學重點、難點
難點:說出蘑菇和霉菌的營養(yǎng)方式,描述霉菌的形態(tài)結構。
重點: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認識常見真菌。
3、 教學方法
實驗法、觀察法、討論法、講述法
4、 學法指導
小組合作
四、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cai:介紹哈爾濱的中央大街,引出位于中央大街上的飯店“吳氏涮蘑坊”,進而引導學生回想生活,引入蘑菇,導入真菌課題。
欣賞中央大街美景
創(chuàng)設情景,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感受哈爾濱的美景,并巧妙的導入新課
展示生活中常見真菌
在已有生活經驗上,辨認真菌。
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上達到知識的順向遷移和正遷移。
用“問題廣角”形式激發(fā)學生提問,將學生對真菌感興趣的問題錄入電腦展示在大屏幕上。
積極提出自己的問題
由學生自己提出不同梯度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達到面向全體學生的目的。體現(xiàn)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角色轉變。營造開放的.教學模式,將課堂還給學生。
梳理問題,從認識真菌結構方面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
小組合作,結合“觀察指導”動手實驗,認真觀察,思考。
培養(yǎng)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表達、合作能力。體現(xiàn)自主合作的精神。
適時引導,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思考有關真菌的營養(yǎng)方式的問題。
觀察發(fā)霉食品里的營養(yǎng)菌絲和蘑菇培養(yǎng)基中的營養(yǎng)菌絲,想到真菌的營養(yǎng)方式是異養(yǎng)。
在觀察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問題,引發(fā)思考,由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來解決問題。
步步深入,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孢子釋放的模擬實驗,引導學生解決真菌繁殖方式的問題。
觀察思考,想到真菌是靠孢子來繁殖自己的,說出孢子適于繁殖的種種好處。通過多媒體展示,觀察孢子的釋放過程,確認蘑菇的繁殖過程。了解菌蓋沒有張開的蘑菇營養(yǎng)價值高,學會如何購買蘑菇。
暢想思維空間。激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將知識回歸生活。
生活帖士,結合學生提出有關真菌聯(lián)系生活的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青霉素的發(fā)明,以及生活中亂用青霉素的現(xiàn)象,呼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慎用和合理使用青霉素。
聽科學家的故事,激發(fā)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及積極探索的精神。
討論不能濫用抗生素的原因。
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
回歸生活,感悟人生。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通過相關資料引導學生認識食用菌給我國某些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帶來的巨大變化,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結合古田縣的具體情況,積極思考為其設計一條致富之路。同學間相互表達觀點,討論辯論。
讓學生感到學以致用,學有所長,激發(fā)學生熱愛學習的熱情。
科學家的箴言,通過諾貝爾獎獲得者弗萊名的兩句話結束本節(jié)課教學。
在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中大家一起誦讀這兩句人生格言,產生共鳴。
情感升華
【教學反思】
新課程倡導我們“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學素養(yǎng),倡導探究性學習”,本著這一理念,我打造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問題廣角”的形式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chuàng)設了多種教學情景,讓學生通過動手、觀察、思考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和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本節(jié)課注重探究性學習,將探究精神貫穿課的始終。
【《真菌》教案】相關文章:
真菌教學反思06-24
真菌教學反思范文08-10
真菌教學反思范文集合(11篇)10-09
高中教案教案03-05
音樂教案-燈-教案03-25
大班教案認識a的教案10-10
教案06-23
畫小雞教案中班教案04-28
中班體育游戲教案:板凳游戲教案及教案反思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