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前方》教案3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前方》教案3,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本文在專題中的位置
1.“月是故鄉(xiāng)明”專題內涵闡釋:
錢基博:我也不知道哪國的月亮圓,只知道沒有哪個國家寫過像中國那么多的月亮詩。一個有修養(yǎng)的中國人,無論走到哪里,看到月亮,就會想起自己的家鄉(xiāng)。
——錢瑗(錢鐘書的女兒)引述《我們的錢瑗》
在古典詩歌中,月亮總是和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聯系在一起的,為什么中國人無論走到哪里,看到月亮就會想起自己的故鄉(xiāng)?月亮構成了游子在異鄉(xiāng)的征途上思念故鄉(xiāng)的一個中介,一個憑借:
異鄉(xiāng)——月亮——家(故鄉(xiāng))
在路上
為什么身在異鄉(xiāng)的人總是魂牽夢繞自己的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對于一個游子來說,究竟意味著什
么?在“離鄉(xiāng)——思鄉(xiāng)——返鄉(xiāng)——再離”的征途中,究竟給人的是幸福還是悲劇?也許我們
還沒有這樣的一種情感,但無法不令我們對故鄉(xiāng)進行思考!霸率枪枢l(xiāng)明”,也許有一天我們
看著頭頂的明月,想起的就是腳下的這塊土地,以及在這個課堂上我們曾經討論的一切。這里有滋養(yǎng)我們靈魂和精神的文字,這里有養(yǎng)育我們成長的養(yǎng)料。
2.三個板塊的主題闡釋
古典的鄉(xiāng)愁:思鄉(xiāng)的高峰體驗——體驗中西文學源頭是怎樣表達鄉(xiāng)愁的。(1課時)
漂泊的旅人:思鄉(xiāng)的呈現方式——為什么離鄉(xiāng)(鄉(xiāng)土情結)——客觀談論(1課時)
為什么思鄉(xiāng)(我心歸去)——自我體驗(1課時)
遠行與回望(永在路上)——評述他人(1課時)
恒久的烙。汗枢l(xiāng)的價值指向——“我的故鄉(xiāng)”(1課時)
“今生今世的證據”(1課時)
二、《前方》文本研習的策略
1.學生提出的集中性的問題:
(1)為什么開頭用連續(xù)發(fā)問的方式開頭,而不是如《我心歸去》敘述式開頭?
(2)這是一篇攝影散文,一幅簡單的圖片,在“對話欄”中說“本篇的立意有點反彈琵琶的味道,而文章的新奇有時就是從逆向思維中得來的”,是怎么反彈琵琶的,又是怎么逆向思維的?
(3)為什么由離家、前方談到人生的實質、人的悲劇性實質?是不是有點隨意拔高?
(4)結尾呼應文章的開頭,“這坐在車上的人們,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為什么用“無邊的曠野”而不用“前方”?等等。
2.解決策略:
由于本文難度較大,學生理解有障礙,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來理清文章思路,探清作者寫作脈絡,從而解決學生局部上的問題。先跳出來宏觀把握,再回過去微觀解決。
文本研習著眼在專題的宏觀框架中,不孤立地來就文本來談文本,能夠理清本文與專題
“月是故鄉(xiāng)明”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理解。
3.課堂實錄:(根據錄音整理,有刪節(jié)。)
《前方》課堂實錄
(新詩朗誦及評點,二人五分鐘,略)
(投影:課文《前方》的圖片)
師:這是攝于印度的一幀照片,請大家看一看,圖片反映了什么內容,表現了什么樣的生存狀態(tài)?你能不能根據你對圖片內容的理解,為照片加一個標題?不要受曹文軒的影響,用自己的話說自己的想法。
生1:我從圖片中看到了嘈雜與安靜的混合,這是在車箱中的照片,有的人在大聲地交談,有的人在靜靜的沉思,我借用了福克納一部小說的名字,叫《喧嘩與躁動》。
師:看到了嘈雜與安靜,但圖片中有躁動么?怎么來表現你理解的“安靜”呢?(學生笑)下一位。
生2:圖片中的人物都很茫然。他們?yōu)槭裁淳鄣竭@個車箱中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在我看來他們都很迷惘,所以我的標題是《迷惘的路途》。
師:你說說看舉到這個車箱中的原因有哪些?
生2:有些是從家里出來,有的是要回家,他們在車上,無非是這兩種情況。
師:你能不能具體說一說他們?yōu)槭裁炊际呛苊糟?
生2:離家了,當然要想家,月是故鄉(xiāng)明,想家的人總是迷惘的;而回家的話,也許是在外面一事無成,“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但是從這一節(jié)破舊不堪的車箱外身可以看出就是回家的人也是不快樂的。所以是迷惘。
師:我要肯定的是,他看圖片非常的認真仔細,推斷也很有道理,其二,能夠活學活用,《鄉(xiāng)土情結》中的句子非常流暢的就說出來。難能可貴。下一位。
生3:我覺得誠如前面的同學所說有迷惘,但也肯定有希望,有憧憬,是對未來的憧憬。你看那位托著下巴向窗外沉思的男子的眼神,很堅毅,很執(zhí)著的看著窗外,如果說他可能會迷茫的話,也有可能在憧憬著未來。我加的標題是《在路上》。
師:《在路上》是美國二戰(zhàn)后文學流派“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杰克凱魯亞克的小說,與此相對應的是美國一戰(zhàn)后也有一個著名的文學流派“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是海明威,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讀讀他們的小說!对诼飞稀酚幸痪浞浅V脑挘骸拔疫年輕,我渴望上路。”用這句話作題目的話,可能更富有詩意一點。我們繼續(xù)聽聽同學的看法,下一位。
生4:這幅圖反映的實在復雜,有很多種可能性,既有希望,也有迷茫,也有平靜,就像洪sir說的平和,既看不出太多的激情,也沒有那種迷茫的頹廢,只是很平靜的對待自己的旅行,或者還有可能是懷疑,對自己曾經堅持的東西懷疑,這種懷疑并不見得就是迷茫,而是一種輕度的動搖,對自己堅持的設想的一種動搖,既有可能是朝積極方面去,也有可能朝消極方面去。所以呢,我的標題是《車箱眾生相》。(學生笑)
師:說得非常好,但是題目一加,大家就笑了,為什么?(學生雜語:太俗了……)面對這樣的一幅圖片,每個人的感覺可能都是不一樣的,但有些共同點確實差不多的,有這樣的幾個因素:(板書)
家——在路上——前方
我把大家的意見匯總一下,這樣來寫一篇圖片說明文字:
這是一幅照片,攝的是印度汽車上的一幅畫面,畫面中人物神態(tài)各異,有迷茫,有惶惑,有對未來充滿期望。他們有的是迫于生計而背井離鄉(xiāng),他們有的是為了理想而打拼天下。畫面用破舊的車廂來襯托出生活的貧困,以及在貧困中奮力改變現狀的可貴,和對理想實現不了的悲哀的同情。
我們來看看曹文軒先生看到這幅圖片是怎么想的?請大家把書打開到70頁,集體讀第一段,看看能不能用洪老師這一段開頭?
(學生齊讀第一段)
師:(有感情地讀“他們去哪兒?歸家還是遠行?然而不管是歸家還是遠行,都基于同一事實”)為什么一提筆就是連續(xù)發(fā)問,能不能換成洪老師剛才擬的開頭,就好像《我心歸去》的開頭?
生5:可以,但是不好。
師:為什么不好呢?
生5:造成懸念,讓讀者有興趣讀下去。
師:那我這樣子改:這是一幅攝于印度汽車上的圖片,圖片中的人物神態(tài)各異。他們是去哪兒?歸家還是遠行?行不行?
生6:還不行,(非常有感情地,并伴有手勢)“他們去哪兒?歸家還是遠行?”非常的集中,就像在《我心歸去》中說到的“有限的情感的壓力集中的非常細小的點上產生的情感的強度最大”一樣,一下子就抓住了讀者的心。
師:非常激動啊,(學生笑)讀書就要帶情感地讀,沒有情感也就不要讀書了。這就是我要你們早讀課用“自己的聲音”讀書的原因,能夠用自己的聲音讀出“作者的聲音”是我們讀書的起碼的要求。這是博爾赫斯說的,“一個作者最重要的東西是作者的聲音”。其實,這樣的開頭,可以用德國美學家萊辛在《拉奧孔》中提出的選擇“最富有包孕性的頃刻”來展開故事,這樣容易,就像你說的“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心”。我們寫作文的時候也要學一學。有不少同學提出這個問題,現在還能不能解決?(學生示意懂了)那么,無論是歸家,還是離家,他們都是在路上。歸家,說明他們曾有離家之舉;而遠行則是離家而去。下面,請大家快速閱讀全文,看一看,曹文軒先生是抓住什么來寫的?歸家,遠行,離家?能不能大致上給文章分一下段落。
(學生看書,不時動動筆)
師:我們來看看曹文軒先生主要抓住什么來寫的?(學生齊“離家”)都明白是“離家”,那怎么分層次?教參上是這么劃分層次的:
第一部分:第1節(jié),從攝影畫面起筆,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7節(jié),對人類的離家行為進行敘述和分析。
第2節(jié)“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統領3—7節(jié),說了離家的四種情況:
第3、4節(jié)說“人有著離家與遠行的習性”;
第5節(jié)說“外面的世界總是在誘惑著人們”離家遠行;
第6節(jié)說“離家也許是出于無奈”;
第7節(jié)說“人的理想決定著人要不斷向前走”。
第三部分:第8到第11小節(jié)是文章的第三部分,重在分析人類悲劇性的精神狀況。
第四部分:第12節(jié)呼應開頭,引導讀者進一步思索。
你同意這么劃分么?為什么?
生7:同意,這樣脈絡比較清晰。
生8:不同意,7和8應該在一起,“因此,這世界上便有了路”應該是緊承著第7節(jié)來的。第2節(jié)只能統領3、4、5三節(jié),3、4是談的從先民受前方召喚,奮蹄挺進,即使有了家,離家的習性與欲望并沒有寂滅,第5段是談的外面精彩的世界召喚人們走出家門。第6節(jié)跟第2節(jié)并列,是談離家出走的二個原因,就好像《鄉(xiāng)土情結》中說到的離家出走四個原因中的前兩點,一個是“出于浪漫,追求理想”,一個是“為了生存,迫于現實”。7到11應該也要有劃分,12應該是最后一部分。
師:好像有點亂啊。我們一起先來順一下子,(板書)
克制不住的欲望(2—5)
原因:
家在路上前方
第7到第11段究竟應該怎么劃分?有沒有同學劃分好了?(學生沉默)是不是認同教參上說的?我們能不能把7到ll段的中心或者中心句找出來?
(學生動手)
生9:第7、8段是“前方的不確定性”使他們激動,不知疲倦地走著。第9段是人們在路上內心深處產生了懷疑。第10段是人們在路上惶惑、茫然、不安、無奈、焦躁不寧、索然無味的心理狀態(tài)。第11段是說人的悲劇性實質。應該來說,7到lO段是刻畫了在路上的三種心態(tài),(教師插話:可以說是離家遠行之后的三種不同階段的心路歷程。)第11段是分析了在路上這種心態(tài)變化的原因。
師:“人的悲劇性實質”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生9:兩個方面:“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達到目的地”,前方永遠在前方;另一方面,不斷走向未知的前方時,總還是惦記著日漸遠去的家鄉(xiāng),鄉(xiāng)愁永遠跟隨著自己。
師:還有沒有了?概括信息一是要準,二是要全。
生10:還有,人無法還家,即便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師:那么又帶了一個新的問題:“人無法還家”的“家”、“即便還了家”的“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的“家”含義是不是一樣?(生雜語:不一樣)那各是什么含義?
生11:第二個“家”是實指的“家”,第三個“家”是抽象化了的“家”,是在路上經歷了起初的激動、后來的懷疑、在后來的迷惘之后的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就好像佛教中所說的“終極關懷”,或者是“精神家園”。第一個應該是兼而有之的,既實指,又虛指,通過一個“更在于”,“即便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來具體闡發(fā)了“人無法還家”的原因。
師:說得很有道理,而且思維非?b密,我是非常同意前面同學的看法的。
(板書)
克制不住的欲望(2—5)
原因:
家在路上前方、
激動(7—8)
【《前方》教案3】相關文章:
數3的教案11-22
高中教案教案大全(3篇)04-07
中班教案(經典3篇)02-03
小班教案3篇(精選)02-05
中班教案精選(3篇)02-15
中班教案精選(3篇)02-17
大班教案(經典3篇)04-30
精選小班教案3篇05-20
中班教案(經典3篇)11-05
(經典)小班教案3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