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由古代的“三綱五!币觥叭省钡脑掝}。
二、解讀選段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誦讀三遍后齊讀一遍。
3、明確文言知識并且翻譯文段。
重點詞:
(1)克己復禮為仁克:克制。
(2)天下歸仁焉歸:稱許,贊許。
(3)請問其目目:條目,詳情。請:請求對方做某事;請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4)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不敏:資質愚鈍;事:實踐,實行。 (5)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躬自:自身,自己。 (6)樊遲未達達:明白,理解。
(7)問知知通智。
(8)舉直錯諸枉錯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 (9)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鄉(xiāng)通向……
文言句式:
(1)何謂也賓語前置句
(2)選于眾狀語后置句
(3)有一言而能夠終身行之者乎定語后置句(4)克己復禮為仁決定句
翻譯:
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苯褡g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鬃诱f:“克制自己(的私欲),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復禮,全天下都會稱許你是仁人。實行仁,完全靠自己,難道還靠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具體條目!笨鬃诱f:“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
顏淵說:“我顏淵雖然資質愚鈍,但愿意實踐這些話!
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今譯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如同接待貴賓一樣恭敬謹慎,,使喚百姓就像承當重大祭祀一樣莊重。自己不
愿意的,不要強加于別人;在諸侯國做官、為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3、子貢問曰:“有一言而能夠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譯
子貢問道:“有一個字而能夠拿終身去實踐它的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別人的身上。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今譯
孔子說:“嚴于要求自己而少責求別人,就能夠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5、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問知。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今譯
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愛人!狈t又問什么是智,孔子說:“了解人!
樊遲沒有明白?鬃颖阏f:“把正直的人提拔出來,使他們的地位在邪惡的人之上,這就能使邪惡的人變?yōu)檎钡娜恕!?/p>
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什么是智,老師說:‘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們在邪惡的人之上,這就能使邪惡的人變?yōu)檎钡娜。’這話是什么意思”子夏說:“這是含義多么深刻的話啊!舜有了天下,在眾人中選拔人才,任用了皋陶,那些不講究仁德的人就疏遠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選拔人才,任用了伊尹,那些不講究仁德的人就疏遠了!
二、問題探究
1、如何理解“克己復禮”說明“仁”和“禮”的關系。
明確:“克己復禮”是指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言行都貼合禮,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和“禮”是融為一體的,“仁”是“禮”的精神支柱,“禮”是“仁”的一種體現(xiàn),“仁”是目的,而“禮”、“樂”等則是手段,是為實現(xiàn)“仁”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務的,而不要以“禮”為核心,核心仍是“仁”。
2、孔子的“仁”的學說蘊含著哪些值得弘揚的思想精華
明確:第一,孔子仁的學說的第一個精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現(xiàn)代仍然具有巨大的好處,它意味著,我們不是在他人對我們好的狀況下,才回報式地對他人好;我們對他人好,也根本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回報;我們無條件的對他人好,只根據(jù)自己的心來體貼他人的心。這凸顯了孔子以及中華民族純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復禮為仁”的思想對現(xiàn)代人生也有必須的啟發(fā)好處。不管什么時候,人都是社會性的動物,務必思考到他人的存在,思考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務必對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加以合理的規(guī)范。因此,孔子宣揚的那套禮固然有不少需要揚棄的具體資料,但它嚴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繼承的方面。
三、本文在寫作上的特點
明確:
(1)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闡釋同一事物。圍繞什么是“仁”,孔子既從肯定的方面作答,又從否定的方面作答,告訴人們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既從如何對待自己的角度作答,又從如何對待別人的角度作答,從而使人們對“仁”有一個全面而透徹的了解。
(2)文辭簡約而意蘊豐富。
選文第1則中的“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一句中的“一日”兩字值得反復體味,舍此“一日”不下手,永無下手之期,百事都始于“一日”,何況追求仁德呢
四、聯(lián)系實際,深化孔子思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好處。
舉例:比如,公交車上讓座的例子;為四川賑災捐款的目的等等。
五、課堂小結
用于丹《論語》心得中話作結。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讀并背誦這天所學的選段,加深對孔子思想的理解。
2、在《論語》書中找到關于“仁”的思想的語句,翻譯,全面理解“仁”的學說。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2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識記本節(jié)選中的基礎知識。
2、技能目標:通過翻譯文中重點句子分析作者觀點。
3、情感目標: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教學難點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方法啟發(fā)、探究教具準備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我們學習第四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課文共9個小節(jié),就幾句話,也沒有幾個文字,所以今天的課盡可能輕松。課前布置了同學們預習。預習了嗎?
生:預習了。
課文中都有誰?生:有孔子、顏淵、仲弓、樊遲、子夏、子貢、曾子。他們什么關系?生:師生關系,同學關系。
孔丘老師的學生都愛問問題。學生提問老師解答,學生生怕將來忘了,就把老師的話記下來,這叫語錄體。說白了就是孔子老師上課時同學們做的課堂筆記。稍微整理了一下,就成了這曠世經(jīng)典。要不咱們同學們湊一塊兒也整理整理,也弄一本書出來,就叫《論語2》。玩笑歸玩笑,不過我們至少能得出以下幾點來,一是課堂筆記很重要。二一個這不是同一堂課的筆記。
三、學生們問的是同一個話題,關于“仁”的話題。
四、老師沒有標準答案。
二、為什么大家都趕著趟兒地問仁呢?當然,也并不是說弟子們不問別的問題,只是說大家在不同的時間里都問了什么是仁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們都知道,那就是他們的老師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后人說:儒學即仁學,就是這個道理?鬃诱J為,仁很重要。請看孔老師的教誨:幻燈一(第9則)
1、師讀,然后請學生試譯。
譯文: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地處于貧困中,不可以長久地處于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于實行仁,有智慧的人呢,可以做有利于仁的事。
2、串講:前兩句是說的就是不具備仁的精神的人。約,就是困,貧困的意思。孔子認為,不仁者窮了不行,富了也不行?鬃舆說過: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貧時或是困厄之中就會胡作非為了。富了也不行,為富不仁。仁者則會安仁,我們要注意,仁者特點在一個“安”字。安仁是安于仁,強調其靜?鬃映R匀省⒅遣⑴e,兩者有什么不同?仁是體,智是用;仁主靜,智主動!叭收邩飞,智者樂水”,前者像山,后者像水,這是兩者的不同。仁者都很安分,窮也好,富也好,都安之若素。
3、齊讀第9則。
看來,仁,真的非常重要?桌蠋煹膶W生們,人家懂呀,所以紛紛地問這個最重要的問題,可是奇怪的是,同樣在問仁的問題,老師的回答卻不一樣,這是為什么呢?這至少說明兩個問題吧,一則并非所有問題都有統(tǒng)一的答案,咱們初中時不是學過一篇課文叫《事物的答案往往不止一個》嗎。另一點,孔老師的弟子不用參加高考,孔老師無壓力呀。這樣的話,老師就不用根據(jù)大綱來解答學生的問題,可以自由地根據(jù)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根據(jù)提問學生的個性來解答,這就叫因材施教。
咱們一起來看看孔老師是怎么因材施教的吧。
三、仁的內涵——愛人
幻燈二(第3則第一行)
1、先學最簡單的吧。話說樊遲同學某一天向老師問仁,孔老師如何答?——愛人。學生解釋愛人的意思。
2、真是一個簡潔明了的回答。所有的回答中,孔老師的這個答案用語最少,倆字。而且我看了,樊同學多次提問,孔老師都是用很簡單的話語作答。這是為什么呢?先來看看樊遲。
樊遲(前515——?),小孔36歲。名須,字子遲。春秋末魯國人。從小貧窮,但讀書刻苦,還懂種田。未拜孔子為師之前,他已在季氏宰冉求處任職?鬃踊佤敽蟀輲,成為孔門72賢之一。據(jù)說樊遲反應較為遲鈍,孔子對他的回答簡明易懂,可能是出于這一點考慮。什么是仁呀?愛人,以仁愛之心對他人即可。多簡單,但是,越是簡單的越容易是根本的,愛人者也正是仁的最根本的內涵。
3、仁就是愛人,都愛哪些人呢?不妨來看看仁的字形:從人從二,二者多也,很多人聚在一起和平共處,這就是仁!吨杏埂防镞有更為簡潔的說法:“仁者,人也!比示褪悄萌水斎,就是愛人。眾多的人中首先當然是最親近的人——父母,愛父母叫孝?鬃佑袀學生叫有子,很有名,據(jù)說長得像孔子,又賢德,很受尊重。有子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與!”仁的根本說到底就是孝,一切的仁都是由孝開始,百善孝為先,仁的起點。
而仁又不單單是指孝,愛人嘛,父母之外還有更多的人呢,仁的表現(xiàn)還在于對其他人的愛。
愛人的涵義既包括愛親人,也包括愛眾人。這種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愛,孔子稱之為恕。
四、仁的內涵——恕
幻燈三(第4則,第2則)
1、齊讀第4則。
2、子貢是孔老師得意門生之一。端木賜,字子貢,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曾任魯、衛(wèi)兩國之相。他還善于經(jīng)商之道,為孔子弟子中首富。中華儒商的鼻祖。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其傳記就篇幅而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績優(yōu)異,文化修養(yǎng)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jīng)商能力高超。在孔門弟子中,子貢是把學和行結合得最好的一位。
子貢提的問題有點意思。他不是問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而是問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我想,一個字總比一句話更簡潔更具有概括性。原來子貢是想向老師請教老師學問的最核心的內涵。
3、孔老師的問答是“恕”,卻沒回答是“仁”,為什么?看字形,恕就是如心,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問: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同學們怎么理解這句話呢?指名學生回答。引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包含了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思想的“恕”字比抽象寬泛的“仁”字更容易踐行。人家學生要的是一個可以終身奉行的字。仁愛在心中,恕卻是融在每天具體的行動中。仁是恕的內核,恕是仁的實踐?鬃訉λ〉淖⒔饩褪羌核挥,勿施于人,是希望子貢為政與經(jīng)商的過程中能做到由己及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義以求利。
4、孔老師還對另一位學生作過這樣的教導;脽舻2則
5、指名朗讀,翻譯,解詞。
同樣是問仁,孔老師對仲弓同學說的可比對樊遲同學說得話多得多。不光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還另加了幾句。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同學們感覺這口吻像是對什么身份的人所說的話?
冉雍(公元前522——?),冉氏,名雍,字仲弓。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于魯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詳,小孔子二十九歲。出身寒微。早年拜師孔子,隨孔子周游列國;佤敽蟮.第三年(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歲的仲弓當上了季氏家族的總管,并曾向孔子問過政。因為仲弓從政,加之他性格上不謙恭,對人不恭,為人不恕,孔對他解釋仁時針對他的身份,前兩句告誡他對人要恭敬厚道,要保持內心的真誠和謹慎。
6、小結:回答仲弓和子貢時孔子使用了同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闡明了仁的思想的核心——恕,就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7、分組讀這兩則。
五、仁的內涵——忠
1、曾子對孔子仁的理解不是使用一個恕字,而是兩個字——忠恕。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宋代朱熹解釋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這忠的思想在孔子教導子貢時明確闡釋;脽簦ǖ5則)
2、學生讀譯。
3、子貢自己對于仁的理解在孔子看來要求太高。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這個要求難在何處呢?
與儒家講仁愛相似的是,墨家講“兼愛”,基督教講“博愛”,雖然都講愛,但是很不相同。墨家講“兼愛”,就是對待陌生人要像對待自己父親一樣,要把陌生人當成父親來愛。墨家的學說在戰(zhàn)國時很流行,除了墨家還有道家也很流行,孟子對這兩家都很反感。孟子說,道家一心為己,不為國家和君王服務,脫離君臣關系,這是無君;墨家講兼愛,把陌生人當成父親來愛,那么如何顯出父親的特殊性來,這是無父;無君無父,這是禽獸的行為?梢娙寮遗c墨家在如何愛的問題上有很大的分歧。
基督教講的“博愛”,非常類似墨家講的兼愛。據(jù)《圣經(jīng)》記載,耶穌有一次在外傳教,有人說,你母親來了。耶穌說,誰是我的母親?接著又說,凡是遵行神的旨意的人,都是我的母親。這個故事其實是說,耶穌對待陌生人就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他是把陌生人當成母親來愛的。在孟子看來,這恐怕就是無母,也是禽獸行為。也就是說,不論是墨家的兼愛,還是基督教的博愛,與儒家的仁愛,都有著重大的不同。二者其實都是一種平等之愛,即對陌生人的愛和對父母親的愛完全相同,不分先后,不分親疏。
孔子或儒家講的仁愛,是有先后之別、親疏之分的,是像波浪一樣一層一層推廣出去的,因而是一種等差之愛。子貢所言與基督教墨家的思想類似,是一種無差別的愛。雖然更偉大,但卻更難實踐,在孔子看來,這已然到了圣人的境界。于是孔老師用了另兩句來解釋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曾子所說的忠。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內涵的恕是待人的態(tài)度和對自身的約束,而以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為內涵的忠則還包含了對行為的更高一些要求。我不想要的也不強加于你相對容易做到,把我想要的先給你,卻是難了許多。
4、齊讀本則。
六、仁的內涵——克己復禮
1、從孔子向樊遲解釋的愛人到對仲弓子貢解釋的恕再到忠,己經(jīng)很清楚地闡明了仁的含義,而這些卻都還停留在個人修養(yǎng)這一個方面,面對孔子第一大弟子顏淵的問仁,孔子的回答則明顯不同。顏淵即顏回,生于魯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04月25日辰),卒于魯哀公十三年,享年39歲。他十四歲即拜孔子為師,此后終生師事之。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贊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脽簦ǖ1則)
2、齊讀第1則,解釋。
3、這里孔老師答案的關鍵詞叫克己復禮?思郝锱c前幾則沒多少區(qū)別,愛人忠恕都得克己。關鍵在復禮。禮是什么?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xiàn),是維護上層建筑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jié)儀式。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夏、殷、周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梢姸Y是和種社會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它具有社會屬性。
為什么要用一個復字呢?因為到了孔子時代,禮樂崩塌社會失范,孔子對這位大弟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自己的志向,振興這個社會的禮樂制度?桌蠋熣f:能克制內心欲念,以禮作為行為的準則,那么就是仁,普天下人都會崇敬你追隨你向你學習。能不能做到就看你自己,看你有沒有向仁之心。
4、幻燈(第6則)齊讀。
顏回擔心自己領悟不透呀,于是愿聞其詳。老師一組排比很有氣勢: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鬃诱f話一向簡潔,此處卻連用非禮,可不可以改改?
改:非禮者,勿視、勿聽、勿言、勿動。問:比一比,哪樣說法好?孔子的話強調了什么?
明確:原話強調了一個禮字,違背禮的一切的一切統(tǒng)統(tǒng)地摒棄,將非禮者驅離身邊,驅離自己的家自己的邦國驅離地球一直驅至冥王星上去。完全與非禮絕緣,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呀,對顏回真正是高標準嚴要求。
5、齊讀第1則,并讀第7、8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識記本節(jié)選中的基礎知識(詳見《預習檢測》)
2、技能目標:通過翻譯文中重點句子分析作者觀點(翻譯見《預習檢測》)
3、情感目標: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二、教學重點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點理解“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為什么這樣做就可以達到仁”)
三、教學難點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集中探討“仁”與我們的生活)
四、課時安排:
1、5課時(0、5為預習檢測,達到認知、技能目標,本課時為1)
五、課型:
多媒體授課
六、教學方法:
啟發(fā)、探究
七、教學過程
1、導語
翻開《論語》,圣人孔子從神壇上走了下來,我們看到了一位真誠、坦率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學生個性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在學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師者,看到了一位讓學生感到“仰而彌高,鉆之彌堅”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充滿智慧的智者,正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他堪稱“萬世師表”。
走近他,我們會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學識的廣博,道德的高尚,和藹的身影,親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們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內核——仁。
什么是仁,也許誰也無法全部解說清楚。從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夠聚在一起和平共處,這就是仁。那么怎樣才能夠聚集在一起和平共處呢?那內容可就多了。下面,我們將來了解一下仁說的倡導者孔子對此是怎么解說的。
接下來,請大家集體背誦第四章節(ji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學生集體背誦。(落實背誦,活躍課堂氛圍)
教師:其實,文言文的語感培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讀來完成。在平時,只要你想讀,敢讀,然后大聲讀,就可以讀出味道,讀出情感,讀出人生!隘偪裾Z文”,讓我們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瘋狂,領略文言文這塊質樸的土地帶給我們的享受。
3、文本解讀:
(1)我們節(jié)選的小標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請大家聯(lián)系自身生活,談一談生活中哪些事情和這句話是相聯(lián)系的。(盡量使用實例)(整體感知文本)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對我們好一點,但很少想到自己對別人好一點。說一點最簡單的,我們總是希望老師多關注我們一點,多關心一點,多理解自己一點,可是我們可曾想過,我們是否也曾關心過老師,關注過老師,理解老師內心的苦衷呢。也許,我們也總希望朋友多為自己做一點事,爸媽多給自己一點愛,一點理解????或許,從今天開始,當我們想到這一個的時候,希望大家都能夠想這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從大家的討論中,我們大致可以知道這其實是一種推己及人、寬以待人的生活處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些寬容,那么每個人的世界都是燦爛多彩的。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節(jié)中孔子究竟要告訴我們哪些關于“仁”的內容呢?請大家根據(jù)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關句子。(篩選整合文中信息)
什么是仁?怎樣做才能達到“仁”,施“仁”之后會怎么樣?
。ㄖ攸c句)
a、克己復禮為仁。(什么叫克己復禮?思簭投Y后會怎么樣:天下歸仁。什么樣的行為是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怎么樣: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c、愛人,知人(是什么。怎樣做: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f、我欲仁,斯仁至矣!
g、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ǜ爬ǎ
a、什么是仁: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b、怎樣才能達到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會怎樣:天下歸仁;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表述)
下面,請大家結合我們找出來的句子,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施行仁后會怎么樣。
什么是仁: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復到禮的規(guī)定。就是在平時不要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幫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達就使別人先通達。從字面意義的理解上看,孔子認為人在生活中不能縱放自己的欲望,而應該以禮來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寬以待人,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團結合作。
4、“仁”與生活
正如孔子所說,其實要做到仁并不難,只要你想做。當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啟發(fā)?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來,讓我們再一次與孔子親密接觸,看看我們應該怎樣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仁”學。
。1)克己復禮:克制自己,回復到禮的規(guī)定。
生活中,我們都會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則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學樓前的山茶花開了,我相信許多同學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里面有明確的規(guī)定:不得損壞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們就得抵住誘惑,這樣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對我們好一點,但很少想到自己對別人好一點。說一點最簡單的,我們總是希望老師多關注我們一點,多關心一點,多理解自己一點,可是我們可曾想過,我們是否也曾關心過老師,關注過老師,理解老師內心的.苦衷呢。也許,我們也總希望朋友多為自己做一點事,爸媽多給自己一點愛,一點理解????或許,從今天開始,當我們想到這一個的時候,希望大家都能夠想這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愛人
仁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懂得愛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識到,你身邊的每個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經(jīng)關注過他們,比方說為我們學校的校園環(huán)境衛(wèi)生默默奉獻的陳秀金老師,如為我們宿舍的安定和諧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師,如為我們學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線的門衛(wèi)老師????當你再次遇見他們時,請問一聲好,請給他們一個微笑,這樣,你就已經(jīng)是一個“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當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時,也要讓別人站得。坏阆胍约喝娴脑,也要讓別人事業(yè)發(fā)達。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別人而自己站穩(wěn)了,也不是損害他人發(fā)展了自己。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推己及人,我們想到的,別人也會想到;我們想做的,別人也會有同樣的想法。所以,只要每個人都能夠以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和包容的心來面對他們的時候,那么,整個社會就和諧了。總結:學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們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許一開始我們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堅持,我們能夠嚴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們?yōu)橹行,他人也以我們(yōu)榘駱,這樣,和諧校園又怎么可能建設不起來呢?
5、總結:從生活到智慧,從智慧到著書立說,從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們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營養(yǎng),明天,我們雖然不能成為圣人,但我們絕對可以說我們一直正在沿著圣人為我們描繪的藍圖在建設和發(fā)展著我們的文化,再此,請讓我們再一次用真誠來朗讀這么幾句話: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同學們,大家心中一定有這樣的疑問:選修課應該如何讀,應該讀什么?這邊,我想說:讀好選修課,要靠手腦口;時間要用足,背誦要落實;習慣須養(yǎng)成,知識重遷移;開啟青春門,邁好人生路。
6、作業(yè)
學習了本章節(jié),大家會有很多的感悟。請結合你對“仁”理解,擬一份面向全校師生的倡議書,倡議大家都能以“仁”為行動準則,積極投身到和諧一中的建設中來。
要求:1、字數(shù)不少于400字。2、符合倡議書的寫作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4
教學目標:
1.識記本節(jié)選中的基礎知識(詳見《預習檢測》)
2.通過翻譯文中重點句子分析作者觀點(翻譯見《預習檢測》)
3.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教學要點:
通過翻譯文中重點句子,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1、教學重點: 理解“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為什么這樣做就可以達到仁” 。
2、教學難點: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集中探討“仁”與我們的生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翻開《論語》,圣人孔子從神壇上走了下來,我們看到了一位真誠、坦率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學生個性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在學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師者,看到了一位讓學生感到“仰而彌高,鉆之彌堅”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充滿智慧的智者,正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他堪稱“萬世師表”。
走近他,我們會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學識的廣博,道德的高尚,和藹的身影,親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走近他,我們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內核--仁。 下面,我們將來了解一下仁說的倡導者孔子對此是怎么解說的。
二、結合注釋,通讀全文。
1、為下列加紅字注音。
樊遲 fán 皋陶gāo、yáo 弘毅hóng 枉 wǎng
學生集體誦讀。(活躍課堂氛圍)
其實,文言文的語感培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讀來完成。在平時,只要你想讀,敢讀,然后大聲讀,就可以讀出味道,讀出情感,讀出人生!隘偪裾Z文”,讓我們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瘋狂,領略文言文這塊質樸的土地帶給我們的享受。
2、解釋下列加紅詞語在文章中的含義。
(1)天下歸仁 ______________贊許
(2)為仁由己 ______________靠
(3)請問其目 ______________詳情
(4)回雖不敏 ______________資質愚鈍
(5)請事斯語矣______________實行
(6)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______________字
(7)堯舜其猶病諸 ______________擔憂
(8)能近取譬 ______________比方
(9)士不可以不弘毅 ______________抱負遠大,意志堅強
(10)死而后已 ______________停止
(11)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______________貧困
(12)克己復禮為仁 _____________ 實現(xiàn)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問知。子曰:“知人。” “知”通“智”
(2)舉直錯諸枉 “錯”通“措”
(3)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 “鄉(xiāng)”通“向”
(4)知者利仁 “知”通“智”
4、明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立、達為使動用法。
仁以為己任:賓語前置語,正常語序為“以仁為己仁”。
文言句式:(1)何謂也 賓語前置句
(2)選于眾 狀語后置句
(3)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定語后置句
(4)克己復禮為仁 判斷句
5、注意特殊詞語的用法。
諸、其
三、疏通文意,理解語句的大概意思。
1、【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顏淵問仁?鬃诱f:“用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拼搏精神,主持正義、捍衛(wèi)道德、維護和平,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普天下的人都會崇敬你、追隨你、向你學習。為崇高理想而奮斗要靠的是自己,難道還能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其詳?”孔子說:“違反禮法的事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顏淵說:“我雖不才,愿照此辦理!
2、【原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敝俟唬骸坝弘m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仲弓問仁?鬃诱f:“出門時要象會見貴賓一樣莊重,使喚百姓就像承當重大祭祀一樣嚴肅。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強加于人。在諸侯國做官、為諸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敝俟f:“我雖不才,愿照此辦理!
3、【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眴栔,子曰:“知人!狈t未達。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狈t退,見子夏曰:“向也吾見于夫子而問智,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譯文】 樊遲問仁,孔子說:“對人慈愛!眴栔牵鬃诱f:“對人了解!狈t不理解?鬃诱f:“以正壓邪,能使邪者正!狈t退出來,見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什么是智,老師說:”以正壓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說:“這話很深刻!舜管理天下,從群眾中選拔人才,選了皋陶,邪惡之徒從此銷聲匿跡。湯管理天下,從群眾中選拔人才,選了伊尹,不法之徒從此無影無蹤!
4、【原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文】 子貢問:”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嗎?“孔子說:”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于人!
5、【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 子貢說:“如有人能讓百姓都得到實惠,又能扶貧濟困,怎樣?可算仁人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堯舜都做不到!所謂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時先幫別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時先幫別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實行仁的方法。”
6、【原文】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譯文】 孔子說:“仁離我們很遠嗎?我想要仁,仁就來了!
7、【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譯文】 曾子說:“有志者不可以不培養(yǎng)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因為責任重大而且道路遙遠。以實現(xiàn)全人類和平友愛為自己的責任,這樣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為理想奮斗終身,這樣的道路不是很遙遠嗎?”
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 孔子說:“志士仁人中,沒有貪生怕死出賣正義的人,卻有舍生忘死維護正義的人。”
9、【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譯文】 孔子說:“品質惡劣的人,忍受不了貧窮,享受不了快樂。有仁德的人安于實行仁,算計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四、文本解讀。
從大家的討論中,我們大致可以知道這其實是一種推己及人、寬以待人的生活處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些寬容,那么每個人的世界都是燦爛多彩的。
請大家結合我們找出來的句子,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施行仁后會怎么樣。
1、什么是仁
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復到禮的規(guī)定。就是在平時不要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幫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達就使別人先通達。
2、當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啟發(fā)?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來,讓我們再一次與孔子親密接觸,看看我們應該怎樣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仁”學。
(1)克己復禮:克制自己,回復到禮的規(guī)定。
生活中,我們都會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則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學樓前的山茶花開了,我相信許多同學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里面有明確的規(guī)定:不得損壞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們就得抵住誘惑,這樣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對我們好一點,但很少想到自己對別人好一點。說一點最簡單的,我們總是希望老師多關注我們一點,多關心一點,多理解自己一點,可是我們可曾想過,我們是否也曾關心過老師,關注過老師,理解老師內心的苦衷呢。也許,我們也總希望朋友多為自己做一點事,爸媽多給自己一點愛,一點理解……或許,從今天開始,當我們想到這一個的時候,希望大家都能夠想這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愛人
仁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懂得愛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識到,你身邊的每個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經(jīng)關注過他們,比方說為我們學校的校園環(huán)境衛(wèi)生默默奉獻的陳秀金老師,如為我們宿舍的安定和諧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師,如為我們學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線的門衛(wèi)老師……當你再次遇見他們時,請問一聲好,請給他們一個微笑,這樣,你就已經(jīng)是一個“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當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時,也要讓別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話,也要讓別人事業(yè)發(fā)達。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別人而自己站穩(wěn)了,也不是損害他人發(fā)展了自己。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推己及人,我們想到的,別人也會想到;我們想做的,別人也會有同樣的想法。所以,只要每個人都能夠以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和包容的心來面對他們的時候,那么,整個社會就和諧了。
總結:學以致用。 了解了仁的思想,我們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許一開始我們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堅持,我們能夠嚴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們?yōu)橹行,他人也以我們(yōu)榘駱,這樣,和諧校園又怎么可能建設不起來呢?
3、孔子的“仁”的學說蘊含著哪些值得弘揚的思想精華?
明確:第一,孔子仁的學說的第一個精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現(xiàn)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義,它意味著,我們不是在他人對我們好的情況下,才回報式地對他人好;我們對他人好,也根本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回報;我們無條件的對他人好,只根據(jù)自己的心來體貼他人的心。這凸顯了孔子以及中華民族純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復禮為仁”的思想對現(xiàn)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不管什么時候,人都是社會性的動物,必須考慮到他人的存在,考慮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須對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加以合理的規(guī)范。因此,孔子宣揚的那套禮固然有不少需要揚棄的具體內容,但它嚴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繼承的方面。
總結:從生活到智慧,從智慧到著書立說,從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們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營養(yǎng),明天,我們雖然不能成為圣人,但我們絕對可以說我們一直正在沿著圣人為我們描繪的藍圖在建設和發(fā)展著我們的文化,再此,請讓我們再一次用真誠來朗讀這么幾句話: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同學們,大家心中一定有這樣的疑問:選修課應該如何讀,應該讀什么?這邊,我想說:讀好選修課,要靠手腦口;時間要用足,背誦要落實;習慣須養(yǎng)成,知識重遷移;開啟青春門,邁好人生路。
五、作業(yè)。
1、請同學們從自處和處世的角度來談一談“仁”的內涵。
從自處的角度來看,孔子所說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禮的規(guī)定。具體地來談,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從處世的角度來看,“仁”就是對他人的關懷,即能夠設身處地地體貼他人。在孔子的語錄里,“仁”的基本含義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為“恕”,或者“忠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識記本節(jié)選中的基礎知識。
2、技能目標:通過翻譯文中重點句子分析作者觀點。
3、情感目標: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主要是通過學習第1則、第2則、第4則、第5則、第8則、第9則選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ㄖ攸c理解“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為什么這樣做就可以達到仁”)
教學難點: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集中探討“仁”與我們的生活)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方法:
啟發(fā)、探究
教學過程:
導語:
翻開《論語》,圣人孔子從神壇上走了下來,我們看到了一位真誠、坦率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學生個性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在學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師者,看到了一位讓學生感到“仰而彌高,鉆之彌堅”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充滿智慧的智者,正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他堪稱“萬世師表”。走近他,我們會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學識的廣博,道德的高尚,和藹的身影,親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走近他,我們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內核——仁。什么是仁,也許誰也無法全部解說清楚。從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的意思,很多人能夠聚在一起和平共處,這就是仁。那么怎樣才能夠聚集在一起和平共處呢?那內容可就多了。下面,我們將來了解一下仁說的倡導者孔子對此是怎么解說的。
第一課時
一、注音:
樊遲皋陶弘毅枉
二、歸納文言知識
1、重點詞:
(1)克己復禮為仁(2)天下歸仁焉
。3)請問其目(4)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5)躬自厚而薄責于人(6)樊遲未達
。7)問知(8)舉直錯諸枉
(9)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10)堯舜其猶病諸
。11)為仁由己(12)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重點詞:
。1)克己復禮為仁克:克制。
。2)天下歸仁焉歸:稱許,贊許。
。3)請問其目目:條目,詳情。請:請求對方做某事;請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4)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不敏:資質愚鈍;事:實踐,實行。
。5)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躬自:自身,自己。
。6)樊遲未達達:明白,理解。
(7)問知知通智。
。8)舉直錯諸枉錯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
(9)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鄉(xiāng)通向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問知。子曰:“人!保2)舉直錯諸枉
(3)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4)知者利仁
“知”通“智”;“錯”通“措”;“鄉(xiāng)”通“向”;“知”通“智”
3、文言句式:
。1)何謂也:賓語前置句
(2)選于眾:狀語后置句
。3)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定語后置句
。4)克己復禮為仁:判斷句
。5)仁以為己任:賓語前置語,正常語序為'以仁為己仁'。
三、文題解讀:(整體感知文本)
1、背誦、理解:集體背誦第四章節(ji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剀疤崾荆何难晕牡恼Z感培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讀來完成。在平時,只要你想讀,敢讀,然后大聲讀,就可以讀出味道,讀出情感,讀出人生!隘偪裾Z文”,讓我們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瘋狂,領略文言文這塊質樸的土地帶給我們的享受。)
【原文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文4】子貢問:“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嗎?”
孔子說:“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
四、思考與討論
1、孔子眼中的“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節(jié)中孔子究竟要告訴我們哪些關于“仁”的內容呢?請大家根據(jù)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關句子。(篩選整合文中信息)
什么是仁?怎樣做才能達到“仁”,施“仁”之后會怎么樣?
1、在課本中畫出下列重點句子,并做初步理解:
重點句子1:克己復禮為仁。
、佟⑹裁唇锌思簭投Y克?——克服自己的私欲而遵循禮法的規(guī)定。
、、己復禮后會怎么樣:天下歸仁。
、、什么樣的行為是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就孔子與顏回的這些問答來看,仁和禮應該是一致的。只不過禮主要是外在的規(guī)范,而仁則主要是對這種規(guī)范的內在自覺而已?思簭投Y固然是仁,但是仁又不僅限于克己復禮(那只是仁的基本面)。
重點句子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句意理解: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
②、從處世的角度來看,“仁”就是對他人的關懷,即能夠設身處地地體貼他人!凹核挥鹗┯谌恕逼鋵嵤且环N推己及人、寬以待人的生活處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些寬容,那么每個人的世界會更加燦爛多彩。
、、怎么樣: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重點句子3:愛人;知人
②、句意理解:關愛他人;了解、理解他人。
、、怎樣做:“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翻譯):選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惡的人之上,
能夠使邪惡的人變?yōu)檎钡娜恕?/p>
重點句子4:其“恕”乎?
、、“其”是大概、也許的意思。在孔子看來,“恕”這個字可以拿終生去實踐,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點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們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實踐原則。
重點句子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就這么簡單: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達就使別人通達。在孔子那個時代,這一原則意味著:自己對兒子有所期望,就按照這期望來服事父親;自己對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這期望來服事君上;自己對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這期望來服事兄長;自己對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這期望來對待朋友。
、凇ⅰ敖∑笔侵妇徒∽约鹤鞅确,也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仁之方”就是實踐仁的方法。這樣的仁,不必堯舜,所有的人都做得到。
重點句子6:我欲仁,斯仁至矣!
、佟⒕湟饫斫猓褐灰蚁脒_到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就到了!
、、孔子關于仁的學說一方面告訴人們不能干什么,一方面又告訴人們應該做什么。要做到仁并不難,關鍵看你是不是有這種追求。所以他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這意味著,對每一個人來說,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備仁德,而是他喪失了追求仁德的愿望?鬃影讶蔬@種境界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重點句子7: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①、“志士”指有高尚志向和節(jié)操的人!叭嗜恕敝钢v究仁義的人。志士仁人不會貪生而損害仁德,只會為了成全仁德而犧牲生命。仁是孔子為人生開啟的根本方向,是孔子為世人營造的安頓人生的居所。
重點句子8: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句意理解:有仁德的人安于實行仁,算計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2、概括:
。1)、什么是仁:A、克己復禮;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谩廴;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怎樣才能達到仁:A、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C、能近取譬。
。3)、施仁之后會怎樣:A、天下歸仁;B、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C、我欲仁,斯仁至矣;D、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表述:
請大家結合我們找出來的句子,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施行仁后會怎么樣。
。1)、什么是仁:
仁就是要克制自己不合理的私欲,回復到禮的規(guī)定。就是在平時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幫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達就使別人先通達。從字面意義的理解上看,孔子認為人在生活中不能放縱自己的欲望,而應該以禮來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寬以待人,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團結合作。
。2)、“仁”與生活:
正如孔子所說,其實要做到仁并不難,只要你想做。當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啟發(fā)?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來,讓我們再一次與孔子親密接觸,看看我們應該怎樣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仁”學。
、佟⒖思簭投Y:克制自己,回復到禮的規(guī)定。
生活中,我們都會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則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學樓前的桂花開了、芒果初長成,我相信許多同學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里面有明確的規(guī)定:不得損壞公物,花、芒果是公物,所以我們就得抵住誘惑,這樣做就是仁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對我們好一點,但很少想到自己對別人好一點。說一點最簡單的,我們總是希望父母、老師、同學多關注我們一點,多關心一點,多理解自己一點,可是我們可曾想過,我們是否也曾關心過父母、老師,理解父母、老師內心的苦衷呢。也許,我們也總希望朋友多為自己做一點事,爸媽多給自己一點愛,一點理解……或許,從今天開始,當我們想到這一個的時候,希望大家都能夠想這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凹核挥,勿施于人”其實是一種推己及人、寬以待人的生活處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些寬容,那么每個人的世界都是燦爛多彩的。
③、愛人
仁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懂得愛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識到,你身邊的每個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經(jīng)關注過他們,比方說為我們的校園環(huán)境衛(wèi)生默默奉獻的……,如為我們宿舍的安定和諧而苦口婆心的……,如為我們學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線的門衛(wèi)……當你再次遇見他們時,請問一聲好,請給他們一個微笑,這樣,你就已經(jīng)是一個“仁”者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當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時,也要讓別人站得。坏阆胍约喝娴脑,也要讓別人事業(yè)發(fā)達。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別人而自己站穩(wěn)了,也不是損害他人發(fā)展了自己。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推己及人,我們想到的,別人也會想到;我們想做的,別人也會有同樣的想法。所以,只要每個人都能夠以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和包容的心來面對他人的時候,那么,整個社會就和諧了。
4、總結:學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們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許一開始我們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堅持,我們能夠嚴格要求自己,那么,和諧小組、和諧宿舍、和諧班級、和諧校園又怎么可能建設不起來呢?
總結:從生活到智慧,從智慧到著書立說,從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們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營養(yǎng),明天,我們雖然不能成為圣人,但我們絕對可以說我們一直正在沿著圣人為我們描繪的藍圖在建設和發(fā)展著我們的文化,再此,請讓我們再一次用真誠來朗讀這么幾句話: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溫馨提示:同學們,大家心中一定有這樣的疑問:選修課應該如何讀,應該讀什么?這邊,我想說:讀好選修課,要靠手腦口;時間要用足,背誦要落實;習慣須養(yǎng)成,知識重遷移;開啟青春門,邁好人生路。
五、完成課本課后練習
1、關于什么是“仁”,孔子對顏淵、子貢、樊遲、仲弓等人的回答各有側重、各不相同,試作具體分析,然后綜合起來談談你對孔子所說的“仁”的理解和認識。
提示:孔子回答顏淵問“仁”,說明“仁”的一個基本內容是對“禮”的自覺,即是“禮”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實現(xiàn)。
孔子回答仲弓問“仁”,以及回答子貢問可以終身實踐的“一言”,主要是從否定的方面說明仁意味著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孔子回答子貢問“仁”,則主要是從肯定的方面說明仁意味著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孔子回答樊遲說“仁”就是“愛人”,其內涵跟他所說的“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一致的。
孔子對“仁”的解釋雖然多種多樣,但是基本點有兩方面,一是把“禮”變?yōu)樽约旱淖杂X,一是設身處地地體貼人、關愛人并且付諸行動。
2、孔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說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兩種說法區(qū)別在哪里?
提示:兩者本質上相通,但前者是從否定的方面說(即是說不要做什么),后者是從肯定的方面說(即是說要做什么)。
六、拓展思考:
1、孔子的仁的學說蘊含著哪些值得弘揚的思想精華?
提示:孔子仁的學說的第一個精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現(xiàn)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義。它意味著,我們不是在他人對我們好的情況下,才回報式地對他人好;我們對他人好,也根本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回報;我們無條件地對他人好,只因為我們根據(jù)自己的心,來體貼他人的心。這凸顯了孔子以及中華民族純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復禮為仁”的思想對現(xiàn)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不管什么時候,人都是社會性的動物,必須考慮到他人的存在,考慮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須對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加以合理的規(guī)范。因此,孔子宣揚的那套禮固然有不少需要揚棄的具體內容,但它嚴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繼承的方面。
2、比較孔孟的“仁”
A、孔子的仁學思想:
1、作為倫理學范疇的仁,“仁”是核心。
、艕廴恕
、啤八 、忠孝。
、菤w仁。
2、作為政治學范疇的仁。
、艦檎缘。
⑵為國以禮。
⑶養(yǎng)民也惠。
B、孟子的仁政學說
1、仁的來源。孟子“仁政”學
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
2、仁政學說。
、拧懊褓F君輕”的民本思想。
⑵反對暴政、“省刑罰”的政策。
⑶“分田制祿”、“制民恒產(chǎn)”的經(jīng)濟思想。
、容p徭薄賦,不違農時的主張。
⑸保護工商的思想。
3、請同學們從自處和處世的角度來談一談“仁”的內涵。結合我們的生活實際,談一談如何才能夠實現(xiàn)'仁'。請把自己有關‘仁’的體會用文字寫出來,與其它同學們交流。
參考:
從自處的角度來看,孔子所說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禮的規(guī)定。具體地來談,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從處世的角度來看,“仁”就是對他人的關懷,即能夠設身處地地體貼他人。在孔子的語錄里,“仁”的基本含義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為“恕”,或者“忠恕”。
本文在文體上有什么樣的特點?
文章中主要通過對話和語錄的形式,來闡述有關'仁'的問題。這兩種文體形式也是《論語》中最常用的形式,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要注意《論語》的這個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的特點明確:
(1)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闡釋同一事物。
圍繞什么是“仁”,孔子既從肯定的方面作答,又從否定的方面作答,告訴人們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既從如何對待自己的角度作答,又從如何對待別人的角度作答,從而使人們對“仁”有一個全面而透徹的了解。
(2)文辭簡約而意蘊豐富。
選文第1則中的“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一句中的“一日”兩字值得反復體味,舍此“一日”不下手,永無下手之期,百事都始于“一日”,何況追求仁德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潛力】
理解和體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義和好處。
【過程與方法】
透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小事,深刻的理解和體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義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好處,學會“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換位思考方式,養(yǎng)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習慣。
2、幫忙學生懂得并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會融洽人際關系,緩和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
教學重點: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教學難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視頻導入
1、播放電影《孔子》片段
2、小組交流名言賞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說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沒有權利強加給別人。
環(huán)節(jié)二:生活在線
細雨淅瀝,秋風瑟瑟。車靠站,上來一位中年婦女,她走進一個座位,打量了一番,皺起眉頭,面露不悅,嘴里喃喃自語。原先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滴了幾滴水,弄濕了椅面。
她重選了一個空著的雙人座位。入座時,隨手把她那滴著水的`雨傘放在了旁邊的座位上
探究:
1、中年婦女為什么會“皺起眉頭,面露不悅”?
2、你們認為她“喃喃自語”些什么?
3、請你評價一下中年婦女的言行?
生活在線(續(xù))
雨還在下,車繼續(xù)行進。放學后的我也上了這輛車,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呢?
請同學們發(fā)揮想象。
環(huán)節(jié)三:生活劇場
材料:大人都喜歡逛商場,個性是媽媽。但我們注意到: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總是不喜歡呆在商場里,尤其是人多熱鬧的商場。這常常讓大人們感到納悶。為什么商場里琳瑯滿目的商品就不能吸引小孩子呢
探究:
1、為什么小孩子不喜歡待在商場里?(透過學生親身體驗得出結論)
2、在生活中,別人有沒有強求我們干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當時你的情緒怎樣樣?
環(huán)節(jié)四:生活感悟
你不想被人欺騙,就不要欺騙別人;
你不想被人傷害,就不要傷害別人;
……
環(huán)節(jié)五:情感升華
展示兩組圖片,學生比較得出結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7
教學目標:
1,體會《論語》中“仁”的思想主張的道德價值觀,并用它來指導我們的生活。
2,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義;
3,學會表達自己的寬容;學會助人、樂于助人;
4,在生活中怎樣做到寬容
教學重,難點:
理解“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為什么這樣做就可以達到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集中探討“仁”與我們的生活)
教學過程:
導入:我們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的團體中,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脫離群體,不能脫離別人,不可能離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都有自己的欲望,那么,人與人之間怎樣和平相處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論語》,去書中尋求答案吧
。ㄒ唬┲R梳理,解讀選段。
全班齊讀課文一遍。
師:孔老夫子的學生都喜歡問問題,本課中涉及到了幾個學生?都是誰?
明確:六個。顏淵,仲弓,樊遲,子夏,子貢,曾子。
師:孔老師有問必答,在這六個學生當中,有一個領悟力不是很高的是誰?明確:樊遲
師:你們是怎么看出來的?
明確:樊遲問仁,孔子說了兩次,樊遲未達,他還沒明白老師的話。
師:樊遲真的是反應遲鈍嗎?
明確:不是
師:因為他在思考一個難題,是什么呀?
明確:什么是“仁和智”
師:雖然我們不能回到兩千年多前去聽孔老夫子上課,但我門可以自己模仿一下當時的`課堂,同學們分角色表演,模仿孔子與弟子的對話。
不要求按原話,允許自由發(fā)揮。①顏淵問仁②仲弓問仁③樊遲問仁④子貢問仁
(二)篩選整合信息,把握“仁”的思想。
1.師:顏淵,仲弓,樊遲都問老師“什么是仁”,但孔子的回答都不相同,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來。明確:①克己復禮為仁
②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奂核挥,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④愛人。
、萜洹八 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取近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呤坎豢梢圆缓胍悖沃囟肋h。
⑧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生以成仁。
、岵蝗收卟豢梢跃锰幖s,不可以長處樂。
2.結合1—4語段,請同學們從自處和處世角度,談談“仁”的內涵。明確:從自處角度看,孔子所說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欲,而遵循禮的規(guī)定,具體的來談,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從處世的角度來看,“仁”就是對他人的關懷,即能夠設身處地的體貼他人。在孔子的語錄里,“仁”的基本含義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為“恕”,或者“忠恕”。這是最核心的一句。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師:可以理解為:自己不想做的事,自己也不要讓別人去做。
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
3.結合5,6語段,談談如何才能實現(xiàn)“仁”呢?
明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實現(xiàn)“仁”的關鍵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4.施“仁”之后會怎樣?
明確:天下歸仁;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三)知識拓展,說說我們身邊的“仁”
師:孔子的“仁”的學說蘊涵哪些值得弘揚的思想精華?
明確:孔子仁的學說的第一個精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現(xiàn)代仍然具有巨大意義。它意味著,我們不是在他人對我們好的情況下,才回報的對他人好,我們對他人好,也根本不是為了得到回報,我們無條件的對他人好,只是根據(jù)自己的心,來體貼他人的心,這凸顯了孔子以及中華民族純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第二個精華,“克己復禮”的思想對現(xiàn)代也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不管什么時候,人都是社會性的動物,必須考慮到他人的存在,考慮到社會群體的秩序,所以,必須對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加以規(guī)范,因此,孔子宣揚的“禮”中那種嚴于律己的基本精神是有值得繼承的方面的。
師:下面我們討論一下身邊的“仁”,大家各抒己見。
師:大家說的非常好,下面我也有個問題,那么當?shù)懒x和生命發(fā)生沖突的時候,人應該如何選擇呢?
師:對于這個問題,文中已經(jīng)有了答案,大家看第8節(jié),如何理解?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生以成仁!
師:就是說志士仁人,不會因為活命而傷害到對仁的追求,傷害到人道,而只有在必要的時候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道,或者說是來完成自己對仁的追求。
接下來,老師給大家講個小故事16日下午,菏澤48路公交車司機李福振駕駛著魯ra0072公交車載著一車乘客,自西向東沿長江路行駛。據(jù)公交車里的監(jiān)控視頻顯示,18時07分,該車行至長江路與解放街交叉路口處的直行道上等待信號燈。直行信號燈亮起的時候,李福振突然迅速右轉方向盤變道,快速通過十字路。18時08分32秒,公交車平穩(wěn)停在牡丹區(qū)財局附近站牌前。公交車停穩(wěn)后,李福振打開后車門、熄火、拉上手剎,隨后用左手在胸口位置拍了三下。就在車上的乘客還在詫異這樣的異常舉動時,李福振已經(jīng)歪倒在一旁師:同學們,這算不算是“仁”呢?
。ㄋ模┱n堂小結
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好一點,但很少想到自己對別人好一點,說一點最簡單的,我們總是希望父母,朋友多關心自己,理解自己一點,可是我們是否想過多給朋友,父母點愛,一點理解?或許,從今天開始,當我們想到這個的時候,希望大家都能想起這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毕M蠹乙院蟮娜兆永,能夠更好的與人相處。
。ㄎ澹┳鳂I(yè)布置
搜集類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的句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8
【課例分析】:
這是《論語》中極具教育意義的篇目之一,主要內容是孔子仁的學說,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它一方面告訴人們不能做什么,一方面又告訴人們該干什么,在現(xiàn)代社會,孔子仁的學說蘊含著很多值得弘揚的思想精華。
【教學設想】
對于本課來說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在講授選文時,作為教師應努力展示孔子思想的高度,深度及現(xiàn)代價值。理解“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為什么這樣做就可以達到仁”。引導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思考現(xiàn)實問題,學會應用“仁”這種思想。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預習閱讀孔子的資料。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把握文章內容,掌握文言知識。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和討論,體會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思考孔子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教學重難點:體會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思考孔子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講授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識記本節(jié)選中的基礎知識(詳見《預習檢測》)
2、技能目標:通過翻譯文中重點句子分析作者觀點(翻譯見《預習檢測》)
3、情感目標: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二、教學重點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點理解“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為什么這樣做就可以達到仁”)
三、教學難點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集中探討“仁”與我們的生活)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課型:
多媒體授課
六、教學方法:
啟發(fā)、探究
七、教學過程
1、導語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學習《語文》選修之“先秦諸子選讀”“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課文簡單,9個小節(jié),就幾句話,也沒有幾個文字。所以今天的課盡可能輕松。想同學們已經(jīng)做了很好的預習,因為學生是最聰明的,最自覺的。對吧?即使沒有預習,也不要緊,據(jù)說這樣的同學更聰明,只要現(xiàn)在趕緊看一眼,就全部明白了。
翻開《論語》,圣人孔子從神壇上走了下來,我們看到了一位真誠、坦率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學生個性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在學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師者,看到了一位讓學生感到“仰而彌高,鉆之彌堅”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充滿智慧的智者,正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他堪稱“萬世師表”。
走近他,我們會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學識的廣博,道德的高尚,和藹的身影,親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們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內核——仁。
什么是仁,也許誰也無法全部解說清楚。
《論語》的核心部分是“仁”!墩撜Z》共21,469個字,其中“仁”字出現(xiàn),有人統(tǒng)計有109次,這也就是說,《論語》中,平均十幾個字中就出現(xiàn)一個“仁”。密度之大、頻率之高,實屬罕見。這位孔圣人是事事講“仁”、處處講“仁”,為政講仁政,做人講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們昭示:仁愛同情是人間正道,做人的基本準則是:仁者愛人。
從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夠聚在一起和平共處,這就是仁。那么怎樣才能夠聚集在一起和平共處呢?那內容可就多了。下面,我們將來了解一下仁說的倡導者孔子對此是怎么解說的。
重點詞:
。1)克己復禮為仁克:克制。
(2)天下歸仁焉歸:稱許,贊許。
。3)請問其目目:條目,詳情。請:請求對方做某事;請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4)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不敏:資質愚鈍;事:實踐,實行。
。5)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躬自:自身,自己。
。6)樊遲未達達:明白,理解。
(7)問知知通智。
(8)舉直錯諸枉錯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
。9)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鄉(xiāng)通向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問知。子曰:“知人!
“知”通“智”
。2)舉直錯諸枉
“錯”通“措”
。3)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
“鄉(xiāng)”通“向”
。4)知者利仁
“知”通“智”
明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立、達為使動用法。
仁以為己任:賓語前置語,正常語序為“以仁為己仁”。文言句式:
。1)何謂也賓語前置句
。2)選于眾狀語后置句
。3)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定語后置句
。4)克己復禮為仁判斷句
疏通文意,理解語句的大概意思。
1、【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鬃诱f:“克制自己(的私欲),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復禮,全天下都會稱許你是仁人。實行仁,完全靠自己,難道還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具體條目。”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鳖仠Y說:“我顏淵雖然資質愚鈍,但愿意實踐這些話!
2、【原文】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敝俟唬骸坝弘m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仲弓問仁?鬃诱f:“出門時要象會見貴賓一樣莊重,使喚百姓就像承當重大祭祀一樣嚴肅。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強加于人。在諸侯國做官、為諸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說:“我雖不才,愿照此辦理!
3、【原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眴栔,子曰:“知人!狈t未達。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狈t退,見子夏曰:“向也吾見于夫子而問智,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譯文】樊遲問仁,孔子說:“對人慈愛!眴栔牵鬃诱f:“對人了解!狈t不理解?鬃诱f:“以正壓邪,能使邪者正!狈t退出來,見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什么是智,老師說:”以正壓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說:“這話很深刻!舜管理天下,從群眾中選拔人才,選了皋陶,邪惡之徒從此銷聲匿跡。湯管理天下,從群眾中選拔人才,選了伊尹,不法之徒從此無影無蹤。”
4、【原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文】子貢問:”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嗎?“孔子說:”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于人!
5、【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子貢說:“如有人能讓百姓都得到實惠,又能扶貧濟困,怎樣?可算仁人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堯舜都做不到!所謂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時先幫別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時先幫別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實行仁的方法!
6、【原文】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譯文】孔子說:“仁離我們很遠嗎?我想要仁,仁就來了!
7、【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說:“有志者不可以不培養(yǎng)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因為責任重大而且道路遙遠。以實現(xiàn)全人類和平友愛為自己的責任,這樣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為理想奮斗終身,這樣的道路不是很遙遠嗎?”
8、【原文】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孔子說:“志士仁人中,沒有貪生怕死出賣正義的人,卻有舍生忘死維護正義的人。”
9、【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譯文】孔子說:“品質惡劣的人,忍受不了貧窮,享受不了快樂。有仁德的人安于實行仁,算計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文本解讀:
從大家的討論中,我們大致可以知道這其實是一種推己及人、寬以待人的生活處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些寬容,那么每個人的世界都是燦爛多彩的。
請大家結合我們找出來的句子,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施行仁后會怎么樣。
1、什么是仁
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復到禮的規(guī)定。就是在平時不要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幫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達就使別人先通達。
請同學們從自處和處世的角度來談一談“仁”的內涵。
從自處的角度來看,孔子所說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禮的規(guī)定。具體地來談,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從處世的角度來看,“仁”就是對他人的'關懷,即能夠設身處地地體貼他人。在孔子的語錄里,“仁”的基本含義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為“恕”,或者“忠恕”。
2、當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啟發(fā)?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來,讓我們再一次與孔子親密接觸,看看我們應該怎樣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仁”學。
。1)克己復禮:克制自己,回復到禮的規(guī)定。
生活中,我們都會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則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學樓前的花開了,我相信許多同學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里面有明確的規(guī)定:不得損壞公物,花是公物,所以我們就得抵住誘惑,這樣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對我們好一點,但很少想到自己對別人好一點。說一點最簡單的,我們總是希望老師多關注我們一點,多關心一點,多理解自己一點,可是我們可曾想過,我們是否也曾關心過老師,關注過老師,理解老師內心的苦衷呢。也許,我們也總希望朋友多為自己做一點事,爸媽多給自己一點愛,一點理解或許,從今天開始,當我們想到這一個的時候,希望大家都能夠想這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愛人
仁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懂得愛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識到,你身邊的每個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經(jīng)關注過他們,比方說為我們學校默默奉獻的老師,如為我們宿舍的安定和諧而苦口婆心的老師,如為我們學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線的門衛(wèi)老師當你再次遇見他們時,請問一聲好,請給他們一個微笑,這樣,你就已經(jīng)是一個“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當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時,也要讓別人站得。坏阆胍约喝娴脑,也要讓別人事業(yè)發(fā)達。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別人而自己站穩(wěn)了,也不是損害他人發(fā)展了自己。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推己及人,我們想到的,別人也會想到;我們想做的,別人也會有同樣的想法。所以,只要每個人都能夠以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和包容的心來面對他們的時候,那么,整個社會就和諧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0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識記本節(jié)選中的基礎知識(詳見《預習檢測》)
2.技能目標:通過翻譯文中重點句子分析作者觀點(翻譯見《預習檢測》)
3.情感目標: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為什么這樣做就可以達到仁”。
難點: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集中探討“仁”與我們的生活)
、褡灾鲗W習檢查內容和方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翻開《論語》,圣人孔子從神壇上走了下來,我們看到了一位真誠、坦率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學生個性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在學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師者,看到了一位讓學生感到“仰而彌高,鉆之彌堅”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充滿智慧的智者,正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他堪稱“萬世師表”。
走近他,我們會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學識的廣博,道德的高尚,和藹的身影,親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們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內核——仁。
什么是仁,也許誰也無法全部解說清楚。從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是他人(含自己在內的第二人),即心懷他人,并與他人和平共處,這就是仁。那么怎樣才能夠聚集在一起和平共處呢?那內容可就多了。下面,我們將來了解一下仁說的倡導者孔子對此是怎么解說的。
二、檢查預習情況
1.你能準確朗讀全文嗎?
指名學生朗讀12則語錄,糾正讀音錯誤。
2.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則,能讀準譯對嗎?
、蚪虒W重點難點
教學難點(根據(jù)學生預習確定):
對第7、8、9三則理解有難度。
、蠼M織學生討論展示評價
三、課文研討
你最喜歡哪一則,為什么?
師生討論完成對各則的理解及其學生學習后所受到的啟示。
、魧χ攸c難點進行點撥或精講
(一)文本解讀:
1.我們節(jié)選的小標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請大家聯(lián)系自身生活,談一談生活中哪些事情和這句話是相聯(lián)系的。(盡量使用實例)(整體感知文本)
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對我們好一點,但很少想到自己對別人好一點。說一點最簡單的,我們總是希望老師多關注我們一點,多關心一點,多理解自己一點,可是我們可曾想過,我們是否也曾關心過老師,關注過老師,理解老師內心的苦衷呢。也許,我們也總希望朋友多為自己做一點事,爸媽多給自己一點愛,一點理解……或許,從今天開始,當我們想到這一個的時候,希望大家都能夠想這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從大家的討論中,我們大致可以知道這其實是一種推己及人、寬以待人的生活處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些寬容,那么每個人的世界都是燦爛多彩的。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節(jié)中孔子究竟要告訴我們哪些關于“仁”的內容呢?請大家根據(jù)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關句子。 (篩選整合文中信息)
什么是仁?施“仁”之后會怎么樣?怎樣做才能達到“仁”?
(重點句)
a.克己復禮為仁。(什么叫克己復禮?思簭投Y后會怎么樣:天下歸仁。什么樣的行為是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怎么樣: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c.愛人,知人(是什么。怎樣做: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f.我欲仁,斯仁至矣!
g.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概括)
a.什么是仁: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b.施仁之后會怎樣:天下歸仁;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c.怎樣才能達到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表述)
下面,請大家結合我們找出來的句子,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施行仁后會怎么樣,怎樣才能達到仁。
什么是仁: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復到禮的規(guī)定。就是在平時不要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幫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達就使別人先通達。從字面意義的理解上看,孔子認為人在生活中不能縱放自己的欲望,而應該以禮來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寬以待人,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團結合作。
(二)所受啟示:
正如孔子所說,其實要做到仁并不難,只要你想做。當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啟發(fā)?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來,讓我們再一次與孔子親密接觸,看看我們應該怎樣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仁”學。
1.克己復禮:克制自己,回復到禮的規(guī)定。
生活中,我們都會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則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學樓前的各種花開了,我相信許多同學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里面有明確的規(guī)定:不得損壞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們就得抵住誘惑,這樣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對我們好一點,但很少想到自己對別人好一點。說一點最簡單的,我們總是希望老師多關注我們一點,多關心一點,多理解自己一點,可是我們可曾想過,我們是否也曾關心過老師,關注過老師,理解老師內心的苦衷呢。也許,我們也總希望朋友多為自己做一點事,爸媽多給自己一點愛,一點理解……或許,從今天開始,當我們想到這一個的時候,希望大家都能夠想這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愛人
仁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懂得愛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識到,你身邊的每個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經(jīng)關注過他們,比方說為我們學校的校園環(huán)境衛(wèi)生默默奉獻的員工,為我們宿舍的安定和諧而苦口婆心的'宿管老師,為我們學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線的門衛(wèi)老師……當你再次遇見他們時,請問一聲好,請給他們一個微笑,這樣,你就已經(jīng)是一個“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當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時,也要讓別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話,也要讓別人事業(yè)發(fā)達。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別人而自己站穩(wěn)了,也不是損害他人發(fā)展了自己。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推己及人,我們想到的,別人也會想到;我們想做的,別人也會有同樣的想法。所以,只要每個人都能夠以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和包容的心來面對他們的時候,那么,整個社會就和諧了。
總結:學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們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許一開始我們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堅持,我們能夠嚴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們?yōu)橹行模艘惨晕覀優(yōu)榘駱,這樣,和諧校園又怎么可能建設不起來呢?
、跽n堂練習檢測設計
請選擇你喜歡的一則寫一點讀后感。
小結反思
小結:從生活到智慧,從智慧到著書立說,從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們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營養(yǎng),明天,我們雖然不能成為圣人,但我們絕對可以說我們一直正在沿著圣人為我們描繪的藍圖在建設和發(fā)展著我們的文化,再此,請讓我們再一次用真誠來朗讀這么幾句話: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教案認識a的教案10-10
幼兒大班社會教案教案01-21
中班教案《捉迷藏》游戲教案12-18
關于樹葉的教案有趣的樹葉教案12-13
小班結構游戲教案城堡教案11-15
大班教案民族大聯(lián)歡教案11-11
【精選】小班教案10-26
愛耳日教案10-27
《天窗》教案09-26
[經(jīng)典]美術教案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