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科學教案10篇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一、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老師有一個小謎語,請同學們來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見來摸不著,動物植物都需要”
師:你們知道空氣在哪里嗎?(板書課題)
師:今天就讓我們從“空氣在哪里”開始研究吧。學生有興致的猜謎語。
學生猜測交流。創(chuàng)設情景,利用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對空氣的探究興趣,
二、大膽猜想,實施探究
實驗導入:
活動一:尋找空氣
1、借助各種媒介尋找空氣
師:空氣對于我們非常重要,它在哪里?我們怎樣找到它?
2.、巡視。幫助學生實驗。
3、.交流反饋,總結尋找空氣的諸多方法,感知空氣的真實存在。
師:請各小組派代表帶著實驗單到前面交流你們的收獲吧。
3.教師針對學生的交流情況進行小結。
4、用多種方法尋找一種物體中的空氣
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證明塑料瓶中空氣的存在。(實驗材料二)
5、對學生尋找空氣的情況進行總結,引導學生思考空氣到底在哪里。
活動二:空氣有重量嗎?
1、師:剛才大家開動腦筋,想了許多辦法,找到了我們的朋友——空氣,那么它有重量嗎?
2、師:怎樣證明我們的猜測呢?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來設計一份研究方案吧!
3、師:試著來執(zhí)行你的設計方案,并在書上記錄下你的研究結果。你還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設計也可以寫在這里。
4、師:你愿意與大家交流一下剛才的實驗設計和結論嗎?
學生交流。
5、師:好極了,在自己設計的實驗中,你觀察到了空氣有重量。
活動三:能力拓展,空氣能從一個杯子跑到另一個杯子嗎?
1、教師提問“空氣能從一個杯子跑到另一個杯子嗎?”
2、教師實驗,讓學生觀察,激起學生動手嘗試的強烈欲望。
3、鼓勵學生課后實驗,將實驗興趣的激發(fā)延伸到學生課外之中。
4、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對自己的哪個發(fā)現(xiàn)最滿意?你覺得哪位同學的想法最有創(chuàng)意?。
1、學生先自我猜想,然后在組內進行討論、交流。組內制定方案。
2、.實驗驗證,探求尋找空氣的諸多方法。各小組按照討論的實驗方案,檢查實驗記錄單,打開實驗材料(一),開始有序實驗。
3、.各小組派代表帶著實驗單到前面交流。
4、學生用多種方法證明塑料瓶中空氣的存在。(實驗材料二)
5、思考:空氣到底在哪里?
1、學生根據經驗猜測。
2、學生在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將這些想法予以整理。
3、小組內實施探究。
4、分小組展示交流。
1、學生猜想。
2、學生觀察。
3、課后動手實踐。
4、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觀點。
鼓勵學生進行大膽想象與巧妙設計,從而尋找更多的`研究方法,并動手進行操作,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這一活動按照“提出問題——猜想預測——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啟發(fā)學生小組合作,自行想辦法解決問題,選擇自己需要的實驗材料,設計科學的實驗方案來證明空氣是否有重量;顒又兄笇W生把實驗方案設計周密。并時刻關注學生的活動進展情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引導學生探究是無止境的,科學實驗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將科學探究的興趣引導課外。
引領學生在談話中總結本節(jié)課知識與能力方面的進步,評價自己和同伴最得意之處,給學生提供一個回顧、分享、愉悅、鼓勵的交流機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我們周圍生活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過程與方法
● 分區(qū)域調查,認識多種多樣的生物。
● 選用適合的工具對生物進行調查和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 感受校園生物的美麗。
● 體會到用心觀察會有許多新的發(fā)現(xiàn),發(fā)展科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會選用適合的工具對校園生物進行調查和記錄。
【教學難點】知道我們的校園中大概生活著多少種植物和動物。 理解校園生物是多種多樣的。
【教學準備】分組準備:記錄本,記錄工具,觀察工具,調查表為整個班級準備:校園常見生物的照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校園里有很多植物和動物,認識下面這些動物和植物嗎?用幻燈片放校園內常見植物和動物,讓學生辨認和觀察(意圖:學生能說出名字的讓學生說,如說不出名字,讓學生觀察動植物樣子,告訴名稱。引發(fā)學生調查興趣) 2、:校園里還有哪些植物和動物?我們校園里有多少種植物,多少種動物?讓我們一起去調查
二、設計調查方案 1、師:如何去調查呢(意圖:引導學生制訂周密的調查計劃) 2、學生分組制定調查計劃,匯報,師點撥: A像科學家那樣,將校園分為幾個區(qū)域分別進行調查;B要對校園生物展開全面調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經來過的.動物;調查時不僅要記錄地面看的見的動物和植物,還要搜索地下的動物,要根據所發(fā)現(xiàn)的動物蹤跡推測哪些動物也在這里生活過。將這些發(fā)現(xiàn)都及時記錄下來。C用繪畫、拍照等適宜的方法記錄不知名的動植物; D將調查的校園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兩類分別記錄,既要記錄生物的名稱、又要記錄它們生長和經常活動的地點。 E在調查時可能會出現(xiàn)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種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開黃、白、紅不同顏色花的郁金香等,記錄時可以都記錄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別記錄某某樣的蝴蝶;某某顏色的郁金香。F要愛護動植物
三、開展校園動植物調查活動將校園劃分為幾個區(qū)域,每個小組確定一個區(qū)域作為調查的重點,開展調查活動,邊調查邊記錄,盡量不要漏掉校園中的任一種動植物,鼓勵學生認真記錄,對認真調查的組給予加星評價。(意圖:為后面形成生物種類多種多樣,同種生物也具有千差萬別的不同個體這樣一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積累感性經驗。)
四、課外延伸:對不知名的動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資料
板書設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說出人體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學會用實驗和歸納的方法探究嗅覺、 味覺、皮膚感覺的特點。
[本節(jié)相關的知識條目和教學建議]
1.感覺器官與感受器
2.皮膚的感覺功能
3.鼻和嗅覺
4.舌和味覺
[教學方法]
1.體驗 皮膚觸覺、鼻的嗅覺、舌的味覺。做到人人參與,親身體驗。
2.比較 觸覺、嗅覺與味覺在信息接受上的異同
3.觀察 自己的舌頭
4.實驗 皮膚不同部位、舌頭不同部位不同刺激的敏感性
[教學重、難點]
皮膚感覺、嗅覺、味覺實驗及歸納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我們生活的世界豐富多彩,如果生物不能很快感覺和適應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就無法生存與繁衍。
二、新課教學
讀 圖:圖中的人感覺到了什么?
。ㄓ捎趫D中幾種情景的感覺都比較簡單、常見,讓學生讀圖,談談各種情景的`感受)
1.學生討論
2.學生講述各自的感受
3.學生歸納人的感受和感覺器。
討 論:
1.你最喜歡和最討厭的環(huán)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結論都相同嗎?(學生積極發(fā)言)
2.小明為什么要戴著耳機欣賞音樂?(從不同角度討論,戴耳機的利弊)
總 結:人的感覺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痛覺等,相應的感受器為眼、耳、鼻、
舌頭、皮膚等。
。ㄒ唬┢つw的感覺功能
探究提出問題1:皮膚能感受到哪些信息?(皮膚能感受到哪些刺激?)
猜 想:冷熱感、軟硬感、疼痛感、壓力感。
設計實驗:被實驗者戴上眼罩,另一同學取物品給他觸摸。
收集證據:摸刷子的感覺。[(1)背面有紙部分不冷(2)無紙部分背面光滑,正面部分有刺感(3)刷子拿在手中,有沉甸感。(解釋)]
探究提出問題2:哪里的皮膚最敏感?
實 驗:一根鬃毛,用鑷子夾住后接觸皮膚不同部位:手背、手指、手臂、頭頸等處, 各標上記號,說出感受(要求閉上眼)?梢韵嗷ミM行。
實 驗:鉛筆尖,快速刺痛不同部位,手心,手背,手指頭處。(解釋)
結 論:人體皮膚上有豐富的神經細胞,能感受到很豐富感覺,如有冷、熱覺、痛覺、解壓感等。
。ǘ┍亲拥男嵊X
活 動:戴上眼罩,讓同學聞月季花香,請他辨別是什么物質。
知 識:花的香味刺激了鼻腔中的神經末梢形成興奮,嗅覺神經將興奮傳到大腦皮層,
形成嗅覺。
閱讀課本:P4圖1-4,討論對圖中所示情況有過的經驗,歸納嗅覺特點。
嗅覺特點:
。1)嗅覺靈敏度會因人的體質狀況而變化。特別是疲勞。
(2)嗅覺靈敏度隨人年紀增長而有所減弱。
(3)不同的動物對不同氣味表現(xiàn)出不同的敏感度。
氣味可以收集和保存:出示十只已收藏好的瓶子,請學生回家模仿著做。
。ㄈ┥嗪臀队X
1.討論的舌的特征:(預先讓學生觀察自己的舌)出示舌的,再出示一張放大的舌面。
小知識:舌的表面約有一萬個味蕾!
2.討論味覺形成過程:以甜味為例。
糖放入嘴里,溶解于唾液,刺激味覺細胞,味覺神經將信息傳遞到大腦。
3.探究。
問 題:舌不同區(qū)域的各種味覺敏感度一樣嗎?
猜 想:舌上不同區(qū)域對不同的味覺敏感程度不一樣。
設計實驗:配制好甜、酸、苦、辣四種液體,分別用棉簽蘸取并擦拭舌不同部位:舌尖,
舌兩側,舌根。分別感受。
收集證據:由學生討論而得(甜咸在舌尖,酸在側,苦在舌根)。(解釋)
4.嗅覺和味覺共同工作。
實 驗:捏住鼻子吃香蕉,味道怎樣?(說明味覺和嗅覺是共同工作的)
生活中感冒了為何食欲不振,味道也不佳了?
課堂小結:
1.了解了人有哪些感受器,有哪幾種感覺、
2.具體認識了觸覺、嗅覺、味覺的形成原因和一些特征。
課堂反饋:
1.通過 感知天氣變化,通過 感知周圍肯定有正在開花的桂花樹。
2.盲人是怎樣辨認人民幣的?
3.公安警察破案時為何要帶上一只警犬?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三、四自然段。
2.學會10個生字,認識5個二類字和2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贛江“水天一色、霞鶩齊飛”之壯觀,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贛江“水天一色、霞鶩齊飛”之壯觀,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前準備:課件、搜集滕王閣和少年王勃的資料。課前預習。課時: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前面我們學習了朱德元帥和李廣將軍的故事。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少年時的故事。板書課題,齊讀讀題。
2.你對滕王閣了解多少?
3.你對王勃有什么了解?
。ㄗ寣W生說搜集的資料,教師補充介紹)4.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是如何寫《滕王閣序》的?
二、初讀感知。
1.自己借助拼音讀課文,做到字字讀準、句句讀通。
2.檢查預習。課件出示生字詞。
(1)指名讀生字詞。
糾正字音。(2)指名讀課文。其他同學聽音、聽情。進行評價。3.老師這兒還有文中的一些詞,你會讀嗎?(課件出示:滕王閣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筆走如飛、拍案叫絕、千古傳誦。)
。1)自讀。
。2)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4.把生字詞和這些詞帶入文章中,再去讀一讀。
5.(出示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1)自讀,看看在哪兒停頓好?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2)指讀。
三、理解課文內容。
1.自由讀課文,你覺得王勃是一個怎樣的人?指名說。(學生肯定知道王勃是一個有才華的人,用一個詞來概括“才華橫溢”板書:才華橫溢)
學生也可能會說王勃聰明,也可能其他,教師可根據情況適當調整課堂教學。2、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王勃是如何的才華出眾?(1)、課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讀(討論:少年王勃被邀請參加宴會,說明了他當時非常有,也具有一定的才氣。)指導朗讀。教師相機(出示掛圖)簡介滕王閣,相機理解“整修一新”。
。2)、當都督請人寫文章,眾人表現(xiàn)怎樣?
齊讀第二自然段。
(3)學習第三自然段。面對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答應,這時王勃在干什么呢?
A、指讀第3自然段,其他同學看多媒體畫圖。
B、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美景?
C(出示)1.一只野鴨正披著落日的余輝飛翔,燦爛的云霞在天邊飄蕩……
2.一只野鴨正披著落日的余輝緩緩地飛翔,燦爛的云霞在天邊輕輕地飄蕩……
A.自己讀讀句子,意思相同嗎?
B.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體會到什么?
C.有感情地讀第2句。
有感情地讀第3自然段。
王勃只用一句話就把這美景寫了出來。
。4)自讀第4自然段。
齊讀詩句。
理解詩意。(聯(lián)系第3自然段的`內容)。
詩寫得如此棒,如此美,我們有感情地齊讀這句詩句。
他為什么能寫這么好的詩句?他邊走邊想,想些什么?
(指名說)師:是啊,他寫時才會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筆走如飛,一氣呵成,做做動作來理解這些詞的意思。
還從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寫的詩好?請人表演都督的語言、動作。
我們也不禁為王勃的才華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齊讀第4自然段。
3.教學第5自然段,齊讀第5自然段。
三、小結。
有感情地齊讀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是啊,王勃確實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人,你從那里看出王勃的才華來?再讀課文,邊讀邊畫,畫出具體的詞句來。討論交流:指名說。3、
有感情地齊讀全文。
3、在王勃才華橫溢的背后,你覺得還有些什么呢?(引導學生了解他平時會很好學,并且善于表現(xiàn)自己,學生說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決不強加教師的想法)
二、指導背誦三~四自然段。
1.(放多媒體)讀讀書,看看景色,把3~4自然段背下來。
2.自背,同座位互背。
3.指名背,齊背。三、教學生字。
1、先自學生字,然后同桌互相記憶,看你記住了幾個。2、你認為那幾個字容易出錯,指出來。討論交流3.易錯字的字形。
“誦”:右邊是“甬”,不能寫成“角”。
“讀、篇”。
“突”:下面是“犬”,不能忘記寫一點。
4.指導書寫。
“昌、景”:都含有“日”,寫得要扁一些,寬一些,不能寫成“日”,其他的生字學生自己說出每個字的關鍵筆畫。
5.生描紅,師巡視指導。
作業(yè):搜集象王勃一樣的才敏捷、下筆成文的人。《少年王勃》讓學生學什么?讀完課文以后,我就在想,這一課讓學生學什么呢?如果只是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氣,可能不會在學生的心里留下多少印象。如果再拓展一下,可能會給學生一些記住的東西。如:少年王勃的背后,他為什么會文思敏捷,再聰明的人也要讀大量的讀書,也要刻苦的學習,善于積累詞語和觀察周圍的事物。因為這篇文章在時間的銜接上不是很緊密,值得學習的就是3、4自然。所以可適當拓展一下。再就是王勃的善于表現(xiàn)。即使他有才,但不敢表現(xiàn),因為當時參加宴會的都是有才之人,所以如再拓展一些,教師可適當把握。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l 能夠通過收集資料,對目前的生態(tài)現(xiàn)象做出判斷。
2 能夠參與討論人類危害環(huán)境的行為。
3 能夠就破壞生態(tài)平衡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
4 能夠做一個生態(tài)瓶,研究生態(tài)平衡的問題。
知識與技能
l 知道生態(tài)系統(tǒng)與生態(tài)平衡,了解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2 知道人在食物鏈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l 培養(yǎng)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思想意識。
2 意識到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唯一家園。
3 意識到保護環(huán)境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通過大量生動事例和探究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危害性,讓學生感到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有關生態(tài)系統(tǒng)被破壞的例子、我國自然保護區(qū)情況介紹以及有關生態(tài)農業(yè)和藍色農業(yè)的資料。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建立生態(tài)平衡概念。
1 .講述: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種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生物與生物之間都有著一定的食物聯(lián)系,形成了復雜的食物網,而這些生物與他們所生存的環(huán)境也就構成了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
2 .出示一張動植物共生的自然景色圖:你知道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要有哪些成員嗎?(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無生命的物質)
3 .說說這些成員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所起的作用。
4 .講述:在一個良好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動物、植物、微生物的.數(shù)量通常都要維持在一定的水平并且變化不大,這時這個系統(tǒng)就能達到平衡狀態(tài),我們在科學上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生態(tài)平衡。(板書課題)
5 .師舉例說明。
二、學習新課
1 .模擬生態(tài)平衡。
( 1 )制作魚缸養(yǎng)魚的生態(tài)瓶。
看 37 頁圖文說明,學習方法。
設計要求:
A 這是一個封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B 瓶中生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夠進行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
C 生態(tài)瓶必須透明,讓生物得到陽光并便于觀察。
D 生態(tài)瓶的采光以比較強的散射光為好,不能采用強烈的直射光。
飼養(yǎng)提示:
A 魚的生命較脆弱,可用螺螄替代養(yǎng)。
B 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長陪同,注意安全。
。 2 )制作小草的生態(tài)瓶。
設計這兩個生態(tài)瓶時為什么要密封?
( 3 )預測一下,:
A 不給魚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魚到魚缸里,情況會怎么樣?
B 不打開瓶蓋,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 4 )提問:說說這個生態(tài)瓶中有哪些成員?魚缸和魚缸里的東西、瓶子和瓶子里的東西是如何模擬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
。 5 )學生制作生態(tài)瓶。(課堂組裝一種,要求回家觀察記錄)
2 .知道破壞生態(tài)平衡會帶來嚴重后果。
( 1 )談話:自然界長期形成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維系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這些鏈、網中的任何環(huán)節(jié)遭到破壞,這個平衡關系就會遭到破壞,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災難。
。 2 )討論書上 38 頁的三幅圖:圖上人們的行為會給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帶來影響嗎?你認為會造成什么影響?為什么?
。 3 )師舉例說明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例子:蛇與莊稼的故事。
。 4 )啟發(fā)學生回憶還有哪些人類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例子。
。 5 )閱讀書上 39 頁資料,思考討論:
在這個亞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獅、狼是什么關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們的這樣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數(shù)量過大,又帶來了什么問題?
現(xiàn)在人們這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三種解決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態(tài)學家,你會建議采取什么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呢?說說理由。
3 .知道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途徑。
( 1 )談話:既然生物們在他們生存的環(huán)境中都起著維持一定生態(tài)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國都相應的建立起各個自然保護區(qū),我們國家業(yè)已建立了 226 個自然保護區(qū),你知道我國有哪些自然保護區(qū)嗎?這些自然保護區(qū)重點保護哪些生物?
( 2 )教師適當介紹我國一些著名的自然保護區(qū)情況。(也可借助圖片錄像資料)
( 3 )討論:國家對于維持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護區(qū),那么我們同學自己對于保護生態(tài)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鞏固應用
1 .談話:現(xiàn)如今國家為了保護生態(tài)平衡還建設了不少生態(tài)工程呢,你聽說過生態(tài)農業(yè)和藍色農業(yè)嗎?
2 .師介紹桑基魚塘生態(tài)農業(yè)模式。
四、布置作業(yè)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科學教案 篇6
1、《太陽和影子》教案
教學目標:
1.識到影子的方向和長度隨時間變化而變化,認識太陽在天空中的(視)運動模式。
2.道太陽的(視)運動與影子變化的關系。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識太陽的視運動規(guī)律。
2.續(xù)一天的觀測和記錄。
教學準備
手電筒、鉛筆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說謎語:
人人有個好朋友,
烏黑身子烏黑頭,
太陽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處就分手。(謎底:影子)
2.生猜謎。
3.論:你怎么知道謎底是影子的?關于影子你還知道哪些?
4.生交流對影子的了解。
評析:猜謎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學生從下課到上課有個思維轉換的過程,謎語可使學生迅速集中思維,很快地進入課堂角色中來。同時,這個謎語中還暗含了許多科學知識,如影子是什么顏色,影子是怎樣形成的(影子的產生需要光線等)
二、畫影子
(一)畫自己的影子。
談話:你們畫過影子嗎?有人畫過自己的影子嗎?
討論:你們打算怎樣畫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樣的
帶學生到操場上畫自己的影子。
這么多的學生一齊來到操場上畫影子,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場面。學生在討論中就已經盼望著畫出自己的影子來看個究竟。影子雖然是極為普通的,但他們就是對這些極為普通的影子沒有太多的關注,更談不上關注自己的影子了。
這一活動中,學生在畫影子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發(fā)現(xiàn):
1.子與太陽分別在人(物體)的兩側。
2.子的底端是與人(物體)相連的。
3.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著彩色的衣服也一樣)。
4.子比人長(注:早上9點鐘)
在獲得這些發(fā)現(xiàn)的同時,他們學會了合作,懂得:有時候,一個人是很難完成任務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畫出自己的影子。
過程:
1.發(fā)之前,告訴學生將干什么。
2.給學生每人一支粉筆,和學生一起到操場上畫影子。
3.影子的同時把腳印也要畫出來,并且把名字寫在影子里。
4.住自己站的姿勢。
5.學生觀察此時太陽在哪邊,影子和太陽的方向,F(xiàn)場的觀察更具有說服力,也為下面的研討打下基礎。
6.好之后,領取新任務。
評析:還有什么比畫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們呢。畫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讓學生留下影子的痕跡,為再一次觀察影子埋下伏筆,便于比較。學生在畫的過程中有了感受,經歷了一次趣味性地動手做的活動,有所發(fā)現(xiàn)。注意:這是他自己的發(fā)現(xiàn)。
(二)畫其它物體的影子
此時,學生還沉浸在畫影子的樂趣之中,再讓學生畫其它物體的影子,讓他們找一找,操場上還有哪些物體有影子,把他們的影子畫出來。如有難畫的,只要求畫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緣的一條線也行。
學生在畫其它物體影子的同時,他們會:
1.找:哪些物體有影子?認識到,并不是有了物體就有影子,在沒有光線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體影子里的物體就沒有影子。
2.察:這些影子是什么樣的,和物體本身的形狀有沒有什么聯(lián)系。
3.較:這些影子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
哪個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個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流:你畫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發(fā)現(xiàn)?哪些比較有意思或是比較特殊?
(三)制作簡易日影儀,畫影子
教師講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紙的中間畫一個“”或“”記號,把橡皮泥捏成底盤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紙上標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
教師示范畫影子的方法:按東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儀平放好,準確的方位要用指南針測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記號,同時記下測定影子的時間。
過程:
1.發(fā)學生材料。
2.生制作簡易日影儀。
3.作記錄桿影。
(說明: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詳盡地說明操作的方法,因為這是教會學生科學地學習方法,要求擺放日影儀時,一定要用指南針測準方位,確保科學性)
三、猜想影子的變化
組織學生圍坐一圈,老師參與其中。
猜想:過一段時間,影子還會是原來的樣子嗎?
學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會動。然而僅僅到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接著讓學生猜想影子會怎么動?朝哪個方向動?為什么要朝那個方向動?除了方向變化,還有什么變化?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請他們說說為什么這樣猜測――意在向學生滲透:猜測也應是有根據的。以此培養(yǎng)學生根本已有經驗對未來事物做出較準確預測的能力。
評析:猜測是由問題到實踐的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種猜測,對于科學發(fā)現(xiàn),科學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學”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著科學探究的方向,為了這個方向而去收集事實,分析整理事實,去驗證它,修正它。學生作出猜想后,無需教師布置任務,相信他們肯定會再次觀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四、學生再次觀察影子,交流討論
1.師提問:影子真的會像你們所說的那樣變化嗎?
2.生再次觀察影子。
他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站在自己的腳印上,影子和原先畫的不一樣了,特別是那些固定的物體的影子,變化很明顯。
3.流討論:
。1)有什么發(fā)現(xiàn)?說明什么?
(2)這些發(fā)現(xiàn)和你剛才猜想的一樣嗎?
(3)再過一段時間,這些影子又會有什么變化?
五、觀測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記錄日影儀上的影子。
1.想:到了下午,這些影子又會怎樣呢?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變化的?
2.論:怎樣證明你的.猜想是對的呢?
3.測記錄:
在觀察記錄之前,讓學生討論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儀要嚴格按著方位放。
畫圖或記錄時,一定要記下時間。
看太陽時,要隔著一層東西看,防止灼傷眼睛。
。1)記錄一天中整點時刻的日影儀上的影子。
。2)觀察記錄一天中整點時刻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采用選參照物觀察畫圖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張大紙上剪上一排排的圓,然后側立在面前看太陽,把太陽所在的圓記錄下來,最后拓印在紙上,就是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圖)
教師指導學生要選好觀察的參照物體。
六、分析整理日影儀上的影長記錄以及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觀測記錄
1.理日影儀上的數(shù)據
。1)量出桿影的長度
。2)交流發(fā)現(xiàn)
比較桿影,有什么發(fā)現(xiàn)?
(什么時候最長?什么時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樣?)
2.析交流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
(1)選擇學生的記錄圖展示,觀察太陽的運動模式。
。2)討論:太陽在天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方向、高度)
3.論:太陽高度和影長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七、模擬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以及影子的變化
(課前學生從家里帶來手電)
教師提問:你能用實驗模擬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以及影子的變化嗎?
學生討論,設計實驗。(可以用手電模擬太陽,控制太陽的運動,觀察手電下物體的影子)
八、 總結
學習了這一課,你有哪些收獲?要求學生回答,老師做適當?shù)狞c評。
2、播種發(fā)芽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鳳仙花種子以及其它植物種子的外形特征及內部結構。鼓勵學生對種子的生長變化進行有根據的預測,激勵學生在課外獨立觀察“種子生長過程”的觀察活動。引導他們科學地進行觀察和實驗,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愛好。
2、組織學生在課堂上或課外經歷一些有意義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在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
3、組織、指導學生在精心設計的探究活動中,獲得對種子內部結構、播種以及發(fā)芽實驗的初步認識。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各種種子、自帶種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適量的土壤。教師準備:
1、提前一周播種。
2、為每組準備一盆初出芽的`苗。
3、浸泡過的鳳仙花、黃豆、玉米和小麥種子。
4、放大鏡、鑷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許多植物的種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來:發(fā)芽、生長、開花、結果。今天,老師也拿了一粒種子,我把它種進土里,同學們想一想,它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么?
(學生回答、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總結)
我們認識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實、數(shù)據來說明植物的一生。最好自己親自種植一株植物,堅持觀察、記錄,最后通過分析研究觀察記錄,用事實數(shù)據科學、準確地說明這株植物的一生。同學們有信心嗎?好,我們看看哪些同學堅持的最好,記錄的最完整。誰堅持到最后,誰就是勝利者,也就可能成為未來的科學家。
二、觀察種子
看書24頁或用多媒體課件出示:鳳仙花、黃豆、花生、玉米、大豆、小麥等植物的種子。
1、觀察與描述鳳仙花種子的外形特征。
2、觀察與描述其它種子的外形特征。
3、外形不同的種子都會發(fā)芽并形成新的植物嗎?
。▽W生分組討論并匯報)
4、分組解剖植物的種子,了解種子的內部結構。討論和交流種子在結構上的共同點,并說說鳳仙花種子和哪些種子相似。
。ń處熖峁┙葸^的種子并進行指導,學生匯報時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它的種皮、兩瓣子葉和芽。)
三、播種活動
1、討論和交流“如何播種”:播在那里、怎樣播種、種多深、怎樣澆水等等。
2、教師可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進行結構化的板書:
播種地點 播種方法 播種深度 種子方向 澆水方式 ……
。總學生選一種種植方法并做上標記。)
3、教師提供教材中的播種方法,并做好標記。
4、教師要求:對兩種不同播種方法的種子發(fā)芽情況進行課外觀察。(以小組為單位在花盆里播種,在盆上做上本組的標記,放在學校由各組同學輪流管理。每個學生帶種子回家根據自己情況地栽或盆栽)
5、預測種子在一周內所發(fā)生的變化。
6、記錄播種的日期。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知道太陽在早上會升起來,在晚上會落下去,對太陽的升起和落下產生興趣。
2.學說句式“太陽升起來(落下去)了!
3.在游戲“太陽寶寶”中體驗快樂之情。
活動準備:
可以操作用的'太陽一個(背面用鐵絲固定)、布置一座大山的場景、太陽升起和落下示意圖、水彩筆一盒、每位幼兒一個“太陽寶寶”的頭飾。
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圍坐在“大山”前面,引出課題。
“今天,誰會出來和小朋友問好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二、出示太陽,學說句式。
“小朋友們好,我是太陽。我會升起來和落下去呢。”教師演示太陽升起來和落下去,幼兒學說句式“太陽升起來(落下去)了!
三、出示太陽升起和落下示意圖,請小朋友說說太陽時候升起,什么時候落下。
1、教師演示太陽慢慢升起,請小朋友說說,太陽升起來,誰醒來了。教師用水彩筆作相應記錄。
2、教師演示太陽慢慢落下,請小朋友說說,太陽落下去了,誰睡覺了。教師用水彩筆作相應記錄。
四、游戲:“太陽寶寶”。
1、請幼兒說說太陽升起來和落下去可以做什么動作。請做得好的幼兒上來,其他幼兒跟著做一做。
2、游戲“太陽寶寶”。請幼兒戴上頭飾扮演太陽寶寶,躲在小椅子后面。當太陽媽媽說“天亮了”,小朋友做太陽寶寶升起來的動作從椅子后面站起來;當太陽媽媽說“天黑了”,小朋友做太陽寶寶落下去的動作慢慢蹲下躲在椅子后面。游戲2~3遍后結束。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初步理解拱形能承受較大的力的現(xiàn)象,并了解其在建筑中的應用。
活動準備:
半個雞蛋殼、鉛筆、粗氣管(長短相同)、一次性杯子一個、針筒一個(注滿有顏色的水)、小量杯(蛋殼)、長條卡紙、小積木若干、記錄表、自繪圖片“小雞出殼”、故事錄音《小雞出殼》、有關拱形的.建筑物圖片。
活動過程:
1、設疑激趣:
出示圖片“小雞出殼”,講述故事。
——“到底是誰琢破了蛋殼?”
幼兒動手實踐操作:把鉛筆當做小雞的嘴巴,分別戳在凹面和凸面上,感受相同的力分別作用于凹、凸面是出現(xiàn)的不同現(xiàn)象。
2、演示解惑,初知原理:
教師設疑——“為什么凸的一面不容易破呢?這里面有什么奧秘嗎?”
教師提升幼兒經驗:這個蛋殼是拱形的,當力落到蛋殼上就像水一樣散開了,所以薄薄的蛋殼是不容易破。拱形的蛋殼能承受較大的力。
3、引導遷移:
教師講述——“想不到吧,小小蛋殼里藏了這么多秘密,人們根據蛋殼的原理建造了許多建筑物,你們知道有哪些建筑物是拱形的嗎?”
幼兒回憶《新房子和老房子》中看到的建筑,展開討論。
教師結合幻燈片,講解拱形建筑物、隧道、橋梁、屋頂?shù)葓D片,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拱形能承受更大的力。
重點介紹拱形橋,引導幼兒理解拱形的橋面能承受更大的壓力。
4、激勵探索,變通思維:
教師提供材料,幼兒兩人一組,嘗試建構橋。
——“我們也來當一回建筑師,搭建一座拱形橋,橋造好后,會有很多行人和車輛從橋上通過,所以,橋要造得牢固。”
鼓勵幼兒相互合作,大膽地建構。
師生一起驗證的承重情況:在幼兒搭建的橋上放上積木,比較哪一組的拱形橋最牢固。
教師提問:為什么同樣是拱形橋,可是承受的力卻不一樣呢?
活動結束:教師小結,結束教學活動。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礎上,搜集數(shù)據并進行整理和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長的形式,解釋本組研究內容的過程和結果。
。3)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使學生參與中期科學探究活動。
教學重點:
將搜集到的數(shù)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并選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解釋和表述對心臟、大腦、血管、青春期發(fā)育特點等研究過程和結果。
教學過程:
。1)計劃與組織階段。
教材在此環(huán)節(jié)提供了“健康從‘心’開始研究小組”、“捍衛(wèi)‘人體司令部’研究小組”、“探究‘心理奧秘’研究小組”、“‘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研究小組”四個小組的研究情況。著重提供了“健康從‘心’開始研究小組”的樣張,特別注重數(shù)據的積累。教學中,教師不要限制學生研究內容,即使同樣在“心”小組的研究,學生研究內容也可能不盡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臟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臟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臟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等等。教師應鼓勵學生,既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頭進行,以便搜集證據時相互補充完善。同樣,“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的研究也會因學生興趣的不同而出現(xiàn)具體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2)事實與證據階段。
教材在此環(huán)節(jié)重點介紹“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研究小組的樣張,側重學生搜集到的各種數(shù)據,并采用統(tǒng)計表、折線圖、資料圖卡等多種表達形式進行分析和表達。同時,考慮到學生在本小組內容的探究中也會發(fā)現(xiàn)其他小組研究的內容,因而教材也設計了小組之間相互補充數(shù)據、相互合作解疑的內容,旨在培養(yǎng)學生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研究方式、方法尋找證據,并及時交流方案。
教學后記:
事實與證據的探究階段,不拘于時間和場所的限制,教師可采取課上與課下,分散追蹤與適時集中短暫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提醒學生及時修改方案,注重對數(shù)據資料的分析與整理,找到相應的表達形式,以便進行全班范圍的交流與匯報。
科學教案 篇10
設計思路:
佳佳在家玩時,不小心把碘酒滴在了土豆片上,結果土豆片變顏色了,她很好奇,就把這個問題帶到了幼兒園。根據孩子的好奇心我設計了“好玩的淀粉”這個活動,讓幼兒親自找淀粉,并在做做玩玩中感知它的變化,增加了他們對實驗活動的興趣。
活動目標:
通過實驗感知淀粉遇碘會變顏色,從而激發(fā)學習的欲望,提高觀察的全面性,思維的發(fā)散性及操作的協(xié)調性。
活動準備:
淀粉水、碘酒、糖水、醋水、鹽水、水、酒、針管、噴壺若干,各種蔬菜水果切片若干。 活動過程:
1、猜一猜
小朋友們看,我這有一張畫,你們看到了什么?(什么也沒有)這里有一種神奇的`藥水,現(xiàn)在我把它噴上去,這次你們看到了嗎?(看到了)這是怎么回事呢?(幼兒自己猜)到底是怎么回事?等一會我們就會找到答案了。
2、做一做
( 1 )我今天還給小朋友們帶來一瓶水,你們看,它和以前的水有什么不一樣呢?(白色)我們叫這種水為淀粉水。我還給小朋友準備了許多東西,在這些東西里有一種能使淀粉水變顏色的,是哪一樣呢?我們一起來試試。順便把觀察到的記錄下來。
( 2 )教師巡回指導。
( 3 )請小朋友們說一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 找一找
。 1 )剛才我們發(fā)現(xiàn)淀粉水遇碘變藍,那哪些東西 里有淀粉呢?(幼兒自己猜)你們說了這么多,到底哪里有淀粉呢,我們一起來找一找。
( 2 )教師巡回指導。
( 3 )誰找到了淀粉,你是怎樣找到的?
4、實驗我們做完了,你們知道這幅畫中的秘密嗎?(用淀粉水畫的,碘酒噴上去,就看到了)淀粉不僅僅有這一種玩法,還有許多好玩的玩法,以后我們再一起來研究。
5、活動延伸
結合美術活動“奇妙的畫家”,讓幼兒用淀粉水繪出圖畫,再用碘酒噴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