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科學教案6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知道科學探究要允許別人的質疑科學結論需要證據。
能根據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
理解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含義。
知道生物是不斷進化的。
知道生物的形態(tài)是其適應所處生活環(huán)境的結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科學尊重證據。
意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物產生影響,體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并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一些事實。同時,讓學生知道,這一理論正受到新證據的挑戰(zhàn),意識到科學探索是沒有止境的。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證據、認識證據、利用證據的能力。
教學準備:
達爾文進化論資料、圖片,尺蠖蛾、極地狐貍、沙漠狐貍的.文字及圖片資料,多媒體。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導入:
1 .出示達爾文照片。
提問:同學們認識這是誰嗎?
這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之一,達爾文。你知道他嗎?
2 .請學生講述達爾文的故事,同時準備一些關于他的資料,展示給學生看。
3 .交流:聽了科學家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和體會。
4 .小結:達爾文是英國最著名的科學家,他用進化論學說對于地球上的生命是從哪兒起源,人類是怎樣誕生的,作出了精辟的解釋?茖W家們經過不斷的努力為人類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非常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二、理解什么是人工選擇、什么是自然選擇。
1 .舉例: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有一群綿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如果白色的好賣,你會怎么做?這樣做的結果如何?
2 .學生交流。
3 .引導學生思考:牧民在整個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讓學生意識到:正是人的行為影響了羊群的生存和發(fā)展。
4 .假設:你的羊逃到了附近的森林里,它們唯一的天敵是狼。狼在夜間捕食,經常捕捉到那些顯眼的綿羊,很快森林中的綿羊就是什么顏色的了?
5 .學生討論、交流。
6 .比較兩種羊群的變化,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理解人工選擇與自然選擇之間的本質區(qū)別。
三、了解尺蠖蛾的翅色在自然選擇作用下發(fā)生的反復變化。
1 .出示尺蠖蛾的圖片(兩種翅色)
2 .請學生介紹尺蠖蛾翅色變化的故事。
3 .舉例:蝗蟲體色的變化、青蛙膚色的不同。
4 .小結:自然選擇就在我們身邊,人類的活動會對生物產生影響。
四、認識生物形態(tài)與環(huán)境的關系。
1 .出示兩種狐貍的圖片。
2 .讓學生來認一認。
3 .提問:它們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4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它們耳朵的區(qū)別,結合各自生活的地域環(huán)境作出合理的解釋。
五、拓展、延伸:
1 .談話:近 100 多年來,更多的科學家仍然在對生物現象進行研究,隨著新證據不斷發(fā)現,達爾文的經典進化論也不斷面臨挑戰(zhàn)。你們了解這些新發(fā)現嗎?
2 .如果學生知道就讓學生介紹,如果不知道則由老師介紹。(出示相關資料)
3 .知道新發(fā)現對達爾文理論的挑戰(zhàn),感受還有許多科學奧秘等著我們去發(fā)現,科學研究是永無止境的。
板書設計:
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人工選擇 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尺蠖蛾、蝗蟲、青蛙 ---
生物形態(tài)與環(huán)境的關系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魚類有適應水生環(huán)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2、金魚用鰭游泳,用腮呼吸。
3、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過程與方法
1、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2、繼續(xù)利用維恩圖比較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yǎng)用實驗證據證明猜想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金魚的生活,了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學難點】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教學準備】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制的紅水、少許魚食。
【教學過程】
一、了解魚類的生活環(huán)境
1、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huán)境。
2、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關注:“魚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設計意圖:為進一步觀察與作鋪墊。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1、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2、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3、關注:學生對金魚形態(tài)的關注和對金魚運動方式的關注。
4、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在外形和運動方面的信息。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關金魚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驗。
2、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喂食觀察金魚的吃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紅水的方法)
4、學生觀察并記錄。
5、教師適時指導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6、關注: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干擾金魚;是否觀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養(yǎng)“用實驗方法驗證看法”的意識。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jié)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把觀察后的金魚養(yǎng)在各班教室,方便學生繼續(xù)觀察,獲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時的看護,保證金魚存活。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本課需要學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識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以伏爾泰為代表的主張及其影響;英國科學家牛頓和達爾文取得的突出成就,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偉大貢獻。
二、能力目標
本課教學要使學生在兩個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一是通過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的主張在近代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重大作用,讓學生感受到意識形態(tài)在社會發(fā)展中的能動性,以培養(yǎng)學生樹立并能正確運用辯證唯物史觀在未來建設、改造社會的能力;二是引導學生分析認識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科學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使學生養(yǎng)成善于思考、觀察、動手和勤奮等進行科學研究所必備的初步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分析上述思想家和科學家取得成就的過程,使學生樹立不畏權貴、敢于捍衛(wèi)真理和為了科學事業(yè)不計個人得失、甘于奉獻的敬業(yè)精神。
教學重點:科學的革命。
教學難點:思想啟蒙的.火種。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復習提問:“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現,所有公民有權參與法律的制訂!边@些內容出自哪個國家的哪個文件?
學生:法國《人權宣言》
教師:在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中,英國、美國也發(fā)表過哪些類似的文件?
學生:英國有《權利法案》,美國有《獨立宣言》等
教師過渡:歐美資本主義能夠產生和發(fā)展,除了政治經濟因素之外,還離不開思想文化的進步,F在我們就來學習本節(jié)的第一目內容—思想啟蒙的火種。
講授新課:
一、思想啟蒙的火種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138頁導讀框中的內容,思考伏爾泰為什么要替卡拉辯護?
學生:18世紀的法國封建制度已經衰敗,不畏權貴的伏爾泰挺身而出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反對天主教會的宗教迫害行為,同情蒙冤受屈的平民百姓。
教師:歐洲啟蒙思想包含著哪些進步主張?
學生看書,回答。
教師歸納:
教師:啟蒙思想家這些主張的作用怎么樣?
學生: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進了歐洲的社會進步,促進了中、日等亞洲國家的思想解放
教師:請聯系中國實際,說說中國近代歷史上的思想解放運動對社會進步有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總結:
A、戊戌變法→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打下了基礎,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運動→徹底批判了封建思想,為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科學的革命
教師讓學生閱讀本目教材內容。
教師:課文介紹了哪幾位科學家?他們各自做出了哪些杰出貢獻?
學生看書,回答。
教師總結:
教師講述:牛頓三定律,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影響最大;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出版,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引起轟動,嚴重動搖了神權統(tǒng)治的根基;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創(chuàng)立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理論的革命,為原子彈的發(fā)明和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由此打開了原子時代的大門。相對論還揭示了空間、時間的辯證關系,加深了人們對物質和運動的認識,無論在科學上,還是在哲學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教師:我們的課題是科學和思想的力量,那么科學和思想有何聯系呢?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正確的指導思想與科技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沒有哪個比哪個更重要一說,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走極端。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道脈搏與心跳的關系
2、了解血液循環(huán)器官的構成及循環(huán)過程
3、能通過模擬實驗推測出脈搏與心跳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用來制作簡易聽診器的乳膠管和漏斗一套,模擬脈搏和心跳的氣球、注射器、乳膠管,人體血管分布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知道,我們運動時心跳和脈搏都會加快,究竟心跳與脈搏有怎樣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授
1、指導學生搜集自己運動前后脈搏和心跳的數據
。1)學生自己測量運動前的心跳和脈搏的次數
(2)運動后由自己測量脈搏,同時請一位同學幫助測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聽診器時,乳膠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則壓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臟的部位傾聽。
。4)把以上測得的結果填寫在書本中的表格里。
2、指導學生認識心跳與脈搏的關系
。1)比較上面測得的結果,你有什么發(fā)現?
。2)組織交流各自的發(fā)現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結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脈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問題: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導學生完成教材上的
。5)組織學生討論: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膠管模擬的是人體的什么器官?
。6)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脈搏和心跳有什么關系?
3、指導學生閱讀小資料
在指導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以下5個問題:
。1)產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環(huán)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3)脈搏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體比較容易模擬到脈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系?
三、本課小結
1、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系?
2、心臟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課外實踐活動
1、介紹心跳與體育鍛煉的關系
2、要求學生繼續(xù)堅持上課制定的鍛煉計劃,并要求測測自己在運動前后的心跳變化。
科學教案 篇5
一、學習目標要求
知識與技能:了解照相機的原理和近視眼的成因,知道眼鏡是怎樣矯正視力的。
過程與方法:動手自制照相機,認識照相機的原理;通過照相機與眼睛的結構對比,了解眼睛看物體的機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能自覺保護視力,注意用眼衛(wèi)生。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眼睛成像的機理,認識近視眼是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實施建議
。ㄒ唬┙虒W過程設計
(1)認識眼睛的結構和成像機理。 眼睛成像是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重要應用。照相機與眼睛有相似的結構,自制照相機,能使學生對利用凸透鏡成縮小的實像有較直觀、深刻的印象。因此,對眼睛成像的認識,可以從自制照相機開始。通過生理學中的眼模型或,將生理眼抽象成簡化眼模型。將自制照相機與簡化眼對比,使學生認識到眼睛可以看成是精巧的照相機,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狀體的共同作用,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照相機的底片。從物體發(fā)出的光線經過人眼的凸透鏡在視網膜上形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分布在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的刺激,把這個信號傳輸給大腦,人就可以看到這個物體了。這就是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用形成了一個凸透鏡,涉及到了透鏡組的問題,學生可能產生疑問;因在前一節(jié)中已經學習了關于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故教師可以向學生說明“等效”的>物理思想,把這個問題留給學生思考,不必做過多糾纏。
有的學生可能會問:眼睛在視網膜上成的像是一個倒立的實像,但是人的感覺卻是正立的,這是為什么?這個問題不能用光學成像原理來解釋。這是人類神經中樞作用的結果,人們的.感覺永遠是正立的實像。
。2)探究近視眼的成因,知道眼鏡的作用。
眼睛與傳統(tǒng)照相機的比較:
眼睛照相機
結構角膜和晶狀體(相當于一個凸透鏡)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
瞳孔光圈
視網膜(有感光細胞)底片(有感光材料)
成像縮小、倒立、實像縮小、倒立、實像
調節(jié)作用像距不變,當物距減小(或增大)時,增大(或減。┚铙w的曲率以減。ɑ蛟龃螅┙咕,使物體在視網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不變,當物距增大(或減。⿻r,減。ɑ蛟龃螅╃R頭到底片間的距離,使物體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
對近視眼成因的探究,是這節(jié)內容的難點。明白了近視眼的成因,應向學生介紹一些眼保健知識(如眼睛保健操等),還應在課下走向社會,進行一些近視眼方面的調查,使學生認識對眼保健的重要性。
四、板書:(略)
科學教案 篇6
四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鄂教版)
18、鑼鼓聲聲
教學目標
探究:引導學生認識聲音的產生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知識:能對各種物體發(fā)聲時產生的現象進行觀察探究,并作出分析歸納,得出最后結論。
情感:通過小組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群體協作精神,增強團體意見。
教學重點:
認識聲音的產生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
對各種物體發(fā)聲時產生的現象進行觀察探究,并作出分析歸納,得出最后結論。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鼓、鑼、小提琴等樂器。
2、小組準備:各種不同的樂器,自已認為可以發(fā)聲的各種物體。
。ū菊n的材料應圍繞“能發(fā)聲的物體”進行準備。課前,教師應該布置學生把自己認為能夠發(fā)出聲音的東西都帶來。而實質上,所有的東西在一定的條件下都能發(fā)出聲音來。所以,學生帶什么材料來都不影響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六一兒童節(jié),我們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文藝匯演。你們都聽到了哪些美妙的聲音?
2、學生匯報:(歌聲、樂器聲……)
3、提問:那么,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
4、學生進行簡單猜想!奥曇羰窃鯓赢a生的?”對于這個問題,大多數學生會聯想到:與物件的振動有關。在教學中,我們提倡學生有各種豐富的想象,有時會出現不正確的假設。針對這些不正確的假設,教師也不用急著否定,或者置之不理?梢宰寣W生自己想辦法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然后由學生自己去做。最后學生證明自己開始的想法是錯誤的,就正好體現了科學需要勇于實踐的精神。
二、設計實驗,使一些樂器發(fā)聲,并觀察它們發(fā)聲時的現象。
1、提問:鼓、鑼、小提琴等樂器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我們怎樣驗證呢?
2、學生討論、匯報、設計實驗。
3、小組實驗、觀察。
三、使更多的物體發(fā)聲,并觀察它們發(fā)聲時的現象。
1、討論分析:還有哪些物體可以發(fā)出聲音,怎樣使它們發(fā)出聲音?又怎樣使它們停止發(fā)聲?你有什么發(fā)現?
2、學生討論、匯報。
3、小組實驗、觀察,并填寫教材上的表格,按教材上的提示進行自我評價。
如何來做發(fā)聲實驗,教師可以完全放手,只要讓物體發(fā)出聲音,怎樣做都行。學生要注意觀察物體在發(fā)聲時有什么現象產生,實驗做完以后,把發(fā)現的現象進行交流、匯總。此時,教師不能先人為主,只記錄下與振動有關的現象,排除其他無關現象,而應該將所有的發(fā)現都記錄下來。找共同點也就是對所有的現象進行整理分析的過程,教師可以提問:這些現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然而讓學生去逐一進行分析。
三、根據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1、討論:根據我們這節(jié)課做的實驗,請你說說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匯報、記錄。
19、聲音的旅行
教學目標
探究:通過各種方法進行探究,使學生知道聲音可以在氣體、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知識: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動手能力。
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yǎng)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聲音可以在氣體、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動手能力。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玻璃鐘罩、電鈴、兩用氣筒、“土電話”。
2.小組準備:水槽、石塊。
3.學生準備:制作“土電話”的材料。
教學建議
本課分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認識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一、導入新課.
1、提問:文藝匯報演時,舞臺上的歌聲、樂器聲,為什么我們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聽見?聲音是怎樣“飛”過來的呢?
2、學生進行推測,并做簡單記錄。
二、實驗驗證,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
1、講述: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呢?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吧。
2、教師演示玻璃鐘罩的實驗。
3、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呢?
4、學生討論、匯報。
三、想辦法,驗證聲音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1、談話:聲音還可以在哪些物體中傳播呢?用什么辦法可以證明呢?
2、學生討論、實驗。
要注意兩點:一是實驗方法要靈活多樣,教材中提供的形式是有限的,教學中不必給學生講固定的方法,只需要將液體、固體等材料交給他們,還可以干脆帶他們到室外去,然后讓他們自己去想辦法試一試,聲音可以在哪些物體中傳播。教師也可以多設計一些實驗,在學生感到無從下手時去幫助他們。二是實驗材料的準備要豐富,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通常是以木板、水代替固體和液體,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全的。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要多想辦法提供盡可能多的各類材料供學生在實驗中使用,以便使學認識到聲音能在某類物體中傳播而不只是在某種物體中傳播。
四、總結。
1、談話:根據我們剛才做的實驗,請你說說聲音能在哪些物體中傳播?
2、學生整理記錄,綜合分析,歸納概括出“聲音能在固定、液體、氣體中傳播”這一結論。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通過制作“土電話”,進一步認識聲音的產生。
一、導入新課.
1、檢查學生帶來的材料。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制作一個“土電話”。
二、制作“土電話”.
1、講述:(出示已經做好的“土電話”)大家看,這是老師自己做的“土電話,同學們可以照樣子自己做一個,我們比一比,看看誰的”土電話“效果最好!
2、學生制作,教師及時指導。
制作“土電話,玩“土電話”的都不是最根本的目的,根本的目的是通過制作和玩“土電話”的過程使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創(chuàng)新有力得到培養(yǎng)。
放手讓學生準備材料。課前的準備應看作課堂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好的課前準備是提高課堂效益的一個前提。
制作過程要展開,不能以既定的方法來約束學生。讓學生先按自己的想法去制“土電話”在制作的過程中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觀摩和啟發(fā),加上教師的指導,學生基本上也能做成一個“土電話”。盡管學生制作的“土電話”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之處,但這些不足恰好正是一個教育契機,正是使學生動腦與動手相結合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的良好時機。
三、玩“土電話”.
1、 講述:大家的“土電話”都做好了,你準備怎么來打電話呢?
2、學生演示。
3、提問:剛才大家的這些方法,你覺得哪些好?哪些不好?為什么?
4、學生討論。
4、帶學生到操場做打電話的活動。
玩“土電話”是一項學生很感興趣的活動,這項活動,這項活動加強組織,但不能限制玩的方法,只需要在玩之前提出要思考問題:如怎樣玩“土電話“的效果好?什么樣的”土電話“傳聲效果好?等等。讓學生總結玩法時,只要能夠得到上些基本的認識就可以了,如玩有時候線要拉直,中間不能有障礙物等。對于學生所講到的一些有創(chuàng)造的想法要適時加以肯定,使于他們對”土電話“保持一個長期的研究興趣。
20、不同的聲音
教學目標
探究:通過豐富的實驗,搜集實驗事實,認識聲音的不同來自于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音色不同。
知識:1、通過了解,鸚鵡對不同聲音的反應“這個探究活動,補充認識探究活動的過程,并嘗試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2、了解噪音的危害,以及減弱噪音的方法。
3、學習調查、搜集周圍環(huán)境的資料。
情感:教育學生保護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我們美麗的家園。
教學重點:
認識聲音的不同來自于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學難點:
認識聲音的不同來自于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學方法:
實驗與研究。
教學準備:
各種發(fā)聲的物體、有關噪音危害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聲音是怎么樣產生的?為什么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呢?
2、學生提出簡單的假設。
二、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1、想辦法讓同一種物體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并注意觀察,物體發(fā)出不同聲音時,有什么不同的現象。
2、學生使用各種不同的材料,使之發(fā)出不同的聲音,搜集現象。
教學時,不能把著眼點只放在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上,簡單地選取兩種對比材料,教師進行演示再加說明就算解決問題,如分別敲大鼓,大鼓聲音強、小鼓的聲音弱,就算學生知道了聲音的強弱。這樣對聲音的認識過程是達不到本課在能力上對學生的要求的。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給學生提供多種材料,讓學生充分擺弄研究,并對發(fā)現的事實加以充分完整地描述。
3、記錄實驗的情況。
4、分析實驗現象,作出結論。
在實際教學中,要講清楚音調和響度不是一回事,音調高的聲音不一定響度大,響度大的聲音也不一定音調高。對于學生描述中所講的“聲音尖、粗”,可直接告訴學生較為科學的說法是“聲音高、低”。
三、了解哪些聲音屬于噪音,認識噪音的危害.
1、說說日常生活中,哪些聲音會讓我們感覺到不舒服?引導學生充分描述生活中經歷。
2、介紹鸚鵡對不同聲音的反應。進一步認識噪音的危害?梢砸龑W生分析討論教材上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通過了解別人做科學研究的事例,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
3、小結:噪音的危害。
四、認識減少噪音的方法.
1、生活中有很多減少噪音的方法,說說你有什么好的辦法?
2、調查活動:調配我們的學校有沒有受到噪音的污染?對我們的學習有什么影響?我們有什么辦法減弱這些噪音?
21、舞臺燈光
教學目標:
探究:理解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能夠制造不同顏色的光,了解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
知識:1、通過觀察光沿直線傳播的實驗,進行交流,歸納出科學規(guī)律。
2、知道光也有不同的顏色,初步了解色光的混合。
3、通過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逐步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情感:在自主學習的活動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體驗團結合作帶來成功的愉悅,并初步認識科學對人們生活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實際意義。
教學重點:
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能夠制造不同顏色的光,了解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光沿直線傳播的實驗,進行交流,歸納出科學規(guī)律。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圖片)。
小組準備:手電筒、蠟燭、帶小孔的硬柢板、火柴、各種不同顏色的紙等。
本課分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認識光的傳播方法。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大家還記得文藝匯演的時候,舞臺上的燈光是什么樣的嗎?它們都有些什么特點和變化?說說生活中的光是什么樣的?
2、學生討論、匯報。
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把課前已經認識到的各種事實都描繪出來,挖掘學生對光傳播的已有感知,對這些感知進行簡單的歸納事理。
二、觀察手電筒的光柱,搜集有關事實。
1、我們來看看手電筒的光柱有什么特點。
將教室里的燈光關掉,拉上窗簾,學生將手電筒的光射向各個方向。
2、匯報。學生的描述是多方面的,比如:光柱越來越大、光線越來越暗等等。正確的答案,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然后重點提出光的傳播這個問題,讓學生重點觀察手電筒的光是怎樣傳播的。
三、畫出手電筒的光的照射路線.
1、手電筒的光是怎樣傳播的?你有什么好的辦法來證明嗎?
2、學生討論畫手電筒光的照射路線的方法,并實際操作。除了教材上展示的主法和實驗,還有很多方法可以證明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教師還可以啟發(fā)、鼓勵學生用其他方法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結論,不一定非要用書上的方法和實驗。
四、實驗驗證.
1、簡單介紹實驗方法,請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怎么能看到蠟燭的火焰。
2、學生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并記錄實驗現象。
學生在組內多次進行實驗,可以讓前兩塊硬紙的孔對正,第三塊與前兩塊的孔不對正,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經過多次調試,學生會發(fā)現三塊紙板的孔只有一條線上時,才能看到蠟燭的火焰。
5.總結:說說光的傳播有什么特點?
6.進行自我評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通過實驗進步認識光。
一、導入新課,提出問題.
說說我們平時生活中的燈光是什么顏色的?舞臺上的光又是什么顏色的呢?舞臺上的燈光是怎么變換出那么多顏色的?
二、.學生實驗.
1、用彩色的紙和手電筒制造彩色的光。
2、將兩種或幾種不同顏色的光疊加在一起,仔細觀察,又會出現什么有趣的現象?
3、記錄現象。
這部分教學活動,教師完全可以只提供學生材料,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驗。這里沒有特別需要強調的科學知識,只是需要學生對對色光和它的混合進行初步的了解,而學生是有能力完成的。教師可以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實驗更加完善,甚至可能引起學生更多的發(fā)現。
三、活動:設計一美麗的舞臺.
1、請你做一名燈光設計師,將我們的舞臺,布置得五彩繽紛,想一想還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2、學生活動,展示、記錄。
四、實際運用.
(放映圖片)十字路口的紅綠燈;警車上的警燈;樓房周圍、街道樹上纏繞的彩燈;燈火通明的商場、工廠。說說這些燈光有什么作用?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彩色的光?
五、學生討論、匯報。
22、反射光
教學目標:
探究:通過一系列觀察光發(fā)生反射的現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點。
知識:制作潛望鏡,了解光的反射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情感:過對光的反射的實驗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yǎng)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一系列觀察光發(fā)生反射的現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點。
教學難點:
制作潛望鏡。
教學方法:
實驗與操作。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鏡子。
2.學生準備:鏡子、長方體紙盒、兩塊鏡片、剪刀、膠水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說說光是怎樣傳播的?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光的知識?鞏固舊的知識,引發(fā)新的學習內容。
二、將太陽光反射到指定的位置.
1、老師在一面外墻上設置了一些“靶子”,請你想辦法,使用手里的鏡子,將太陽打“靶子”上。
2、學生活動。
3、說說你是怎么做的?在實驗中,有什么發(fā)現?
用鏡子反射陽光是學生很熟悉的游戲了。通過打“靶子“將太陽光反射到固定的位置上,使學生知道平面鏡子可以反射太陽光,隨著平面鏡的移動,反射的太陽的光線也可以改變。
三、使反射的太陽光的光斑更亮.
1、要想使反射到墻上的太陽光的斑更亮,你有什么辦法?應該怎么做?
2、學生設計方案、實驗。
先由學生提出應該具體怎樣操作,他會意識到這個任務一個人是不容易完成的,在具體實驗過程中會更加珍惜合作的機會,體會合作的愉快,享受合作的成果。
四、將陽光“請”進教室.
1、想辦法將陽光照射在教室里的墻上,看看哪個組的方法好。
2、學生活動。
3、說說你是怎么做的?通過玩鏡子,你有什么發(fā)現?
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觀察活動,學生已經對光的.反射現象有了初步的感受和體會。這個時候沒有必要讓他他說出具體的科學通理,只要能將實驗現象進行描述就可以了。
五、制作潛望鏡.
1、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光的反射?誰知道潛望鏡是做什么用的?它是根據什么原理制造的?它的構造可能是什么樣的?
2、學生討論。
3、簡單介紹潛望鏡和制作方法。
4、學生動手制作。
23、美麗的彩虹
教學目標
探究:體驗探究彩虹秘密的樂趣,并意識到科學探究的無限魅力。
知識:1、學生能利用提供的材料進行觀察實驗,能正確操作,能根據事實進行分析、推測、探索,體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同學合作進行關于顏色的探究活動。
2、使學生了解太陽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并能初步認識彩虹的成因。
情感:利用三棱鏡分解陽光,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學重點:
體驗探究彩虹秘密的樂趣,并意識到科學探究的無限魅力。
教學難點:
了解太陽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并用初步認識彩虹的成因。
教學方法:
實驗與操作。
教學準備:
1.小組準備:噴霧器、CD碟片、水彩筆、三棱鏡。
2.掛圖或電腦CAI:彩虹、七色光帶的圖和名稱。
教學過程:
本課之前學生已認識了光的傳播方向、光的反射的折射現象。本課通過揭示彩虹的秘密,指導學生認識光的色散現象,在能力培養(yǎng)方面,屬于“推理能力“和實驗能力”的系列。教學思路可以設計為:分析事實,提出假設,觀察實驗,驗證假設,推理得出結論。
一、導入新課,分析事實,提出假設.
1、講述:同學們,大家見過自然界里美麗的彩虹嗎?生活中還有類似的現象嗎?彩虹的形成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2、學生討論,提出假設。
學生形成對彩虹及其相類擬現象的總體表象,并放手讓他們去分析這些現象,使他們作出這些現象的共同點可以是與太陽光有關的假設。但這個假設的產生不可能是一蹴而學,學生可能會提出多種假設,比如:與油有關,與天氣有關,與水有關等等,這正是我們所期待達到的效果,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去積極想辦法,動腦筋來證明自己假設的正確性,這個過程正是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好時機。
二、制造彩虹,實際觀察.
1、我們來制造一個“彩虹”。簡單講述制造的方法。
2、學生實驗、觀察。
學生提出的各種假設中,有一種假設是正確的,就是彩虹現象的形成與太陽光和空氣中的小水珠有關。但是不是有關系?有什么樣的關系?在學生提出假設之手,就要引導學生給予驗證,而制造一個“彩虹”這個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又能很好的將彩虹的形成與陽光和水聯系起來。
三、使用三棱鏡分解太陽光。
1、介紹三棱鏡。
2、學生自己操作,分解陽光。
3、分析:彩虹的形成與什么有關?它是怎么形成的?
4、記錄。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探究: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科學方法研究問題的能力。
知識: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科學方法研究問題的能力。
情感:培養(yǎng)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科學方法研究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教學前,布置學生準備三棱鏡、手電筒、蠟燭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1、教師提問: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們了解了不少關于太陽的秘密,F在有一個問題請大家?guī)椭蠋熛朕k法解決。
2、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組成的。那么,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呢?
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研究。
1、作出猜測: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
2、根據實驗材料進行研究實驗。
3、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并且要引導學生求異思維,尋找與他人不一樣的辦法。
三、觀察記錄,總結交流。
1、各小組按照自己制訂的計劃,進行實驗活動,并做好記錄。
2、實驗完成后可將實驗情況記錄通報全班。
3、聯系實驗中觀察到現象,討論: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證明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
4、啟發(fā)思考,課后用大碗、平面鏡、紙屏、水等材料進行研究。
四、拓展于應用。
1、說一說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
2、學生討論、匯報,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沒有科學道理。
五、總結交流。
組織學生交流研究的結果和自己的收獲。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7-20
【精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7-21
(精選)科學教案07-26
(經典)科學教案08-05
【經典】科學教案08-08
科學教案(經典)07-30
科學教案[經典]08-09
科學教案【精選】07-29
科學教案(精選)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