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案(共3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案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語文教案 篇1
(一)、圖片激趣,揭示課題
多媒體出示課件,觀看圖片。
師:我們剛才看到的都是關(guān)于手指的圖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五課《手指》。
(二)、作者簡介:
(課件出示,學生默讀)
豐子愷(1898~1975)現(xiàn)代散文家、畫家。浙江崇德縣(今桐鄉(xiāng)縣)人。長期致力于藝術(shù)教育事業(yè),美術(shù)和文學創(chuàng)作。他的漫畫、書法自然瀟灑,風韻別致,稱譽藝壇。他的散文,先后結(jié)集出版的有《緣緣堂隨筆》、《車廂社會》、《緣緣堂再筆》、《率真集》等。他厭惡人世間的虛偽、卑俗、自私,贊美兒童的真誠、純潔、聰明,兒童在他“心中占有與神明、星辰、藝術(shù)同等的地位”。豐子愷的散文感情真率自然,語言樸素灑掊,形式靈活多樣,信筆所至,妙趣橫生,于平易瑣細中寓深意,在淡泊飄逸中見真情,如同他的漫畫、書法一樣,寫意傳神,別具風采。他還勤于翻譯工作,譯過屠格涅夫、柯羅連柯、夏目漱石等人的作品,將并日本長篇古典文學名著《源氏物語》譯成中文。
(三)、談話導入、整體感悟:
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會帶給我們啟示,像那個“我”至今還常常想起的頂碗少年,還有那一棵棵優(yōu)雅自在,顯示著勃勃生機的桃花心木。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對于他們的存在,我們常常司空見慣、熟視無睹,可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這些普通的事物也會帶給我們耐人尋味的啟示的。比如我們每個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下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四)、初讀課文,理解大意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詞語;
2、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五)、自學感悟,讀文明理
1、默讀課文,畫出本文的中心句。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態(tài),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2、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問題: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點?學生自由讀書并標畫相關(guān)語句。
3、抓住以下關(guān)鍵句進行分析、交流:
、倌霉P的時候,全靠它推動筆桿;遇到危險的事,都要由他去試探或冒險;穢物、毒物、烈物,他接觸得最多;刀傷、燙傷、軋傷、咬傷,他消受的機會最多。
這句話是對食指的描寫,運用了排比的句式,寫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奮賣力、敢于探險、不怕犧牲的.性格特征。
、谒肋h不受外物沖撞,所以曲線優(yōu)美,處處顯示著養(yǎng)尊處優(yōu)。
中指所處的獨特位置,受到無名指和食指的保護,所以才有“曲線優(yōu)美”的姿態(tài),“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性格。這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寥寥幾筆,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態(tài)和高傲的特點。
③舞蹈演員的手指不是常作蘭花狀嗎?這兩根手指正是這朵蘭花中最優(yōu)美的兩瓣。
作者運用設問的句式,強調(diào)了舞蹈演員的手指常作蘭花狀,這蘭花狀的姿態(tài)是優(yōu)美的,而無名指和小指則是最優(yōu)美的。
、苁种傅娜w,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jié)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
這句以手指的全體比喻人的全體,闡明“團結(jié)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達的主旨。可結(jié)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這句話蘊含的道理。
4、適時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根據(jù)手指不同的特點,讀出不同的語氣和感受。
5、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體會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點。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手指名稱優(yōu)點缺點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無名指、小指
6、匯報交流:
、糯竽粗浮烫帲鹤藨B(tài)不美──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gòu)造簡單,只有一個關(guān)節(jié);長處: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處:姿態(tài)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強硬的曲線;長處: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卻比大拇指復雜、機敏。
、侵兄浮烫帲吼B(yǎng)尊處優(yōu),做事名義上參加,實際并不出力;長處:地位最優(yōu),身體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線優(yōu)美。
、葻o名指和小指——短處: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長處:體態(tài)秀麗,樣子可愛,在絲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強,有用武之地。
(六)、品讀課文,體會寫法
1、作者通過描寫五指各自不同的特點,想告訴我們怎樣的道理?反復朗讀品味課文最后一段;
2、你覺得作者喜歡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寫真的“無愛恨在其中”嗎?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為什么?
課堂練習: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得到啟示的習慣。
小學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基礎(chǔ)知識目標:以借景抒情的文筆,分析作者敘事怎樣逐層深入,準確反映筆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標:不得不愚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養(yǎng)目標:指導學生體味其用詞的精煉準確和生動形象。
教學重點
本課主要是借景抒情,在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之后,讓學生找出敘述作者心志的語句,進而分析作者怎樣逐層深入,達到達意的目的。
教學難點
用典的意義。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導入 :
《愚溪詩序》是柳宗元為他的“八愚詩”寫的序。序中首段敘述愚溪得名的由來,順筆交代“余以愚觸罪,謫瀟水上”的經(jīng)歷。第二段緊扣詩題“八愚”敘述愚溪八景的方位和其他特征,點明八景稱愚乃“以余故,咸以愚辱焉”。第三段進一步說明何以“是溪獨見辱于愚”的原因,引出“凡為愚者莫我若也”的一番議論。作者自言“無以利世”,又引寧武子、顏子作陪,一味責己之愚,反話正說,沉痛至極。最后一段由溪雖“無利于世”卻自有清溪本色轉(zhuǎn)入“余雖不合于俗,亦頗以文墨^***”。繼而寫到作者創(chuàng)作八愚詩時,精神意趣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使結(jié)言落在“八愚詩”上。通篇文章以“愚”字貫徹始終。時寫愚溪,時寫“愚”人;寫愚溪之景,抒“愚”人之情。文中愚溪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化身。人們由愚溪的“見辱于愚”,自會想到作者故作曠達而以“愚”人自居,他對賢愚顛倒的現(xiàn)實是多么憤恨。作者把牢騷不平隱含在寫景敘事之中,辭語用意雖十分怨憤,不隱鋒芒,但卻并沒有顯露一點痕跡。
二.課文分析:
(一)題解:
1.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字子厚,河東解(山西運城縣解州鎮(zhèn))人,世稱柳河東。貞元進士,授校書郎,調(diào)藍田尉,升監(jiān)察御史里行。與劉禹錫等參加主張革新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貶為永州司馬。后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一起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為“唐宋八大家”而并稱韓柳,所做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
2.《愚溪詩序》是柳宗元為《八愚詩》寫的序,說明作詩的緣由!鞍擞蕖钡'總根是“愚溪”,所以用《愚溪詩序》命名。只是,當年柳氏寫的《八愚詩》早已佚失,而這篇序卻一直傳誦。除了篇末一句,這篇序也可以作為柳宗元寫的山水游記一例來看待。它和柳宗元柳宗元著名《永州八記》一樣,借山水游記一例來看待。借山水來抒發(fā)胸中的抑郁,把敘事,議論,抒情揉合在一起,行文曲折多變,吞吐萬端,是柳宗元在柳州的刻意之作。
3.關(guān)于“序”
“序”是屬于實用文體的一種,是一種寫在著作或詩文前邊的文章?梢杂洈,可以議論,可以說明。這種“序”也叫“書序”。
后來又有了宴集序,贈序等。古人宴集時,常常一同賦詩,詩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又有雖無聚會,也作文相贈,以表惜別,祝愿,勸勉之意,就是贈序,如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
。ǘ╅喿x講析:
范讀課文。
自讀課文。
齊讀、分組讀、依次讀。
本篇全文共四百多字,委婉曲折,抑揚頓挫,借小序傾訴自己的遭遇,是一篇寓意深遠的佳妙之作。
第1段寫“愚溪”得名的由來。
先寫實有此溪,交代溪水的地形方位,在寫溪名無定,為下文定名提供根據(jù)和緣由。
第2段以“愚溪”為中心,以“愚溪”為中心,寫出“八愚”的名字,緊扣詩題。
第3段先借孔子《論語》中智者樂水之說,轉(zhuǎn)筆寫溪之不適于用,依次說出“獨見辱于愚的原因!
第4段引《論語》中寧武子“智而為愚”,顏子“睿而為愚”來襯托我的“愚”,最后歸結(jié)到溪水的命名上。
最后一段是全文,先從溪和人兩方面說,然后合一。寫溪水由上文的貶溪轉(zhuǎn)入贊溪,寫人由自貶而轉(zhuǎn)入自贊。最后將自己與溪水合說,達到形神俱忘的化境。末尾一句點題作結(jié),歸到序詩。
。ㄈ╄b賞要點:
1.托物興辭,寓意深遠。
作者不是客觀地描寫自然風景,而是托物興辭,夾敘夾議,蘊藏著深厚的寓意和強烈的個人傾向。
作者借寫愚溪來寫自己。愚溪的風景和作者的行事是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全文各段以“愚”字貫串。僅就第二段來看,雖然只有百余字,就一連用了十二個“愚”字。文章結(jié)構(gòu)中心明確,作者在描寫愚溪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中,隱隱約約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幽奇秀美的小溪卻名之以“愚”,作者替“愚溪”不平,其實恰是為自己的遭遇不平!坝尴泵谰氨粭壷c凄清冷寂的荒野,無人涉足,無人游賞,甚至無人過問,這正是作者自己生活遭遇的寫照。欣賞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卻只有這落寞的愚溪。對愚溪遭遇的慨嘆,不正是傾吐自己抱負和才能被淹沒,遭打擊的不平嗎?情與景的交融,表達出對壓抑人才的不合理社會的批判。
2.敘事,議論,抒情融于一體,寫景善于布局,敘事井然有序,全文的“愚”為線索,寫景,敘事有條理。八景的位置,距離交代得十分清楚,給人以立體感,敘述被貶、遷家,安家以及給愚溪定名等等,內(nèi)容豐富,機構(gòu)緊湊,極具匠心。而全文又無一處不貫穿作者的不平之鳴。
三.課上練習:
總結(jié)7個典故的出處、原意、用意、目的。
總結(jié)一詞多意:為(6處)、樂(2處)、名(2處)、居(2處)、類(2處)。
總結(jié)詞類活用11個。
總結(jié)句式7句。
四.課后作業(yè) :
1.完成熟讀3遍任務;
2.翻譯全文。
小學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能根據(jù)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的意思。
3 積累中華經(jīng)典文化,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nèi)容,并在此基礎(chǔ)上記憶背誦。
難點:感受朋友間的真摯友誼。
教學資源:
《高山流水》的樂曲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古往今來有關(guān)交友的名言很多,而我們今天要學習一個有關(guān)知音的千古流傳的故事《伯牙絕弦》。相信同學們學習了這篇文章會對友誼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二 初讀課文,讀正確流利
1 自由讀放聲讀,讀準字音。
2齊讀,注意感受節(jié)奏和韻味。師范讀,進行指導。
3 同桌互讀,互相評議,指出不足。
三認識伯牙,理解題目
1聽伯牙學琴的故事,了解伯牙。(俞伯牙:楚國著名的音樂家,天下操琴的高手)
2伯牙絕弦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話說說。
3默讀課文,思考:伯牙為什么要絕弦?
4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結(jié)合注釋理解課文內(nèi)容。
四 解讀絕弦之因
1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思考:伯牙乃著名音樂家身邊不缺乏欣賞贊美的人,為何子期死后就再也不鼓琴了呢?
2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3出示課件,由鐘子期的贊嘆,想象一下那琴聲再現(xiàn)時的場景。師播放高山流水樂曲。
4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xiàn)了高山流水,假如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琴聲,你聽到了徐徐的清風,你會如何贊嘆?還會有那些場景呢,你又會如何贊嘆?
5是啊“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心中所念,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就叫--知音啊,難怪如此擅長音樂的伯牙會絕弦呢
6再次聆聽高山流水,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五 深悟絕弦,感悟知音
1再次聆聽高山流水,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1鐘子期死后,伯牙在子期墓前寫下了一首短詩,出示短詩,學生讀并體會。
2面對伯牙的痛苦絕望,你想對他說什么?
3交流交友名言佳句,體會人們對友情的珍視。
4同學們,學習了這篇文言文,你覺得我們該如何對待自己的朋友呢?
5小結(jié):知音難覓,如果你有幸遇到了,希望大家向伯牙對鐘子期那樣去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