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7篇(實用)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班教案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班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剛?cè)雸@動手能力比較弱,繪畫處于涂鴉階段,為了進一步促進幼兒小肌肉地址的發(fā)展,培養(yǎng)幼兒對繪畫活動感興趣。我設計了此次活動梳子畫《小草》通過此次教學活動中進一步促進幼兒動手繪畫能力。
說教法:
小班幼兒年齡小,愛玩、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根據(jù)這一特點,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fā)好奇心,我采用了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讓幼兒易受情境感染的特點創(chuàng)設情節(jié),引起幼兒的興趣。
2、觀察法:通過觀察,引導幼兒思考、發(fā)現(xiàn)、用梳子梳出小草的方法
說活動目標:
基于以上的設計意圖,根據(jù)我們班幼兒動手能力和畫畫發(fā)展水平將本次教學目標定為:
1、初步學習用梳子沾上綠色顏料在紙上刷出小草。
2、樂意大膽地進行繪畫,體驗用梳子畫小草的快樂。
3、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據(jù)所觀察到得現(xiàn)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4、增進參與環(huán)境布置的興趣和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初步學習用梳子沾上綠色顏料在紙上刷出小草;積極參與活動,用梳子刷出小草。是本節(jié)課的活動重難點所在,同時也讓幼兒通過嘗試用梳子繪畫獲得新體驗。
說活動過程:
1、神秘的禮物引出活動主題。激發(fā)幼兒學習愿望。
2、出示梳子,引導小朋友說說梳子的用途。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小白兔家門口有塊空地想種上小草,要我們幫忙用梳子種小草!。在模擬情景中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4、請個別幼兒嘗試,幼兒自己探索發(fā)現(xiàn)畫出小草的方法。
5、教師示范。小班幼兒是需教師示范操作,在模仿中掌握鞏固基本的'技法。
6、幼兒作畫,幼兒在沒有任何束縛和限制下,自由創(chuàng)作,老師巡回指導,對一些不夠大膽的幼兒以積極的鼓勵;個別指導為幼兒創(chuàng)造更多獲得成功的機會。
7、向同伴說說自己的作品,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主要的就是以欣賞作品為前提,教師引導為主,幼兒講述作畫想法及交流內(nèi)心的感受,幫助幼兒肯定自己、欣賞同伴為最終目的,讓幼兒自由發(fā)言。討論。提高幼兒語言能力。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用梳子沾上綠色顏料在紙上刷出小草;
2、樂意大膽地進行繪畫,體驗用梳子畫小草的快樂。
【活動準備】
梳子人手一把、畫紙、顏料(紅色、綠色)。
【活動重難點】
積極參與活動,用梳子刷出小草。
【活動過程】
一、神秘的禮物。
1、“今天小白兔給我們班的小朋友帶來了一件禮物,我們一起看看是什么禮物?”
2、出示梳子,引導小朋友說說梳子的用途。
3、“小白兔家門口有塊空地想種上小草要我們幫忙用梳子種小草。”出示畫紙、顏料。
二、幫助小白兔種草。
1、“小白兔叫我們用梳子種小草怎么種呢?”請個別幼兒嘗試。
2、教師講解種小草方法:拿著梳子蘸顏料在紙上輕輕一梳。教師示范。
3、可是小白兔還要我們幫忙讓草地開滿小花。
三、幼兒作畫,教師指導。
四、向同伴說說自己的作品。
教學反思:
教師向幼兒講清楚草的特征及用、害處,還可以讓幼兒聯(lián)想一下,如果大地上沒有一棵草會是什么樣子。進一步使幼兒了解到小草還具有凈化空氣、美化環(huán)境的本領。教師和幼兒一起收集各種小野花,結(jié)合形狀各異的草葉、草莖等,制作花環(huán)、花鏈、花籃、胸花等小裝飾品。引導幼兒充分利用小草的不同特點,進行草墊、草辮、草鞋、小動物等紡織創(chuàng)作活動。鼓勵幼兒自由走動,互相觀摩,比一比誰紡織的種類最多、最漂亮。
小班教案 篇2
本周四我展示了一節(jié)數(shù)學優(yōu)質(zhì)課《大和小》,本次的活動目標是:
1、幼兒學會比較物體的大小,能用“大”或“小”來表述。
2、有興趣參加數(shù)學活動。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是:幼兒學會比較物體的大小,能用“大”或“小”來表述。
活動一開始,我創(chuàng)設帶來了兩位動物客人做導入,引起幼兒的`興趣,讓幼兒比比兩只貓,哪只大,哪只小,讓幼兒明白什么是大小。
第二環(huán)節(jié)讓幼兒做變變變的游戲,比較觀察玩具的大小,先給每個小朋友拿兩個同一種玩具雪花片幼兒學會比較物體的大小,再讓幼兒知道大的雪花片給大貓玩,小的雪花片給小貓玩。接著教師示范變變變的游戲,并讓孩子們學會把話說完整。隨后教師引導幼兒游戲。
第三環(huán)節(jié):分類游戲“喂貓客人吃魚”,一條大魚,一條小魚,提問:誰大誰小?讓幼兒自由喂貓吃魚。大魚喂給大貓吃,小魚喂給小貓吃。
為了本次優(yōu)質(zhì)課活動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我花了幾天時間準備了充分的教具。今天我的教具讓每個孩子都興奮不已,特別是活動剛開始,看到紅色的大貓和綠色的小貓時,孩子們的眼神吸引過去了。在游戲這一環(huán)節(jié),幼兒的興趣十分高,大部分小朋友能分辨大和小,但在用語言描述時,有的孩子聲音很小,也沒有說清楚,其他孩子語言很清晰,能說明哪個大,哪個小?傊@節(jié)活動課教學目標基本完成了。上了這節(jié)課我感觸最深的是,托班孩子最喜歡形象生動、顏色鮮艷的教具,在以后的活動中要多下功夫多做孩子們感興趣的教具,不能只圖簡單,更希望孩子們在活動中學收獲多多。
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在螞蟻合作搬豆的游戲中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懂得團結(jié)就是力量。
2、能嘗試學習用簡單、完整的語句大膽地在同伴面前講述圖片內(nèi)容及想法。
3、能安靜傾聽,并愿意在集體面前響亮表達。
活動準備:4副圖片、小圖片人手一張、音樂《螞蟻搬豆》
活動過程:
1、教師用語言導入,激發(fā)幼兒興趣。
“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客人,是誰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就知道了!
2、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圖片,感知理解講述對象。
(1) 出示圖片一,提問:你們看-誰來了?多可愛的一只小螞蟻呀!今天天氣
真好,小螞蟻輕輕地爬出洞口來到綠綠的草地上玩。小螞蟻看見了什么?(香噴噴的豆子),(教師歸納第一副圖片內(nèi)容:今天天氣真好,小螞蟻輕輕地爬出洞口來到綠綠的草地上玩。小螞蟻看見了一粒香噴噴的豆豆)請你們猜猜小螞蟻它會怎么做呢?
(2)出示圖片二,提出問題:“小螞蟻在干什么?小螞蟻在搬一粒香噴噴的豆豆,它搬起來了嗎?為什么?”(結(jié)合幼兒回答總結(jié):小螞蟻因為力氣小,所以搬不動豆豆。)
3、教師激發(fā)幼兒幫助小螞蟻的愿望,幼兒運用已有經(jīng)驗講述。
(1)教師:“哎呀,這只小螞蟻搬不動香噴噴的豆豆,它的心情會怎樣?(強調(diào)著急)(歸納第二幅圖片內(nèi)容:小螞蟻用力搬也搬不動,小螞蟻真著急。)教師提問:我們一起幫它想辦法好嗎?如果你是小螞蟻,你會用什么方法?
(2)幼兒自由討論,啟發(fā)幼兒大膽想像,想出與別人不一樣的方法。并請幼兒學學想到的辦法的動作,體驗小螞蟻角色。(如抱,推等動作)
(3)幼兒在集體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大聲、完整地表達,然后老師與其他幼兒進行集體分析,分析方法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4)出示圖三、圖四。教師:“你們想知道小螞蟻想了什么好辦法嗎?看看這兩張圖片就知道了。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提問:“小螞蟻是怎么做的?它們在干什么?(原來,它請來了很多螞蟻朋友幫忙),教師歸納第三幅圖片內(nèi)容(小螞蟻想了想,趕緊回洞叫上它的朋友們都來幫忙)然后請幼兒仔細觀察第三幅圖片:小螞蟻觸角翹得高高地在話,猜猜小螞蟻在和它的朋友們說什么?(引導幼兒自由想象,滲透幼兒對小螞蟻觸角傳遞信息的認識)
觀察第四幅圖片,提問:豆豆搬起來了嗎?為什么?(因為螞蟻多了所以力氣大了)香噴噴的豆豆搬起來了,小螞蟻的心情怎樣?小螞蟻會對朋友們說什么?螞蟻朋友們幫助小螞蟻,它們的心情怎樣?歸納第四幅圖片(看,許許多多的`螞蟻出了洞口,大家一起用力抬,終于抬起香噴噴的豆豆高興地回家啦!)
4、教師引進新的講述經(jīng)驗,并且引導幼兒運用新的經(jīng)驗進行講述。
(1)教師完整講述圖片的全部內(nèi)容,并且引導幼兒一起歸納講述思路:(先講第一幅,再按順序講第二、三、四幅。先講小螞蟻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再講朋友們怎樣幫助小螞蟻,結(jié)果如何?)
(2)幼兒操作小圖片進行看圖講述(從椅子底下拿出小圖片,人手一份,教師:
老師為小朋友們也準備了一份畫冊,請小朋友輕輕地拿起來放在膝蓋上,一頁接一頁的翻看。)教師注意仔細傾聽,以插話、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講述思路。
(3)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完整講述,每講一個幼兒,教師圍繞幼兒語言的完整性、講述的思路、用詞的準確性進行及時評價與指導。
5、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含義,懂得團結(jié)就是力量。
教師小結(jié):你喜歡故事中的小螞蟻嗎?為什么?小螞蟻搬不動豆豆時,懂得請朋友幫忙,是其他朋友幫助了它,小螞蟻真高興,團結(jié)力量大!所以我們遇到困難也要團結(jié)起來,互相幫助。
6、播放音樂《螞蟻搬豆》,教師:“音樂響起來了,看,這里就有一顆豆豆(大球),變、變、變,我要變成一只螞蟻去搬豆,你們也想變嗎?請個小朋友上來搬!比缓笠龑в變赫遗笥褞兔。分四組進行,幼兒一起幫忙把四!岸苟埂卑峄丶。結(jié)束活動。
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觸摸,了解魚骨的結(jié)構和生長部位。
2、了解魚肉的營養(yǎng)價值學習剔除魚刺的方法。
3、加強幼兒的安全意識。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養(yǎng)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吃魚的方法和步驟
活動準備
1、自制大魚學具兩個,制作方法是:用卷紙芯做魚骨架,用習慣做魚刺,用海綿紙做魚肉。魚肉鋪在魚骨架兩邊蓋住魚刺。
2、根據(jù)一周食譜選擇午餐有紅燒帶魚的那一天開展活動。
活動過程
一、進入游戲情境
師:小貓們,今天媽媽燒了你們最喜歡的紅燒魚,快來吃吧!
二、了解魚骨的基本結(jié)構和魚肉的吃法
1.以談話喚起幼兒的經(jīng)驗,知道魚骨不能吃。
師:(將自制大魚學具鋪在地上)魚身上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
師:魚刺是細長的、尖尖的魚骨頭,摸摸看,你能找到魚刺嗎?它藏在魚的哪里?
2.引導幼兒觀察自制大魚學具,了解魚骨頭的分布的位置。
師:你們找找看哪里還有魚骨頭,摸起來感覺是什么樣的。
3.引導幼兒學會又方便又安全地拿魚塊。
師:魚肉里有這么多魚骨頭,應該怎么吃呢?現(xiàn)在媽媽把魚分給你們,你們試一試怎么拿又方便又安全。
4.幼兒每人拿一塊“魚塊”,從兩邊把魚刺抽出,模仿小貓“吃”美味的“魚肉”。
三、梳理吃魚的方法和步驟
師:小貓們想不想再吃點魚?
四、累計吃魚的`實踐經(jīng)驗
教學反思
幼兒對自制大魚學具很有興趣,通過教具幼兒了解了魚骨的結(jié)構和生長部位,不足之處,在吃魚的方法處時間不夠多,幼兒不能很好的知道怎樣吃魚對魚的營養(yǎng)價值也沒有向幼兒說明,沒有讓幼兒積極參與。在后半部分可以用游戲的方式讓幼兒怎樣吃魚。在活動中沒有讓幼兒探索。
小班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小班下學期,幼兒已初步具備用簡單線條表現(xiàn)物體特征的能力。本活動主要是讓孩子用簡單的線條、圖形裝飾小魚,同時借助游戲化的情境,如:往盤里抹油、撒蔥花等,激發(fā)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并引導幼兒進一步了解魚的味道、營養(yǎng),讓幼兒喜歡吃魚。
活動目標:
1.幼兒能用簡單的線條和花紋裝飾小魚。
2.能用畫畫、撕撕、貼貼的方法制作一盤好吃的“魚。”
3.了解魚的營養(yǎng)價值,喜歡吃魚。
活動準備:
物質(zhì)準備:一次性紙盤,畫好并剪出的“魚”,數(shù)量與幼兒人數(shù)相等;皺紋紙、膠水、油畫棒、抹布;小貓頭飾每人一個。
經(jīng)驗準備:幼兒有吃魚的經(jīng)歷。
活動過程:
一、組織游戲“小貓咪咪學做魚”,引導幼兒學習興趣。
教師為每位幼兒帶上小貓頭飾,請小貓咪咪當廚師,學做魚。引導幼兒自由說一說想做什么魚。
師:今天我們都是小貓咪咪、都是廚師,大家互相說說都想做什么魚吧。
二、教師講解做“魚”的過程,讓幼兒明確制作方法和步驟。
1.教師引導幼兒說出可以用波浪線、曲線、弧線及圓圈等不同的線條和裝飾圖案。
2.教師邊示范邊講解粘貼魚和撕貼皺紋紙的方法,使幼兒進一步明確制作過程。
將制作過程編成小兒歌,增加幼兒學習興趣,幫助幼兒掌握制作方法,如:
涂抹膠水:先往盤里抹點油,油要抹勻不糊鍋;
粘魚:魚要放平,輕輕壓;
撕貼皺紋紙:再往盤里撕蔥花,蔥花切得小又碎,還要撒的勻一些。
三、幼兒動手制作“好吃的`魚”,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巡回指導幼兒用不同的花紋、圖案裝飾小魚。
四、師幼共同欣賞、講評幼兒作品。
請幼兒介紹自己做魚的方法和魚的味道、營養(yǎng);教師重點從魚的裝飾線條和圖案方面進行點評。
五、以情境的方式引導幼兒結(jié)束活動。
請小貓咪咪選擇自己喜歡的魚“吃掉”,讓幼兒進一步體驗成功的樂趣。
小班教案 篇6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認識馬蘭頭的特征及作用,培養(yǎng)幼兒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讓幼兒初步學會揀干凈馬蘭和拌馬蘭的技能,從小培養(yǎng)幼兒愛勞動的好習慣。
二、活動準備:
馬蘭頭、調(diào)味品、一盤涼拌馬蘭頭、剪刀
三、活動過程:
1、請幼兒品嘗拌馬蘭頭,引出主題。
老師今天給小朋友帶來了一盤菜,請大家品嘗,然后猜一猜這是什么菜?
2、認識馬蘭頭
(1)認識馬蘭頭的特征及作用。
剛才小朋友告訴我吃的是馬蘭頭,是我們建山特有的野菜之一。誰能說說春天的馬蘭頭是什么樣的?(引導幼兒說出馬蘭的外型特征,教師把幼兒的回答作簡單的小結(jié))那馬蘭頭在什么地方有呢?(引導幼兒說出馬蘭是一種野菜,不需要種植,田野里到處都有,它的生命力很強)馬蘭頭有什么用呢?(引導幼兒說出馬蘭頭的實用性和藥用性,幼兒回答教師小結(jié))
。2)學習揀馬蘭頭馬蘭頭是一種野菜,田野中還有許多野菜。老師今天給小朋友帶來了幾種野菜。請小朋友在這些野菜中找到馬蘭頭,把它揀干凈,揀的時候注意:要先找對馬蘭頭,然后左手拿住馬蘭頭,右手拿住剪刀,把馬蘭頭的根和黃葉去掉。揀干凈的.放到筐里。(幼兒動手揀,老師指導)
(3)學做拌馬蘭頭。(事先準備好調(diào)味品和小碗)我們揀了很多的馬蘭頭,現(xiàn)在我們來作一盤涼拌馬蘭頭吧!老師負責把馬蘭頭焯過水切好,小朋友負責拌馬蘭頭,拌好了請大家品嘗,好嗎!
3、結(jié)束部分我們今天認識了春天的馬蘭頭,還自己動手做了一道涼拌馬蘭頭,下面請小朋友一起品嘗自己做涼拌馬蘭,好嗎?
四、活動反思:
幼兒在認識馬蘭頭、撿馬蘭頭、品馬蘭頭的過程中,對馬蘭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又加深了一層。我覺得開展這樣的活動非常有意義,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認識了馬蘭頭,還學會了怎樣撿菜,對做涼拌菜的制作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要經(jīng)常開展一些接近幼兒生活,又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實踐活動。
小班教案 篇7
一、設計思路:
我班在進行“做蛋寶寶爸爸媽媽”的主題活動時,很多幼兒的雞蛋被摔碎了。通過談話孩子們發(fā)現(xiàn):蛋寶寶是因為滾動,立不住而被摔碎的!澳敲丛鯓硬拍茏尩皩殞毩⒆∧兀俊边@一挑戰(zhàn)性的問題立刻引起了孩子們的關注,他們興奮的把蛋寶寶放到墻角、桌腿邊去嘗試,但都失敗了。由于小班幼兒年齡特點與生活經(jīng)驗所限,他們還沒有想到借助輔助材料來幫忙,此時他們只是樂此不疲的玩著。在孩子們一遍遍的嘗試與失敗中,我找到了引領他們深入探究的方向,于是《蛋寶寶立住了》這一科學探究活動便誕生了。
二、活動目標:
1、嘗試借助輔助材料,探究讓雞蛋立住的方法。
2、能積極參與探究活動,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
三、活動準備:
物質(zhì)準備:
1、每人若干個熟雞蛋,并畫好五官做成蛋寶寶。
2、各種輔助材料:
。1)、鏤空材料:瓶蓋、光盤、花片、塑料夾子等。
。2)、實心材料:方形積木、硬幣、圓紙卡等。
。3)、可變形材料:橡皮泥、毛巾、沙包、積木塊等。
3、每人一個記錄箋中間隔開,并分別貼上笑(哭)臉蛋寶寶。
經(jīng)驗準備:
1、幼兒經(jīng)歷了做蛋寶寶爸爸媽媽很辛苦的情感體驗。
2、幼兒已經(jīng)了解雞蛋是因為滾動、立不住而被摔碎的。
四、活動過程:
。ㄒ唬、啟發(fā)談話,引發(fā)幼兒探究興趣。
1、與幼兒一起回憶蛋寶寶被摔碎的'原因。
2、啟發(fā)幼兒討論:“用什么方法可以讓蛋寶寶立住,不再摔碎呢?”
。1)、出示準備好的鏤空材料與實心材料。
。2)、出示標記圖,請幼兒觀察并說出標記圖的使用方法。(即:能讓蛋寶寶立住的,用笑臉表示;不能讓蛋寶寶立住的,用哭臉表示。)
。3)、引導幼兒進行猜想并記錄。
。ǘ⒂變簩嶒炚撟C。
教師觀察幼兒實驗情況,適時介入指導,指導策略:
1、觀察幼兒是否運用了所有材料進行嘗試,以幼兒沒有采用的材料,與幼兒共同實驗,充分感知。
2、隨機判斷幼兒是否理解標記圖意義,并引導其進行記錄。
3、與先完成實驗的幼兒進行交流,引導其觀察“為什么這些玩具能幫助蛋寶寶立住,而那些不能?”
。ㄈ⒂涗浾硖骄拷Y(jié)果,提升經(jīng)驗。
1、將幼兒探究結(jié)果記錄在黑板上。
2、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并歸納“從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矗褐虚g凹進去的鏤空材料能讓蛋寶寶立住,實心材料則不能。)
。ㄋ模⑻峁┨魬(zhàn)性材料(可變形材料),引導幼兒遷移經(jīng)驗,解決新問題。
(即:將可變形材料變形成中間凹進去的形狀,使蛋寶寶立住。)
幼兒操作深入探索,教師觀察實驗,并隨機判斷幼兒當前經(jīng)驗,適時介入指導。
。ㄎ澹、分享交流。
1、引導幼兒互相欣賞同伴的探究結(jié)果,比較與自己的方法是否相同。
2、幼兒間相互交流,說出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讓橡皮泥、毛巾、積木等,幫助蛋寶寶站住的?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延伸:引發(fā)幼兒到生活中尋找“還有哪些東西能幫蛋寶寶立?”
活動反思:
小班科學探究活動《蛋寶寶立住了》適宜之處體現(xiàn)在:
1、教師能從幼兒關注點、興趣點出發(fā),及時捕捉教育契機,生成此次探究活動。既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又提高了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活動中教師選擇的材料是幼兒熟悉的、常見的物品,如:花片、積木、沙包、毛巾、硬幣、夾子等,這些材料的提供會使幼兒感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了幼兒與材料的互動。
3、材料投放具有層次性,這種由易到難的操作探究,有利于幼兒運用已有經(jīng)驗來解決新問題,從而進一步促進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小班教案】相關文章:
(精選)小班教案08-01
(精選)小班教案07-29
小班教案【經(jīng)典】07-29
[經(jīng)典]小班教案09-14
小班教案(精選)09-14
(經(jīng)典)小班教案09-21
【經(jīng)典】小班教案09-06
小班教案[精選]09-02
(經(jīng)典)小班教案08-25
[精選]小班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