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7篇(精華)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班教案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班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認識冬瓜、南瓜、黃瓜、西瓜和它們的主要特征。
2、喜歡與同伴一起參加活動。
3、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教學準備:
1、各種瓜果實物及圖片。2、切成小片的哈密瓜、西瓜等。
教學過程:
1.回憶交談:出示圖片,“這是什么?你認識它嗎?”引導幼兒說出各種瓜的名稱及特征。
2.指認瓜果:“這些瓜看上去一樣嗎?你可以來摸一摸、抱一抱。感覺怎樣?”
3.引導幼兒回憶生活經驗:“你吃過這些瓜嗎?怎么吃的?什么味道?”
4.品嘗瓜果:
。1)請幼兒說說西瓜、哈密瓜的明顯不同點。
。2)幼兒自由品嘗、分享。
小班教案 篇2
一、活動背景:
小班幼兒由于年齡小,自我中心意識比較強,不大樂意將自己的東西與別人分享。而《蘿卜回來了》則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通過故事中小動物之間的真摯感情來感化幼兒,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幼兒樂意分享,關心、愛護同伴的情感,增進友情,對于幼兒的影響是非常深刻、長遠和富有意義的。因此,活動的選材既立足了當前目標,又延伸了長遠的目標,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由于我實施的對象小班上學期的幼兒,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相對還是很薄弱的`,針對這個特點,我將教材進行了改編,把比較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改成了相對簡單,幼兒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故事內容,利用三個小動物送蘿卜的形式貫穿整個活動。
二、過程實錄:
。ㄒ唬┗顒幽繕耍
1、初步理解故事內容,樂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2、感受小動物之間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的情感。
。ǘ┗顒訙蕚洌
1、課件《蘿卜回來了》。
2、小兔家場景布置。
。ㄈ┗顒舆^程:
1、導入,出示雪景圖片,了解下雪。
2、逐步理解故事內容。
。1)理解故事第一環(huán)節(jié)——小兔送蘿卜。
a、小兔去找蘿卜,學習句子"雪這么大,天這么冷,小猴一定很餓,我找到了東西,和它一起吃"。
(評析:小班幼兒對于完整句式的表達能力還是比較缺乏的,因此,鼓勵幼兒跟著課件中的故事錄音一起來學說,能有助于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
b、小兔找到蘿卜,模仿"挖"的動作。
。ㄔu析:小班幼兒活動中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更喜歡情景化的活動狀態(tài)。根據這個特點,我引導幼兒模仿小兔挖蘿卜的動作,并在課件中配以動畫效果的出現(xiàn),激活物體,引起幼兒的注意和好奇心,有效地激發(fā)他們的活動興趣。)c、講述故事:小兔抱著蘿卜,跑到小猴家,屋子里一個人也沒有,小兔就把蘿卜放在桌子上,回家了。
。2)理解故事第二環(huán)節(jié)——小猴送蘿卜。
a、小猴哪去了?鞏固句式"雪這么大,天這么冷,小熊一定很餓,我找到了東西,和它一起吃"。
b、小猴找了半天,什么也沒有找到,就空手回到家里。它看見什么呀?(桌子上有只大蘿卜)那它會怎么做呢?
c、講述故事:小猴抱著蘿卜跑到小熊家,可是,門關得緊緊的,小熊也不在家。小猴就把蘿卜放在窗臺上,回家了。
(3)理解故事第三環(huán)節(jié)——小熊送蘿卜。
a、小熊去找蘿卜,繼續(xù)鞏固句式"雪這么大,天這么冷,小熊一定很餓,我找到了東西,和它一起吃"。
b、可是找了半天,小熊什么也沒有找到,就空手回到家里。它看見什么呀?(窗臺上有只大蘿卜)小熊高興極了,它又會怎么做呢?
c、講述故事:小熊抱著蘿卜跑到小兔家,這時候,小兔已經睡著了。小熊不愿意吵醒它,就把蘿卜輕輕放在桌子上,回家了。
。4)理解故事第四環(huán)節(jié)——小兔醒來。
a、小熊把蘿卜送給誰了?(小兔)小兔在干嘛?(睡覺)小熊不愿意吵醒它,就把蘿卜輕輕地放在桌子上,回家了。
b、小兔醒來,它看到什么?它會說什么呢?(放錄音)"蘿卜回來了!"小兔說什么?它說這句話的時候心里怎么樣?
c、模仿小兔醒來的情景,模仿小兔子的話:"咦,蘿卜回來啦!"
3、再次欣賞故事《蘿卜回來了》,理解朋友之間互相關愛之情。
a、以三角形圖示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中送蘿卜的過程。
(評析:將送蘿卜的過程設計成一個三角巡回的動畫演示,非常深動、有趣,既自然地引導幼兒了解蘿卜回來的過程,又有效地激發(fā)了幼兒的活動興趣。)
b、把送蘿卜過程編成了歌曲。
歌曲內容:小兔子呀,送蘿卜呀,送小猴,送小猴,小猴送給小熊,小熊送給小兔,蘿卜回來啦,蘿卜回來啦!
。ㄔu析:這個環(huán)節(jié)滲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將音樂領域中的內容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通過滲透歌曲的感知教學,將這個相對較長的故事編成了幼兒容易理解、簡單明快的歌曲,通過歌詞,他們就能明了故事內容,非常符合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
c、小結:你們喜歡故事里的小動物嗎?為什么?我也很喜歡它們,因為它們愿意把最好的東西送給別人,真是一群相親相愛的好朋友!
4、聯(lián)系實際,給好朋友送禮物。
提問:你們有好朋友嗎?你的好朋友是誰?恩,我們班的寶寶也是一群相親相愛的好朋友!
教學反思:
在運用故事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我深切的體會到了故事的魅力,也總結了一些感觸較深的經驗。
故事教學并不是語言課的特有形式。
內容的選擇要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和理解水平。
善于運用故事
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聽、講、編故事,發(fā)展幼兒的語言,思維能力,養(yǎng)成幼兒大方、樂觀、自信的開朗性格。
我在故事中受益匪淺
《蘿卜回來了》教小朋友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本次活動效果不錯,很多小朋友都有所改觀。
小百科;蘿卜十字花科蘿卜屬二年或一年生草本植物,高20—100厘米,直根肉質,長圓形、球形或圓錐形,外皮綠色、白色或紅色,莖有分枝,無毛,稍具粉霜。
小班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教幼兒學會大方地在集體面前說話,并能認真傾聽別人說話。
2、引導幼兒用簡短的語言說出洗澡時的有關用具、用途及洗完澡后的感受。
3、豐富幼兒的詞匯:泡沫、滑滑的、舒服、熱呼呼的等詞語。
二、活動準備
1、課前讓幼兒回家洗澡,先讓幼兒了解洗澡時要哪些東西,洗完澡后的感受,初步積累洗澡的.生活經驗。
2、洗澡用品:洗發(fā)液、洗澡巾、毛巾、沫浴露等。
三、活動過程
1、創(chuàng)設談話情境,提出談話主題,引導幼兒自由交談。
、沤榻B洗滌用品
教師出示洗滌用品,向幼兒展示并提問:你們看見了什么?這些東西是用來干什么的?教師告訴幼兒這些都是洗澡用的,讓幼兒掌握“洗澡”這一詞匯;
⑵幼兒自由說洗澡
教師引導幼兒說一些簡單的生活經驗,回憶一下洗澡時的情景。
A、洗澡時帶了些什么東西B、洗澡時還看見別人帶了哪些東西
、怯變杭w談“洗澡”
教師運用提示和平行談話的方法,引導幼兒逐步擴展談話范圍,讓幼兒學習新的談話經驗,提高談話水平。教師用提問的方式拓展話題:你們喜歡洗澡嗎?為什么喜歡洗澡?洗澡時要注意什么?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浴室里是什么樣的等等。
幼兒談話時,教師要鼓勵幼兒說出與別人不一樣的感受,豐富幼兒的詞匯。讓幼兒重點知道并理解“泡沫、滑滑的、舒服、熱呼呼”等詞語。
2、小結
通過這次活動,使幼兒知道洗澡時我們要帶各式各樣的洗滌用品;洗完澡后身體很舒服、很干凈;體會到洗澡對我們身體的重要性;讓幼兒養(yǎng)成愛洗澡、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
小班教案 篇4
一. 設計意圖:
瓶子在幼兒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常?匆娪變罕孔印L瓶子、推瓶子、踢瓶子等,他們對用各種各樣的瓶子玩游戲親睞有加。同時,我們把廢棄的各種瓶子用于游戲,可讓幼兒知道廢舊物可以再利用的道理,從而增加幼兒對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因此,我從幼兒的興趣出發(fā),挖掘出瓶子對幼兒的教育價值和潛能,設計了本次活動。
二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各種形式的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的知識經驗,感受玩瓶子所帶來的.樂趣。
2.培養(yǎng)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在活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能力。
3.鼓勵幼兒樂于參與操作、游戲等活動,能大方地與同伴和老師交往。
4.知道廢舊物還可以用來玩游戲,初步培養(yǎng)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
三.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A: 幼兒已經有過各種玩瓶子的經驗。
B:學會演唱歌曲《大貓小貓》。
2. 教、學具準備:
A:各種透明瓶子人手一個,瓶子上貼1~4個圓點,瓶蓋、珠子若干:紙棍,系有皮筋的彩帶若干;自制房子2個。
B:背景音樂和歌曲磁帶《大貓小貓》。
四.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發(fā)幼兒的興趣。
教師:今天天氣真好,貓寶寶們,你們想不想跟著媽媽一起做游戲。
1.選瓶:幼兒選擇一個喜歡的瓶子做好朋友。
2.瓶子操:幼兒抱著瓶子(沒有瓶蓋)做操:變高、變矮、變胖、變瘦。
二.引導幼兒和瓶寶寶做各種游戲,啟發(fā)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在活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
1.喂瓶寶寶吃豆(珠子)。
引導幼兒先正確點數(shù)瓶子上圓點的數(shù)量,然后根據圓點的數(shù)量往瓶子里投放相應數(shù)量的豆子(珠子)。
2.蓋瓶蓋。
引導幼兒為瓶子選擇合適的瓶蓋蓋好,并通過彩色的瓶蓋認識一些基本的顏色。
3.瓶樂會。
鼓勵幼兒自由搖晃瓶子,初步感知用力的大小和聲音的大小的關系,嘗試用瓶子來演奏歌曲《大貓小貓》,提高幼兒用力的大小要與歌詞相匹配。
三.游戲活動 送瓶寶寶回家。
啟發(fā)幼兒想出各種送瓶寶寶回家的方法,并大膽地嘗試游戲,最后把瓶寶寶送回它們的家里。
活動小結:
選擇的活動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整個活動游戲化,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易于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
小班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的身體的平衡、協(xié)調能力發(fā)展得不夠好,很多幼兒還不懂走拍球,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幼兒的平衡、協(xié)調能力,及愛動腦、愛實踐的能力。我設計了這個嘗試性、實踐性的學習活動。
活動目標:
1.發(fā)展幼兒的平衡、協(xié)調能力。
2.培養(yǎng)幼兒愛動腦、愛實踐的能力。
3.鍛煉幼兒手臂的力量,訓練動作的協(xié)調和靈活。
4.愿意參與體育游戲,體驗在游戲中奔跑、追逐的樂趣。
5.培養(yǎng)競爭意識,體驗游戲帶來的挑戰(zhàn)與快樂。
活動準備:
每人一個皮球。
活動過程:
1.教學活動導入 每位幼兒手拿皮球做球操(準備動作)。
老師:我們手里拿著什么呀?(皮球)那你們知道皮球應該怎么玩嗎?
幼兒表現(xiàn):幼兒自由玩球,鼓勵幼兒用各種不同的辦法玩球。這時,老師發(fā)現(xiàn)了有的孩子在拍球,有的在踢球,有的`在滾球等。老師便叫他們演示給小朋友們看,接著讓孩子們也一起玩,最后鼓勵幼兒想更多的玩球辦法。
教學反思:以往的教學就是老師先示范,幼兒跟著學,F(xiàn)在我讓幼兒自己先嘗試著玩,老師再總結,然后大家跟著學,最后又讓孩子們自己用不同的辦法玩球。這樣就可以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新意識。
2.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識,學習一物多玩。
老師:現(xiàn)在老師請小朋友們動一下腦筋,用各種各樣的方法玩球,看誰的辦法多。
幼兒表現(xiàn):因為讓他們用不同的辦法玩球,具有創(chuàng)新性,所以幼兒的興趣很高。
老師:剛才老師看到有的小朋友玩球的方法和別人是不一樣的,誰想上來表演給小朋友們看看?
幼兒表現(xiàn):孩子們搶著演示他們的辦法,邊玩邊說自己的方法,如有的幼兒說的不夠流利,老師就要求幼兒用比較完整的語言說,耐心地給他們以第二次機會,鼓勵他們把話說完整,走得更好。
教學反思:嘗試開始時,幼兒只是象往常一樣,拍球,都沒想到什么別的辦法。這時老師一言不發(fā),也與孩子們一起玩球,讓孩子們知道還有很多玩球的方法,以此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當孩子們知道還有這么多玩球的方法,以及他們在玩球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的解決方法,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平時很少說話的小朋友,在老師的耐心引導下也能用比較完整的語言來解決問題了。
3.鼓勵幼兒與同伴合作。
老師:剛才老師發(fā)現(xiàn)了新的玩球方法,是可以兩個人玩的,現(xiàn)在老師去邀請一位小朋友來和我一起玩。(教師去邀請一位幼兒一起自己發(fā)明的玩球方法)
演示完后,老師提問:剛剛小朋友都看到了,老師想到了新方法,就去邀請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現(xiàn)在老師也請你們去邀請小朋友和你一起玩球好 嗎?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全過程體現(xiàn)了幼兒嘗試教育中應當培養(yǎng)“嘗試”精神的要求,它基本遵循了“問題---嘗試(實踐)---發(fā)現(xiàn),提出新的問題---再嘗試---再發(fā)現(xiàn)……”這一不斷嘗試,不斷探究,不斷發(fā)現(xiàn),使認識不斷深化的對科學現(xiàn)象的認識規(guī)律。
本次活動涉及到的是發(fā)現(xiàn)各種各樣的玩球方法,雖然老師沒說什么,但幼兒通過嘗試,終于玩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達到了嘗試教學的目的。
本次活動存在的問題是,個別幼兒在嘗試活動中不積極嘗試,只是跟著別人發(fā)現(xiàn)的方法來玩,自己并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新的玩球方法。建議以后給予孩子更多的嘗試活動,能促使孩子的創(chuàng)新欲望。
小班教案 篇6
目標
1.感知餅干的不同形狀,獲得對圖形的初步概念。
2.自制夾心餅干,體會與朋友互贈禮物并一同品嘗的樂趣。
3.知道人體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yǎng)。
4.引導孩子樂于接受治療。鼓勵、培養(yǎng)小朋友不怕打針的勇敢精神。
準備
1.事先告訴幼兒要制作餅干送給好朋友,請幼兒帶兩塊一樣的餅干來園。
2.果醬、煉乳、花生醬等容易按顏色辨認的醬料,一次性餐布、小勺、淺盤。
過程
1.觀察餅干。
——你們的餅干真多呀,它們一樣嗎?
——你的餅干像什么?(像太陽、像屋頂、像本小書等)
——請幼兒聞一聞餅干的氣味。
——教師出示兩塊一樣的餅干。餅干也有它的好朋友,它們臉貼著臉,中間夾上一層甜蜜蜜的醬料,最后輕輕地合攏,就成為“好朋友夾心餅干”了。
2.制作好朋友夾心餅干。
——認識各種醬料,教師示范:用小勺舀出醬料均勻地涂在一塊餅干上,然后與另一塊餅干合攏。
——配合念兒歌:“中間夾層甜甜醬,頭碰頭,臉貼臉,輕輕合攏真開心!好朋友餅干做成了!”
——幼兒選擇喜歡的醬料進行制作。
3.分享活動。
——將自制的“好朋友夾心餅干”和好朋友互贈品嘗。
——好吃嗎?哪個好朋友送給你的?
建議
1.餅干的外形是幼兒能直接感知的,他們在配對、比較的過程中獲得了有關圖形的初步認識。與朋友互贈餅干體現(xiàn)了社會性要求。
2.可根據當?shù)氐膶嶋H情況提供材料,甜面醬、花生醬、芝麻醬等較容易準備,有條件的可提供色彩豐富的.色拉醬、果醬等,以增加幼兒的制作興趣。醬料不宜太稀,要宜于涂抹。
3.如果幼兒人數(shù)較多,建議醬料分多盒盛裝,避免幼兒操作時擁擠。
教學反思:
設計比較合理,進行也比較順利;顒又校變憾寄芊e極參與,活動預設的目標基本達成。讓幼兒充分感受與好朋友交換、分享的快樂。體會與朋友互贈禮物并一同品嘗的樂趣。
不足之處:
餅干與醬料的品種如果能再豐富一些,這樣,活動一定會更加吸引幼兒。
小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增強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能用"我自己會做……"句型完整表述出一句話。
2、萌發(fā)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愿,并愿意幫助他人完成簡單的勞動。
活動準備:
圖片、簡單的生活小道具、鉛畫紙、粘貼小卡片。
活動過程:
1、老師讓小朋友談談自己會做什么,引起小朋友的興趣。
2、老師指導小朋友用"我自己會做……"的句型來表達自己會做的事。
3、老師小結小朋友會做的事,并給予肯定和表揚。
4、老師拿出圖片、生活小道具等材料,引出游戲--"我會做"。
5、老師向小朋友宣布游戲規(guī)則:
。1)請小朋友將自己會做的事粘貼在鉛畫紙上的'小娃娃的身邊,不可以貼在其他的地方。
。2)粘貼好后,小朋友用"我自己會做……"的句型表述出我會做什么,如一小朋友在小娃娃的身邊貼了一塊小肥皂,就說"我自己會洗手。"不會說的小朋友,則老師說一遍,小朋友跟著說一遍。
。3)既粘貼的好,又說的好的小朋友得到一顆五角星作為獎勵。
6、老師進行游戲小結:小朋友真能干。
注意:
1、老師在游戲前先指導小朋友用"我自己會做……"來進行語言表達。
2、在游戲中,小朋友出現(xiàn)表達困難,老師在旁適當進行指導,使小朋友能用完整、流暢的語句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