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7篇【集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探究紙片下落時的不同狀態(tài)和速度,樂意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2.感知紙的形狀、厚度改變會使下落速度發(fā)生變化,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活動準備
一樣長度、不同顏色、不同厚薄的紙片人手各一張,記錄紙和筆一份。
活動過程
(一)紙片落下來
1.幼兒猜測紙片落下的樣子(可以用動作表示,教師圖示記錄)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張紙片,請小朋友們看看老師手里的這個紙片,如果我現在放手,它會怎么樣?你們猜它是怎么落下來的呢?
2.幼兒實踐。
3.提問:你的紙片是怎樣落下來的?幼兒畫圖示。
4.教師小結:紙片落下來的時候是搖搖擺擺的.、轉著圈圈的。
。ǘ┛旒埰埰
1.兩張厚度不同的紙比快慢
我這里還有一張綠紙片,兩張紙片來比一比誰會落得快?你去試一試。
2.幼兒比較兩張紙片下落的快慢,并交流發(fā)現。
3.教師小結:紙片的厚度不一樣,下落的速度會不一樣。
。ㄈ┳冃魏蟮目炻容^
1.想辦法讓紅紙片變快
。1)紅紙片說:剛才綠紙片都比我快,我想比它落得快。”誰來幫紅紙片想個辦法?
。2)鼓勵幼兒和同伴一起探索使紙片變快的方法,比一比誰最快。
2.了解變身的方法
問:你的紅紙片變快了嗎?你是怎樣變的?
3.變形后的快慢比較。
(四) 小結延伸。
原來,把紙折一折、揉一揉,變小了,變緊了,變厚了,都會讓它的下落速度發(fā)生變化。你們肯定還有很多不一樣的方法,我們放在科學區(qū)域里,下次可以再去試一試。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收集資料,討論、了解燈的種類及燈的發(fā)展歷史。
2、嘗試按類擺放、布置等的展覽。
活動準備:
1、幼兒收集各種燈或者燈的資料。
2、幼兒用書:《燈》
活動過程:
1、通過討論介紹,了解燈的種類。
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收集的燈和有關燈的資料。
教師:請你們在小組里介紹一下你帶來的燈和有關燈的資料,看看你們帶來的燈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教師:你看到了哪些種類的燈?它們是什么樣子的?這些燈有什么不同?你最喜歡哪盞燈?為什么?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燈?
2、教師和幼兒共同布置展覽,引導幼兒觀看各種不同的燈。
教師:小朋友帶來了這么多的燈和有關燈的資料,怎樣讓大家都能觀賞我們帶來的燈呢?(教師引導幼兒提出布置燈的展覽)
教師:怎樣布置展覽才能讓別人看的更清楚呢?(引導幼兒按類擺放,注意不重疊擺放等。)
教師和幼兒共同布置燈的展覽,引導幼兒進一步認識燈。
教師和幼兒共同觀看燈展,引導幼兒進行評選,選出最受歡迎的燈、最特別的燈、最可愛的燈等。
3、教師引導幼兒了解燈的`發(fā)展歷史。
教師:現在有各種各樣的燈,你知道燈是怎么來的嗎?以前的燈是什么樣的呢?
引導幼兒看幼兒用書《燈》,了解燈的發(fā)展歷程。
教師:你看到了哪些燈?
教師根據幼兒用書、有關等的資料等介紹燈的發(fā)展歷程,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燈的歷史。
活動反思:
《燈的發(fā)展》是一節(jié)探索性較強的科學活動。主要是讓幼兒通過對實物、視頻、圖片等直觀接觸了解燈的作用及發(fā)展史,感受科學的奇妙。并積極的參與活動,嘗試給各種各樣的燈進行分類,激發(fā)起幼兒的探索興趣。
本次活動我主要是通過借助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引導幼兒去探索與發(fā)現。在活動初,我直接讓幼兒觀察周圍的燈飾,導入燈的話題,引發(fā)幼兒進一步探索燈的作用,很多幼兒能積極的針對生活中所熟悉的各種燈飾進行觀察,除了觀察燈的外形、顏色、作用外,個別幼兒還發(fā)現了燈的不同種類,借此機會我便順其自然的引導幼兒為各種燈飾進行分類。
在了解燈的發(fā)展史時,我以課件的形式向幼兒講述了愛迪生的故事,以及燈是如何發(fā)明出來的。很多幼兒在了解科學家--愛迪生的故事后,都紛紛表示將來自己也要在某一方面有所進步,并對科學家的聰明才智表示敬佩。在了解燈的發(fā)展史時,幼兒對古代的照明工具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很多幼兒在觀察古代燈具時都會與現代燈具做對比,從而發(fā)現燈的不斷發(fā)展與變化。
在最后一環(huán)節(jié),我讓幼兒選出自己最喜愛、最特別、最可愛的燈具,很多幼兒都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燈具大膽發(fā)言,并表示長大后會做出更神奇的燈。
總的來說,我班幼兒在本次活動中表現較好,因為出示了精美的課件,幼兒的注意力都比較集中,很多幼兒針對自己的新發(fā)現表現出了較強的探索欲望,懂得通過與同伴討論,向老師詢問等方式尋找答案,達到了活動目標。我希望在延伸環(huán)節(jié),能讓家長帶幼兒參加燈展,讓幼兒能更直觀的觀察燈、了解燈。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科學小實驗,發(fā)現鹽可以幫助毛線將冰塊吊起來的秘密。
2、發(fā)展幼兒動手操作能力,激發(fā)幼兒對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及探究。
活動準備
1、冰塊(數量充足,呈方形,大小均勻)、毛線若干(剪成30厘米長)、鹽。
2、放冰塊的托盤,小勺、小毛巾若干。
活動過程
一、出示冰塊,引出問題。
1、請小朋友摸摸冰塊,回憶冰能融化成水,水能結成冰的特性。
2、請小朋友想一想,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把冰塊吊起來?
部分幼兒:用毛線將冰塊綁起來,然后就吊起來了。
3、那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不用毛線把冰塊綁起來,就能把它吊起來呢?
二、小實驗:神奇吊冰。
1、引題:老師給小朋友來變個魔術,你們想看嗎?
2、師演示:將毛線放在冰塊上,然后灑上鹽,用手壓一會兒,就把冰塊吊起來了。
3、老師是怎么把冰塊吊起來的,是誰幫的忙呢?
幼兒討論后,教師:對了,是鹽在幫忙,因為鹽可以降低冰的溫度,使融化了的冰還能再結成冰,所以我們用毛線把冰塊吊起來了。
三、幼兒探索操作。
1、提醒幼兒毛線放在冰塊上后再灑鹽,可以用手壓一下。
2、對于失敗的幼兒,幫助他們尋找原因(大考吧幼兒教育 ),然后再嘗試實驗。
3、對成功的幼兒提出更高要求,嘗試用一根毛線吊起盡可能多的冰塊。
4、簡單。
四、比賽:吊冰小能手。
小朋友都很能干,我們來比賽一下,用一根毛線,有哪些方法來吊冰?請你試一試,看看誰想出的'辦法最多?
幼兒操作后,將各種方法用圖示法記錄在大圖表里。如:
(1)用一根毛線兩頭各吊一塊冰。
(2)從冰塊的正面、側面來吊。
(3)用鹽將冰塊與冰塊先粘在一起,再把它吊起來。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qū)各種材料,供幼兒繼續(xù)探索,在材料的投放上,增加糖、面粉等和鹽放在一起,貼上標簽,讓幼兒利用各種材料進行探索,體會科學發(fā)現的樂趣。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感知袋子的多樣性,了解各種袋子的不同作用。
2、知道購物時要使用環(huán)保袋,增強環(huán)保意識。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各種各樣的袋子,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各種各樣的袋子。
1、出示各種各樣的`袋子:小朋友看,老師這里有什么?
2、引導幼兒觀察各種各樣的袋子。
二、感知袋子的多樣性。
1、誰能說說你看到這些袋子的感受。這么多的袋子都一樣嗎?一眼看上去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2、引導幼兒每人拿一個袋子進行觀察,說說自己拿的袋子的特征:如果你觀察袋子,你會從哪些方面進行觀察呢?(啟發(fā)幼兒說出從袋子的形狀、顏色、質地、外形特征等方面進行觀察。)
3、現在請你按照剛才我們說的幾方面來觀察袋子吧。引導幼兒集體交流自己觀察到的袋子特征,說說自己的觀察結果。
三、袋子的共同作用和每種袋子的特殊作用。
1、雖然袋子各種各樣,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想想是什么呢?它們都可以裝東西,可是裝的物品都不一樣,你知道你的袋子可以裝哪些東西嗎?用這個袋子裝上東西有什么好處?引導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2、請幼兒看書,說說書中每種袋子的特征及用途。
四、遷移幼兒生活經驗,說說自己見到的其他袋子,增強環(huán)保意識。
1、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袋子呢?你們和爸爸媽媽購物時,用什么袋子裝東西呢?
2、幼兒回答,教師小結:我們在購物的時候,會使用環(huán)保袋,這樣就可以重復利用袋子,不會浪費一次性袋子,為我們國家節(jié)省了資源,更不會造成白色污染,有利于環(huán)保。
活動反思:
這次活動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如:一開始在引導幼兒觀察塑料袋時,可以讓幼兒自己去發(fā)現“可回收標記”的存在,進而主動探究這個標記的意義。而且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幼兒提供各種生活中的真實場景來幫助幼兒理解“環(huán)!钡冗@類較為抽象的概念。這樣,幼兒獲得的才是具體化、情景化和真正有價值的知識。
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對吃有著豐富的經驗。在生活中,打開各種食品的包裝是他們極大的樂趣,但成人常常不經意地包辦、代替了這些孩子喜歡的“工作”其實,幼兒在打開各種包裝的時候,不但可以鍛煉手部肌肉,同時,在吃的過程中還可以感受各種食物的不同特點:軟的、硬的、脆的……
活動目標:
1.愿意嘗試打開各種包裝,嘗一嘗里面的食物。
2.感受不同包裝的不同開啟方式。
3.初步嘗試包裝的方法。
活動準備:
1.桔子、花生、糖、開心果、果凍、雪麗糍、仙貝等食物。
2.各種盒子、塑料瓶、拉鏈袋、密封袋等各種可以裝食物的容器。
3.托盤每桌一個,毛巾。
活動過程:
1.出示食物,引起幼兒吃的欲望。
2.教師告訴幼兒,好吃的東西都在客人老師的手中,請幼兒走到客人面前問好,就可以得到一份禮物。幼兒嘗試打開禮物的盒子。吃到好吃的。
3.出示大盒子,出處告訴幼兒,里面還是好吃的東西,(雪麗糍或仙貝)請幼兒合作打開盒子,一起分享盒中的食物,觀察幼兒開啟食物包裝的.方法,引導幼兒發(fā)現、掌握正確的開啟方法。(有鋸齒的包裝,從鋸齒處撕開)
4.增加難度,出示有鋸齒包裝袋的糖(要比雪麗糍小)。請幼兒嘗試打開。
5.初步嘗試包裝的方法,請幼兒將一個好吃的東西用盒子包裝好,送給客人老師;顒釉趲熒又薪Y束。
活動反思:
“吃”是兩歲半幼兒最熟悉的活動之一,生活中孩子們擁有這方面的豐富經驗。于是,教師在關注幼兒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回憶生活經驗,充分感知各種瓶罐的特性以及不同的開啟方式。我們發(fā)現,各種食品本身已被教師巧妙地融入了探索目標,目的是讓幼兒接受更多的刺激,建構屬于自己的經驗。整個活動非常生活化,符合托班幼兒的學習特點。教師運用“做中學”的理念,提供豐富的環(huán)境,讓幼兒提出想法,并幫助幼兒記錄實驗過程,從小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精神。此外,教師還在過程中自然地滲透健康教育和社會性教育,以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地發(fā)展。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的]
1、發(fā)現物體在空中會自由下落;不同物體、重量不同下落的路線不同;同一物體大小、形狀不同,下落的路線也不同。
2、能用直線和曲線來記錄重的和輕的物體下落時的'路線。
3、仔細觀察事物,主動參與活動。
[活動準備]
紙飛機、竹蜻蜓、積木、彩紙、手工紙、蠟筆、作業(yè)紙、沙包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發(fā)現物體在空中會自由下落
1、幼兒自由玩竹蜻蜓和紙飛機,提出問題:竹蜻蜓和飛機開始在哪里飛行?最后又落在哪里?
2、 討論:它們飛到天上,為什么會落下來?
3、 知識點:地球有引力,所以物體會落下來。
4、 所有的物體都會下落嗎?
二、幼兒實踐
1、問題:它們下落的速度一樣嗎?為什么?(重的快、輕的慢)
2、你可以用不同的線來畫出他們下落的路線嗎?
3、你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表示這些物體下落的路線?
三、探索發(fā)現
1、如何讓兩張一樣大的紙走不同的路線(直線、曲線)
2、知識點:同一物體形狀不同下落路線不同。
[活動延伸]
沒有引力會怎樣?(觀看視頻)了解宇航員是怎樣在太空生活的。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探索有彈性的物體,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2.激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yǎng)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激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yǎng)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活動難點:讓幼兒探索有彈性的物體,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活動準備:
1.操場蹦床跳墊
2.彈簧及帶彈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彈簧秤),其他有彈性的物體(各種橡皮筋、各種皮球、海綿塊)。
3.無彈性的物品(粉筆、金屬飯碗、金屬水杯)
活動過程:
一、討論
1.教師:小朋友在玩彈跳墊時身體有什么感覺?
2.教師:你們知道身體為什么會向上跳嗎?
二、教師講解
1.講解彈簧回彈現象,并演示彈簧伸縮回彈
三、幼兒互動
1.準備好有事彈性的物體擺放在課桌上,請小朋友試著去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看看有什么變化。
2.教師用身體語言演示彈性的`特點(如彈跳、彈簧步等),帶領小朋友一起來跳一跳。
3.準備好有事彈性的物體擺放在課桌上,再請小朋友試著去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看看有什么不同。
四、分辨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物體
1.彈性的物品(彈簧、皮球)彈起來有沒有趣?
2.小朋友們說說看還有那些東西是有彈性的?
3.小朋友們再說說看那些東西是沒有彈性的?
五、結束部分:
表揚幼兒們的表現,讓幼兒們在鼓勵中成長,獲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