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社戲》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社戲》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社戲》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體會江南水鄉(xiāng)的文化生活,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習俗。
2、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3、體會農家少年的純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理解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留戀之情。
【教學重點】
本文的景物描寫細致逼真,充滿江南水鄉(xiāng)的特色。引導學生領會江南水鄉(xiāng)的自然美、人性美,是本文教學的重點。
【教學難點】
本文通過“社戲”來表達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留戀之情,引導學生理解這一情感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課前預習】
1、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2、自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jié)。
3、搜集與社戲內容有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樂的。童年是一道七色的彩虹,時常引導我們走向夢的故鄉(xiāng);童年是一首動聽的歌曲,伴我們在人生的舞臺上徜徉;童年是一瓶醇香的美酒,將我們純真的往事珍藏;童年是一條彎彎的小船,載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一只快樂的小鳥,張開翅膀,攜我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童年又是一枚小小的鈴鐺,不管春與夏、秋與冬,永遠在我們記憶深處回響……是啊,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讓我們走進魯迅的《社戲》,一起去感受童年的純真和美好吧。
二、檢查預習
1、介紹魯迅的相關知識,教師補充。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xiàn)代文學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等。
2、字詞檢查。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理清文章結構。
。ń處熆蛇m當提示:本文的線索是什么?根據線索劃分課文層次。)
明確: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社戲。
可劃分為三部分
、倏磻蚯埃ǖ1~3段);
、诳磻蛑校ǖ4~30段);
、劭磻蚝螅ǖ31~40段)。
2、用圈點勾畫法標出自己欣賞的詞、句、段。
3、了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探究,平橋“樂”事
速讀第一部分,思考問題。
1、平橋村是怎樣的一個村莊?
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居住的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小村莊。
2、“我”在平橋村得到了很多優(yōu)待,這表現(xiàn)了村民的什么特點?
明確:村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
3、“我”在平橋村有哪些樂事?概括回答。
明確:掘蚯蚓;去釣蝦,蝦歸“我”吃;一同去放牛。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么作用?
明確: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多方面地表現(xiàn)出那段生活的樂趣。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就應更樂趣無窮。這樣,為寫大樂事——看社戲作了鋪墊。
5、這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卻是“我”的“樂土”,這是因為什么?
明確:
。1)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可以自由快樂地生活。
。2)這里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著“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
。3)每天可以釣蝦、放牛,生活豐富多彩,并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五、合作探究,趙莊看戲
默讀第二部分看社戲的全過程,并思考:
1、圍繞社戲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并據此劃分這部分的層次。
明確:
第一層(第4~9段):看社戲前的波折。第二層(第10~13段):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第三層(第14~21段):在趙莊看社戲。第四層(第22~30段):看社戲后深夜歸航。
2、看戲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來是如何解決的?為什么這樣寫?
明確:
波折一:一時叫不到船——轉機一:八叔的航船回來了。
波折二: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同去——轉機二:少年們愿意和“我”同去。
波折三:怕外祖母擔心——轉機三:雙喜用寫包票的話做了保證。
這樣敘寫既突出了雙喜等小伙伴們的友愛、聰慧,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
3、終于去看社戲了,哪些文字寫出了“我”急切的心情?
明確:“我”坐航船去看社戲途中曾有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認成趙莊,一是把“漁火”誤認成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jié)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xiàn)出“我”急欲到趙莊看社戲的心情。
4、在作者筆下,“我”急切要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么?
明確:不好看。原因: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沒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③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于出臺了”,并不停地唱著。
六、合作探究,月下歸航
1、在返航途中,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寫“我”對趙莊的留戀;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從正面、側面進行描寫,突出船快,表現(xiàn)了孩子們駕船技術的高超。
2、夜深了,人乏船慢,興致將盡,在小說將要結束之際,偷豆一事又把情節(jié)推向了高點。為什么說是“偷”?這個情節(jié)的設置是為了表現(xiàn)什么?
明確:孩子們認為背著大人摘豆吃是不應該的,所以直言不諱地說“偷”。“我們偷那一邊的呢?”“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边@些話足以表現(xiàn)出這群農家孩子的熱情好客、純樸善良、天真活潑。偷豆這一情節(jié),表現(xiàn)了農家少年的天真、熱情、純樸和稚氣。正是因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羅漢豆有了無比的美味,才使“我”終生難忘!巴怠狈从沉诵∨笥褌冋\懇待客的熱情;“偷”跳動著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們周到細致、天真純樸的天性。文中的“偷”是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樸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
七、品讀賞析,景物描寫
1、去趙莊看戲的途中,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夏夜行船的美景?
討論歸納:
嗅覺:豆麥和水草的清香。
觸覺:感到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
視覺:碧綠的豆麥田地、水氣中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星星點點的漁火。
聽覺:似乎聽到了歌吹。
想象:……幾點火,料想便是……漁火。
2、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到什么樣的作用?表現(xiàn)了“我”什么樣的心情?
明確:這段描寫,從感官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婉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放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給讀者。表現(xiàn)了“我”急欲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
。▽W生齊讀第11、12段,體會景物描寫的妙處。)
小結:這是一段優(yōu)美清麗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寫出了農村夜景的清新,寫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與景有機地交融在一起。
八、復述偷豆,感知人物形象
。ㄕ垖W生復述偷豆情節(jié)。)
這一情節(jié)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他們具有怎樣的品質?
。▽W生跳讀相關段落,勾畫語句,概括人物性格。小組討論交流。)
明確:主要描寫了雙喜,其他人物還有阿發(fā)、桂生、六一公公。
雙喜:膽大心細、聰明伶俐、自信,能為他人著想,體貼,有責任心。
阿發(fā):天真、調皮、質樸、熱心、憨厚、無私。
桂生:純樸、勤快。
六一公公:寬厚、善良、純樸、好客、熱誠。
九、歸納主旨,體驗反思
1、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呢?
。▽W生討論)
明確:“我”所難忘的是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以及人們樸實、善良的性格。對這段生活的回憶也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請你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確:本文通過記敘“我”與農村孩子看戲前后的故事,贊美了農民和農家孩子純樸的品質和聰明才干,表現(xiàn)了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十、課堂小結
課文寫的是“我”少年時代在平橋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畫了一群農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農村自由天地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畫卷,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質,反映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自由的向往。
《社戲》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體會江南水鄉(xiāng)文化生活,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習俗;學習閱讀分析小說的方法,能根據小說的特點,從故事情節(jié)入手,把握課文基本內容;通過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說的主題;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和結構;整體把握故事情節(jié)。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人物描寫方法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學習理解小說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寫和表達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理解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留戀之情;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語言特色。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小說圍繞看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領會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
難點:了解小說中的景物描寫的特點及作用;掌握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教師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從難忘的童年生活入手,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童年趣事;也可以從題目導入,向學生介紹什么是社戲,讓學生猜猜本文可能寫到哪些內容;還可以從七年級名著閱讀《朝花夕拾》引入,讓學生回憶其中記述的魯迅的童年生活,體會回憶性散文與作為虛構敘事的小說的差別。
2、學習字詞。
本課字詞內容較多,教師可以將詞語分類,方便學生記憶。如多音字“歸。▁ǐnɡ)、行(hánɡ)輩”,容易讀錯的字“撮(cuō)、踴躍(yuè)、攛掇(cuānduo)”,還有學生不太熟悉的字“鉗(qián)、鳧(fú)水、潺(chán)潺”等。詞語的理解盡量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通過“猜一猜”“換一換”“查一查”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隨文理解含義!疤N藻”這個詞語學生并不熟悉,但是放到原句“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中,就不難理解其與水草有關聯(lián)。
3、整體感知,了解內容。
。1)本文篇幅較長,建議聽讀課文錄音。也可由教師范讀一部分,師生合作讀完全文,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朗讀中來。
聽讀之前,教師提出思考的問題:用一句話簡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同時,要讓學生在聽讀時關注尚有疑問和可能需要注意的字詞,隨手圈點勾畫,讀后全班交流。
明確:課文寫了“我”小時候在母親娘家消夏時和小伙伴們看夜戲的經歷。
。2)用充足的時間梳理文章內容,完成課后“思考探究”一。如果學生用四字短語概括事件有困難,可以先不設“四字短語”這一限制,只要求他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文中所寫的幾件事。如:“我”隨母親在平橋村消夏—釣蝦放牛的鄉(xiāng)間生活—看社戲前的波折—在月夜中前往趙莊—在趙莊看社戲—偷吃羅漢豆—六一公公送豆。
上述答案不,有不同的層次劃分和表述都是可以的,如將“‘我’隨母親在平橋村消夏”和“釣蝦放牛的鄉(xiāng)間生活”歸納為一件事,將“深夜歸航”和“停船偷吃羅漢豆”歸納為一件事,都是可以的只要順序無誤、概括得當即可。
。3)學生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情節(jié),自由朗讀。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1、引導學生梳理全文思路。
明確:全文以時間為線索,以“看社戲”為中心事件,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隨母親到外祖母家消夏,在平橋村和小朋友們相處的生活樂事,點明平橋村“在我是樂土”,為后文寫看社戲做了鋪墊。
第二部分(第4—30段):從“戲前波折”到“途中見聞”,到“趙莊看戲”,再到“深夜歸航”,生動地描述了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三部分(第31—40段):寫看社戲后的余波,并抒發(fā)感慨,表達了“我”對這一段生活經歷的眷戀。
2、學習第一部分。
教師提問:“我”喜歡平橋村嗎?請在文中找出答案。
明確:“我”非常喜歡平橋村,原句表述“但在我是樂土”。
教師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讓你去平橋村做客,你愿意嗎?為什么?學生自讀課文,分組討論,歸納在平橋村能獲得的“優(yōu)待”,試著用一個詞概括其主要特點(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等)。
3、學習第二部分。
。1)第4段承上啟下:“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弊匀贿^渡,引出看戲。看戲不容易,請找出看戲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轉機,思考作者這樣安排情節(jié)的'好處。
明確:三次波折,一是叫不到船;二是不準和別人(外人)同去,外祖母要擔心;三是外祖母怕都是小孩。三次轉機,一是八叔的航船回來了;二是少年們愿意和“我”一同去;三是雙喜“寫包票”,保證不出事。寫看戲前的波折,既烘托看戲的急切心情,又表現(xiàn)了小伙伴們的熱情能干,使文章曲折生動,波瀾起伏。
。2)課文寫夜航時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xiāng)特色。重點朗讀第11—13段,體會景物描寫的妙處和作用。
明確:本段主要是調動人的各種感官來進行描寫,烘托了“我”去看戲時的欣喜而又急迫的心情。
嗅覺:“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散發(fā)出來的清香”
觸覺:“撲面吹來”
視覺:“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
聽覺:“似乎聽到歌吹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3)學生細讀“趙莊看戲”部分,嘗試用一個詞概括“我”和其他孩子們看戲時的感受(“無聊”“無趣”等)。再結合具體語句說一說:為什么他們會有這種感受?
明確:孩子們不知戲文的關目,也不理解戲的情節(jié),只愛看熱鬧的打戲,所以看夜戲時感到無聊、枯燥、沒意思。
。4)細讀“歸航偷豆”部分,思考這部分的作用。
明確:通過對孩子、摘、煮、吃等細節(jié)的描寫,表現(xiàn)他們不同的性格特點和優(yōu)秀品質,阿發(fā)在地里往來換了一回的獨特動作和“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的個性化語言,充分體現(xiàn)他熱情無私的品質;從對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鹽和柴的處理,表現(xiàn)雙喜的果斷聰明。社戲中偷豆的這一環(huán)節(jié)是體現(xiàn)出農家孩子的熱情能干,展現(xiàn)了農村自由天地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4、學習第三部分。
提問:寫到從趙莊歸來,“看社戲”的經過就已經很完整了,為什么還要寫六一公公送豆?
明確:
。1)“六一公公送豆”再次表現(xiàn)平橋村的人熱情好客,深化對人物和環(huán)境的描寫;
。2)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表現(xiàn)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突顯主題;
。3)六一公公不介意我們偷他的豆子,對識貨的“我”非常感激等細節(jié),增加文章趣味。
第三課時
1、分析人物形象。
分組討論:小說描寫的了哪些人物?你喜歡誰?他具有怎樣的品質?運用“我想和文中的(人物)交朋友,因為(評價人物品質),例如(列舉表現(xiàn)人物的語句)”的句式,自由賞讀。
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參見“整體把握”和“問題探究”。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作答,從人物的語言、行為以及一些細節(jié)中把握其性格,不要空談。
2、揣摩情感,領悟主題。
反復朗讀后一段,抓住重點詞語,揣摩作者情感。如何理解句中的“再沒有”和“不再”?“實在”應該怎么讀?讀出哪些情感?
學生分角色朗讀看戲和歸途中偷豆吃的片段,聯(lián)系全文,明確:豆未必好吃,戲未必好看,是“我”經歷了從未有過的鄉(xiāng)村生活,體驗到讀書以外的童心和樂趣,感受到了平橋村人的熱情好客、慷慨大方,是這段生活記憶使“我”終身難忘。
3、探究寫法。
《社戲》篇幅較長,在學生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可以進行寫法探究?梢杂山處煔w納總結,也可以根據學習需要,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培養(yǎng)的學生探究能力?梢越Y合“思考探究”二進行。
4、拓展延伸。
學生練習自己的生活體驗,回憶家鄉(xiāng)類似“社戲”的民間文化活動,開展課堂口頭練習或小練筆。
《社戲》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一、理解主題與材料、寫景與抒情的關系。
二、領會課文用詞造句準確、鮮明、主動的特點。
三、認識農民及農民孩子的高尚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干,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一、安排四教時。
二、課文的寫作年代和該文所反映的時代距離今天的時間較遠,因此教學重點應放在讀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讓學生理解字、詞、句、篇最基本的東西;在這基礎上,再懂得主題與材料、寫景與抒情的關系。這后面兩點是教學中的難點。
三、讀寫結合,進行一次記事為主的寫作練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及題解;通讀課文,理清脈絡。
教學過程:
一、聯(lián)系舊課,引出新課。
問: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哪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表現(xiàn)了什么內容?
答:上學期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寫了百草園中生活的趣味、歡樂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枯燥。通過鮮明的對比,表現(xiàn)了對大自然,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對束縛兒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活的文章,內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們要學的一篇文章,雖然也是寫童年生活的,不過這是一篇小說,是在真人真事基礎上的藝術概括,它的題目叫“社戲”。
社戲魯迅(板書)
二、作者介紹及題解。
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保ā都饧斑z》)這一種十分可貴的“親近”,對魯迅有著重要而深刻的影響。魯迅雖然出生在城市紹興,但從小就同農民和農村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少年時代的魯迅接觸長媽媽等貧苦善良的農民,受到他們的啟發(fā)和教育。特別是魯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農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們悲慘的命運。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渡鐟颉肪托蜗蟮乇憩F(xiàn)了迅哥兒和農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熱情地歌頌了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
《社戲》的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課文敘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兒”)與外婆家的農民孩子在看戲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魯迅把這些事寫得十分生動有趣,使人讀后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在魯迅寫作《社戲》的那個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寫農民;有的人即使寫了農民,也是瞧不起農民,甚至歪曲農民。魯迅能寫出象《社戲》這樣歌頌農民高尚品質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
(歸)。簒ǐng行輩:háng憚:dàn絮叨:xùdāo。篸ài攛掇:cuānduō鳧(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蘊藻:yùnzǎo(家)眷:juòn皎(潔):jiǒo漂渺:piāomiǎo糾葛:jiūgé
四、補充注釋。
。1)社戲: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相當于“村莊”的區(qū)域名稱;社戲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時間所演的戲。
。2)日里:白天。
。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涼棚,演社戲時,搭在戲臺正對面,意思是請這些神看戲。
。4)白篷船:船篷沒有加油漆的船,舊時紹興人民一般都使用這種船。
(5)烏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課文中指財主鄉(xiāng)紳使用的船。
五、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字的準確讀音,并考慮課文大意。)
六、劃分結構: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板書: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我”的樂土平橋村。(從“我們魯鎮(zhèn)的習慣”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
第二部分,“我”在樂土中也有不樂的時候。(從“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jié){喝”。)
第三部分,“我”與農民孩子們到趙莊去看戲的情景。(從“這天我不釣蝦”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對吃豆和看戲的懷念。(從“第二天”到文末)
七、布置作業(yè)
讀課文(要求能讀準字音。辨析詞義,復述課文大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舊課部分內容,指導學生學習第一、二段。
教學過程:
一檢查舊課。(以下內容預先寫在小黑板上)
(一)辨別字音:
行()輩、銀行、()、行()走、歸。ǎ、。ǎ┞允。ǎ┪
。ǘ┍鎰e字形并組詞:
倘若、淌汗;抵擋、底細;同伴、攪拌;魚鉤、釣竿;挖掘、倔強;豆?jié){、木槳;竭力、揭示;陪伴、賠償。
。ㄈ┙忉屜铝懈髟~并指出詞類:
朦朧模糊、皎潔、飄渺、婉轉、悠揚
明確:朦朧,在課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樣子。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其余詞的解釋可參閱課本注釋)以上這些詞的詞性都是形容詞。
。ㄋ模⿲W生朗讀課文第一、二兩段。(要求學生注意,課文中最能表現(xiàn)“我”的樂與不樂心情的詞語。)
二指導學習課文。(教師板書:(一)(二)(三)(四),后面的內容要學生回答。)
。ㄒ唬┱n文寫樂土平橋村,只用一句話,卻表達了多方面的內容。想一想,是哪句話?表達了哪些內容?
明確:課文寫樂土平橋村,用這樣一句話:(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
雖然只有一句話,但表達內容很豐富。第一,寫清了它的位置:離海邊不遠,臨河;第二,交代了環(huán)境:極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戶不滿三十家;第四,點明了平橋村人民的生活情況: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說明多是勞動人民。這樣,以極少的文字,表現(xiàn)豐富的內容,文章就精煉了。
。ǘ槭裁雌綐虼迨恰拔摇钡臉吠?課文是怎樣具體寫樂土的樂的?
明確:因為“我”在平橋村受到優(yōu)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課文寫樂土之樂很具體。先從與農民孩子的關系上來描寫樂土:客人是“公共”的;游樂時所謂“犯上”之類的封建倫理觀念已被打破。再從生活情趣上寫樂土:“我”對農村中釣蝦、放牛等事充滿興趣。釣蝦、放牛在農村中原是極平常的事,但作者卻滿懷深情地敘述,充分反映了“我”對農村生活的新奇感。
課文寫樂土的樂正是為了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因為十一二歲的孩子成天要死記硬背這些時代隔得遠,語言差別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討厭。這也反映了作者對封建教育的厭惡。
。ㄈ┢綐虼寮热皇菢吠,“我”為什么會有不樂的時候?課文怎樣寫“我”的不樂?
明確:因為“我”在平橋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趙莊去看戲,可是沒有船,不能看戲,所以“我”很不樂。
“我”的不樂,課文抓住心情急劇變化來寫。先是“盼”,接著是“急”,“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測:“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jié){喝!边@樣的猜測,把兒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龍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出來了。寫“我”的不樂,課文還從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氣惱”“絮叨”;母親既怕外祖母生氣,又怕“我”和別人同去會使外祖母擔心。
齊讀“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怕外祖母要擔心”,體會對不同人物心理描寫的作用。
寫“我”的不樂,實際上是欲揚先抑,為烘托下文看戲之樂作了鋪墊。
。ㄋ模┱n文表達“我”的不樂心情,用詞十分確切,我們要很好地體會。試比較下列兩組句子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確:第1組第一句表達較籠統(tǒng)。第二句把著急的程度描寫得具體,“我”所第一盼望的看戲的愿望沒有實現(xiàn),“急得要哭”是很自然的事。第2組第一句與事實不符。第二句的“似乎”一詞用得很好,因為這是猜測。正因為有這猜測,所以有“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jié){喝”的推測。從猜測到推測,反映了兒童的焦躁的心理狀態(tài),寫得確實生動形象。
由此可見,魯迅用詞是準確、鮮明、生動。當然,需要說明一點:由于課文的寫作時間以及所反映的生活距離今天較遠,特別是“五四”時期有些詞的用法與現(xiàn)在有點不同。如結構助詞“的”和“地”不分,一律用“的”;人稱代詞“他”和“它”不分,都用“他”。這方面的問題,我們讀課文時要注意。
三布置作業(yè)。
1、復習第二部分,著重注意作者是怎樣描寫外祖母、母親和“我”的不同神態(tài)和心情的。
2、閱讀第三部分,熟悉從出發(fā)看戲到回家的記敘過程。
3、抄寫詞語:
怠慢大悟、攛掇、委實、鳧水、篙、磕、潺潺、朦朧、婉轉、悠揚
疏疏朗朗、瓢、縹緲、融、躥、踱、頗、懈、楫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舊課作業(yè),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三段。
教學過程:
一、檢查上堂課作業(yè)。
。ㄒ唬z查抄寫的.詞語。并在檢查時改為課堂聽寫。
。ǘ⿵褪稣n文第5、第6段內容,把“氣惱”、“絮叨”、“寬慰”、“急得要哭”、“囑咐”、“裝模裝樣”等詞語用進去。
二、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三段。
。ㄒ唬┮龑в懻摰谌蔚挠洈哟。明確:這一段寫晚上乘航船到趙莊去看戲,是課文的中心部分,寫得具體、生動,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過程可以分五個層次(分行板書):
1、雙喜的好主意(7—10段);2、行船到趙莊(10—16段);3、船頭看戲(17—21段);4、返航路上(22—27段);5、平安到家(28—30段)。
。ǘ└鶕八伎己途毩曇弧,引導學生討論課文怎樣寫出雙喜、阿發(fā)這些勞動人民孩子的優(yōu)秀品質,怎樣寫出迅哥兒對他們的思想感情。
討論中明確:這一段的第一層和第四層中最能突出雙喜、阿發(fā)等勞動人民孩子的優(yōu)秀品質,和“我”對他們的感情。第一層寫雙喜提議乘航船去看夜戲。作者稱雙喜“最聰明”、“大悟”,表示贊美和欽佩。當外祖母擔心,母親不安時,雙喜果斷表示:“我寫包票”,并列舉了三點無可辯駁的理由。(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雙喜的話充滿膽識和自信,解決了外祖母和母親無法使“我”去看戲的難題。第四層寫了歸航途中偷羅漢豆的事,阿發(fā)讓大家“偷”自家的豆,理由是“大得多”。
這兩件事說明了什么呢?學生回答,明確:它們說明雙喜聰明能干,阿發(fā)淳樸、慷慨無私,總之農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也說明“我”熱愛農村少年朋友,與他們有著深厚的情誼?傊,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戲和偷豆兩件事來表現(xiàn)的。
指名朗讀第7段和第24—26段。
。ㄈ⿲W生朗讀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闭页鲞@一節(jié)用了哪些動詞,然后討論:
1、“大家跳下船”,這里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因為要表現(xiàn)孩子們的高興和看戲的急切心情。
2、“雙喜拔前篙”,這里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因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這個動作。再說這個“拔”字,充分反映了農民孩子駕船技藝的熟練。
3、除了這兩個動詞,還有哪些主要的動詞?還有“點”“磕”、“說笑”、“嚷”等!包c開船,在石橋上一磕”準確地寫出了農民孩子熟練的駕船技巧!坝姓f笑的,有嚷的”,確切地表達了孩子們迫切和興奮的心情。(以上加點的詞板書,下同)
齊讀第10段,體會作者用動詞的好處。
。ㄋ模⿲W生朗讀“思考和練習五”中的第二段話,找出這段話寫在課文的什么地方。說說它是怎樣跟前面一段話互相照應的。
思考,討論后明確:這段話寫在第21節(jié)末尾,也是寫孩子們撐船的動作的。這里寫大家看戲看得沒勁了,在雙喜的提議下便開船返航。前面寫船來時是向趙莊前進,經過松柏林,松柏林在船的尾后;而現(xiàn)在船要離開趙莊,因此“拔了篙”要“點退幾丈,回轉船頭,駕起櫓”,“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前后照應十分嚴密自然。我們在閱讀時要注意這種前后照應的地方,寫作時更要注意前后的照應,使文章結構嚴密,貫通一氣。
(五)閱讀第11—13段?紤]一下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寫景狀物的,第12、13段同第11段的關系如何。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歸納板書(或掛出小黑板):
討論明確下列問題:
1、“朦朧”在句子里作什么詞用?“朦朧”原來是形容詞,F(xiàn)在作動詞用,在句子里充當謂語。下面寫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2、寫航行的迅速,為什么說連山象獸脊踴躍,向船尾跑?這是靜物動態(tài)的寫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這樣寫也符合“我”坐在船上觀察夜景的實際情況。由于“連山”是“起伏”的,又感到是在動,便聯(lián)想到象“獸脊”,這樣比喻,顯得形象真切。這一句描寫呼應了前面的“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一句。
3、第12節(jié)和13節(jié)里哪些詞句是跟11節(jié)的記敘呼應連貫的?要求在這些語句下劃線:“那聲音大概是橫笛”跟“似乎聽到歌吹了”相呼應;“果然是漁火”跟“也許是漁火”相呼應:“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莊”跟“漸望見依稀的趙莊”相呼應;因此,這三節(jié)的過渡照應很緊密、自然。
學生默讀11—13節(jié),進一步領會記敘的順序和內容。
。┰凇拔业暮苤氐男暮龆p松了”到“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這四個自然段中,既寫了景,也寫了“我”的心情,那么課文是怎樣寫“我”的心情的呢?
討論明確:課文始終將情與景結合起來寫,從而很好地突出了看戲的急切和興奮的心情。(要求劃出這些詞語)“輕松”“舒展”,極言一旦實現(xiàn)愿望的興奮。船飛一般地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說明心情何等之急。通過“似乎”、“料想”、“也許”等詞,寫出了猜測的心理,表達了急于到達戲臺的心情!拔摇钡男那閺摹俺领o”到“自失”,那就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摆w莊便真在眼前了”,一個“真”字,把兒童心理寫得維妙維肖。課文寫出了優(yōu)美動人的夜景。同時又表達了兒童愉快迫切的心情。這種情與景的緊密結合,我們稱它為“情景交融”,閱讀時要很好體會。這四節(jié)要求背誦,學生再各自讀一遍。
。ㄆ撸┯捎谧髡呱朴诩毿挠^察事物,所以把戲臺寫得生動具體,看看課文是怎樣寫的。
明確:課文描寫戲臺,有從遠處看的,有從近處看的。
第14段是寫從遠處看戲臺。這一節(jié)寫戲臺有兩個特點:
1、注意觀察的位置和距離。作者一開始寫戲臺,是自遠而近,先交代戲臺的位置:莊外臨河的空地上。再點明疑為“仙境”的緣由: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接著,由于船走得很快,漸漸接近戲臺,便看到“臺上顯出人物來”,也看到近臺的河里有“一望烏黑”的船篷。
2、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從遠處看戲臺,因為“模糊”,所以疑為“仙境”。因為距離還較遠,所以臺上人物看不清,只看見“紅紅綠綠的動”。
后面第22段里也有一句是寫從遠處看戲臺,那是返航時“回望戲臺”,也抓住了它的特征:因為遠而又在燈火光中,所以“又漂渺得象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同14節(jié)的疑為仙境遙相呼應。
可將上述內容列成下表:
對戲臺的描寫。
學生齊讀第14節(jié),體會寫景的好處。
(八)第17節(jié)到第21節(jié),寫他們“都擠在船頭上”看戲,這是從近處看,所以角色的上場,下場,甚至連“那老旦將手一抬”都看得清清楚楚。這五節(jié)描寫的特點是把角色的出場和表演跟孩子們的反應(語言、動作、心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生動地寫出了兒童們看戲的心理特點。請找出有關語句,并用線劃出來:如“看見臺上……正打仗”、“咿咿呀呀的唱”、“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我最愿意看的是……跳老虎”、第20小節(jié)的大部分語句、老旦坐在一把交椅上唱,“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等。
三、課堂練習。
(一)說說下列句子中括號里的字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1)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
。2)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參考答案]
括號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中的“一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表現(xiàn)了孩子們天真、活潑的行動和歡樂、迫切的心情。(2)中的到趙莊看戲是“我”盼望已久的,何況前面還有把漁火作為戲臺的錯誤猜測,因此趙莊——出現(xiàn),“我”的心情是無比喜悅的。這個“真”字用得十分傳神。
。ǘ┲赋鱿铝袃删渲小敖K于”一詞的詞類,并說明用法。
。1)然而老旦終于出臺了。
。2)雙喜終于熬不住了。
[參考答案]
“終于”是副詞,表示經過一番周折而產生了某種結果。
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習課文第四部分,歸納主題及主要寫作方法,布置讀寫練習。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2)指名試背第10——13段課文。
二、指導學習課文。
。ㄒ唬┱n文怎樣寫出老農民六一公公純樸、爽朗的性格?
指名朗讀第32節(jié)和第34——38段,體會六一公公的語言特色。
明確:課文寫六一公公的筆墨簡潔而洗煉,主要通過他的對話來表現(xiàn)他純樸、爽朗的性格。他的第一句話并不責問孩子們“偷”豆之事,只是可惜于“踏壞了不少”,說明他珍視勞動果實。第二句話:“請客?——這是應該的。”更充分地表現(xiàn)了他的性格。至于以后送豆給“我”吃,也說明了這一點。(要求學生在以上有關語句下劃線)
。ǘ┲该首x最后兩個自然段。讀后提問:同樣是六一公公的豆;為什么當天的豆沒有昨夜的豆好?為什么說“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
明確:同樣是六一公公的豆,但昨夜的豆是與農村少年朋友一起吃的,充分體現(xiàn)了“我”與少年朋友的友情,所以在孩子看來,當天的豆不如昨夜的豆好。
這兩句話是用豆陪襯社戲。其實那夜的戲也沒有看出什么名堂來,可是大可懷念的是農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而這友情是在著社戲過程中集中地體現(xiàn)出來的,因此也就產生出對那夜社戲的懷念了。
(三)《社戲》按題目所示似乎應該寫戲,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寫了戲外的天地,是不是離題了呢?
明確:《社戲》的題目放在戲上,按理說該寫戲,但文章真正寫看戲的內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寫了我對平橋村的熱愛(以為是“樂土”)和因看不成戲的焦急心情,寫了赴趙莊看戲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歸途中“偷”豆、剝豆、燒豆、吃豆和事后談豆等事。這樣花筆墨寫,非但沒有離題,而是緊扣主題的。因為《社戲》并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寫看戲反映“我”與農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頌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課文的主題就是:
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后的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及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真摯的思想感情。
正因為如此,戲的內容寫得并不多(甚至并沒有寫出戲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寫了許多對戲不滿的內容),圍繞看戲,選取了一些戲外的生活素材,這些材料都是集中反映主題思想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統(tǒng)率材料的;材料是為表達主題服務的。
(四)我們懂得了主題和材料的關系,來思考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社戲》有相當大的篇幅寫戲外的生活瑣事,作者對這類生活瑣事取而不舍!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經歷為題材,寫了百草園的有趣和三味書屋的枯燥。但有兩件有關魯迅讀書的事沒有寫上;一是當時一般學生到先生面前背書,希望別人大聲讀書,使先生聽不清楚自己的背書,因而胡混過去。魯迅書讀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二是有一次魯迅上學遲到,他為了勉勵自己,從此不再遲到,在書桌上刻了個“早”字。這兩件事作者舍而不取。請把兩篇文章比較一下,為什么前者取而不舍,后者舍而不取。
明確:《社戲》寫戲外的生活瑣事,實質是表現(xiàn)了“我”與農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贊頌勞動人民,正是出于表達主題的要求,所以對這類材料取而不舍。相反,魯迅沒有將在三味書屋的兩件事寫進文章,原因在于這篇文章主題表現(xiàn)對封建教育的不滿和反抗,與此無關或不合題意的材料便舍而不取,兩篇課文材料的取舍說明了: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統(tǒng)率材料的:材料是用以表達主題的,材料的取舍由文章的主題決定。
。ㄎ澹╆P于課文的寫作特色,大致上可歸納這樣幾點:用詞造句準確、鮮明、生動;情景結合,借景抒情;結合語言和行動、確切地反映了兒童的心理活動。這些特點,分析課文時都已經學過了,課后再好好體會。
三、課堂練習。
。ㄒ唬┙忉屜旅婕狱c的詞:
誠然(實在)潺潺(流水聲)彌散(滿、遍)渴睡(迫切地希望)糾葛(糾纏不清的事情)皎潔(潔白)
。ǘ┯孟铝袉我粼~組成同義雙音詞:
倘(若)伴(侶)邀(請)(舟)楫懈(。
(三)把下列書面語言改成口頭言:
大抵(大概)不憚(不怕)伊(他、她)委實(確實)惹眼(顯眼)漂渺(隱隱約約)
四布置作業(yè):
寫一篇短文,題目是《童年趣事》要求(1)以記事為主,但一定要把與事有關的人寫好;(2)事情的發(fā)生、經過、結尾要寫清楚,重在經過上,要寫得比較具體(3)要扣住“童年趣事”中的“趣”字充分反映出兒童的心理特征。
《社戲》知識點:
詞語
1、鉗qián
2、撮cuō
3、偏僻piān pì
4、行輩háng bèi
5、照例zhào lì
6、欺侮qī wǔ
7、寬慰kuān wèi
8、囑咐zhǔ fù
9、怠慢dài màn
10、禮數lǐ shù
11、攛掇cuān duo
12、鳧水fú shuǐ
13、潺潺chán chán
14、踴躍yǒng yuè
15、屹立yì lì
16、家眷jiā juàn
17、皎潔jiǎo jié
18、好歹hǎo dǎi
詞語釋義
偏僻:偏遠而僻靜。
誠然:確實這樣。
屹立:矗立。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動的聲音。
歸省:指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看望父母。
攛掇:從旁鼓動人做某事。
絮叨:形容說話啰唆,來回地說。
怠慢:客套話,表示招待不周。
彌散:(光線、聲音、氣體等)向外擴散。
皎潔:(月亮等)明亮而潔白。
糾葛:糾纏不清的事情。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吶喊》,作者是魯迅,原名周樹人,他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墳》《華蓋集》等。
課文主要內容概括
《社戲》,敘述“我”童年時在江南水鄉(xiāng)看社戲的難忘經歷,刻畫了一群善良、淳樸的農村小伙伴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課文鑒賞
1、作者既然寫社戲,為什么還要在開頭介紹平橋村的情況?
這部分交代了平橋村的環(huán)境和人物關系,既寫出了平橋村是“我”的樂土,又為情節(jié)的展開作好了鋪墊。
2、小伙伴們對臺上的戲感興趣嗎?為什么想去看戲,并爭著去看戲?
小伙伴們最感興趣的是看戲途中的無拘無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他們的興趣不在戲,而在看戲前后的氣氛、感覺。
3、作者寫看戲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一是制造波瀾曲折,烘托了看戲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現(xiàn)了小伙伴們熱情能干的特點。
4、六一公公送豆的情節(ji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現(xiàn)了老人的寬厚慈愛,熱情好客,進一步說明了“我”愛平橋村,是因為那里的人的善良可愛,同時深化了主題。
5、怎樣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因為“我”所難忘的,是那里特有的鄉(xiāng)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即人情、景物、回憶。(另外一個說法是: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xiàn)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6、為什么作者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樂”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倜耧L淳樸、鄉(xiāng)民善良的鄉(xiāng)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guī)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自由快樂的天堂!拔摇弊鳛榭腿耍谶@里“得到優(yōu)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的”,小伙伴們對“我”的體貼照顧無微不至,在“看社戲”一節(jié)中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谝惨驗樵谶@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么多規(guī)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絕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對自幼就壓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這樣的自由是一種多么寶貴的享受。
③更加重要的是,在農村可以親近大自然,“掘蚯蚓”“釣蝦”“放!,相對城鎮(zhèn)宅院中那種蒼白無味的生活而言,無疑是新鮮有趣、極具魅力的。因此“我”對這樣的“樂土”、這樣的童年往事,一直到長大也念念不忘。
課后習題解答
一、通讀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語概括本文所寫的幾件事。
隨母歸省→釣蝦放牛→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夜歸航→歸航偷豆→六一送豆
二、作者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融合了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以本文所寫的某件事為例,具體分析這些表達方式各自的作用。
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描寫,如月下航船中對江南夜晚美麗景色的描寫,充滿了水鄉(xiāng)特色!暗诘钠鸱倪B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抒情表達方式的使用,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如“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沉靜”說明笛聲使“我”急切的心情平靜了下來,“自失”“彌散”寫出了“我”的陶醉。文中議論表達方式的使用,增強了情感和主旨的表現(xiàn)力。如“但我吃了豆,卻并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辈⒉皇嵌共缓茫且驗椴皇呛托』锇閭円黄鹜祦碓诖现罅顺缘,沒有了趣味,也就沒有了那種心情。表現(xiàn)出了“我”對小伙伴的懷念,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三、豆是很普通的豆,戲也是讓“我”昏昏欲睡的戲,但是文章最后卻說是“好豆”“好戲”,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
“我”真正懷念的并非是豆的味道及社戲的內容,而是與小伙伴們一起嬉戲玩樂,甚至偷豆的過程,所以那是無與倫比的“好豆”和“好戲”。更令“我”懷念的是平橋村的孩子、老人那種樸實、真摯的感情,他們勞動的本領、他們的淳樸善良,還有那農村特有的田園風光、自由的空氣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流露出“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結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體會“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jié){喝。
這里是虛寫,通過對唱戲的鑼鼓聲、朋友們在戲臺下買豆?jié){喝等內容的幻想,突出了“我”不能去看戲時,既焦慮又失望、沮喪的心情,進一步表現(xiàn)“我”對看戲的渴望。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輕松”和“舒展”與前文因看不成戲而沮喪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xiàn)“我”歡喜愉快的心情。
3、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句子化靜為動,細致生動地寫出了航船的速度之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表現(xiàn)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心情。
4、我不喝水,支撐著仍然看,也說不出見了些什么,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么高低。
“支撐”寫出“我”看戲的勉強,“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寫出了“我”因戲不好看而心生困意。這句話描寫非常細膩,形象地刻畫出“我”睡眼蒙眬時看到的景象,突出了“我”既覺得戲無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5、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富有神話色彩的“大白魚”比喻航船,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了船行之快,孩子們駕船本領的高超,從側面烘托出了孩子們歡快的心情。
五、《社戲》原文開頭部分寫的是“我”成年后在劇場看中國戲的兩段經歷。課后閱讀這些文字,體會一下,作者通過寫不同的看戲經歷,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思?
作者寫“我”在劇場看戲的失望、無聊反襯了看社戲的美好;在劇場里看戲,“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一種冷漠、隔閡的關系,而看社戲時所感受到的是互助、融洽、友愛的關系,這兩方面的內容互相映襯,互相加強,緊密統(tǒng)一,十分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愛憎之情。
《教學反思
本單元為我們展示了斑斕多彩、充滿濃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第一篇是魯迅先生寫的《社戲》。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共同感受到了湘西人民端午日“賽龍舟”、“搶鴨子”的熱鬧氣分,也使學生欣賞到了作品中所展現(xiàn)的優(yōu)美畫面和語言風格,并初步認識了魯迅的寫作風格。
在大學時我們最怕講的就是魯迅的文章,因為他的文章最深奧、最艱澀、最難懂,所以總是敬而遠之,F(xiàn)在,沒有了退路,只得硬著頭皮去啃。只有把它啃透了,才敢站在講臺上講給學生聽,也才能對得起魯迅先生。還好,魯迅的這篇文章并不艱澀,寓意也不是很深刻。相反,文章的語言充滿了童年的活力,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湘西特有的水鄉(xiāng)美景圖,讀來令人陶醉。
這篇課文我所設計的導語是通過“解題”來實現(xiàn)的。我們來看一下:同學們,大家看過戲沒有?那么你們所了解的中國戲種有哪些?(學生答: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秦腔等)那請問:有沒有人看過這樣一種戲“社戲”?(教師板書,學生回答)好,待會老師會帶領大家去看看“社戲”是個什么戲。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社戲”。大家來看這兩個字,前面是個“社”字,請大家迅速打開字典查看這個字的解釋。(學生查:社,古代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好,“戲”的前面的那個字該是用來修飾和限制“戲”的,那么大家猜一猜“社戲”應該是用來干什么的戲?
【《社戲》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社戲》語文教學反思04-06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3-20
八年級下冊語文工作總結03-15
《社戲》說課稿07-12
《社戲》說課稿12-26
八年級語文下冊《敬畏自然》教學反思12-17
八年級語文教案07-26
社戲說課稿07-23
《社戲》教學反思03-27
《社戲》教學反思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