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合集[9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通過游戲、操作等活動,在分類的基礎上初步感知集合,了解集合與子集的包含關系。
2、 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及初步的邏輯推理、概括能力。
活動準備:
場景布置:用彩帶圍成草莓、西瓜、蘋果、葡萄、香蕉的家;
音樂磁帶:《我的朋友在哪里》;
頭飾:草莓、西瓜、蘋果、葡萄、香蕉各6個;
幼兒操作材料:衣服、花、圖形及空白集合圖若干、記號筆;
電腦課件:小動物找家,蔬菜的家。
活動過程:
一、通過游戲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集合。
。ㄒ唬
1、今天我們都成了水果娃娃,請你告訴我你是什么水果娃娃呀?
2、現(xiàn)在我們來做個游戲,請每個娃娃去找跟你相同的娃娃做朋友,找齊了好朋友,就可以找一個家坐下來。
3、幼兒游戲。
。ǘ
1、你們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可小動物們還沒有找到家呢?我們愿不愿意幫幫他們呀?
2、出示大屏幕一(小動物找家):
提問:
①這是什么地方?
、谒{藍的天空會是哪些小動物的家?為什么藍藍的天空是這些小動物的家?
綠綠的草地會是哪些小動物的家?為什么綠綠的草地是這些小動物的家?
青青的小河會是那些小動物的.家?為什么輕輕的 小河是這些小動物的家?
3、小結:
小動物們都找到了自己的家。藍藍的天空是會飛的小鳥的家;青青的小河是會游泳的小動物的家;綠綠的草地是會跑愛跳的小動物的家。
二、通過操作活動,讓幼兒初步了解集合、子集的包含關系。
。ㄒ唬┏鍪敬笃聊欢ㄊ卟说募希
1、這個家里有誰?(用激光點指示幼兒集體講述)
2、我們給這個家取個名字吧?(蔬菜的家)對,這么多蔬菜住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大家庭。
。ǘ
1、我們可不可以組成一個大家庭?為什么?同時提問那我們的家應該取個什么名字。(綠帶圈起來)
2、水果大家庭由哪些小家組成?
3、是蘋果娃娃多呢還是水果娃娃多?為什么?
(三)幼兒分組集體操作活動:
1、這是誰?衣服和花看到我們既有大的家
又有小的家,很羨慕,也想請我們幫幫忙,給他們分小家,你們一邊分,一邊想想:我們 是按照什么來分的。
2、每組請一名幼兒講述結果:
提問:你們組是按照什么分的?是花衣服多還是衣服多?為什么?
三、幼兒分組個別操作活動:
這些是誰?他們還沒有自己的家,請你們趕快幫他們找到家吧。請幼兒分組按顏色、大小、形狀分成不同的子集,并介紹給其他幼兒或客人老師聽。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樂于探索科學現(xiàn)象,體驗與同伴交流、合作的樂趣。
2.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鹽溶于水后會增加水的浮力,鹽越多浮力越大。
3、能實驗操作,并能運用相應的詞匯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活動準備:
1.大小土豆塊、碗、勺子若干;鹽、味精、糖。
2.記錄紙、筆。
3.有關死海PPT。
活動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引出活動內容:
1、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教師出示一塊土豆塊,這是一塊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會沉下去還是浮起來?(沉)那你們有沒有什么辦法,讓它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
2、教師演示。出示兩只注滿水的杯中(一杯是自來水,一杯是鹽水)師先故意將土豆放在自來水中,土豆沉于杯底,再將土豆放于另一杯鹽水中,土豆浮于水面。
二.小組合作,操作探索—實驗:鹽能使土豆塊浮起來。
1、說明實驗規(guī)則:出示鹽、糖、味精。逐一介紹:紅—鹽,黃-糖,綠-味精。在這三種東西里有一種可以使土豆塊浮起來,請你們來做小科學家,分組合作進行實驗。先把碗里的鹽、糖、味精分別舀進和它們相同標記的三個杯子中,用筷子攪拌到它們完全溶解后,再放入土豆片?纯从惺裁从腥さ默F(xiàn)象?然后把你觀察到的現(xiàn)象用喜歡的圖畫或符號記錄在這張記錄表上。比如沉下去可以用(X)浮起來用(√)
2、幼兒進行實驗,師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
3、匯總幼兒實驗情況,請幼兒說說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師生共同小結:從剛才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放了一樣多的糖、味精和鹽,但糖和味精都沒能使土豆塊浮起來;只有鹽溶解在水中讓土豆塊浮起來。
為什么鹽能讓土豆浮起來呢?
師生共同小結:只有當鹽達到一定濃度后土豆才能浮起來,說明鹽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三.擴展經(jīng)驗:死海
看一段有關“死!钡慕榻B。師邊給幼兒看邊進行解釋。
幼兒邊看課件邊聽老師介紹:剛才我們從實驗中知道:鹽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鹽越多,水的浮力越大。下面請大家一起來看一段影片:這是大海,我們都知道海水里有鹽,如果人躺在海面上一動不動會怎么樣?可是有一種神奇的海叫死海,聽說過沒有?人在死海中躺著一動不動,它也能讓你漂浮在海面上,看還能浮在海面上看書看報呢,真神奇。為什么死海能讓人漂浮在海面上呢?
師小結: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鹽,它的含鹽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活動延伸:
讓幼兒在科學區(qū)繼續(xù)探索鹽的奇妙之處。
在我們的科學角里,有土豆、鹽、玻璃球等材料,游戲的時候你們可以去試一試:讓整個的土豆浮起來需要加幾勺鹽?有什么辦法讓浮起來的土豆再沉下去?玻璃球、雞蛋也能浮起來嗎?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過程與方法:
1.調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發(fā)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重點
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教學難點
用適當?shù)脑~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
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1.這個單元我們將開始學習“材料”,板書“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稱?什么物品是用這種材料做的?教師將學生說到的材料一一板書出來。
2.看看自己和小組里的同學,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攜帶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試著把它們寫在書中的表格中。
3.交流記錄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出錯。
4.這些材料在我們身邊應用很廣,書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們又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組合作完成調查表,對于難以判斷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請作出標記。
5.調查結束后,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問題:
、僬{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種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種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種材料制成的。
、勰姆N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們身邊被廣泛使用著,為什么大量使用它們呢?
二、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1.我們周圍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種材料組成的,比如一扇門,就使用了木頭、玻璃、金屬等材料,不同的部位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舉例說說你的想法。
2.四人小組選擇兩種材料討論它們分別有什么主要特點和用途,并記錄下來。
3.交流各組的記錄情況,有不同意見的及時補充,若認同其他組的觀點,及時將它補充在自己的記錄單上。
4.請保管好記錄單,下次還要再使用。
科學教案 篇4
實驗內容:觀察研究土壤
年級: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課題:2、了解土壤
實驗器材:濕土塊、含較多腐殖質的土壤、餐巾紙、燒杯、水、三角架、石棉網(wǎng)、酒精燈、蒸發(fā)皿
實驗類型:學生操作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分組研究土壤成分
1、讓學生用餐巾紙包住剛從花圃里挖出的土塊(不要太干燥),然后用手使勁握一握,觀察餐巾紙的變化。如果觀察不到水跡,說顏色變黃了等等,可讓學生觀察餐巾紙的背面,一般會有明顯的潮濕斑跡。
2、將剛才的土塊放入水中,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土壤剛放進水里和過了一會兒的發(fā)現(xiàn)與變化。
3、用玻璃棒沿著同一方向進行攪拌,引導學生邊攪拌邊觀察,停止攪拌,耐心觀察3——5分鐘。
4、學生分組實驗,用文字或圖示的方法記錄實驗現(xiàn)象。
5、交流實驗現(xiàn)象。(攪拌之后,可能時間較短,難以進行沉淀,教師可以將自己事先做好的.一杯拿出來提供給學生觀察,讓學生有個完整的認識。)
2. 演示研究土壤成分
1、將石棉網(wǎng)放在三角架上,上面放上盛有土壤的蒸發(fā)皿(選用腐殖質較多的黑色土壤),下面用酒精燈點燃加熱。
2、酒精燈使用:
。1)使用前,酒精不超過瓶體的2/3。
。2)打開燈帽,點燃火柴由下往右上方在燈芯上劃過,使燈芯點燃。
(3)用外焰加熱。
(4)熄滅酒精燈時,不要吹滅,用燈帽蓋上燈芯,使火焰熄滅,如果是玻璃燈帽,還需提起燈帽再輕輕放下,以免會被吸緊。
3、持續(xù)加熱一段時間,讓學生觀察變化,等到有白煙冒出后,可以請學生代表上來聞一聞,聞的時候提醒學生不能直接去聞,應該用手扇一些白煙到旁邊聞。
4、交流實驗現(xiàn)象。
5、等土塊冷卻,請學生再捏一捏硬度和原來的泥土進行比較。
3.實驗總結
對所觀察、記錄到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整理出土壤中的主要成份。
4.整理器材
收拾使用過的實驗器材,整理桌面,保持清潔。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垃圾處理的一般方法,分析簡單填埋和直接焚燒垃圾帶來的危害。
2.做垃圾填埋模擬實驗,經(jīng)歷嘗試設計合理、清潔垃圾填埋場的活動。
3.了解現(xiàn)代垃圾填埋場的設施和作用,分析仍然存在的問題。
4.引發(fā)學生對垃圾問題的進一步關注和思考。
【教學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廣口瓶、洗凈的小石子和沙、紙巾或廢紙、墨水、塑料瓶(瓶蓋上打一些小孔)。
2.現(xiàn)代清潔垃圾填埋場構造圖。
3.填埋場垃圾處理過程的`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每天產生的這么多垃圾,是怎樣處理掉的呢?你知道關于垃圾處理方面的內容嗎?
2. 垃圾填埋起來,是人們常用的一種垃圾處理方法,你對此有什么看法?
3. 是不是把垃圾填埋起來就一定安全了呢?
二、進行填埋垃圾的模擬實驗過程
1.讓我們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一下這種方法。如何操作呢?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 22 頁的內容。
2.分析填埋模擬實驗:
這個實驗模擬的是什么?
實驗的各個部分分別代表了什么?
3.學生進行模擬實驗,并注意仔細觀察,描述其現(xiàn)象。
4.我們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處理場,還會對周圍的環(huán)境帶來哪些危害?
三、探索減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場
1.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對環(huán)境的污染。我們能設計一個更好的垃圾填埋場嗎?
2.學生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環(huán)境隔離起來。
3.分小組嘗試設計,記錄設計的重點。
4.匯報交流各小組的設計,大家評價。
5.觀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場的構造圖,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環(huán)境的。
6.這樣的垃圾填埋場就永遠安全了嗎?能在上面種植莊稼、建造房屋嗎?
四、垃圾焚燒的分析
1.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處理垃圾呢?
2.提出焚燒垃圾的方法,分析其優(yōu)點和缺點。
3.提出思考,怎樣做才是解決垃圾處理問題更有效的辦法呢?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通過聆聽《嘀哩嘀哩》、《春曉》,演唱《小樹快長高》、《郊游》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能用廢舊物品自制沙錘等無固定音高的簡易打擊樂器。
3.認識“0”并能準確地拍擊帶有“0”的節(jié)奏。
4.能在學會歌曲后,跟著老師準確地按音高唱唱名。
教學重點:
指導孩子富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小樹快長高》、《郊游》。
教學難點:
按音高唱唱名。
教學方法:
綜合音樂感教學法
教學用具:
CAI課件、琴、打擊樂器等。課時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教學內容:
聆聽《嘀哩嘀哩》、《春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創(chuàng)設情景、聆聽歌曲
1、(多媒體展示)古詩《春曉》在清新的音樂伴奏下徐徐展開,老師引導孩子齊聲朗讀。
2、教師導入:同學們都非常熟悉這首古詩,能告訴老師這首古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嗎?孩子很自然地揭題--“春”
3、教師板書《春》,同時多媒體視頻圖象:“聽,春雷響了,好多躲在洞穴里過冬的小動物也醒來了,紛紛跑出來跟我們打招呼呢,你希望哪些小動物最先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孩子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說幾個動物的名字(老師根據(jù)孩子所說相應點擊畫面)
4、你能模仿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動作或聲音嗎?(孩子模仿青蛙、蛇、小燕子、兔子……)
5、看到這么美的春天,小動物會說什么呢?如果你是小動物,你會對春天說一句什么呢?(孩子回答:A、好美呀B、春天的空氣真新鮮C、我要去找小伙伴一起看看春天)
6、小動物睡了一個冬天,在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時候到處尋找春天,我們小朋友一起來幫助小動物找一找,好嗎?
7、播放CAI歌曲《滴哩滴哩》(要求:聽一聽,歌曲里的春天在大自然的哪個角落里?聽完后用歌詞來告訴老師)
8、第二遍播放CAI
歌曲《滴哩滴哩》,你能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現(xiàn)歌詞內容嗎?
孩子聽歌曲,隨著音樂節(jié)奏自由表演
9、設計提問:a、春天在哪里呀?
。ê⒆踊卮穑捍禾煸谇啻涞纳搅掷铩⒋禾煸诤牡褂袄、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b、你眼睛里的春天是什么樣的?(孩子回答:桃花開了、柳樹發(fā)芽了、小草綠了、燕子飛回來了……)
c、歌曲里小朋友眼睛里的春天又是什么樣的呢?(這里有紅花,這里有綠草,還有會唱歌的小黃鸝)
d、你能把這幾句歌詞唱一唱嗎?(老師帶孩子一邊拍手一邊演唱)
科學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能夠主動探究積極發(fā)現(xiàn),開展拓展性活動。
能夠在解釋過程中比較變量。
能夠在解釋中獲得新結論或新發(fā)現(xiàn)。
科學知識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義。
感受溫室效應及空氣有質量、水的傳熱、空氣動力、熱脹冷縮等原理及其現(xiàn)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樂于拓展,增強本領,豐富知識。
進一步增強對科學的興趣和研究科學的熱情。
重點難點
學法指導
課前準備 尺子、報紙若干、一次性紙杯、一次性快餐盒、試管、金魚、酒精燈、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膠帶、熱水、水槽等。
學習過程 二次備課
一、導入
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不少的科學知識,掌握了一些科學探究本領。(可以舉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進行解釋,如:地球上的隕石坑等)
二、探索和調查
1、其實,像這種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本領對生活中的現(xiàn)象進行解釋,對問題進行探究就是一種“拓展(開拓發(fā)展之意《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古人曾說過“舉一反三”和“聞一之十”也是同樣的道理。
2、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書上的現(xiàn)象。
瓶中的草為什么和外面的長的不一樣呢?
3、學生將自己的解釋填寫在活動記錄上。
4、先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5、總結:像這樣用所學的'知識對現(xiàn)象和問題進行的解釋就是一種對所學內容的拓展。
6、學生利用準備好的器材動手探究,并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解釋記錄下來。
。1)兩人小組完成尺挑報紙的實驗
(2)四人小組完成金魚在試管中存活的實驗
。3)每人單獨完成氣墊汽車的實驗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實驗
每一個實驗的過程中都要要求學生進行初步地假設—仔細地觀察—認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釋—討論與交流。
7、像這樣在探究活動中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技能也是一種拓展。
三、回顧和解釋
你還能對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哪些現(xiàn)象,利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去解釋呢?
當堂檢測
科學教案 篇8
認識鞋的正反
活動目的:
1、分清鞋的正反,學習區(qū)分鞋的正反的方法。
2、提高觀察能力、辨別力。
3、能積極參與探索活動。
活動準備:
1、紙制鞋樣每人一雙,貼絨板,大的一樣的鞋子兩雙,大鞋樣一雙貼有笑和哭的表情。
2、“找朋友”的音樂磁帶一盤,另“開汽車”和“哭”“笑”的音樂磁帶。
3、創(chuàng)設鞋阿姨的家。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接鞋阿姨的電話:喂!是鞋阿姨啊,什么事?哦,好的!皠偛判⒁檀螂娫拋恚屛覀內⒂^,高興嗎?”“呀鞋阿姨家的鞋可真多,
出示一雙放反的鞋樣。(哭聲)
教師問:“鞋娃娃,你為什么哭呀?”
鞋娃娃:“我被小朋友穿反了,我可難受了!
教師:“誰來幫助鞋娃娃?”教師請一個幼兒把鞋正過來。
鞋娃娃:“現(xiàn)在舒服多了,你們真是愛幫助人的好孩子。謝謝你們!
二、引導幼兒進一步辨別鞋的正反。
出示兩雙鞋樣(一正一反)!白屑毧纯,這兩雙鞋子有什么不一樣?”引導幼兒和旁邊的好朋友說說,然后請個別幼兒講述,及時表揚能認真觀察的小朋友。
教師總結:穿對的鞋子就像兩個好朋友頭碰頭,中間有個小窩窩,就像兩個好朋友張著嘴笑。如果頭和頭不在一起,那就是在生氣,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說明鞋子穿反了。有了這個方法,我們就能分清楚鞋子的正反了。
三、通過做游戲,反復操作,分清鞋的正反,并學會穿對鞋。
1、“送鞋娃娃回家”
游戲方法:將小鞋樣(幼兒每人一雙)擺在教室四周。
教師:“看!鞋阿姨家還有很多鞋娃娃沒有找到好朋友呢,請小朋友來幫助它們找到好朋友,再送它回家,好嗎?”“你會用什么樣的方法幫鞋娃娃找到朋友呢?”請個別幼兒講述,教師小結,然后幼兒去幫鞋娃娃找朋友
幼兒每人拿一雙鞋樣貼到貼絨板上,然后集體評價,看看誰找錯了,為什么,應該怎么放?”重點引導幼兒說說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找到自己的鞋子的`?
3、“找朋友”
游戲方法:教師和幼兒將鞋子脫下放在椅子下面,一起聽音樂做找朋友的游戲。音樂結束,幼兒快速找自己的鞋子穿好。
要求:鞋子要穿對,教師檢查。
四、進一步激發(fā)幼兒探索鞋子的興趣。
“鞋阿姨今天真高興,因為小朋友幫了她很多忙。她家的鞋娃娃多么?其實啊以后做成了鞋子就更好看了,那么那些鞋子會用什么材料來做呢,小朋友先回家去看看自己家的鞋子都是用什么材料做出來的,下次我們再去鞋阿姨家做客、交流好嗎?”
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影子是隨著光源的移動而移動等方位變化特征,學會簡單的測量方法。
2、通過探索活動,培養(yǎng)孩子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發(fā)展孩子的觀察力,思維力和想象力。
【活動準備】
1、小電筒每人一個,玩具、膠水瓶、不倒翁娃娃每組一個;
2、水彩筆每組一只、小鏡子每組一面、記錄紙每組一張。
【活動過程】
1、教師講故事《樹蔭》導入主題,激發(fā)孩子學習的興趣。
師:為什么太陽火辣辣的,小熊躺在樹蔭下卻很涼爽?后來被什么東西 燙醒了,你們能告訴小熊它遇到的問題嗎?激發(fā)孩子探索影子的奧秘。
2、教師通過小實驗讓孩子觀察,使孩子懂得影子產生的條件,初步了解影子是隨著光源的移動而移動的。
。1)教師在事先準備好的桌子上放一個"不倒翁"娃娃玩具, 用電筒從玩具的'左邊照射過去,讓孩子知道影子產生必須要有光的照射
物體。
。2)將電筒的光線從左邊移動到玩具的右邊,頂部,請孩子們一邊觀察,一邊討論影子的變化過程。讓孩子初步領會影子是隨著光線的移動而移動的。
3、運用各種操作資料,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
孩子每人拿著小電筒,充分運用各種操作材料來尋找影子,進一步理解影子產生的條件及變化的特點。教師在巡回指導的過程中,先指導膽子小的孩子,再指導中等的,最后指導能力強的。孩子們在操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影子的許多秘密。(如:影子一會兒在前面,一會在后面,一會在左,一會在右等等)。有一個孩子照著照著,突然影子不見了,他覺得很迷惑,原來他把手電筒罩在物體上了。
4、幫小熊解決問題:
孩子通過小實驗,幫助小熊想出了許多好辦法(如叫小熊在樹蔭下睡覺時,要定時換位置,或搭個小帳篷等)
5、游戲:捉影子,測量影子
教師帶領孩子們到戶外,把孩子們分6個小組,每組選一名能力強的孩子用鏡子反射陽光,照在墻上、地上,其他小孩用手捕捉,用腳踩。之后用水彩筆去測量影子的長度,看看捕捉的影子有幾支水彩筆那么長,并做好記錄。
6、延伸活動:
教師帶領孩子觀察幼兒園內榕樹,早上、中午、下午的影子,然 后用粉筆將其影子的輪廓畫下,再作比較。
布置孩子們回家和父母一同玩影子的游戲,使孩子們能發(fā)現(xiàn)更多關影子的知識。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8-28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09
(精選)科學教案08-31
[精選]科學教案08-16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23
(精選)科學教案07-26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8-05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8-08
科學教案【精選】07-29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