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思热免费在线视频观看|欧美国产精品一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

<b id="w545d"><legend id="w545d"></legend></b>
<blockquote id="w545d"></blockquote>
    1. <thead id="w545d"></thead>
        首頁 申請書推薦信邀請函通知工作總結工作計劃策劃書工作報告合同演講稿職業(yè)規(guī)劃
        當前位置:98158范文網>教育范文>教案>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6-16 07:54:51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教案(集錦15篇)

        小學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四冊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的活動體驗1dm和1mm的長度,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和動手能力;

          2、初步理解1dm、1mm、1cm、1m之間的關系;

          3、通過估、量的活動,發(fā)展估測能力。

          教學過程:

          活動一:認識分米

         。ㄒ唬┕酪还,量一量

          1、今天學習一個新的單元測量。圖上這支鉛筆,你有什么辦法,說說這支鉛筆有多長?

          2、你估計它有多長呢?把你估計的填在表格里。你怎么估計的?

          3、量量看吧,把你量的結果也填在表格里。

          4、量得鉛筆有多長呢?

          5、10厘米還有個名稱是什么?

          對!10厘米就是1分米。也可以反過來說,1分米等于10厘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dm=10cm

         。ǘ┱乙徽

          1、在尺子上找找10厘米,用手比劃一下,看看有多長?這么長就是1分米。

          2、在尺子上找其它的1分米。

          3、畫一條一分米長的線段。

          4、量量看你的手掌,大約有多長呢?

          5、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有1分米?

         。ㄈ┫胍幌

          1、1米里面有多少個1分米呢?說想法,在尺子上數一數。

          2、分米對我們生活有什么幫助呢?

          3、當量比較長的物體時,我們就可以用分米做單位來測量了。

          4、估計一下,數學課本大約有多少分米呢?

          5、量量看吧

          活動二:認識毫米

          我們認識了1分米的長度和用字母表示,知道分米與厘米和米的關系,F在來看第二支鉛筆,自學第二支鉛筆這一部分的內容,然后告訴大家你知道些什么?(字母表示、長度、與厘米的關系等)教師梳理:

          1、毫米的作用。

          2、1毫米有多長?用手比劃一下,你有什么感覺?;拿出你的一分硬幣,你發(fā)現什么了?象這樣的長度就大約有1毫米。

          3、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有1毫米。

          4、估計數學課本的厚度有多少毫米呢?量量看。

          5、畫一條長二十毫米的線段。

          6、1厘米里面有多少個毫米呢?1分米里呢?1米呢?(小組里討論一下)

          7、到現在為止,一共學習了哪幾個長度單位?你知道它們的區(qū)別嗎?

          活動三:練一練(第一題),小組互助。

          《鉛筆在多長》教學反思

          一、開展體驗性的學習方式,激活學生思維。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它能給予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體驗的時空,激發(fā)學生的思維。

          ?在鉛筆有多長》一課中,通過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認識分米、毫米,體驗并建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間觀念和它們與其他單位間的關系。在體驗長度單位的意義活動中,學生的回答極其精彩。分米可以用來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體的長。在體驗米、分米、厘米之間的關系時,學生討論出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1米里面有1000個1毫米。

          這樣教學,激活了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深化相關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更好的掌握數學有效的學習途徑,提升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成功的愉悅。

          二、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解讀他們的體驗和思維。

          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體驗性學習為每個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學生的發(fā)展是有差異的,因而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極富個性的過程。

          在《鉛筆有多長》教學時,認識1分米后,提出問題,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嗎?學生有的說從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還有的學生發(fā)現不一定是整十數的,還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還有學生總結出起點到終點的個位都是相同的,這樣剛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師再進行一個定論:也就是說,只要夠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體驗1毫米的長,伸出你的手,比劃1毫米的感覺,學生說太小了,比螞蟻還小呢,螞蟻都有幾毫米呢,這些感覺就說明了學生在腦中已經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體的長度,還有當不是整厘米時,認識毫米就知道多幾小格就是幾毫米了,教師理解了,適時進行點撥:也就是能幫助我們測量更精確,對嗎?

          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欣賞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探究學習的過程,在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上,學生隨時會閃現與眾不同的想法,耐心聽取每一個學生的發(fā)言,激勵他們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從中解讀他們的體驗和思維,這樣才能使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節(jié)課的不足

          ?鉛筆有多長》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間觀念,并能進行估計、測量。除了讓學生說和想以外,更重要的是進行針對性的練習,加深他們的感受。本節(jié)課就在這方面忽視了,沒有進行針對性的操作訓練,以致學生建立的觀念不夠扎實,兩個單位的作用只停留在理論上,不會學以致用。

          四、困惑

          本節(jié)課沒有能夠加強針對性的練習,最主要因為讓學生探索和交流需要有足夠的時間,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于是練習的時間就無法達到充分。那么,如何處理好探索交流與技能訓練之間的關系呢?

        小學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p4~P5例5~例6、P5“試一試”、“練一練”P6~P7練習一第6~8題

          教學目標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質,即在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0的數,結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學生掌握利用相應的性質解一步計算的方程。

          教學重點: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質,即在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0的數,結果仍然是等式。

          教學難點:

          使學生掌握利用相應的性質解一步計算的方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等式的性質

          1.前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等式的性質,誰還記得?

          2.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學們猜想一下,如果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以一個數時0除外),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

          3.生自由猜想,指名說說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們就通過學習來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

          二、教學例

          1.引導學生仔細觀察P4例5圖,并看圖填空。

          2.集體核對

          3.通過這些圖和算式,你有什么發(fā)現?

          __=202__=20×2

          3__3__÷3=60÷3

          4.接下來,請大家在練習本上任意寫一個等式。請你將這個等式兩邊同時乘同一個數,計算并觀察一下,還是等式嗎?再將這個等式兩邊同時除以同一個數,還是等式嗎?能同時除以0嗎?

          5.通過剛才的活動,你又有什么發(fā)現?

          6.引導學生初步總結等式的性質(關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嗎?

          7.等式性質二:

          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0的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8.P5“試一試”

         、胖该x題

          ⑵你是根據什么來填寫的?

          三、教學例

          1.出示P5例6教學掛圖。

          指名讀題,同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例6圖

          2.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

          3.根據題意怎樣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書:40__=960

          4.在計算時,方程兩邊都要除以幾?為什么?

          5.計算出__=24后,我們怎樣才能確定這個數是否正確?請大家口算檢驗一下。最后將例6填寫完整。

          6.小結:在剛才計算例6的過程中,我們將方程的兩邊都同時除以40,這是為什么?為什么將等式兩邊都同時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練一練

          解方程:__÷0.2=0.8

          師巡視并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練習后指名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解方程的?為什么可以這樣做?

          四、鞏固練習

          1.要使下面每個方程的左邊只剩下__,方程兩邊應同時乘或除以幾?

          0.6__=7.2方程兩邊應同時

          __÷1.5=0.6方程兩邊應同時

          2.化簡下列各式

          8__÷850+__-40

          __÷9×9__-1.4+1

          3.P6第7題

          教師引導學生列方程

          4.p7第8題解方程帶“★”寫出檢驗過程

          __+0.7=14★0.9__=2.45★76+__=91

          __÷9=90★__-54=18★2.1__=0.84

          五、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學到哪些知識?在解方程時,關鍵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業(yè)

          完成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

          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

          __=202__=20×240__=960

          3__3__÷3=60÷3解:40__÷40=960÷40

          __=24

          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0的數,檢驗:把__=40代入原方程,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左邊=40×24=960,右邊=960

          __=40是原方程的解。

        小學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分橘子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

          2、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體會到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3、讓學生正確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

          4、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

          教學重點:

          1、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

          2、讓學生體會到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趣導入

          昨天,我們幫小熊分了蘋果,大家還記得我們是怎么分的嗎?今天小熊又要請客了,它家里只有14個橘子,它想每盤放4個,可不知道放幾盤,你能幫助它解決這個難題嗎?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有余數的除法及其豎式的計算方法

          學生試著自己列豎式后,展示不同學生的豎式并讓學生說明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同時其他學生可以質疑。因為有除法算式做引導,估計學生不會出現余數大于除數的現象,如果有的話,就直接拿來當作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樣本,解決余數不大于除數。然后教師做小結。

          2、完成“試一試”,體驗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教師小結:在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中余數一定比除數小。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2、完成練一練第2題。

          3、用豎式計算。

          9÷4 21÷5 14÷3 19÷6

          4、釘一件上衣需要5個扣子,現有23個扣子,能釘幾件上衣,還剩幾個扣子?

          四、總結

          1、說說今天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2、你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打算以后如何做?

          板書設計:

          分橘子

          每盤放4個橘子,14個橘子可以放幾盤?

          14÷4=3(盤)……2(個)

          答:14個橘子可以放3盤,還剩2個。

        小學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用1~6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知道1~5的數序,能認讀1~5各數,建立初步的數感。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體驗與同伴互相交流學習的樂趣。

          4.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4~16頁

          教、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1~5的數字卡片、點子圖;學生準備1~5的數字卡片、5個小圓片、5根小棒。

          教學設計

          從現實中抽象出數

          1.師:小朋友們,你去過動物園嗎?你們瞧,(課件演示)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早晨,老師和同學們來到了野生動物園。(課件出示14~15頁主題圖),這里有這么多可愛的小動物!跟你的`小伙伴講一講,你看到了什么?分別有幾個?

          [創(chuàng)設學生喜歡、熟悉的情境“野生動物園”激發(fā)兒童主動探究的欲望。]

          學生小組內交流,并且教師參與到個別組的交流中,引導學生按不同事物類型分類數數,并且進行有序觀察。

          [通過教師參與,滲透分類觀察的方法。]

          2.學生匯報。

          3.老師根據匯報情況適時把卡片1~5貼在黑板上進行認讀。

          同時讓學生找出自己的數字卡片,并擺在桌子上。

          [通過小組交流、認讀數字卡片以及找出自己的數字卡片等活動,逐步抽象出數。]

          反饋實踐

          1.談話:老師說一個數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來嗎?你還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嗎?

          [從抽象的數中再回到實踐中去,讓學生通過擺學具進一步體會數的基本含義,使學生在豐富的操作和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數的概念,發(fā)展數感。]

          2.談話:老師拿出3個蘋果,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和老師同樣多的蘋果數嗎?

          請告訴你的小伙伴你是用哪種方式來表示這個數的。

          3.同桌之間考一考,教師參與到個別組的活動中。

          感知數的順序

          1.逐次感知1~5的順序。

          課件演示,學生跟著擺。

          學生先擺1個圓片,再擺1個是幾?這個2是怎么得來的?再擺1個得到幾個?

          ……

          依次感知3、4、5的來源。

          [通過親自擺一擺,讓學生感知每一個數都是在前一個數的基礎上添1得來的。]

          2.整體感知。

          a.出示點子圖,你來給它們5個排排隊。

          請兩名學生上臺擺,其他學生在下面自己動手擺。

        小學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1頁例5、課堂活動1、2題及第102頁練習十四2~4題。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有余數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理解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試商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探究余數必須小于除數的算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

          324 637 549

         。2)把7朵花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幾朵?還剩幾朵?比較一下這道題與上面的3道題有什么不同。

          (3)揭示課題:像第2題這樣的除法叫有余數除法,今天我們繼續(xù)探究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示例

          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同學的豎式有哪些不同?

          學生思考后,回答。

          教師:這兩個同學的豎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導學生說出:第一個豎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7,還余8個沒分;第二個豎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8,還余2個沒分。

          議一議:哪一位同學的計算是正確的,為什么?

          學生思考后,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想法,并匯報:第一個豎式,余數是8,比除數6大,還可以再分,把8平均分成6份,每份還能再分1個;第二個豎式,余數是2,比除數6小,把2平均分成6份,每份分不到1個了。所以第二個豎式得到的商是正確的。

          教師:你是根據什么來判斷余數能不能再分的?

          引導學生思考,得出:余數比除數大,還可以再分;余數比除數小,不能再分。

          小結:在計算有余數除法時,余數必須小于除數。

          2、自主練習

          做試一試的題,指名板演,全班評價。

          三、課堂活動

          1、完成課堂活動第1題

          先引導學生理解:最大能填幾是什么意思?

          學生獨立完成后,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做的,初步體驗試商過程。

          2、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

          先觀察豎式,引導學生比較題目中余數與除數的大小,找出錯誤原因,再改正。

          四、鞏固練習

          1、練習十四第2題

         、賹W生獨立完成。

         、谥该卮,集體訂正。

          2、練習十四第3題

         、僦该逖荩溆鄬W生做練習本上。提醒學生注意書寫格式。

         、跈z查計算結果,集體訂正。

          3、練習十四第4題

          ①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②找做題速度快的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經驗。

        小學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用尺子畫角。

          2、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重點難點:

          學生對于角的認識往往只是借助于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tǒng)的認識,所以本課時的重點是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難點是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題

          1、師:老師給大家?guī)砹藬祵W王國圖形家族成員中的幾個成員,大家還認識它們嗎?黑板上畫的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學生回答)今天我們來認識圖形家族中的'另一個新成員:角,引入課題“角的初步認識”。今天我們就要學習“角的初步認識”。

          2、老師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二、聯系實際,引導探究

          1、師:同學們對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讓學生看圖,這幾個圖形里都有角,同學們睜大你的眼睛看,這就是角。

          放有關學校的情景圖的幻燈片讓學生找角。學生一一做答。

          2、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找到了這么多角。

          3、師:那么,我們現在身邊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學們找找看,(請學生來指一指。)學生回答:課桌的角、課本的角、門和窗的角等等。

          4、師:同學們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呢?(放ppt)邊放邊說,角是由一個頂點兩條邊組成的,再放一遍,老師說頂點,邊,邊。然后板書:頂點、邊、邊。

          5、師:我們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個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畫出來的呢?同學們看大屏幕(放ppt),同學們看懂了嗎?畫角時,要先定頂點再畫兩條邊。老師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細觀察,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組成?(生答)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我們在表示角的時候,不能就這么點一下。看老師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師動作演示:一個頂點,兩條邊,再用手畫)拿起你的小手,我們一起來指一指,F在,誰用這種方法來指一指這把尺上的角?(還有其他的角嗎?)

          7、師: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畫?要注意什么?(學生回答)先畫一個點,從這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線就成了一個角。請同學們照這個方法畫一個,試試。把你畫的角的頂點與邊指給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饋時指出頂點和邊即可。)

          8、比較角的大小,放兩個同樣大小的角,但是邊不一樣長,提問學生,哪個角大,同學可能要說,邊長的那個角大(放幻燈片),老師問學生是不是邊越長角就越大哪?同學們看到了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與它開口的大小有關。

          9、師:再畫一個和剛才大小不一樣的角。請你為自己畫的角打分。

          10、折角:讓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紙折幾個角,同桌比較一下大小。再用一張圓形紙折,看學生能否折出角,老師巡視、指導。

          三、鞏固拓展,課外延伸

          1、師:剛才畫了一個角,老師在這里再添一條線,現在這里有幾個角了?(學生指,教師畫弧。)

          2、師:我這里還有一個長方形的圖形,如果剪去一個角,請你猜猜還剩幾個角?

          3、師:你能告訴同伴們,今天你有哪些收獲嗎?

        小學數學教案7

          設計說明

          “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法”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小數以及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百分數與分數有著密切的聯系;谝陨险J識,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以實際生活情境為載體,感知百分數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百分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在引入課題和百分數意義的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選擇都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而且通過課前對百分數的收集,使學生認識到百分數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以實際生活情境為載體,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2.注重新舊知識的對比和遷移,體現類比的思想方法。

          對比和遷移能使學生容易接受新知識,防止新舊知識混淆,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從而扎實有效地掌握數學知識。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意義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設計中通過與分數的意義進行對比,明確分數的意義與百分數的意義的區(qū)別,更加突出百分數的意義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表示的是兩個數之間的倍比關系。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學生課前收集的生活中有關百分數的資料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1.出示課件。

          師:同學們,看了這段資料,你發(fā)現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引導學生發(fā)現百分數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師:你知道這些數叫什么數嗎?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樣的數?

          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像上面這樣的數,如14%、65.5%、120%……叫做百分數。

          2.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百分數的資料。

          師:同學們收集到的百分數資料可真多啊!看來百分數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那人們?yōu)槭裁聪矚g用百分數?用百分數有什么好處?百分數有什么含義呢?帶著這樣的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數學課堂

        小學數學教案8

          第八單元確定位置

          課題:練習十五第1課時總第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在具體的情境中確定位置的方法。

          2、通過練習,熟練掌握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3、在練習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教學重點:

          熟練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數對確定位置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再現

          1、提問:怎樣用數對確定位置?

          2、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解決和數對有關的問題。(板書課題)

          二、基本練習

          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頁“練習十五”習題。

          1、第2題。

          這道題在鞏固用數對表示物體位置的方法時,引導學生對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磚位置的數對進行觀察和分析。

          讓學生認識到:表示同一列瓷磚位置的數對第一個數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磚位置的數對第二個數都相同。

          2、第3題。

          這道題紅花位置的排列規(guī)律是開放的,如這些紅花的位置都在偶數列,第2到第6行之間;這些紅花的排列是對稱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對稱軸;這些紅花組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圖案,中心在(6,4)……讓學生暢談自己的發(fā)現,能讓學生的'形象思維得到充分展開。

          練習時,先讓學生用數對表示紅花的位置;再讓學生說說紅花位置的排列規(guī)律。

          3、第5題。

          (1)課件出示第5題平面圖。

          讓學生看圖,用數對表示實驗小學和文化館的位置。

         。2)提問:圖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嗎?

         。3)小明從實驗小學到文化館,要向東走幾格,再向北走幾格?他從實驗小學到電影院可以怎樣走?

          4、第6題。

          這道題是根據數對來畫路線。畫路線時先在方格紙上描出點,再連線,連線時要按題目要求的順序來連。

          小樂從家到學校的路線有許多種畫法,可以讓學生先在圖中畫出一條路線,再描出相應的點,最后用數對表示出這些點所在的位置。

          三、綜合練習

          1、第7題。

          第(1)題,讓學生先說一說每個年級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數對表示出來。

          第(2)題,這道題出現的數對是(△,4),列數用符號表示,不能確定是第幾列,只能確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潔是四年級的學生。

          第(3)題,這道題出現的數對是(4,○),行數用符號表示,不能確定是第幾行,只能確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題。

          (1)組織學生觀察國際象棋棋盤的示意圖,說說是怎樣記錄棋子位置的。

         。2)學生獨立記錄棋盤上“黑王、黑車、白兵”的位置。

         。3)觀察思考“c6

        小學數學教案9

          活動目標:

          1.能按照物體的規(guī)律進行推理,并能有規(guī)律的進行排序。

          2.能主動觀察,主動探索,感知規(guī)律美

          活動準備:

          1.情境導入

          今天小貓過生日,邀請了小狗小兔和小猴來做客,它們各走一條路,請小朋友來看一看它們走了哪三條不同的路。

          活動過程:

          (1)觀察三條路的排列,讓幼兒感知物體排列的次序規(guī)律。學習按顏色.形狀.大小間隔排列的方法。

          (2)請幼兒觀察每個小動物食物的排列規(guī)律,請個別幼兒進行回答,橫線上應該填什么特征的食物。

          (3)教師示范,請幼兒認真觀察。

          (4)幼兒自己運用一定的規(guī)律串小魚

          (5)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小魚是排列的'。

          活動延伸:

          在區(qū)域投放不同特征的珠子請幼兒有規(guī)律的進行串連并與幼兒分享。

        小學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XX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觀察比較,初步感知三角形邊的關系,體驗學數學的樂趣。

          (2)運用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踐操作、猜想驗證、合作探究,經歷發(fā)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性質的活動過程,發(fā)展空間觀念,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體驗做數學的成功。

          3、情感與態(tài)度

          (1)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美,會從美觀和實用的角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2)學會從全面、周到的角度考慮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難點:

          引導探索三角形的邊的關系,并發(fā)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準備:

          課件、學具袋。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今天很高興能認識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來自綠影小學的包老師。來之前,我就聽說某某學校的小朋友,聰明伶俐,愛動腦筋,是不是這樣啊?為了表揚同學們在課堂的表現,老師還特地帶來了一些小獎品,瞧,都貼黑板上了。(三張不同顏色的小笑臉)你們喜歡嗎?

          如果你能答出老師的問題,老師就讓你上來任意選一個小獎品。你們想選哪一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如果某個小朋友回答問題特別棒,老師就讓你任意選兩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教師:真不錯,不知不覺中,同學們已經回答出老師的兩個問題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厲,在課堂上有更好的表現。

          一、動手游戲,提出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你的1號學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學生先猜。

          教師:光猜可不行,知識是科學,咱們來動手圍一圍。

          學生動手圍,集體交流:有的能圍成,有的不能圍成。

          教師請能圍成和不能圍成的同學分別上來展示一下。

          同時板貼:能圍成三角形 不能圍成三角形

          教師小結:隨意的給你三根小棒,有的時候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有的時候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磥硌剑蹅兛紤]問題的時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問題:那么,能圍還是不能圍,跟三角形的什么有關系呢?

          引導學生明白:跟三角形的邊有關系。

          教師:對,三角形的邊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探究這個問題呀?

          板書課題:三角形邊的關系(讓學生收拾好一號學具袋)

          設計意圖:隨意的給學生三根小棒,讓學生先猜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通過動手圍,發(fā)現有的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這不僅激活了學生的舊知,刺激了學生的思維,更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跟什么有關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圍成三角形呢?

          二、實踐操作,探究學習

          1、動手操作。

          電腦出示:現有兩根小棒,一根長3厘米,一根長6厘米,再配一根多長的小棒,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教師說明操作要求:

          (1)從2號學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兩根小棒、作業(yè)紙和實踐操作表格);

         。2)在作業(yè)紙上有不同的線段,請你用兩根小棒去圍一圍,看看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條不同的線段圍一圍);

         。3)將數據和結果填寫在表格中,能圍成的用表示,不能圍成的用表示。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2、匯報交流。

          教師:下面就請同學們來匯報一下你的操作結果。

          請不同的學生匯報,教師在課件中輸入數據和結果。如下圖:

          設計意圖:既然已經知道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與三角形的邊有關系,所以教師先給出學生兩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當第三邊是幾厘米的時候能圍成三角形,直觀明了,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礎。

          3、集體探究。

          第一層次:發(fā)現不能圍成的原因。

         。1)教師:同學們通過動手實踐,發(fā)現1厘米的小棒不能圍,確定嗎?咱們再來驗證一下。

          課件演示:當三根小棒分別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時候,圍不成三角形。

          教師:為什么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得出:1+36,所以圍不成。

         。2)教師:下面我們再來驗證一下2厘米。課件演示。

          教師:你發(fā)現了什么?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得出:2+36,所以圍不成。

         。3)教師:3厘米也不能圍成,是什么原因呢?課件演示。

          提問:它為什么也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說出:3+3=6,所以不能圍。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圍不成。大家觀察這三道算式,誰能用一句話說說什么情況下不能圍成三角形阿?

          板書(補上小于等于號):兩邊之和第三邊 不能圍成三角形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有了操作的初步體驗,但是不能圍成的原因是什么,卻還沒有發(fā)現。這里,通過課件直觀、生動的演示和教師及時的啟發(fā)、點撥,學生便會很快的發(fā)現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個層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邊的性質。

          教師:兩邊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同學們猜想一下,什么情況下能圍成三角形呢?

          學生猜出: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板貼:兩邊之和>第三邊 能圍成三角形?

          同時,教師在旁邊畫上?

          初步驗證猜想:

          教師:這個猜想對不對呢?這需要進行驗證?纯催@些能圍成三角形的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系?

          教師指著4厘米,問:當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時候,誰能來說一說?

          同時課件進行演示,得出:4+36。 課件演示。

          教師指著5厘米,問:那5厘米? 得出:5+36

          教師點擊:那么下面就依次類推了。課件依次出現算式:6+3 7+3 8+3 9+36

          設計意圖:由于有了兩邊之和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這個結論作基礎,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當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時候就能圍成三角形。這時教師及時說明,這只是猜想,要經過驗證才能判斷它是否正確。

          第三個層次:引發(fā)矛盾,突破難點。

          教師指著表格,質疑:你們有沒有發(fā)現問題。吭蹅冊趧邮植僮鞯臅r候得出9厘米不能圍,可是9+36呀,這符合我們剛剛得出的結論?

          先讓學生說一說,然后進行課件演示。

          教師:9和3這組的兩邊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圍成嗎?(不能)(課件演示確實不能圍成。)

          教師:我們再換一組看看,3和6這組的兩邊之和第三邊9比,什么關系?(相等)

          教師:那還要看哪一組?(6和9的和與3比)

          引導學生明確:只通過一組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全面嗎?那應該怎么說?

          引導學生得出任意兩字。

          設計意圖:9+36卻圍不成三角形,這一下就給學生制造出了矛盾沖突,學生就會立刻思索這三邊到底還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從而發(fā)現只通過一組兩邊的和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須要看三組,這樣任意在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個層次:再次驗證,明確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教師:下面我們利用這個結論再來驗證一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都具備這樣的關系?每個同學選一個你喜歡的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交流,集體匯報。

          教師:在同學們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兩字,通過再次驗證后,發(fā)現它就是一條正確的結論。(教師擦掉?)咱們來一起讀一遍。

          設計意圖:加上任意兩字以后,結論是不是就正確了呢?這時,讓學生回過頭來,再次驗證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系,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邊的關系的理解,也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猜想驗證結論這一科學的學習過程。

          第五個層次:找出判斷不能圍成的簡捷方法。

          教師:在這些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中,它們也應該有幾組算式?(3組)

          那我們在判斷它能不能圍成的時候,是不是要把三組算式都找出來?

          引導學生明確:只要找到一組不符合能圍成的條件就可以了。

          教師:誰能快速地說出10不能圍成的原因?

          設計意圖:怎樣最快的找到不能圍成的原因,在這里也應該讓學生明確。方法最優(yōu)化應隨時有效地滲透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第六個層次:再次驗證任意,將結論從特殊擴大到一般;同時發(fā)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簡單方法。

         。1)教師:剛剛咱們是給3厘米和6厘米尋找能圍成三角形的第三邊,得到這樣的結論的。那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具備這樣的關系呢?

          教師演示課件,隨意拖拉兩次,讓學生用估算的方法說出三邊的關系。

          設計意圖:一開始的研究,是從給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兩邊著手的。在這里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將特殊情況推廣到一般情況,讓學生明白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有這樣的性質。

         。2)提出:在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時候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計算三組啊?

          讓學生先充分地進行交流。

          引導學生發(fā)現:因為較小的兩邊的和都大于最長的邊了,那么用最長的邊加一條較短的邊,就一定大于另一條短邊了。所以呢,這要把只要把較小的兩條邊加起來這一組進行判斷,就可以代表三組了。還需要每組都判斷嗎?

          設計意圖:我以為,在全體學生都已經掌握的基礎上,肯定會有少數學生發(fā)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訣竅。教師的設計應當顧及到這樣的學生。所以,在這里可以及時地引導全體學生都掌握簡單方法。

          三、深化認知,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輕松小游戲

          教師:同學們的表現真是棒極了,老師為了表揚大家,給你做個小游戲,想不想。

          出示:有人說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兩米多,你相信嗎?為什么?

          請兩個學生上來跨一步。

          先讓學生充分的交流。

          教師:你能用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解釋一下嗎?

          課件演示:兩腿和地面跨出的距離形成了一個三角形。

          教師:可是有個人說,我可以。你們知道是誰嗎?

          出示姚明圖片,身高:226厘米;腿長131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的形式解決問題,使學生主動地把本課的知識內容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同時熏陶學生逐步達到會學數學的境界,并再次向學生滲透看問題要全面的原則。

          2、判斷:下面哪組的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單位:厘米)(有圖)

         。1)3、4、5 (2)3、3、3 (3)3、3、5 (4)2、6、2

          設計意圖:這道基礎題的練習,既是對前面所學內容的鞏固,同時引導學生利用簡單方法快速地進行判斷。

          3、兒童樂園要建一個涼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現在已經準備了兩根三米長的木料,假如你是設計師,第三根木料會準備多長?并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讓學生用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并從美觀和講究實用的角度出發(fā),從而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全課小結,從考慮問題要全面,引出第三邊的取值范圍

          設計意圖: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而言,范圍的建立的確是有一定困難的。再次呈現前面的研究表格,這些數據是具體的,教師提出:3.5厘米行嗎?3.2呢?3.1呢?3.01呢?不斷地向3逼近,學生自然會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該怎樣表述呢?比3厘米長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學生不難得出又必須比9厘米短。這樣層層遞進的啟發(fā)引導,發(fā)散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有機地滲透了無限逼近的數學思想,培養(yǎng)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操作、實踐,感悟周長的含義,了解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一周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

          2、通過圍、量、算等操作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多種方法。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fā)展數學思考能力,享受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

          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并計算出周長。

          教學準備:

          圓形實物、繩子、直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邊線。

          1.認識邊線。

          我們學校最近正在創(chuàng)建綠色校園,學校準備在校園一角開辟一塊花圃,(出示花圃,為了讓花圃更美麗,準備給它圍上一圈白色的柵欄,你覺得應該圍在哪里呢?指名2-3人說。(圍在花圃的周圍或者是邊沿)

          請你上來指一指,好嗎?你們同意嗎?

          同學們的意思就是沿著花圃的邊緣來圍柵欄。邊說邊演示課件。(花圃的實物隱去,顯示花圃的平面圖形,同時顯示紅色輪廓線)

          我們就把邊緣上的這條線叫做它的邊線。這圈紅線表示的就是花圃一周的邊線。

          板書:邊線。

          2.感受物體表面的邊線。

          拿出一片樹葉,你能指一指這片樹葉一周的邊線嗎?指名一個人指。這是數學書的封面,(老師邊說邊摸),我從這里開始摸一圈所指出的就是數學書封面一周的邊線,你能學著老師的樣子摸一摸數學本封面一周的邊線嗎?除了這些之外,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物體的表面都有自己的邊線,請你先找一找再摸一摸它一周的邊線,說給你的同座位聽一聽。

          集體交流。誰先來指一指,說一說。指名2-3人邊指邊說。

          3.感受平面圖形的邊線。

          剛才我們找到的摸出的都是物體表面一周的邊線,那這里有一些平面圖形,(圓,三角形,不規(guī)則圖形,四邊形)你能描出它的邊線嗎?請你描一描。學生自己描,描好后請學生拿上臺展示,(2人)請同學來評價。

          在這幾個圖形中你最喜歡描哪個?說說為什么。(從學生的發(fā)言中引出邊線是有曲有直的,有長有短的。)

          板書:曲,直,長,短

          揭示:剛才我們通過摸一摸,指一指,描一描,一起感受了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一周的邊線。這一周邊線的長就叫做周長。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關于周長的知識。

          板書:周長。

          二.計算圖形的周長。

          1.在剛才我們所描出的幾個圖形當中,你能說一說三角形的周長指的是哪里嗎?五邊形呢?請你從中選擇你喜歡的兩個圖形量一量,算一算它的周長。學生自己獨立測量計算,在練習紙上列式。誰來匯報一下自己是怎么算的,請同學拿練習紙上臺來說。

          提問:你是怎么算三角形的周長的?(三角形的周長就是把它三條邊加起來的.和)

          那剩下的兩個圖形你們怎么沒有選擇呢?那我們有什么辦法知道曲線圍成的圖形的周長呢?請你們開動腦筋,討論一下,然后說說你的想法。同座位討論一下,再集體交流。

          誰來說說你是怎么想的?(方法:1。用繩子圍著曲線圍成的圖形繞一圈,再把它拉直測量。還可以用其它的軟的材料代替繩子。

          2.在圓形物體上做上記號,然后沿著直尺滾一圈,然后再看滾到哪里,讀出那里的刻度就是圓的周長。)

          請你上臺來演示自己怎么量出圓形的周長的。

          板書:(圍,滾)

          小結:由曲線圍成的圖形的周長我們可以想辦法把它們一周的邊線化曲為直測量出它的周長。

          3.P62/4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算周長,這里還有幾個圖形,看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很快算出它的周長。 (學生說算式,師板書學生的算式)適當評價方法。

          4.P62/5剛才的幾個圖形已經直接告訴你邊長,讓你求周長的,同學們想得都很好,現在這里有兩個圖形你能直接告訴我它的周長嗎?

          三.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的知識?

        小學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口算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一位數除幾百幾十(或幾千幾百)。

          2、使學生經歷一位數除多位數的筆算過程,掌握一般的筆算方法,會用乘法驗算除法。

          3、使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除法估算,會表達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習慣。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筆算除法。

          第一課時

          口算除法(分成了兩個課時上完)

          教學內容:13-15頁圖示和例1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操作活動中理解掌握一位數除法(被除數各個數位上的數都能被除數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確、熟練地口算簡單的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3、在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中學會傾聽與反思。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分木棍的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掌握幾十幾除以以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

          1、出示60個小木棍。觀察:這里有幾個小木棍?(學生數,并口答。)

          2、如果要把這些小木塊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樣分?怎樣列式?每份有多少?(學生實踐操作,得出結論。)

          3、分好后在小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塊棍,我們又怎樣口算60÷3能?

          結合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這樣算6÷3=2

          60÷3=20

          6、試一試、(學生獨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寫出結果。(2)說說口算方法。

          二、教學例1

          第二個問題

          1、出示第二個(2)問題

          600÷3你能口算得出結果嗎?

          先獨立思考,然后在組內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結合學生匯報,出圖驗證并板書:這樣算6÷3=2 600÷3=200

          3、試一試。

          360÷6 640÷8

          三、教學例1第三個問題

          1、出示第三個問題240÷3你能口算得出結果嗎?

          先獨立思考,然后在組內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結合學生匯報,出圖驗證并板書:這樣算24÷3=8 240÷3=80

          四、鞏固練習

          1、口算下列各題,并說說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課堂小結

          在這堂課上你學會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yè):17頁1、2

          第二課時

          筆算除法

          教學內容:19頁例1

          教學目標:

          1、經歷分小棒地過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地計算順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學會一位數除法(被除數每一位商地數都能被除數整除)地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在實踐操作活動中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以表內除法的.筆算、一位數除兩、三位數的口算基礎上,進行一位數兩位數(被除數每一位上的數都能被除數整除)的筆算除法,難點是著重幫助學生理解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再哪一位上面。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打開課本第3頁,在里填上正確地數。 60÷3= 9÷3=

          —— 69÷3= 80÷2= 6÷2=

          —— 86÷2=

          二、新授

          1、出示例1,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你會列式計算嗎?

          2、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3、如果用豎式計算你會嗎?(教師巡視指導)

          4、讓板書的學生說說理由。根據他的回答,同學們用小棒代替書,分一分?纯此@樣計算與思考對嗎?

          5、有疑問嗎?(如果學生提不出問題,教師可以提問。)

          6、試一試。

          三、鞏固練習

          第21頁第2題。前兩題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小學數學教案13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3頁例4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相差的概念,理解和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少幾)的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計算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遇到問題能夠從數量上進行觀察和思考的興趣和習慣,促進學生形成初步的計算意思。

          3、使學生在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當中,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難點:明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就是另一個數比這個數少幾”。

          教學準備: 例題掛圖,小棒。

          設計思路:本課是有關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計算應用的內容,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復習

          第一行:◇◇◇◇◇◇◇◇

          第二行:○○○○○

          ◇ 比 ○ 多( )個。

          ◇ 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跟 ○ ( )的,另一部分是比 ○( )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4。

         。1)出示例4掛圖,讓學生互相說一說圖的意思。

         。2)師生共同分析數量關系。

         。3)讓學生自己擺小棒,討論出“小磊比小雪少幾朵紅花,就是小雪比小磊多幾朵紅花”的結論。

         。4)列式:12—8=4(朵)

          口答:小磊比小雪少4朵紅花。

         。5)再讓一位學生看圖說一說圖意,小組內的學生說一說。

          2、教科書第73頁的“做一做”。

          (1)這道題告訴我們什么條件,要我們求什么問題?

         。ㄇ笪冶饶闵賻妆緯,就是求你比我多幾本,或你我相差幾本。)

         。2)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小結。

          誰能說說例4與例3有什么不同點和相同點?

         。ɡ4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應用題,例3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

          這兩題都是求兩個數相差多少,都是用減法計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十三的第2題。

          2、完成練習十三的第3題。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說一說本節(jié)課的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

          2.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學習技能。

          3.使學生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考能力,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二、教學過程

         。ㄒ唬┎轮i語

          1、一頭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個手指(猜一成語:三長兩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語)——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語)——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謎底是:口(意為“只”少“八”)

          8.滅火(打一數字)——一

          9.舌頭(打一數字)——千

          10.添一筆,增百

          倍;減一筆,少九成(打一數字)——十

          11.雙杠(打一數學符號)——等號

          12.你盼著我,我盼著你(打一數學名詞)——相等

          13.不轉彎的路(打一數學名詞)——直線

         。ǘ、生活中的趣味數學

          14.一根繩子兩個頭,三根半繩子有幾個頭?

          解:8個頭,(半根繩子也是兩個頭)

          15.1根繩子對折,再對折,再第三次對折,然后從中間剪斷,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棟住宅樓,爺爺從一樓走到三樓要6分鐘,現在要到6樓,要走多少分鐘?

          答:15分鐘

          17.桌子上原來有12支點燃的蠟燭,先被風吹滅了3根,不久又一陣風吹滅了2根,最后桌子上還剩幾根蠟燭呢

          解答:5根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

        小學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經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會選擇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具有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以及與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征,形成線段的表象。

          教學過程:

          一、直觀感受,認識線段。

          1、如果要把線段用圖表示出來,它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請小朋友閉上眼睛,在腦子里想象一下線段的樣子。

          2、(課件出示線段圖)線段是什么樣子的? 師根據學生描述介紹端點。

          3、學生完整描述線段的特征。

          4、再次閉上眼睛,在腦子里記住線段的樣子。

          5、這是剛才的線段,(課件逐步演示旋轉)它變了,現在還是線段嗎?為什么?你們發(fā)現了什么?

          6、師: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變,只要是直直的,有兩個端點,它就是線段。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那些是線段。(學生辨別線段)

          7、(隱去非線段,留下線段)這些都是線段,仔細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師小結過渡。

          二、回歸生活,體驗線段

          1、我們的生活中藏著許多線段。(尺)你們看,這把尺的.一邊,就可以看成是一條線段,這兩端是它的兩個端點。這把尺上還有線段嗎?

          2、(數學書)你能在數學書的封面上找到線段嗎?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線段嗎?誰把它找出來?

          4、直尺、數學書、黑板的每一條邊都可以看成是線段。生活中的線段可多了,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小朋友兩人一組,你指給我看我指給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實踐操作,感悟畫法。

          1、生活中的線段太多,我們說也說不完,能不能想個辦法把它畫下來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來畫線段?為什么?

          2、請小朋友選擇你喜歡的工具,自己試著畫一條線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畫的?(指名演示畫線段)你是怎樣畫的?

          4、誰也是這樣畫的?你們是用什么工具畫的?

          5、誰畫線段的方法和他們不一樣?

          6、師:我不同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合適的工具來畫,在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歡什么?為什么?

          7、師:尺子是我們常用的畫線段工具,用尺畫線段,不僅畫得好,還特別方便,尺的用處可大了,將來我們還可以用它來測量、設計圖紙。

          8、學生用尺任意畫不同的線段。全班評議、欣賞。

          四、多種方法,深化認識。

          1、(出示紙)你能用紙折出一條線段來嗎?試試看。

          2、交流。你折的線段在哪里?誰折的線段比它長(短)?

          3、幾條方向不同的線段圍起來,還能拼成我們認識的圖形。這些圖形各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學生數一數,填一填。)

          4、反饋。猜猜看六邊形由幾條線段圍成?七邊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線段嗎?

          6、師:一條線段看起來不起眼,很單調,幾條方向不同的線段能圍成我們認識的各種圖形,許多線段還能組成很神奇的精美圖案。(欣賞)

          7、漂亮嗎?我們也來試一試,畫一畫,做一名小小設計師。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6-13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3篇06-07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4篇06-11

        小學數學教案四篇05-16

        小學數學教案(15篇)06-14

        小學數學教案15篇06-14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3篇06-05

        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三篇05-30

        關于小學數學教案10篇05-25

        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4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