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心比心教學反思【優(yōu)秀】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將心比心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1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略讀指導卻需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标P于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教學用書》有明確要求:
一是內容上,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要求。
二是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盡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后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練?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后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如在學習第二個故事時,我讓學生細讀觸發(fā)點——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說:“不要緊,再來一次!”找得很準,并且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地擴散深入開來:數數媽媽說的話,幾個字,簡簡單單。請你深入到這個故事中,再去讀一讀、品一品,你還會覺得簡單嗎?“再來一次”對這位剛參加實習的護士來說這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嗎?普普通通的一位母親,她為什么能有如此不簡單的舉動,說出如此不簡單的話呢?請聯系下文再去體會。學生通過讀書體會到:透過母親“平靜的眼神”和“輕輕的話語”,可見母親把那位護士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將來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勵。在這樣有層次的導學中,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fā)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產生“一處傳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學完這篇課文我設計了一個作業(yè),創(chuàng)設情境,補充對話,讓學生寫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將心比心,去幫助和寬容別人。第二天,當我批改作業(yè)時,發(fā)現學生感觸還挺多的,特別是部分學生的心得體會讓我愛不釋手。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談自己對將心比心的理解,說得很好。我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fā)為他人著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
學生的心里話讓我不由得也反思起來,作為老師在與學生相處時,將心比心不也顯得尤為重要嗎?曾經我們也做過學生,也知道當學生的辛苦,過去我們也有令老師頭疼的時候,也曾對著作業(yè)喊累,也有偷懶的時候,當然還少不了犯錯……現在我們的角色不同了,是老師了,慢慢的這些經歷也就淡忘了,站在講臺上的我們也許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們的孩子們,從我們的立場出發(fā)告訴他們那樣做不對,應該這樣。但學生總是喜歡逃離我們的視線,愛和我們玩躲迷藏。讓我們也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多點體諒學生,將心比心替他們想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fā)現其實孩子的某些錯誤是正常,可以理解。當我們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后,營造出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那我們老師教得也不至于那么累了,工作起來也就快樂多了。
與此同時,學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在平常的生活中遇事能將心比心,推心置腹地想,我想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字淺顯易懂,所以在教學中,我盡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合作本事,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領悟文中蘊含的道理。
本文是從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寫起,它反映的卻是人們的道德思想問題,意在呼喚人們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將心比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所以,我在課前先出示日積月累中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初步感受尊老愛幼的'思想。
之后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資料。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能概括文中兩件將心比心的事。意在鍛煉孩子的朗讀本事和概括故事資料的本事。孩子們這個環(huán)節(jié)完成的不錯。
然后,讀中感悟思想,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先讓孩子找出文中令人感動的句子,經過創(chuàng)設情境,分析人物性格,反復朗讀并談感受體會,從而引導孩子揭示本文主題——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并順勢教育孩子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讓孩子受到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育。
最終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讓孩子聯系實際,說出生活中將心比心的事,并出示情境,讓孩子談做法,從而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深化了文章主旨。
作業(yè)布置也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推薦相關文章,讓孩子課外閱讀《生命的藥方》并復述故事,意在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本事;并寫出身邊令人感動的事,意在鍛煉學生的寫作本事。
當然在課堂中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指導朗讀方面不是很到位。對學生的評價語不夠豐富,激勵性不強。以后我會注意這些方面本事的提高,努力打造優(yōu)質課堂。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很簡短的小文章,文中用兩個小事例展現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將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換取他們的真心,這樣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和諧。
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后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
第三,作為排在本單元最后的略讀課文,我注重發(fā)揮其承上啟下的作用。開課時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中;結束時,又引導學生對整組課文進行簡單回顧,并安排課后練筆,使整個單元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我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fā)為他人著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作為老師的我,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也深受體會,曾經我們也做過學生,也知道當學生的辛苦,現在我們是老師了,站在講臺上的我們也許只想著如何去教好我們的孩子們,從我們的立場出發(fā)告訴他們那樣做不對,應該這樣。但學生總是喜歡逃離我們的視線,愛和我們玩躲迷藏。因此,讓我們也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多點體諒學生,將心比心替他們想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fā)現其實孩子的某些錯誤是正常,可以理解。當我們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后,營造出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那我們老師教得也不至于那么累了,工作起來也就快樂多了。
一篇簡短的課文確讓我們師生都懂得如何去為別人著想。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4
《將心比心》是一篇很簡短的略讀課文,文中用兩個小事例展現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將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換取他們的真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和諧。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自由閱讀,同桌,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將自己感動的語句畫出來并寫出感受,然后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同時,因為有一個問題讓我困惑:“將心比心”在字典上的解釋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替對方著想。但課文中兩個例子,(阿姨幫助奶奶開門,是希望自己的母親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母親寬容與體貼護士,是希望別人也能這樣對待她那即將當護士的女兒。)給人的感覺是他們幫助別人是希望別人也能給他們給予幫助。這與我們平常經常所說的幫助別人不求回報有一定的距離。在教學中,我們該如何處理比較恰當而不造成這種誤解?所以最后的總結應該定位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上?我個人認為文章雖然講了兩個小故事,涉及到了尊老愛幼,但我們在講授時不能僅限于文本本身,就將主題定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愛幼上,這樣的思維方式太局限。會不會在引導上有誤?讓學生覺得只有老人和孩子是值得將心比心的,而其他年齡段的人是不是就可以不必了呢?所以最終我還是選擇了“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角度。
在教學中,由于教學機智不夠,出現了很多遺憾。如,請學生說說生活中將心比心的事情時,時間不夠,不能讓學生暢所欲言,對學生出現的突發(fā)問題也沒有及時的予以回應和糾正。如果能抽更多的時間來解釋和引導學生的思路,相信對學生理解“將心比心”會更有幫助。
在教育意義上,我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fā)為他人著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作為老師的我,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也深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學中也學會了將心比心,這是我更有價值的意外收獲。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5
本文以“將心比心”為題,以經過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因為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本事,用自我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經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到達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我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后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后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如在學習第二個故事時,我讓學生細讀觸發(fā)點——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說:“不要緊,再來一次!”找得很準,并且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地擴散深入開來:數數媽媽說的話,幾個字,簡簡單單。請你深入到這個故事中,再去讀一讀、品一品,你還會覺得簡單嗎?“不要緊,再來一次”對這位剛參加實習的護士來說這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嗎?普普通通的一位母親,她為什么能有如此不簡單的舉動,說出如此不簡單的話呢?請聯系下文再去體會。學生經過讀書體會到:透過母親“平靜的'眼神”和“輕輕的話語”,可見母親把那位護士當作了自我的孩子,在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也期望自我的女兒在將來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勵。在這樣有層次的導學中,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fā)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本事。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注重課堂資源的整合,如始終將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貫穿導課、品讀、結課,同時又引入了臺灣作家羅蘭的話,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做到了拓展與文本的緊密結合。
當然不一樣體裁的略讀課文有不一樣的教學方法,就是同一體裁的略讀課文教學方法也有差異,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學生自我讀懂,自我體會,真正增加語文知識的含量為目標來教學,這樣才能教學得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6
在這次的同課異構活動中,我們四年級選的是《將心比心》這篇課文。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資料淺顯易懂。課文經過記敘兩個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來啟示人們在生活中要學會將心比心,尊重老人,關愛孩子,讓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我是排在最終一個講的,聽了前幾位教師的課之后,讓我越來越迷茫了,這幾個教師整節(jié)課以分析故事資料為主,讓孩子講故事。課后,我又一次拿起了語文書,細細的讀了幾遍課文,認真的鉆研教材,在腦海中醞釀著教學思路:如何能使學生受到遇事能推心置腹地為他人研究呢?怎樣才能升華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呢?
“體驗是最好的教師。”有了,我能夠在課堂上設計一個我摔倒的情景,看看孩子們如何去處理?我間接的把我的思路告訴了其他的語文教師,期望他們能配合我一齊演這出戲。
第二天我就要講課了,我感覺這個方法不太適宜,這不是明擺在欺騙學生嗎?剛好我們班張賀同學生病了,我以這個事實為情景效果會更好。于是,我又推翻了原先的設想,重新設計了這節(jié)課。
導入:今日我的心就如這燦爛的陽光照在身上暖暖的,昨日我告訴大家,張賀住院了,今日咱班的很多孩子就從自我家里拿來了水果,想要看望他,真讓我感動。如果此時張賀明白了,會更感動的。大家的這份心意我先替張賀多謝了。今日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我們的心會更加溫暖的。
自主學習:學生自學,完成導學案的自主學習的1、2、3題。
品讀課文:找出文中讓你感到最溫暖的句子,這些句子是經過什么描述方法表達出來的,做這些事他們都想到了誰?很自然的引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互動:
1、說說誰在班上幫忙過別人,說明具體的事
2、誰理解過別人的幫忙,大膽的說聲“多謝“
3、讓孩子現場給張賀打電話,說出祝福。
課堂小練筆:給張賀寫賀卡
課堂小結:揭示課文主題: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與理解。
教師總結:(此處配音樂)孩子們,將心比心,我們的心靈會更加完美,我們的心胸會更加寬廣,我們的生命會更加精彩,世界將變成完美的人間!
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我大腦中放映的好幾遍,上好這節(jié)課,我信心十足。
上課了,孩子們的狀態(tài)很好,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的都很順利。到互動情節(jié)了,我有些緊張,因為事先我沒有和張賀的媽媽溝通,不明白打電話會能否順利。我轉身走向講臺,想要去拿放在講臺上的手機,和電話號碼。走的有些快,忘記了錄播教室的講臺了,(教室里是沒有三尺講臺的),剛要去拿手機,腳一下子踩在了講臺的邊緣,另一只腳也懸空了,只聽“撲通“一聲,我整個身體狠狠的摔在了講臺上,腳踝和右腿膝蓋劇烈的疼痛,我咬著牙,摸著腳踝,盡力穩(wěn)定自我的情緒,教室里頓時“鴉雀無聲”。疼痛難忍的我漲紅了臉,我好恨自我不細心,在學生面前丟大人了。眼看一節(jié)成功的課就要完成了,在這節(jié)骨眼上出了這樣的岔子。疼痛加委屈淚流滿面。我打算宣布下課,下節(jié)課繼續(xù)講。就在我放棄的那一瞬間,孩子們一下子擁了上來,“教師,你沒事吧?”“教師,摔到那里了,很疼吧?”“教師,我們來扶你!薄痪渚渲赡鄣模P切的話語,像春天的雨露灑進我的.心田,我又一次落淚了,百感交集。這股力量使我堅強的站了起來。深深的向大家鞠躬表示歉意,表示感激。我就將機就計,讓孩子們以剛才我摔倒后,所發(fā)生的事情寫一篇小練筆,抓住動作和語言描述現場和人物。很快一篇篇感人肺腑的小寫作誕生了。孩子們都能經過心理,動
作和語言描述刻畫出了感人的畫面。最讓我感動的是兒子的肺腑之言:教師的眼淚教師正在給我們講課時,不細心摔倒了。教師哭了,因為她的腿摔疼了,這是咸咸的淚;教師哭了,因為其她的教師都很關心她,她很幸福,這是甜甜的淚;教師哭了,因為同學們都在擔心著她,她感動了,這是暖暖的淚。我期望教師以后做什么事細心一點,期望她快點好。
孩子們習作是成功的,祝福是真誠的。我的疼痛成就了這次成功的習作,因為疼痛是最真實的。人生也是這樣,失敗時讓我們痛,痛了,才能觸及我們的靈魂,才能讓我們奮發(fā)向上。僅有疼過,才有痛的滋味。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7
本文以“將心比心”為題,以通過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后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練?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緊接著分析課文中講到一位阿姨為老奶奶推開沉重的大門,等老奶奶過去后才松開手,“她為什么會這樣做呢?”問題一提出,學生馬上這樣回答:“阿姨的媽媽和這位老奶奶的年齡差不多,她只希望遇到這種情況也有人為她開門,阿姨這樣的目的:
(1)能喚起人們多一份關心和一份關愛。
。2)能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
從這位阿姨的言行舉動和平淡的話語中說明了什么呢?接著又有一位同學回答:“說明阿姨心靈純潔,心地善良,是多么的善解人意、關心他人。 迸c此同時,學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在我們社會主義的國家里,如果在平常的生活中遇事能將心比心,推心置腹地想,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8
課文《將心比心》中有兩個情節(jié)特別感人。其一,一位阿姨為一個老奶奶推開沉重的大門,老人感謝她時,她卻說:“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遇到這種情況,也有人為她開門。”其二,作者的母親打點滴時,遇實習護士,兩針都未扎入血管,母親仍平靜和藹地鼓勵實習護士“沒關系,再來一次!边@份寬容和鼓勵緣自一位母親對孩子的關愛——她希望讀醫(yī)科大學的女兒將來也能遭此禮遇。
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這兩個故事都告訴我們同樣一個道理:在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學生在具體的感悟中,能夠密切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比較透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后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學生通過讀書體會到:透過母親“平靜的眼神”和“輕輕的話語”,可見母親把那位護士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將來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勵。在這樣有層次的導學中,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fā)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產生“一處傳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第三,課后,我反思自己,同時我也對略讀課文的教學再次思考,覺得略讀課要上的精彩需要注意這幾點:
1、略讀課教學應關注閱讀提示,讓提示成為學習課文的切入點。
2、略讀課文的自讀自悟的“度”要把握好,教師應在關鍵之處做有效引導。
3、簡簡單單上略讀課,能讓學生感知課文大意、收集文本中關鍵信息來闡述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字字句句去品析沒有必要!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9
學完這篇課文我在隨想本上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讓學生寫寫自我對文章最終一段的感想。第二天當我批改作業(yè)時發(fā)現,學生感觸還挺多的,異常是部分學生的心得體會讓我愛不釋手。學生聯系自我的生活經驗去談自我對將心比心的理解,說得很好。我想經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必須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fā)為他人著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
學生的心里話讓我不由得也反思起來,作為教師在與學生相處時,將心比心不也顯得尤為重要嗎?以往我們也做過學生,也明白當學生的辛苦,過去我們也有令教師頭疼的時候,也曾對著作業(yè)喊累,也有偷懶的時候,當然還少不了犯錯……此刻我們的主角不一樣了,是教師了,慢慢地這些經歷也就淡忘了,站在講臺上的我們也許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們的孩子們,從我們的立場出發(fā)告訴他們那樣做不對,應當這樣。但學生總是喜歡逃離我們的視線,愛和我們玩躲迷藏。讓我們也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多點體諒學生,將心比心替他們想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fā)現其實孩子的某些錯誤是正常,能夠理解。當我們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后,營造出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那我們教師教得也不至于那么累了,工作起來也就歡樂多了。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物我一體,將心比心”顯然,“將心比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本文以此為題,通過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在教學本文時,我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充分發(fā)揮了預習卡的作用。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我的設計是課前充分的預習,課堂上匯報自己的預習情況,然后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研讀、交流。課前,為了便于學生對這篇課文的預習,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的預習卡:
“三讀”預習卡
一讀:大聲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通順,難讀的地方作上記號,多讀幾遍,不會的可以查字典或向家長請教。
二讀:默讀課文,要求:
1、在每一自然段的旁邊作批注。
2、思考并完成:
。1)課文中寫了( )件將心比心的事,分別是:
。2)課文中令你感動的人是
三讀:品讀課文,要求記錄自己讀文后的感悟。我的感悟:
目的是讓學生在時間充足的情況下獨立閱讀課文。說真的,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提到要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可是真的到講公開課的時候,我們往往做不到這一點。主要原因是我們的課堂容量太大,學生讀書時間多了,教學中所預設的一些內容就進行不完了。這次教學中,我也犯了這樣的錯誤。所以,我給學生設計這個預習卡的另一個原因是想讓學生熟悉文本,課堂上節(jié)省一些時間?墒,事實并不是這樣,因為課堂上我沒有讓學生充分的讀書,所以,在學生作批注談體會的時候,學生的發(fā)言還不是那么深刻,也沒有平時在教室里精彩。這是這節(jié)課我所遺憾的!因為我的這幫孩子不是不會,而是我給他們閱讀文本的時間太少!不過,這節(jié)課讓我感到欣慰的是課堂上當我看到學生在品讀談感悟時不太會,我就改變了我課前的預設教案思路,然后一句一句地教學生怎么抓住關鍵詞去想去談,效果還不錯,說真的,那時我看到了課堂上生成的精彩。另外,讓我感到更欣慰的是學生的預習匯報非常好,特別是學生的感言很是精彩!課后,我反思自己,同時我也對略讀課文的教學再次思考,覺得略讀課要上的精彩。
需要注意這幾點:
1、略讀課教學應關注閱讀提示,讓提示成為學習課文的切入點。
2、略讀課文的自讀自悟的“度”要把握好,教師應在關鍵之處做有效引導。
3、簡簡單單上略讀課,能讓學生感知課文大意、收集文本中關鍵信息來闡述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字字句句去品析沒有必要!
今天上午四年級的一位語文教師做了一節(jié)年級組的公開課.因為她是縣骨干教師所以我慕名而去傾聽希望從中學到更多的教學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將心比心》這篇課文是小學四年級語文第八冊的一篇閱讀課文,因為我沒上四年級的課,所以,對教材我不太熟悉,但是,通過聽課,大概知道本文是講述有關人與人相互尊重、相互關心這么一篇文章。
課文的倒入是以一則公益廣告引入的,非常生動。但是,之后,所有的課件都以擺設的形式出現。非常遺憾!平時上公開課學校都要求我們每位教師都得充分的利用教學資源制作課件使整個課堂的`氣氛都充分的調動起來使課更加的精彩與生動.但是難道制作課件在課堂上使用是一種擺設嗎?
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非常重要,這節(jié)課,教師一引入課文,學生讀了一遍書后,教師馬上問:讀了書后,請同學們把自己認為感動的句子畫出來,并寫下為什么感動。一整節(jié)課,這個問題牽引了整堂課,學生非常的被動,個個都呆坐著,回答不出老師的問題,老師非常的焦急,在講臺上一個勁的說:“你們太靜了,平時上課你們很活躍呀!今天是不是因為有很多老師來聽課呢?”雖然老師一個勁的說,可是學生依然答不上來。老師只好自問自答了。
課改后,很多的教案都以這種自主學習的方式教學,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不適合我們本地區(qū)的孩子,我曾經就以這種方式在課堂上教學,結果上不下去。我認為,教師還不如結合課文內容,有重點的向學生提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這樣,課堂的教學目的以及重點就很自然的呈現出來了。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11
常常聽到這樣的對話:“這篇(略讀)課文我用了兩個課時才上完。你呢?”“一個課時。略讀課文嘛,學生讀讀說說就行了!蔽蚁,前者是將略讀課文的教學等同于精講課,后者則是將略讀課文忽略了。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略讀指導卻需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标P于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教學用書》有明確要求:
一是內容上,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要求。
二是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我想,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要我們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讓我們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因此,我這樣設計了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四篇課文《將心比心》的教學: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的尊嚴,同時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今天,我們學習《將心比心》,能說說這個詞語的意思嗎?課文寫了哪些將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讀通讀順課文,想想課文寫了哪兩件將心比心的事?
三、細讀課文,探究情感
1、默讀記敘這兩件事的一、二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讓你感動?
2、在自學基礎上小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生交流讀后感受,教師引導重點探究以下問題:讀母親平靜的話,思考:母親的“寬容”體現在哪里?母親又是怎么鼓勵護士的?她為什么能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5、多種方式讀課文最后一段,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
6、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拓展延伸,總結專題
1、創(chuàng)設情景,模擬對話,說明“將心比心”:
、 公共汽車上,一位少先隊員給老奶奶讓座。
⑵ 公路邊,你看見一位老爺爺正在植樹。
2、對本組內容進行簡單回顧。
3、小練筆:
寫在做人處事上給你啟示的一個人或是一件事。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后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
第三,作為排在本單元最后的略讀課文,我注重發(fā)揮其承上啟下的作用。開課時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中;結束時,又引導學生對整組課文進行簡單回顧,并安排課后練筆,使整 個單元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當然不同體裁的略讀課文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就是同一體裁的略讀課文教學方法也有差異,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學生自己讀懂,自己體會,真正增加語文知識的含量為目標來教學,這樣才能教學得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12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帶領學生體會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心關懷,領悟人與人之間只有帶有一顆寬容的心,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地和諧。
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同時由于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因此,在設計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主要以學生的自學為主,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感悟這樣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但同時由于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理解起來并不會有太大的困難,這樣就使得課文的知識點相對較少,講解起來容易造成空洞的感覺。因此,我的教學設計主要圍繞自讀提示的'問題,讓學生體會開展。
雖然這篇課文所設計的教學內容不會過于繁雜,但經過梁老師的評課,我覺得我還有以下方面可以進行改進:
一、板書。板書設計一直是我教學設計的弱項,也也許是我平時沒有過多注意的原因,所以板書似乎總是過于繁雜,而且我總是試圖把課文的主要信息都展示在黑板上讓學生明了,更多時候反而造成了累贅。但在這節(jié)課上,梁老師提醒我,其實板書也可以板課文的中心句——簡單的一個句子,簡單明了,讓學生更易于理解。
二、多音字的講解。由于多音字作為語文學習的一個知識點,同時因為這篇課文出現較多的多音字,因此我花了較多時間進行講解鞏固——先讓學生自己做,然后全班對答案,再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似乎把課文的知識點鞏固了,但花費了較多的教學時間,從而影響了接下來的教學時間。
三、提問題。由于這是一篇課文,雖然我注意了通過提問多拓展學生的想象能力,使學生對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對于自讀課文,問題還可以更放手一點,尤其是拓展部分,多給時間學生思考、討論,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應該會更好。
四、學生注意力——更多地關注學生,是梁老師提醒我的另外一方面。教學畢竟面對的學生,需要兼顧到學生的知識面,也必須兼顧到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但也許還是新老師的關系,每當有老師前來聽課,我都會特別地緊張,自己的注意力往往更多地專注于自己的教學流程——應該如何使教學流程完整、流暢,所以往往會忽視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但是,我想梁老師給我提的醒是非常必要的,畢竟,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13
一、每個單元都有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如何認識和體現獨立閱讀課文的價值,是閱讀教學的關建。
在《將心比心》一課的教學中,我力求抓住閱讀提示、簡化閱讀線索、提高閱讀實效性的教學理念去設計閱讀方法,讓閱讀提示變成學生的學習方法,經過學生觸摸課文多次理解課文資料。使學生在以后學習過程中拿到一篇文章以后,明白如何有重點,有層次地去開展閱讀,并能在必須的時間里獲得更好的閱讀效果。
所以,教師的教學設計不能就此課而設計,教師的教學過程應置于學生語文學習本事的獲得、學生學習語文習慣的養(yǎng)成這樣一個系統(tǒng)中;置于學生情感素養(yǎng)逐步豐滿的進程之中。所以,獨立閱讀課文的教學,教師一切教學設計都是為著學生的發(fā)展服務的,學生是教師選擇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所以在教學的開始以廣告故事《媽媽,洗腳》導入,揭示課題因為這位媽媽的孝順讓我們打心眼兒里欽佩她。媽媽為婆婆洗腳的行為潛移默化地也感染了孩子,父母的言行影響這孩子的言行。
從而導入到新課孩子受媽媽的感染,將心比心,學會了孝順自我的媽媽,但在導入時,事先想好的語言卻沒組織好,把自我先給賣了先說出了感受,所以學生不明白還能夠從哪個角度去說,幸好有一個學生說出了將心比心,才讓我有了臺階下,所以以后在教學中語言必須要謹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中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課堂中最美的是朗朗的讀書聲。此刻請自由讀課文三分鐘,在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讀完后告訴教師和同學,你明白了什么?由于課間的耽誤,我班進課堂的時間延誤了有五分鐘,所以我在上課的時候把讀書的時間壓縮了,這朗朗的讀書聲在我的課堂中沒有充分的得到展示。
2、學生在讀文后能快速地總結文中感人的兩件事,并能用準確的詞語(溫暖)概括經歷了這兩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但在感悟課文,品味語言的讀文中讀的有一些蜻蜓點水,不扎實,沒有平時的讀中品文扎實。
三、成功之處是好在這篇課文較簡單,學生的悟性較好,盡管讀的不是很扎實,但孩子們能理解課文,算是沒有讓我在課堂上打咯。比如
。ㄒ唬┑谝患拢耗男┑胤阶屇阌辛藴嘏母杏X?
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學生能品詞:沉重、一向)
。ǘ┑诙拢焊形颉捌届o”中的母親當時心里怎樣想的?
。1)領悟“不要緊,再來一次”這句話的.不簡單。
(2)感悟第二次的“平靜”這是教學中我認為應當抓住的重點資料,學生能充分的理解感悟讓我覺得較踏實。
。3)另外我覺得能緊扣環(huán)節(jié),一步步升入教學,比如此刻我的心境是溫暖的是幸福的,一開始我的心境就這樣嗎?
學生回答后,緊之后出示小練筆:原先想責怪護士的我,因為母親的話語,而感到溫暖和幸福。我最終明白了:“。
四、以文化詩,升華情感,把課文最終一段變成詩歌,既拓展了課文,又是對學生習作的提升。
經過這節(jié)課我只是粗淺地認為略讀課文也應當做到“精”、“略”得當。雖然略讀教學講究“簡”、“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則略讀就成了“泛讀”,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學時間的限制,略讀課文中需“精”讀的點要更突出,更集中。所以我們需要反復斟酌,尋找準確的著力點,從而使力氣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將心比心》中出現了兩個小故事,該如何把握呢?是兩個都具體展開還是選擇其一?在反復的思考后我選擇了后者,我就課文中第二個故事而展開具體化的教學設計,事實證明這樣既節(jié)省時間、不顯重復,教學效果又良好,但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這一點想到了卻沒有走的更扎實,說明課堂中的掌控本事還有待以提高。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14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帶領學生體會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心關懷,領悟人與人之間僅有帶有一顆寬容的心,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地和諧。
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同時由于課文的資料比較簡單,所以,在設計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主要以學生的自學為主,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感悟這樣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但同時由于課文的資料比較簡單,學生理解起來并不會有太大的困難,這樣就使得課文的知識點相對較少,講解起來容易造成空洞的感覺。所以,我的教學設計主要圍繞自讀提示的問題,讓學生體會開展。
雖然這篇課文所設計的教學資料不會過于繁雜,但經過梁教師的評課,我覺得我還有以下方面能夠進行改善:
一、板書。板書設計一向是我教學設計的弱項,也也許是我平時沒有過多注意的原因,所以板書似乎總是過于繁雜,并且我總是試圖把課文的`主要信息都展示在黑板上讓學生明了,更多時候反而造成了累贅。但在這節(jié)課上,梁教師提醒我,其實板書也能夠板課文的中心句——簡單的一個句子,簡單明了,讓學生更易于理解。
二、多音字的講解。由于多音字作為語文學習的一個知識點,同時因為這篇課文出現較多的多音字,所以我花了較多時間進行講解鞏固——先讓學生自我做,然后全班對答案,再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似乎把課文的知識點鞏固了,但花費了較多的教學時間,從而影響了接下來的教學時間。
三、提問題。由于這是一篇課文,雖然我注意了經過提問多拓展學生的想象本事,使學生對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可是對于自讀課文,問題還能夠更放手一點,尤其是拓展部分,多給時間學生思考、討論,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應當會更好。
四、學生注意力——更多地關注學生,是梁教師提醒我的另外一方面。教學畢竟應對的學生,需要兼顧到學生的知識面,也必須兼顧到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但也許還是新教師的關系,每當有教師前來聽課,我都會異常地緊張,自我的注意力往往更多地專注于自我的教學流程——應當如何使教學流程完整、流暢,所以往往會忽視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墒,我想梁教師給我提的醒是十分必要的,畢竟,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15
本文以“心與心”為題,通過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一種發(fā)人深省的人生哲學。這篇文章語言簡潔,情節(jié)不曲折,但給讀者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因為這是一篇閱讀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大膽放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獨立能力,用我最感興趣和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和課堂交流相互學習,達到全身的完整。例如,當學生第一次閱讀課文時,我要求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然后思考課文中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學生有強烈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交流氛圍。
其次,注意朗讀和閱讀后的感受,加強學生的'語言感知。例如,在學習第二個故事時,我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觸發(fā)點—只有我的母親溫柔地對護士說:“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沒關系,再做一次&“非常準確,它傳遍全身:數一數你母親說的話,幾句話,簡單。請深入故事,再讀一遍。你還會覺得簡單嗎&“再做一次!薄皩τ趧偧尤雽嵙暤淖o士來說,這僅僅是七個字嗎?一個普通的母親,為什么她會有如此困難的動作,說出如此困難的話?請聯系下面體驗。閱讀后,學生們通過母親的“平靜的眼睛”和“溫柔的話語”意識到了這一點”可見,這位母親把護士當成自己的孩子,鼓勵和支持她。同時,她也希望女兒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勵。在這樣的分層指導下,學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和理解文本的語言,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思考并提高他們使用語言的能力。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我也注重課堂資源的整合。例如,孟子的“老、老、幼、幼”總是用于指導、閱讀和總結課程。同時,臺灣作家羅蘭在《論語》中的一句話“不要對別人做你不想做的事”也被引入,以實現擴展和文本的緊密結合。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2-16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4-03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6-02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2-25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6-14
語文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22
語文《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7-24
語文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1-08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15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