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通用3篇)
作為一名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nèi)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案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十二個生字以及新詞;朗讀古詩并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感情;背誦、默寫課文。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資料查詢、討論等相結合。
3、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感情,喜歡學習詩歌。
教學重難點:
朗讀古詩并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師:今天,我們走進李白的時代,和他享受詩的快樂。
板書:贈汪倫
讀詩的名字。
二、自學古詩:鼓勵:請同學們自己讀這首詩,根據(jù)注釋,或查字典自己嘗試理解一下詩句的'意思,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
學生各自投入地讀書,然后自己嘗試解釋詩句。有困難的同學可以向身邊的同學求助
三、學習古詩,體會詩的意境:
1.引導:誰來說說你怎么理解這首詩的。
2.鼓勵:你很能干,不用老師講,自己就理解得這么好,誰再試一試?
3.提示:很好,看來,大家的自學能力挺強,離開老師也能自己學習了。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問!睂@首詩,你們有什么問題?
4.鼓勵將問題進行得更準確:你們真會提出問題,但是,我更相信如果你再仔細讀讀詩,再仔細思考思考,討論討論,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問題。
5.學生讀詩,提出新的問題。
6.學生再一次說自己的理解。
7.學生提問:“踏歌聲”是什么意思?李白為什么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和汪倫的感情為什么這樣深?”
出示補充的資料(教參)
8.鼓勵:這兩個同學很會聯(lián)系生活實際,按理說送人應該在家里告別,送別朋友一般又比較傷感,他們發(fā)現(xiàn)了詩中寫的和生活實際不同。請大家圍繞“汪倫為什么要等到李白上船時再送?”“為什么是歡歡喜喜地踏歌相送?”
9.提示:誰愿意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10.鼓勵:汪倫真是李白的知己,你們真是李白和汪倫的知己,也是這首詩歌的知己。∧隳馨堰@首詩歌背誦下來嗎?
11. 提示:這首詩是誰送給誰的詩?用什么形式送的?
板書:以歌送別
12.學生細細地讀詩歌,將問題進行系統(tǒng)準確化:“一般人離別時都很傷感,為什么汪倫送李白時,高高興興地踏歌相送呢?”“為什么汪倫偏偏要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時候才來相送呢?”
13.學生討論。
14.學生說自己的想法。
15.學生背誦。
16. 學生:以歌送別。
四、指導學習古詩《山中送別》:
1.提示:汪倫以歌送別李白,王維也在送別自己的朋友,出示: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2.提示:請你借助課下注釋、字典等相關的資料進行自學!有困難的同學仍然可以與身邊同學交流。
小組交流
3.引導:誰能將這首詩歌解釋一下?
4.學生自由讀一讀。
5.學生借助相關的資料進行自學。
6.提示:如果說汪倫用歌送自己的朋友李白,那么王維用什么送別自己的朋友呢?
板書:以話相送
7.學生相互討論學習,然后進行展示。
8.學生說說:以話相送.
五、師生:
提示:古人不論是以歌送別、以話相送、以酒相送、以目相送,說到底詩人是以什么相送?
板書:以心相送 以情相送
激發(fā)情感:待人以真心相送,以真情相送,讓我們都懷著和詩人一樣的心情吟誦這兩首詩歌吧!
學生說說:以心相送 以情相
學生進行背誦。
六、作業(yè):1’
提示:課后搜集相關的送別詩歌,進行背誦。
送給老師幾句詩。
學生完成。
語文教案 篇2
新課標所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等眾多新理念。何謂動態(tài)教學?在新課程教育理念及眾多教育理論的指導下,以教學要素資源最大化、學習效率最優(yōu)化為宗旨,以文本為教學載體,以社會生活為教學背景,以多元互動為基本前提,以教師為平等中的首席,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基本特征,以師生、生生多元、多層次交叉對話為基本形式的教學模式。因此,何謂動態(tài)教案?我想應該是真正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以學定教”理念的教學設計。
一、它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ㄒ唬┤坛浞煮w現(xiàn)學生“自主”與“自我”;
(二)全程充分體現(xiàn)師生、生生多邊互動與實踐;
(三)全程充分體現(xiàn)生活的、開放的語文。
。ㄋ模┤坛浞煮w現(xiàn)“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全面提升語文綜合素質(zhì)。
二、與此同時,它還應重新確立以下幾個概念
。ㄒ唬┱n堂“預知”。課堂的“預設”應更新為以不變應萬變的“預知”更為科學合理。
。ǘ┱n堂“零提問”。課堂是以教者“零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閱讀而生成問題;
(三)“教學標底”!敖獭迸c“學”從某種角度講,應是“合同”關系。文本的教學應有最基本的“教學標底”要求。
。ㄋ模皹说撞睢薄W鳛閷W生受知識、能力、閱歷的局限,很難達到課標、教材及教師的所設“標底”,這差額就是“標底差”,這“差”就是老師引領的空間。
。ㄎ澹拔业挠^點我舉證”。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讓學生明白“是什么”,還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學生在尋找證據(jù)用以佐證自己觀點的過程,就是反復閱讀、反復與文本對話,反復與作者、編者對話,從而理解、內(nèi)化文本的過程。
三、綜上所述,它還應具備以下幾個程序
(一)廣泛“預知”,以不變應萬變。
目前,課堂“預設”與“生成”出現(xiàn)的頻率極高。筆者認為課堂“預設”的提法應改為“預知”更科學!邦A設”的落腳點在“設”,而“預知”的落腳點在“知”。就“知”與“設”而言,“知”應在前,“有知”才能“有設”。其實,課堂“預知”遠比“預設”的范疇更寬、更廣。所謂“預知”就是教師在課前對所教文本涉及的所有相關信息及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作通盤的.了解、知曉并掌握,作出以不變應萬變的準備。具體應有以下幾方面的“預知”。
1.“雙基”的預知。
文本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簡要信息、課文中重、難點句的理解以及作者表達方法的運用和學生解決知識的能力程度等都需預知。如人教版小語第九冊《金色的魚鉤》一文,涉及長征知識,這就必須是“預知”而不是“預設”。
2.課堂教學程序的預知。
根據(jù)文本所處單元的位置及特色、作者的寫作目的、編者的編排意圖,根據(jù)學生“雙基”掌握的程度,采取什么樣的方法教,教到什么程度,突出什么樣的主題,都需預知。如《西湖的綠》《青海湖,夢幻般的湖》這種課文就應采取“深文淺教,長文短教,扶放結合,重在欣賞”的教學策略。這里“預知”、“預設”相輔相成。
3.課堂上可能質(zhì)疑的預知。
學生在課堂上可能質(zhì)疑的地方應盡可能地預知,當然,學生的質(zhì)疑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確定的,只能盡量想得寬些、廣些。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學生提出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么小金花要排在第二,而不放在第三?課前老師就未預知到,當時老師問他是怎么想到這個問題的?這位學生告訴我:前一課《十里長街送總理》就是按所寫人物的“輩分”排的,對于一個十來歲的孩子,那是多么精彩的一筆,令人吃驚。這也是“預知”而不是“預設”。
4.本的信息預知。
文本以外有舊知識、學科間的聯(lián)系、社會生活、大自然等相關信息,更需要預知。象《太陽》《只有一個地球》這些課文與自然聯(lián)系非常緊密,雖不是要上成自然課,但應了解其中的相關重點知識,講課時才能心中有數(shù)吧?這也應是“預知”而不是“預設”。
(二)出示“預設模版”,生成問題
下面出示一份《秋天的懷念》案例(人教版小語第九冊作者史鐵生閱讀課文,因字數(shù)受限,學生完成內(nèi)容略)。根據(jù)本案例這樣的方式,每課都能達到“零提問”,且由學生自主閱讀而生成問題。(附件──預設模塊)
一、閱讀時間***.10.18
二、閱讀文章《秋天的懷念》
三、我能行
1.文相關資料—作者、章時代背景(略)
2.字書寫
3.系語境、生活理解詞語
4.佳句抄寫
四、主要內(nèi)容
五、閱讀體會
六、我與你分享
七、我向你求助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一、認識“我是為釣,不是為魚”的深刻道理。
二、體會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三、學習文章寫景、議論、說理、引論融洽一體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以認識“釣勝于魚”的深刻道理為重點。
教學關鍵:同重點。
教學方法:采用結合旁批自讀,配以自讀練習,教師提示、點撥的教學方法。
教學時數(shù):一節(jié)。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提示自讀要點:
1.正確理解“釣勝于魚”的含義。
2.認識“我是為釣,不是為魚”的深刻道理。
3.體會文章中富有哲理的語言。
4.在朗讀中體味作者的寫作方法。
二、學生自讀,并完成作業(yè)。
1.解釋詞語
。1)蹣跚 (2)悠然 (3)靜溢 (4)澄碧
(5)流連忘返 (6)薪俸 (7)緣木求魚
2.作者為什么選“釣勝于魚”為題?
——目的在于從這一點引申出一個人生哲理來,釣不在魚原就充滿著引人深思的情趣,加上作者的精心構思,恰當?shù)匾屓苏鄯,以其為題,更加顯得生動,更加富有哲理性。
3.文中不少地方重筆描寫景物,這和“釣勝于魚”有什么聯(lián)系?“釣勝于魚”的含義是什么?
——釣本意在于魚,作者卻超乎尋常地引用老者的話并概括為“釣勝于魚”,含義在:釣,為自然之美所迷戀,在美麗迷人的景色之下垂釣,享受的是釣,而不是魚,為下文引申出人生哲理打下了基礎。
4.文章從“釣勝于魚”引申出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哲理?
——人的享受在于追求,不在于索取。
5.從文中摘錄寫景的句子和富有哲理的語句,并加以體會。
三、檢查、交流自讀作業(yè)。
四、教師總結:
本文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重在說明事理,作者就一位老教授的話“我是為釣,不是為魚”說起,或?qū)懢,或引例,或(qū)υ,引出議論,引人思考。
課文立意新穎,蘊含著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很值得我們反復閱讀。
五、課堂練習:
本文是一篇說理性散文,但文中也不乏寫景妙句,以及引例。試劃出寫景和引例部分的句子,并說明其作用。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讀全文,掌握生字詞,體會作品的寫作特色。
2.預習《詩五首》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教案(精選)08-30
語文教案05-11
語文優(yōu)秀教案04-02
語文教案04-04
語文教案(經(jīng)典)08-02
語文教案[精選]07-26
語文教案03-13
語文教案03-13
語文教案03-14
語文教案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