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案1
1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實,思考和認識歷史現(xiàn)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識讀《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絲綢之路線路圖》《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獲取有效信息學習張騫為報效祖國不畏險阻,勇于開拓的進取精神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
教學難點: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2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葡萄原產亞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地的葡萄約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那么,這種水果是什么時候傳入中國的呢?
學習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你就會得到答案了。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張騫通西域
1.教師講述:西域指的是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今天新疆地區(qū)和更遠的地方。西漢初,西域小國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幾十萬,最少的不到200人。許多國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教師補充:經過文景之治以及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西漢國力強盛起來,漢匈的力量對比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武力反擊匈奴侵擾的時機已經成熟。
3.材料展示:漢武帝頒布《招賢令》:“我大漢王朝,歷經幾代先皇的休養(yǎng)生息,現(xiàn)民殷國富,兵強馬壯。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為保境安民,徹底根除匈奴之患,擬聯(lián)合大月氏,夾擊匈奴,F(xiàn)招募有膽有識、果敢忠義之人,代表大漢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賞良田美宅、黃金百兩。如有勇者,速來報名,欽此!”
4.教師過渡:渴望為國建功立業(yè)的張騫,毅然應募。
5.圖片展示:觀察教材圖片《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
6.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把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做一個比較。提示:
第一次背景漢武帝反擊匈奴目的為聯(lián)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時間公元前138年結果了解了西域第二次漢了解西域,控制了河西走廊加強漢與西域的聯(lián)系公元前119年溝通西域7.教師提問:想象張騫在出使西域過程中會遇到哪些挫折?我們應學習他的什么精神?
提示:挫折:自然環(huán)境惡劣;被匈奴俘虜;食物匱乏等。精神: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為國家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等。
目標導學二:絲綢之路
1.教師提問:
(1)名字的由來:“絲綢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yè)貿易路線。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2)“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yè)貿易通道,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區(qū),到達中亞、西亞,甚至更遠的歐洲。
(3)“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fā)展于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2.路線:
(1)陸上絲綢之路(口訣:長河新,安息大)
①長安→②河西走廊→③今新疆地區(qū)→④安息(中亞、西亞)→⑤大秦(歐洲) (2)海上絲綢之路
、偕綎|沿岸→②穿過黃海→③到達朝鮮、日本和①東南沿海港口出發(fā)→②經中南半島南下→③繞過馬來半島→④穿過馬六甲海峽→⑤孟加拉灣沿岸→⑥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
3.絲綢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外經濟的交流通道,還是中外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目標導學三:對西域的管理
1.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歸納西域都護設立的時間、職能、內容。 (1)時間:公元前60年。 (2)職能:總管西域事務。
(3)意義: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qū)。 2.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歸納班超出使西域的時間、原因、結果。 (1)時間:東漢明帝時(公元73年)。 (2)原因:為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 (3)結果:西域各國重新與漢朝建立聯(lián)系。
3.思維拓展:談談你對今天建設“一帶一路”的感想。
提示:實行“一帶一路”,有利于促進區(qū)域經濟合作,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有利于區(qū)域融合,促進相關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有利于帶動我國西部地區(qū)的發(fā)展,縮小東西部的差距;有利于推動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充分展示了中國主動參與國際事務的積極姿態(tài)和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表明中國將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起應負的責任與義務,為世界和平、繁榮與穩(wěn)定做出更大貢獻。
三、課堂總結
本節(jié)課的內容可以用“三個一”來概括:一位人物:張騫通西域,為中西交通暢通和經濟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
一個事件: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qū)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座橋梁:絲綢之路架起了東西方文明的友誼之橋。
3板書設計
4教學反思
通過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小組合作、教師點評補充,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過張騫和班超的事跡,學習他們報效祖國、不屈不撓、勇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意識。采用了教師分析和示意圖來幫助學生加強對絲綢之路的記憶。
七年級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案2
【教學目標】
通過“絲綢之路”的開通,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
【教學難點】
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地位。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教師播放《新絲綢之路》片頭視頻。
2.教師導入:看到黃沙萬里的大漠,聽到悠悠的駝鈴聲,此時此刻,想必大家都想去看一看那美麗的風光,賞一賞那如醉的歌舞,請問有誰知道這塊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嗎?在古代,我們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對于當時的中國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下面請同學們依據導讀提綱預習課本。
課件展示導讀提綱
1.西域是指什么地方?
2.張騫兩次通西域的目的和結果是什么?
3.絲綢之路的具體路線是怎樣的?
4.西域都護設置的時間和意義。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顧名思義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們一起看圖來確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2.提到玉門關、陽關,同學們能不能說出一些相關的詩句?聯(lián)系詩句說說西域的情況。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讓人感受到那是個遙遠的、陌生的、荒涼的地方。漢朝時,對于中原人來說,就是這么一個概念。西漢初年,那里小國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幾十萬,最少的不到200人。許多國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3.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況,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本課的主人公——張騫。
4.這些評價并不是贊美之詞,是對他曾經為國家為民族作出貢獻的真實寫照,特別是他兩通西域。首先我們就來了解他兩通西域的情況。
5.漢武帝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達到了嗎?這次出使西域起到了什么作用?
6.雖然此次出行的目的沒有達到,可遇到的挫折倒不少。有誰知道張騫在出使西域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欽佩他哪一點?
挫折:(1)去時扣留了十年,回來時又被扣留了一年多。
(2)所到之處,有茫茫的戈壁灘,有人跡罕至的雪山峽谷,道路不熟、語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來打匈奴。
欽佩:(1)他的執(zhí)著,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不怕艱難險阻。
(2)他的性格,剛毅堅強,不屈不撓。
(3)有膽有識、敢于冒險、開拓進取。
(4)我最佩服他面對困難,永不言敗的精神,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我也想成為這樣的人。
教師小結:愛國、執(zhí)著、剛毅、堅強、開拓進取、永不言敗,言必行,行必果。這就是成功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這樣的人就是我們的榜樣。
7.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兩次的不同之處在哪里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可以從時間、目的還有結果三方面來回答。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歸納。
課件展示
時間目的結果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聯(lián)絡大月氏東西夾攻匈奴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各國概況及各國想與漢朝往來的意愿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發(fā)展?jié)h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互派使節(jié),交往日益頻繁
8.張騫出使西域,在中國歷具有怎樣的重大意義?
9.西域和中原地區(qū)之間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不僅豐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而且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發(fā)展。
二、絲綢之路
1.學生閱讀教材“絲綢之路”一節(jié),思考:這條東西方交通要道為什么被稱為“絲綢之路”?
2.根據課本第63頁《絲綢之路線路圖》,請回答相關問題:
(1)請你根據上圖,說出絲綢之路的路線。
(2)假如你是當時的商人,你會沿著絲綢之路運送中原的哪些東西到西域各國?又會把西域的哪些東西運到中原地區(qū)?
(3)近幾十年來,在我國新疆發(fā)現(xiàn)許多漢代的絲織品,在馬來西亞發(fā)掘出與漢代陶片紋飾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亞出土了漢代的錢幣和陶器。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說明什么問題?
(4)“絲綢之路是一條彪炳史冊的中外交往之路”,你能說出理由嗎?
(5)“絲綢之路”在古代是一條連接歐亞大陸的陸上商貿通道。它是溝通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的重要橋梁,把古代的中華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聯(lián)系起來,對促進東西方文明之間的交流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6)當今世界各國為謀求自身的經濟發(fā)展,積極參與區(qū)域經濟和交通合作,因此“絲綢之路”也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成為以現(xiàn)代交通設施與服務為基礎的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亞歐陸上經濟紐帶,對促進沿線各國的經貿合作、經濟發(fā)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3.教師投放《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圖,引導學生明確海上絲綢之路路線,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無論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有力的促進了中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對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作用。
圖解助記
“絲綢之路”示意圖。
三、西域都護的設置
1.學生閱讀課文第65頁內容,思考:西域都護設置的目的、時間、職責和意義各是什么?
2.學生依據課本回答后教師總結歸納。
課件展示
(1)目的:西漢王朝為了加強對西域的經營。
(2)時間:公元前60年。
(3)職責:“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長官,管轄西域36國,都護府設在烏壘城。西域都護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fā)糧草,對西域地區(qū)進行有效的管轄。
(4)意義:西域都護的設置說明,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qū)成為我國領土的組成部分。
鞏固練習
1.20xx年前,絲綢是中國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國的名片;500年前,茶葉是中國的名片……,其中與“絲綢是中國的名片”有關的歷史事件是(C)
A.文景之治B.昭君出塞
C.張騫出使西域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考古印證了歷史的印記。近幾十年來,在我國新疆發(fā)現(xiàn)許多漢代的絲織品,在馬來西亞發(fā)掘出與漢代陶片紋飾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亞出土了漢代的錢幣和陶器。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C)
A.張騫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陸海絲綢之路的存在
D.中亞與東南亞都是中國版圖
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漢朝與西域的友好往來。首先是西漢時期,因為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來回走了兩條不同的路,所以陸上絲綢之路就有兩條分支。但是西漢的商人雄心勃勃,不局限于陸上貿易,大膽開拓海上貿易,由此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到了東漢時期,班固擔任西域都護,經營西域三十多年。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加強了新疆和中原地區(qū)的聯(lián)系。絲綢之路加強了漢朝與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漢代的物產,促進了漢代國力的強盛。
課后作業(yè)
完成本課對應同步練習。
七年級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張騫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絲綢之路等基本史實,使學生初步掌握我國古代歷中原地區(qū)與邊疆地區(qū)的經濟文化聯(lián)系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分析、歸納、知識遷移等能力以及組織表達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組織教學,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擴大知識視野,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和心靈體驗。設計多種類型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與相關的地理知識相銜接,初步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綜合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國得以與西方文明交融交匯、共同促進世界文明進程的合壁之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張騫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勇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地位。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教師展示西部優(yōu)美風景導入:
師:看到黃沙萬里的大漠,優(yōu)美的吐魯番,神秘的天池,此時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這塊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們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對于當時的中國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自主預習】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漢朝玉門關、陽關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鄰的中亞各國,統(tǒng)稱為西域。這里有三十六國之多。這些國家大多人數很少,最多的烏孫人口是36萬。這里的居民有的經營農業(yè),有的從事畜牧業(yè)、各國語言不同、各自獨立。西漢初年,匈奴勢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國。
2、張騫出使西域
提問(1)匈奴是如何統(tǒng)治西域各國的?舉例說明。
(2)西漢初年西漢政權與匈奴關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對西漢有什么影響?
(4)西漢與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師進行講解,并讓學生結合課件及書中《張騫出使西域圖》討論上述問題,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展示漢與西域的物質往來圖)
3、西域督護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這是西漢派駐西域的總監(jiān)護,是進行軍事、行政管理的長官,其職責是管理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這說明我國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漢時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說明新疆已納入中國的版圖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請同學們談談你如何評價張騫?
答案提示:
第一:個人品格----具有探險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強烈的責任感等。
第二:歷史影響----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二、絲綢之路
利用多媒體課件介紹絲綢之路的路線。
提問:
(1)為什么這條商路被稱為"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對中國和世界有哪些影響?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yǎng)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維持,對中西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區(qū)域建立了聯(lián)系,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
三、班超經營西域
到了東漢,西域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漢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順了東漢。北匈奴貴族則經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國勒索繁重的'賦稅,切斷了西域和東漢的交往。為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復對西域的管轄,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師形象的講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學生補充。
2、甘英到達波斯彎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同我國直接友好交往的開始,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合作探究】
1、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時,漢與匈奴的關系如何?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張騫有沒有分別達成目標?通過學習你從張騫身上學到什么?
2、為什么漢朝時從長安到亞非各國的商路被成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對漢代社會的影響有哪些?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漢與西域的聯(lián)系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護的設置
二、絲綢之路
三、班超經營西域
【七年級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案】相關文章:
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11-15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05-12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12-08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1-21
七年級上冊思想品德教案11-11
七年級上冊語文人教版教案11-04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06-18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03-11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03-18